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豔 通訊員 遊華玲)19歲時就出現腰痛,發展到50多歲時已經不能行走、站立。這些年中,她只能側睡,不能平躺睡覺。這病一直折磨著梅州曾阿姨。近日,她因行走、站立困難慕名到南醫三院脊柱外科就診,被收治入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陳克冰為患者行脊柱矯形手術,術後效果顯著,患者可正常行走。
19歲「腰痛」,51歲不能行走站立
出生在廣東省梅州市的曾阿姨在19歲的時候因「腰痛」到醫院拍片偶然發現自己患有脊柱側彎,由於沒有症狀,也不影響生活,對外觀影響不大,因此沒有尋求矯正。
之後,曾阿姨生育了兩個孩子,擔任計程車駕駛員,日夜辛勞工作,隨著年歲的增長,腰背越來越彎,出現明顯的左側凸、背後凸,身體右側的肚子慢慢凹進了肋骨和骨盆的中間。由於忙於生計,曾阿姨一直拖到51歲退休才到醫院就診。曾阿姨的脊柱情況比較複雜,既有年輕時候的青少年特發性側彎,又有成年人的退變性側彎,而且度數大、矯形困難,輾轉當地多家醫院,接診醫生都認為手術風險大,不敢收治,建議她到南醫三院就診。
就在四處求醫的短短半年時間裡,曾阿姨已經不能長時間行走和站立了,拄著拐杖走不到10分鐘就出現雙側腰骶部、臀部和大腿後方的劇烈疼痛,必須坐下休息一段時間才能繼續行走,然後疼痛症狀再次出現,又要再次休息,而且整個腰背部都隆起來像裡面有一個怪物。
醫生巧施手術 術後患者實現平躺睡覺
南醫三院脊柱外科陳克冰副主任醫師將曾阿姨收治入院,完善各類檢查後發現,曾阿姨不止側彎旋轉,還有後凸畸形,腰彎是結構性主彎,胸彎、腰骶彎為代償性彎,腰4/5節段還存在明顯的側方滑移,雙側骨盆等高,左肩略高於右肩。磁共振檢查顯示多個節段腰椎管狹窄、神經根受壓,骨密度檢查提示骨密度低、骨量減少,但好在還未嚴重到骨質疏鬆。初步診斷為成人特發性並退行性脊柱側後凸畸形(側凸65度、後凸60度)。
陳克冰副主任醫師分析,折磨曾阿姨的腰骶部疼痛、下肢間歇性跛行來自於多年來逐漸加重的脊柱畸形,而對於成人特發性並退行性側後凸畸形,不僅要處理側彎引發的椎管狹窄,更要糾正後凸畸形所導致的矢狀面失衡。成人側彎的代償能力遠遠不如青少年側彎,固定節段的選擇既要考慮側彎的起始部位,又要考慮術後的冠狀面平衡、雙肩平衡、矢狀面平衡,這三個平衡只要有一個出現問題,術後短期甚至遠期的手術效果、生活質量都會大打折扣。因此,追求術後三個平衡是手術的關鍵。
為了追求患者的手術安全、效果最大化,通過術前的CT掃描三維重建數據,陳克冰副主任醫師術中在混合虛擬實境眼鏡(MVR)的輔助導航下,可以迅速找到側彎的椎弓根進釘點、進釘角度,順利地為曾阿姨進行了胸10到腰5的經椎弓根釘內固定,中間的腰2椎體不置釘,而是採用經椎弓根不對稱3級截骨,恢復患者的冠狀面、矢狀面、雙肩平衡。術中對患者的腰椎管進行了仔細減壓,每條卡壓的神經根都獲得了徹底松解。
曾阿姨術後佩戴支具下地行走,整個腹部都抬起來了,術前的左肩高也糾正了,冠狀面、矢狀面、雙肩術後都獲得了良好的平衡。曾阿姨自豪地對周圍的病友說:「我以前平躺的時候感覺身體是懸空的,只能側著睡覺,手術後我突然覺得自己能安穩地平躺了,睡得特別踏實。現在我慢慢練習走路,走路時間久一點也不會感覺腰腿痛了,右腿躺下去也可以伸直了。沒想到醫生把我30多年的駝背老腰給治好了,真是非常高興。感謝醫生給了我挺直的外觀,我會好好珍惜,開心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