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靈魂伴侶,每個人都希望在人生當中遇見自己的靈魂伴侶,不知道大家是否找到了呢?如果沒找到也沒有關係,因為除了靈魂伴侶,我們還有靈魂音樂(soul music)。
靈魂樂被認為是福音音樂的世俗化,它延續了福音音樂呼應式的唱法,但歌詞不再與神聖的教堂有關,取而代之的是兒女情長的下凡生活,並且用熱情的唱腔激發情感上的共鳴。雖然當時創造這種音樂的靈魂歌王Ray Charles受到許多人的譴責,但好在他並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也正是因為他的堅持,靈魂樂才得以發展至今。
靈魂樂還融合了R&B中的另一個流派Doo-Wop,相信大家一定看過周星馳的《大話西遊》吧,影片中羅家英演唱的那首成名曲就是一首經典的Doo-Wop,Doo-Wop是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最時髦的音樂。起初黑人社區裡流行著一種和聲比賽,雖然沒有樂器,但高中低音甚至是假聲都一應俱全,後來一些製作R&B的星探發現了他們,為他們配上樂器並錄製唱片,在各大電臺裡輪番轟炸。
沒想到這些連個像樣歌詞都沒有的音樂,竟然成功受到當時年輕人們的喜愛,他們喜歡用Doo-Wop當作慢舞的伴奏,早期Doo-Wop歌詞很多屬於無意義的廢話,病句和奇怪的發音,而這種音樂後來被融入到流行搖滾和靈魂樂裡。
雖然都是以人聲為主導,但比起Doo-Wop,靈魂樂不再強調多聲部的和聲,而相比休閒娛樂的Doo-Wop,靈魂樂到後來也被背負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它成為了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黑人平權運動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那時候距奴隸制被廢除已有半個多世紀,但要改變白人至上的狀態依然是一種奢望。
那時,美國有項種族隔離的制度,要求黑人與白人的公共區域分開,還要求黑人必須給白人讓座。1955年,一名叫羅莎帕克斯的女性,因拒絕為白人讓座遭到逮捕並罰款,從此便展開了浩浩蕩蕩的黑人平權運動,當時有的黑人學生被白人學校所拒絕,有的黑人甚至被極端種族主義者殺害。
1963年,馬丁路德金博士發表了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黑權運動空前高漲,他們主張對抗白人霸權並回溯非洲根源文化,強調身為黑人的尊嚴和光榮感,而眾多黑人音樂家們也紛紛用作品號召同胞們重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並重拾文化自信。
黑權運動強調的靈魂文化,使這時候的靈魂樂不再像早期那樣單純以個人情感為中心,而是把重點轉移在集體榮譽感上,更像是民族之歌,而另一位與Ray Charles享有同等「靈魂樂教父」地位的則是詹姆斯布朗,當時他的一首《Say it loud》,被認為是黑權的國歌。另外一位靈魂樂皇后Aretha Franklin也發不了影響廣泛的作品《Respect》。ray把神聖的音樂世俗化,而Aretha卻剛好相反,她將生活神聖化,她渾厚深情的唱腔曾讓前美國總統歐巴馬當場淚奔。
靈魂樂不僅鼓舞了黑人,還讓白人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甚至一些人還主動加入了平權的陣營,不少白人音樂家也開始嘗試靈魂樂,他們創作的靈魂樂被稱為藍眼睛靈魂樂(blue-eyed soul)。
靈魂樂當時在紐約,孟菲斯,底特律和費城取得的成就最大,其中孟菲斯的stax唱片公司和底特律的Motown唱片公司,是南北兩大靈魂樂陣營,大家都知道底特律是美國的汽車之城,而Motown就是它汽車城的外號,相比其他的靈魂樂Motown很大程度拋棄了原先呼應的結構,重點轉移到旋律抓人的「hook」上,而且更為流行和大眾化,歌詞則針對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因為Motown唱片的夢想就是成為年輕的美國之聲。
到1971年Motown出版了最有靈魂樂的唱片,來自於Marvin gaye的《what's going on》,其中那句:你知道戰爭不是答案,因為愛才可以戰勝仇恨。直到今天聽起來還是依然觸動人心。黑人創造的jazz,funk,blues與靈魂樂它們互相影響並且傳承發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樂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