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宏
封面新聞記者 曾業 劉牧雨 攝影報導
「鄢書記,一路小心……」「鄢書記,到家了打個電話回來……」11月28日,鄢宏結束了為期四天的回訪。離開時,不少村民自發聚集在村口,揮手送別這位曾駐村幫扶他們三年半的「遠親」。鄢宏將腦袋探出車窗,使勁地點頭,眼眶中的淚水再也忍不住簌簌落下。
鄢宏是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華融」)員工,2015年8月被選派至四川省宣漢縣峰城鎮仁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2019年1月「卸任」後,鄢宏一直牽掛著村子裡的人和事,這次回村「探親」,讓他「心裡踏實了不少」。
仁義村村兩委辦公室
「背包書記」回村 村民樂開了花
鄢宏在村民家中拉家常
「呀,鄢書記!真的是你回來了!」「還是大城市養人,你又變白了!」11月25日上午,鄢宏剛抵達仁義村村委會,還沒來得及喝口水,村民們就紛紛湊上前去打招呼,個個都樂開了花。
「剛到村上的時候,鄢書記的皮膚很白,不到一個星期就曬黑了。」仁義村黨支部書記熊邦明,初見鄢宏時一直擔心他吃不得農村的苦,但沒想到這個來自大城市的小夥子,不僅能吃苦耐勞,還有一股不服輸的闖勁兒。
回訪途中,村民給鄢宏豎起大拇指
「駐村工作了三年半,身為80後的鄢書記,頭髮也白了不少。」熊邦明介紹,仁義村基礎薄弱,條件艱苦,2015年貧困發生率高達23.78%,約為2014年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駐村工作開展以來,為了幫村裡確立發展思路、找準未來出路,鄢書記操了不少心」。
「背包書記」鄢宏
一個背包,一雙膠鞋,一把雨傘,是鄢宏當年走村入戶的所有裝備。背包內,除了裝著《農村黨支部與村民委員會工作實務手冊》《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化建設》等書籍和必備的工作資料,還有不少「乾糧」,更多的,是用來作為「見面禮」送給村民的肥皂、牙膏、毛巾等小禮物。
「我們和他一起走訪,餓了吃乾糧,渴了喝山泉,只用了半個月時間,就訪遍了全村426戶人家1748人。」熊邦明說,第一圈走下來,鄢宏的工作日誌上記得密密麻麻,每家每戶的情況,他都「知根知底」。高山深澗裡,山間林地旁,村民總能時不時見到這位背著背包的第一書記。剛開始,不少村民記不住他的名字,於是給他起了一個外號:「背包書記」。
這次回村,鄢宏依然背著背包,不過,他原來喜歡穿的膠鞋,換成了皮鞋。「以前,村裡的道路幾乎全是泥巴路,現在路修好了,再也不用穿膠鞋了。」鄢宏說。
產業興後勁足 村裡找到了出路
鄢宏查看車釐子種植基地
仁義村五社的貧困戶程金芝,因早年喪父,13歲便被家人以2000元的「彩禮」將她「嫁」到仁義村。2015年,27歲的程金芝已是兩個十幾歲孩子的母親,丈夫外出杳無音訊,一家老小全靠她養活。2015年夏天,鄢宏得知情況後,找到上海一位好心人向她捐款2000元。不曾想,程金芝卻說:「錢,其實我不想要,我只盼你能給我找條出路……」
「一個幾乎不識字的女人,都有找出路謀發展的認識和勇氣,這深深觸動了我。」鄢宏告訴記者,他通過走訪發現,村裡有年輕媽媽困苦難熬,有老人生活艱難,村民沒啥收入來源,但在村裡和書裡卻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幹部群眾都說,這個地方偏遠、土地貧瘠、年輕人都走了,發展不起來,這讓鄢宏整夜整夜難以入眠。
鄢宏在車釐子基地調研
幾天後,鄢宏找了兩輛麵包車,帶著村社幹部群眾代表十幾個人,到縣裡條件最困難的龍泉鄉羅盤村考察學習。在海拔2300米、土地貧瘠的羅盤村,村民憑著毅力和汗水,在坡地上發展出3萬餘畝中藥材,實現了戶均收入10萬元。「他們的條件比我們差得多,我們村也一定能脫貧!」這一次考察學習,對村社幹部的觸動很大。
「村裡要發展,必須興產業。」在做了大量工作後,鄢宏帶領村兩委立足實際,謀定而動,不斷「摸排滾打」,逐漸將桃花米種植加工產業、蜀宣花牛養殖業、中藥材種植業發展起來。通過中國華融的精準幫扶,這些產業逐步走上正軌並產生經濟效益。2018年,仁義村又確定了發展車釐子種植的戰略,村裡的產業發展藍圖,全部落地生根——仁義村,找到了出路。
仁義村車子裡種植基地
這次回村,村委會給鄢宏曬出了靚麗的「成績單」:截至目前,全村已硬化道路18.5公裡,7個社已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問題,整治山坪塘9口;中國華融共計投入1200萬元幫扶資金,實施了30多個精準扶貧項目。「產業興,後勁足,仁義村退出貧困村序列後,如今已邁上鄉村振興的新徵程。」看到這些變化,鄢宏特別欣慰。
總有些人和事 曾讓他「放不下」
仁義村桃花米種植基地
「駐村扶貧的三年半,並不是一帆風順,例如,在產業發展方面,就走過一些彎路。」鄢宏說,起初,他一心想著為村裡找出路,加之自身缺乏經驗,蜀宣花牛養殖業的發展,便經歷過挫折。
「養牛場建起後,我們採取了集體經營的辦法,但始終沒出效益。發現問題後,我們轉變思路,把養牛場承包給了私人,這才讓這個產業得以盤活。」鄢宏介紹,正是因為缺乏經驗積累,離任後,他對村裡剛起步的車釐子種植產業特別放心不下。此次回村,鄢宏的擔憂被打消——全村已發展車釐子600畝,今年已掛果,明年預計可產出5萬斤,仍將是供不應求的狀態。
「目前來看,車釐子項目最為成功,產業前景最好,是真正能帶動仁義村致富奔康的項目。」鄢宏說,車釐子不僅是仁義村長遠發展的希望,也是條件相對較差的宣漢縣中部山區鄉村振興的希望。到基地調研時,鄢宏還得到一個好消息:宣漢縣政府正在研究將發展車釐子產業寫進全縣「十四五」規劃。
離任前,鄢宏曾兩次主動申請延長幫扶時間。精準扶貧的實事,鄢宏一件接著一件幹,群眾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都把他當成了親人。此次回村,鄢宏結對幫扶過的70歲村民楊美信,聽說鄢書記回村了,立馬盛情邀請他到家裡作客,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他回家後才是他父母的兒子,在我們家,他就是我們的兒子!」楊美信動情地對記者說。
「鄢書記」回村,村民都笑開了花
「鄢書記離任,都沒讓我們曉得,悄悄地就走了。」接受採訪時,不少村民都表示,捨不得鄢宏走。在鄢宏心裡,村裡也有很多人很多事,曾讓他「放不下」——程金芝家的桃花米賣得好不好,她看管村裡中藥材基地的工資是否發放到位?曾對生活喪失信心的程章開起了農村淘寶店,現在生意如何?陳家石壩的20多戶群眾一起修建的聚居點,房子都裝修好了吧……
「回望三年多的駐村歷程,我感恩、慶幸!感恩組織給我機會參與了波瀾壯闊、偉大光榮的脫貧攻堅戰役,慶幸自己在三年多的時間裡沒有虛度光陰,感恩自己為人生存下了寶貴財富和美好回憶!」在工作日誌中,鄢宏寫下了這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