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
無數高三考生厲兵秣馬踏入人生第一場大考時,有些人卻還在為自己數十年前被「偷走」的人生討一個說法。
從陳春秀到王麗麗,再到苟晶,不斷曝出的冒名頂替入學案件,讓輿論沸騰至今。
在重重壓力下,山東省教育廳又清查出了2018年至2019年之間,有242人涉嫌冒名頂替他人入學取得學歷。
如果把時間跨度拉長到5年、10年,把清查範圍擴大到全國各大省市,最後得到的數字恐怕更令人咋舌。
頂替入學,儼然成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
利己主義者的貪婪、功利與自私,也在這條產業鏈的運作中,展露得淋漓盡致。
冒名頂替入學
本質就是一場「盜竊」
陳春秀,山東聊城冠縣的農家女。
2004年她參加高考,考了546分,超出理科類專科分數線27分,可她左等右等,卻沒有收到任何學校的錄取通知書。
以為自己落榜的陳春秀不願意父母再舉債送自己復讀,心灰意冷的她離家打工,端過盤子,做過流水線女工,因為學歷不高,受盡了社會冷暖。
沒能上大學,一直是她的心結。所以即便是結了婚,還帶著兩個孩子,她仍在自學準備參加成人高考。
今年5月,陳春秀在學信網上查詢自己成人高考的信息時,卻意外地發現,16年前自己已經在山東理工大學就讀過,可登記的名字是她的,照片卻是一個陌生人。
有人冒名頂替她,上了大學。
頂替她的人叫陳雙雙,高考只考了303分,可因為有一個做鄉長的父親,輕而易舉就改寫了貧苦家庭出身的陳春秀的一生。
得知女兒被頂替,陳春秀的父親既無奈又自責:「就打聽我是個老農民,慫人,才出現這樣的情況。我要是有能力,他們也不敢。」
陳春秀拿著證據向當地教育、公安部門求助,可得到的只有刁難和敷衍,沒有人出面為她討回公道。
無奈,她只能求助媒體曝光。
輿論發酵後,頂替者一邊私下找陳春秀和解,一邊還不忘在網上「自證清白」。
先是「知情」的親戚出來說話,稱這個學籍是通過中介花了2000塊買來的。見網友不好糊弄,又轉而將頂替事件的幕後黑手,變成了陳雙雙的舅媽。
這個舅媽為了陳雙雙有多操心勞力呢?
先是找招生辦主任竊取複製了陳春秀的準考證;又找郵政局副局長截獲了陳春秀的錄取通知書;再找到陳春秀就讀高中的校長,將二人的身份置換;再然後,還得買通當地派出所所長幫忙偽造假戶籍。
做到這一步還不夠,陳雙雙要想順利入學,還得買通山東理工大學的話事人協調辦理入學。
最離奇的是,這個神通廣大、擁有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的舅媽,在陳雙雙成功入學後沒多久,就去世了。
一個為2000元出賣良心的中介,一個過世的舅媽,讓整場惡行死無對證。
竊取了別人的人生,剝奪了一個貧困家庭上升的唯一通道,陳雙雙一家人有過愧疚和負罪感嗎?
沒有,他們至始至終只想要把這件事遮掩過去。
至於陳春秀十幾年寒窗苦讀的努力和白白浪費的青春年華,又與他們何幹?
卑鄙
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我本以為,只有利益相關者會對陳春秀們發起圍剿。
卻沒想到,網絡上也有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迫不及待評判起了受害者的「七宗罪」。
通篇長文中,這位博主把所有的不公和黑暗都歸咎於受害者。
因為你沒本事考到第一,所有才會有被替代的風險,是你不夠好;
因為你沒有優秀到人盡皆知,令人聞風喪膽,所以才被替代,是你不夠好;
因為你的家族沒有認清底層規律,沒本事做一個讓北清復交畢業生給你打工的大佬,是你不夠好;
因為你基因不夠強大,父母都是凡人,所以活該被系統碾壓,是你不夠好;
因為你認不清女人的價值就是生育,而不是一張大學文憑,是你不夠好;
因為你只配扮演受害者,沒有轉化壞運氣的能力,是你不夠好;
因為你學不會接受世界的不公平,就活該被擠到門檻之外,是你不夠好。
這令人作嘔的言論,將利己主義者的可笑邏輯和醜陋嘴臉展露無遺。
而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刷新為人的下限。
去年年底,他發微博得意洋洋地講述自己「薅」到了學校圖書館不少的珍貴書籍。
操作方法很簡單,先是將那些有年代價值的書借出來,再以書籍丟失為由,直接按圖書館規定賠償,之後將書籍佔為己有。
由於這些書籍出版時間較早,多數定價不過幾角幾分,就算翻三倍賠償也賠不了多少錢。
鑽空子獲利不僅沒讓他滋生出一點愧疚,還毫無廉恥之心地在網上大肆炫耀。
在他看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才是正確的行為準則,至於契約精神和誠信道德,在私利面前一文不值。
面對質疑,他直接標榜自己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言語間滿是以此為榮的竊喜。
錢理群教授提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本意是批評那些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的年輕人,卻不想有一天,會被人奉為人生的座右銘。
慷他人之慨
是另一種形式的作惡
北大院長饒毅曾在學生畢業典禮上說過這樣一段話:
「請原諒我不敢祝願每一位畢業生都成功、都幸福,因為歷史不幸地記載著:有人的成功代價是喪失良知;有人的幸福代價是損害他人。」
事實也證明著,在日漸功利化的社會,以利益為導向的利己主義者已經越來越多。
而這些人,最擅長的就是站在道德制高點評判是非,裝出一副「聖母」的模樣。
在陳春秀請了律師準備狀告頂替者時,有人站出來譴責她,「都過去這麼多年了,何苦還砸人飯碗。」
頂替王麗麗上完大學,又一路升至副科長的陳某被免職調查時,也有人質問王麗麗:「幹嘛要做得這麼絕,你把她弄下去,你能上去嗎?」
苟晶在網絡上要求還原當年的真相時,也有人指責她忘恩負義:
「你今天過得不錯,為何還要為難過得不如你的老師,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網絡輿論會把老師一家人推到絕境,你良心能安嗎?」
你看,多麼熟悉的論調。
無論作惡者犯下何種無法原諒的罪過,對別人造成了多大的傷害,總有人站出來要求受害者寬容,強迫受害者原諒。
這種道德綁架式的「善良」,一次次降低了惡人作惡的成本,也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愈加糟糕。
怕的是,當正義長久得不到伸張,當受害者得不到應有的同情,荒謬也就變成真理。(引自作者劉猛)
不原諒,是每一個受害者的權利。
無論他們要求作惡之人道歉賠償也好,提出讓其坐牢贖罪的訴求也罷,我們能做的,不是苛責受害者大度,而是聲援和鼓勵他們去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當然,你可以把利己主義奉為圭臬,面對社會不公時也有權利選擇不聲援、不幫助。
但至少在別人遭受苦難後,不要落井下石,不要顛倒是非,留住生而為人最起碼的道德底線和良知。
每個人,都有幽暗自私的那一面。
而法律法規制約不到的地方,才是對你人性最大的考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