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的陳嘉榮大爺是天津市無線電廠退休幹部,30多年來,寸積尺累收買了一萬餘張票證及類票證,整理成冊的藏品佔滿了不大的房間。
談及愛好的由來,陳大爺苦澀而無奈。1963年,陳嘉榮大爺與愛人王玉玲結婚,那時,每個職工每年的布票定額是一丈七尺三寸,為了讓婚事體面一些,陳嘉榮的父親承諾兒子一定要做四床被子。有了這個目標,為了湊齊四床被子裡面所需的布票,陳氏父子開始提著小禮品走訪親朋好友。
那時的布票是金貴品,也是父母給孩子預留的男婚女嫁時的重要財產之一。關係過硬的親戚朋友在三口人的布票中讓出兩口人的定量,暫時借出來救急。
結果,一大圈跑下來,只湊夠了三床被子的布票,而且就是這些布票,還齊了也要付出幾年不添衣服的代價。無奈之下,陳老先生決定給兒子借一床被子湊數。婚禮如期舉行,四床被子也如期擺在新房的床頭,只是新婚第二天,借來的被子就還了回去。陳嘉榮愧疚地看著妻子,總有一種說謊的感覺和一張票難倒英雄漢的無奈,也就是從那時起,大爺的心裡湧起了一種票證情結。
由於多年間收藏的經驗,在陳大爺的梳理下,主要生活用品的供應脈絡清晰起來———
1960年因居民排隊購買白酒情況嚴重,實行每人一次限購100-200克。3月15日開始買糕點收糧票,每人每月供應半市斤。
1961年,城市人口每人發放布票7.4市尺,農業人口每人發放布票6.5市尺。
1973年,天津發行了全國獨一無二的面袋布票,即每戶3尺白布專做面袋之用。
從1969年到1983年居民定量布票,不分農業和非農業人口,一律按每人17.3市尺發放,1984年敞開供應。
憑工業本每月可買一縷白線,一縷黑線。火柴每人每月兩盒,洗衣粉、肥皂每人每月一袋或一塊。
工業票隨工資發放,每10元工資發券一張,買一塊國產手錶需要60張工業票。
據統計,自1955年9月印製第一版天津市地方糧票起,至1993年4月1日糧票停止流通前,在近38年的時間裡,天津共印製使用了14個年版、35種名稱、150多個面額,票面額總計15億公斤。
據了解,當年特別是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大多數商品都是憑票供應的。什麼樣的商品就用對應的票證去購買,對號入座,缺一不可。為了照顧老幹部、高級知識分子、科研人員和有特殊貢獻的人,也發放了一些特供票證。票證的尺寸千差萬別,有橫式、豎式、齒狀和正方形。有的票證與人民幣10元大小相同,而有的票證只有1釐米大小。面額大的在千斤、萬斤以及10尺以上,面額小的僅為1錢或1寸以下。計量單位從舊秤市制到最新的千克制、公米制,應有盡有。
通過票證的收藏大爺還以票會友,結識了很多有共同興趣的「票友」。
在陳大爺的藏品中,有一張已經泛黃而且飛了毛邊的小紙條,是天津市河東區文化館的便籤,上面寫道「郭莊子菜品核算店:茲有我單位幹部王文治同志前來購買高級點心處理品十八斤整。請給予照顧。此禮63.3.14」,日期上蓋有文化館的大紅印章。
具大爺介紹,這張票是他跟一個叫王文治的票友換來的,至於為什麼一次買18斤的點心渣,買回去之後是自己吃還是另有別的用途,裡面還有一段故事。
據王文治回憶,他1958年畢業分配到百花出版社,1960年2月17日,下放到河北省霸縣勞動,當時只有24歲,糧食的匱乏和繁重的農活讓他幾乎每一天都處於吃不飽狀態,雙腿腫到膝蓋以上。按規定,下放幹部每人每月補助20斤水醃白蘿蔔,夜裡餓得實在心慌了,只好起來咬幾口,鹹得從喉嚨深處往外冒火,接著狂灌一肚子開水,然後勉強躺下蜷身而睡。
1962年秋天,王文治回到天津,分到河東區文化館,和另外兩個單身青年一起住在劇場燈光室旁的空屋子裡,吃飯在區政府食堂,那時,他每月34斤糧食定量,父親在北京,已經工作的他不願意在探望父親的時候再佔用老人的糧票,所以,每月精打細算,強制自己必須把花費控制在30斤之內。
上世紀60年代初,正是破除迷信的宣傳高潮時期,負責美術輔導的王文治一面幫著河東區街道俱樂部出版刻印16開宣傳小冊子,一面在郭莊子一帶的老居民區走家串戶宣傳科學。由於副食品緊缺,34斤的糧食定量讓最多一頓吃了13個近3兩一個饅頭的王文治來說,總是半飢半飽。當時,家境富裕一點的人可以到食品店買些點心貼補一下虧欠的肚子,但是,買點心不僅要花費糧票,而且統一價格6角錢1斤的普通糕點長期無貨,高級糕點(相當於現在的「八件」)要7元2角1斤,這在當時是一個令人咋舌的天文數字。
就是在這種情形下,1963年3月14日,王文治找文化館領導開出了這封介紹信。拿著這封信,他就可以享受免收糧票而且按照6角錢一斤計價的優惠。
至於為什麼開出18斤的數量,王文治解釋,這是給副食店留出了餘量。因為商店也要照顧方方面面的關係,有了單位介紹信,就可以按照18斤足額提出來,但是賣給介紹信持有者的最多超不過4斤。
如今已過花甲的王文治說,那時候,早晨起來,看著窗外的朝陽,一捧點心渣,一杯白開水,囫圇吞下,就是天底下最美的大餐了。
各位讀者你家有這些時代見證的老物件嗎?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