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的收藏,回憶那個糧票比錢管用的時代,票證記錄的歷史

2020-12-17 起居郎的雜記

63歲的陳嘉榮大爺是天津市無線電廠退休幹部,30多年來,寸積尺累收買了一萬餘張票證及類票證,整理成冊的藏品佔滿了不大的房間。

談及愛好的由來,陳大爺苦澀而無奈。1963年,陳嘉榮大爺與愛人王玉玲結婚,那時,每個職工每年的布票定額是一丈七尺三寸,為了讓婚事體面一些,陳嘉榮的父親承諾兒子一定要做四床被子。有了這個目標,為了湊齊四床被子裡面所需的布票,陳氏父子開始提著小禮品走訪親朋好友。

那時的布票是金貴品,也是父母給孩子預留的男婚女嫁時的重要財產之一。關係過硬的親戚朋友在三口人的布票中讓出兩口人的定量,暫時借出來救急。

結果,一大圈跑下來,只湊夠了三床被子的布票,而且就是這些布票,還齊了也要付出幾年不添衣服的代價。無奈之下,陳老先生決定給兒子借一床被子湊數。婚禮如期舉行,四床被子也如期擺在新房的床頭,只是新婚第二天,借來的被子就還了回去。陳嘉榮愧疚地看著妻子,總有一種說謊的感覺和一張票難倒英雄漢的無奈,也就是從那時起,大爺的心裡湧起了一種票證情結。

由於多年間收藏的經驗,在陳大爺的梳理下,主要生活用品的供應脈絡清晰起來———

1960年因居民排隊購買白酒情況嚴重,實行每人一次限購100-200克。3月15日開始買糕點收糧票,每人每月供應半市斤。

1961年,城市人口每人發放布票7.4市尺,農業人口每人發放布票6.5市尺。

1973年,天津發行了全國獨一無二的面袋布票,即每戶3尺白布專做面袋之用。

從1969年到1983年居民定量布票,不分農業和非農業人口,一律按每人17.3市尺發放,1984年敞開供應。

憑工業本每月可買一縷白線,一縷黑線。火柴每人每月兩盒,洗衣粉、肥皂每人每月一袋或一塊。

工業票隨工資發放,每10元工資發券一張,買一塊國產手錶需要60張工業票。

據統計,自1955年9月印製第一版天津市地方糧票起,至1993年4月1日糧票停止流通前,在近38年的時間裡,天津共印製使用了14個年版、35種名稱、150多個面額,票面額總計15億公斤。

據了解,當年特別是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大多數商品都是憑票供應的。什麼樣的商品就用對應的票證去購買,對號入座,缺一不可。為了照顧老幹部、高級知識分子、科研人員和有特殊貢獻的人,也發放了一些特供票證。票證的尺寸千差萬別,有橫式、豎式、齒狀和正方形。有的票證與人民幣10元大小相同,而有的票證只有1釐米大小。面額大的在千斤、萬斤以及10尺以上,面額小的僅為1錢或1寸以下。計量單位從舊秤市制到最新的千克制、公米制,應有盡有。

通過票證的收藏大爺還以票會友,結識了很多有共同興趣的「票友」。

在陳大爺的藏品中,有一張已經泛黃而且飛了毛邊的小紙條,是天津市河東區文化館的便籤,上面寫道「郭莊子菜品核算店:茲有我單位幹部王文治同志前來購買高級點心處理品十八斤整。請給予照顧。此禮63.3.14」,日期上蓋有文化館的大紅印章。

具大爺介紹,這張票是他跟一個叫王文治的票友換來的,至於為什麼一次買18斤的點心渣,買回去之後是自己吃還是另有別的用途,裡面還有一段故事。

據王文治回憶,他1958年畢業分配到百花出版社,1960年2月17日,下放到河北省霸縣勞動,當時只有24歲,糧食的匱乏和繁重的農活讓他幾乎每一天都處於吃不飽狀態,雙腿腫到膝蓋以上。按規定,下放幹部每人每月補助20斤水醃白蘿蔔,夜裡餓得實在心慌了,只好起來咬幾口,鹹得從喉嚨深處往外冒火,接著狂灌一肚子開水,然後勉強躺下蜷身而睡。

1962年秋天,王文治回到天津,分到河東區文化館,和另外兩個單身青年一起住在劇場燈光室旁的空屋子裡,吃飯在區政府食堂,那時,他每月34斤糧食定量,父親在北京,已經工作的他不願意在探望父親的時候再佔用老人的糧票,所以,每月精打細算,強制自己必須把花費控制在30斤之內。

上世紀60年代初,正是破除迷信的宣傳高潮時期,負責美術輔導的王文治一面幫著河東區街道俱樂部出版刻印16開宣傳小冊子,一面在郭莊子一帶的老居民區走家串戶宣傳科學。由於副食品緊缺,34斤的糧食定量讓最多一頓吃了13個近3兩一個饅頭的王文治來說,總是半飢半飽。當時,家境富裕一點的人可以到食品店買些點心貼補一下虧欠的肚子,但是,買點心不僅要花費糧票,而且統一價格6角錢1斤的普通糕點長期無貨,高級糕點(相當於現在的「八件」)要7元2角1斤,這在當時是一個令人咋舌的天文數字。

就是在這種情形下,1963年3月14日,王文治找文化館領導開出了這封介紹信。拿著這封信,他就可以享受免收糧票而且按照6角錢一斤計價的優惠。

至於為什麼開出18斤的數量,王文治解釋,這是給副食店留出了餘量。因為商店也要照顧方方面面的關係,有了單位介紹信,就可以按照18斤足額提出來,但是賣給介紹信持有者的最多超不過4斤。

如今已過花甲的王文治說,那時候,早晨起來,看著窗外的朝陽,一捧點心渣,一杯白開水,囫圇吞下,就是天底下最美的大餐了。

各位讀者你家有這些時代見證的老物件嗎?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從五花八門的票證 看計劃經濟時代的物質生活匱乏史
    書中的實物圖片,全部來自收藏家李三臺的畢生心血,從兩萬多枚藏品中,精選出3000多枚最具時代特色的票證。「把1949年後的票證歷史全部呈現出來後,確實給我們一種很震撼的感覺。看到這些票證才知道當時中國人經歷了些什麼,否則很難理解什麼叫『自力更生』,什麼叫『艱苦創業』。」編輯羅財勇說。
  • 糧票的故事—中國38年之久的「票證經濟」
    改革開放之後,物質慢慢豐富起來,曾經嚴格的票證制度越來越鬆動  上個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對於刻板而貧窮的計劃經濟時代惟一的記憶,就剩糧票了。上小學時,家裡給的早點錢,都要附帶給上二兩糧票,不論是買碗米粉,或者是買一個蔥油餅,少了糧票是絕買不成的。
  • 1966年「伍市斤」的全國通用糧票,現在值多少錢?
    糧票,這是一種幾代人的回憶,它是中國在特定時間,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憑證。說它是錢吧,那也不過分,畢竟她可以換取人們所需的糧食;說它不是錢吧,在那個年代如果你沒有糧票這東西,就算你有錢,那也不好使,照樣挨餓著。
  • 舊糧票值多少錢舊糧票收藏價值有多高?
    糧票是特殊經濟條件下的歷史產物,票面題材廣泛,印製精細,具有時間性、地域性的特點。經年累月的歲月侵蝕,更使這種具有不可複製性的票證文物日漸稀少,珍品迭出,長期為海內外收藏愛好者所矚目。那麼,舊糧票值多少錢呢?舊糧票收藏價值有多高?
  • 糧票和副食票 方寸之間的收藏與記憶
    糧票是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我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雖然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卻躋身十大熱門收藏之中。糧票,票面題材廣泛,印製精細,具有時間性、地域性的特點。經年累月的歲月侵蝕,更使這種具有不可複製性的票證文物日漸稀少,珍品迭出,長期為收藏愛好者所矚目。  郭春保,太原市民,退休以後喜歡收藏糧票。「糧票是1955年發行的,我是1945年出生的,新中國的糧票比我小10歲。我們現在吃的糧食,過去都是要票的。如果沒有糧票,意味著吃不上飯。」郭春保說,「很多年輕人對糧票沒有概念,因為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我們刻骨難忘,因為知道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
  • 千張發黃的票證見證鄭州歷史
    1993年,國家出臺了《關於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宣布取消糧票和油票,自此,伴隨著我國城鎮居民近40年的票證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票證時代那些艱苦歲月,依然成為那一代人不可磨滅的記憶。來,跟著我們的畫面,來看看老鄭州收藏的糧證煤證,來看看見證了那個「票證」時代的這些歷史印記。
  • 理財- 5市斤糧票值多少錢全國5市斤糧票價格一覽
    糧票,可以說是中國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在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也許許多年輕人不知道什麼是糧票。但是糧票在收藏市場也引起了市民極大的興趣,不少人從此便開始了糧票的收藏。那麼,5市斤糧票值多少錢呢?5市斤糧票值多少錢?5市斤糧票值多少錢呢?
  • 老照片、老鐘錶、舊糧票……那些家傳老物件裡的時光留影
    新華社銀川12月29日電(記者任瑋)泛黃的老照片、停擺的舊鐘錶、「電匣子」收音機、斑駁的舊糧票……在寧夏銀川市寶湖社區的家風家訓館裡,收集展覽了居民家中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的一些老物件。這些頗具年代感的物品,見證並記錄了過去幾十年間,大到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小到家庭生活、個人命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到2018年元旦,於淑琴家的老鐘錶就整整「54歲」了。前不久,於淑琴將一直不捨得扔卻又無處安放的老鐘錶捐給社區,也將一段關於舊時光的回憶寄存。「這座鐘是1964年元旦時買的,我至今記得那天街坊鄰居都來我們家,特別熱鬧,像有什麼喜事似的。」
  • 地方糧票回收價格如何?附中國最值錢的十種糧票(圖)
    所以當時糧票在國內的發展,以及流行比較大,到了現在,對於國內糧票收藏,越來越多的人想了解糧票收藏價格。地方糧票收藏行情2009年4月,在武漢收藏品市場舉行的第五屆票證交流大會競賣會上,有幾百張珍貴糧票亮相,其中不少拍品是市面上較少見的稀有品種,如:1952年西南區5斤大米票、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250斤糧票、民國36年第三辦事處戰地14斤兌米券等。
  • 彩票、糧票、電影票,這些票據竟也成為收藏佳品!
    第二是專題收藏,比如特色風景區,名人歷史等,第三就是錯品收藏,列印的時候可能會有打錯的地方,留下來收藏起來,若干年後都具有穩定的升值空間!上圖為蘇州的一位老彩民,三十多年收藏了十萬多張彩票,某些有特殊紀念意義的彩票價值已經達到上千元一張!即可娛情,又可升值,何樂而不為呢!
  • 特殊年代經濟產物——全國五市斤通用糧票(一組九枚)鑑賞
    糧票是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那時候,必須憑糧票才能購買糧食。 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糧票作為一種實際的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多年,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者的新寵。
  • 全國通用糧票成交價格,如何快速變現?
    第三:我手上這件藏品值多少錢? 隨著是行業的不斷興起,糧票的收藏價值日益見長,據介紹:目前有一種特殊的糧票一張就能價值上萬元,到底是哪一種糧票如此值錢呢? 據資料顯示: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85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
  • 2017全國糧票收藏價格表一覽
    ,在中國使用達40多年,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者的新寵,有部分珍貴糧票收藏價格頗為可喜的。,由於我們國家特殊的國情,當時糧票作為一種有價證券進行發行的,在我們國家使用時間相對也比較長,因此歷史意義也比較大。
  • 毛主席紀念章 文革時期宣傳畫 紅色收藏變火了現在能值多少錢?
    從前都沒有紅色這個概念,更多的是民間人們對於曾經的感情而自發的一種收藏。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紅色收藏成為了收藏的一個新窪地。 票證類也是一個大類別:尤其是郵票,祖國山河一片紅的大名相信愛好收藏的朋友都有聽過,其中大一片紅如今將近千萬的身價,這個價格讓很多喜歡的人只能過過眼癮就得了,實在沒那個財力能夠收藏一枚
  • 淮南市民收藏全國最小面額票證(圖)
    圖為蘇正禮收藏的全國最小面額票證  中安在線訊 據淮南網報導,年味漸濃,中央號召大家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從簡過日子。即便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經濟繁榮了,物質條件豐富了,但我們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好傳統仍然不能丟。
  • 老人賣收藏56年的紙幣,自己估值100萬,銀行:只能把萬換成角
    ,想要讓這些歷史寶貝暴露在陽光之下,發揮出它的餘熱。但是有的人純粹就是為了收藏做投資用,一些比較珍奇的寶貝來換取一些高昂的價錢。現在有很多人都喜歡收藏人民幣,目前為止,我國的人民幣已經發行了好幾個版本。每當一個新版本流傳出來的時候,那些原本的錢會被收集回銀行統一銷毀,或者是用一些舊版本的錢換同等面額的新錢使用。但是某些山區比較落後,可能他們不懂得這些換算的東西,導致於很多紙幣都留存在家中,難以發揮出錢的作用。
  • 幾十年票證變遷,記錄百姓生活變化
    知道記者要來,左輝模家的茶几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票證,糧證、糧票、油票、外匯券、工業券……,糧票上有「1市斤」「2市斤」「10市斤」字樣,年代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都有。對於90後記者來說,這些票證很陌生,但是票證上的朝天門、大禮堂、紅巖村等地標卻很熟悉。左輝模介紹,除了這些重慶的地標性建築,有些票證上還有當年的重鋼等企業。
  • 收藏+!珍藏歷史記憶時代風華
    西周 簋見證時代節點 ——藏品濃縮熱烈的家國情懷,記錄國家、城市前行的腳步揚州人的收藏故事,源遠流長。而在每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從來都不缺少揚州藏品的身影。這樣的例子,在揚州市收藏協會的記錄中不勝枚舉。今年是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在協會辦公室內,周邊就擺放著相應的圖版,一幅幅珍貴的老照片,記錄著當年的戰火紛飛,承載著那時的軍民情深。
  • 習近平:生活曾經離不開的票證已進入歷史博物館
    習近平同志在講話時強調,糧票、布票、肉票、魚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業券等百姓生活曾經離不開的票證已經進入了歷史博物館,忍飢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