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票是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那時候,必須憑糧票才能購買糧食。 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糧票作為一種實際的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多年,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者的新寵。
中國的糧票種類數量有"世界之最"之稱,全國2500多個市縣,還有一些鎮、鄉都分別發放和使用了各種糧票,進行計劃供應,還有一些大企業、廠礦、農場、學校、政府、機關等單位。糧票是特殊經濟條件下的歷史產物,票面題材廣泛,印製精細,具有時間性、地域性的特點。經年累月的歲月侵蝕,更使這種具有不可複製性的票證文物日漸稀少,珍品迭出,長期為海內外收藏愛好者所矚目,糧票曾作為中國的第二"貨幣",它反映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有較為重要的特殊歷史含義。
【藏 品 名 稱】全國五市斤通用糧票(一組九枚)
【藏 品 類 型】雜 項
【藏 品 年 代】1966年
【藏 品 尺 寸】8.8x3.8cm
【藏 品 來 源】個人珍藏
收藏指數★★★☆ 投資指數★★★☆
【藏 品 簡 介】此組藏品由9張1966年全國通用五市斤糧票構成。品相完整,個別單張有明顯摺痕和水跡及筆痕,屬於正常流通使用的痕跡和汙漬,大部分整體保存良好,糧票紙張採用第三套人民幣紙張,此組內的1966年全國通用五市斤糧票均由水印紙印製,糧票內印有大小實心五角星和空心五角星加麥穗兩種版別。於年輕一代人來講,糧票就只是聽過,「活」在大人嘴裡。糧票是中國在特定經濟發展環境下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紀念意義,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另外,有些發行於解放戰爭時期的公糧票,是解放戰爭時期革命軍隊在人民群眾支持下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票證經濟"曾影響了我國幾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憑票吃糧喝湯的年代,也是靠糧票、布票等票、證過日子的計劃經濟時代。最早實行憑票證供應的就是糧食。各地的商品票證通常分為"吃、穿、用"這三大類。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資極度匱乏,糧食自然無法做到敞開供應。中央政府開始醞釀糧食的計劃供應,以滿足全國人民的溫飽。當時的糧票分為全國通用和地方流動兩種。只有全國糧票才能在中華大地都有效。出差的人必須持單位介紹信去糧店換一定數量的全國糧票。隨著中國取消使用糧票,糧票很快進入了收藏品的行列,全國集"糧"愛好者也在不斷擴大。近兩年在香港、澳門特區和歐美一些國家高價購買競相收藏中國糧票中的珍品。隨著時間推移,集糧熱的升溫,糧票收藏品市場也必將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