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令夏,願做一個樹洞,傾聽你的故事。點擊「關注」,聽我的故事,聊你的生活,有我陪伴,不會寂寞。
01
上周末,我和閨蜜涓涓看《奇葩說》,最新一期的情感辯題是:「伴侶有個異性Soulmate(靈魂伴侶),我該介意嗎?」
這個辯題一出來,原本在沙發上葛優躺的涓涓立馬蹦了起來,氣衝衝地說:當然介意啊!什麼『靈魂伴侶』,特麼的不就是精神出軌?
我理解涓涓的激動,因為她最近和男朋友分手了,原因就是接受不了男朋友有個比涓涓更懂他、理解他的『靈魂伴侶』。
那個女人是涓涓男友的同事,比涓涓男友大幾歲,已經結婚生子。一開始,他們僅僅交流工作上的事,後來、兩個人的話題慢慢擴展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心情不好時,男友也會第一個跟她傾訴。甚至男友選什麼衣服,看什麼書也先去會問她。
涓涓很生氣,問男友為什麼不問自己的意見,反而去問別人?男友解釋說涓涓工作忙壓力大,不希望這些小事讓她煩心。
涓涓非常介意他們之間的交往,希望男友和她斷交。男友不以為然,說涓涓就是太小心眼,還反覆強調他們的關係很純潔,他們之間的聊天記錄從不背著涓涓這點就是證明。
那段時間,涓涓的情緒很不好。哭鬧吧,是自己小題大做,太作。不管吧,他們的關係這麼曖昧,搞不好哪天真給自己整出一定綠油油的大帽子怎麼辦?
後來,涓涓無意中發現,男友的手機通話記錄顯示,有天凌晨,男友和那個女人打了十幾通電話,其中一個的通話時間竟然超過一個半小時!在涓涓的逼問下,男友終於承認,那天是她和老公吵架,心情不好,自己一直在打電話安慰她。
涓涓聽完這話立馬崩潰了,決絕地提出了分手。後面很長一段時間,涓涓一想到那天晚上,他竟然背著熟睡的自己安慰別的女人,心還是會覺得特別特別疼。
02
我特別理解涓涓的痛苦和委屈。
試想一下,入夜時分,女人擁著心愛的伴侶安穩幸福地進入夢鄉。半夜,男人卻躡手躡腳地起床,躲進衛生間打電話去安慰另一個女人。哄完那個女人,又輕手輕腳地爬上床,而睡夢的女人卻無知無覺,絲毫不知道她的愛人正為別的女人在牽腸掛肚。這個情形,光想想就覺得特別可悲,也特別可怕。相信每一個人,都接受不了這種事情的存在。
愛情,不同於其他感情的地方,就是它具有排他性。當兩個人確立愛情關係之後,雙方都不應該再與其他異性之間有任何曖昧關係。有了這樣的自覺性,才能維持彼此的親密關係和信任。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但沒有這樣的自覺性,反而抱怨對方太作。他們不知道,很多時候,伴侶的作,都源於缺乏安全感。
德國社會學家格奧美格·齊美爾,做信任理論研究時發現,信任來源於互動,交換是互動行為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愛情是彼此之間親密距離的交換,換來的就是信任。這種交換的對象如果不是另一半,而是朋友,便是違反原則,破壞信任,這是愛情的「大忌」。
應採兒在《愛in思談》節目中說起老公陳小春時,驕傲又自信。原來曾有女演員向她爆料,說某次陳小春出外地拍戲,當時島上到處都是比基尼辣妹、女演員,面對這片美好風景,陳小春一眼都沒看過她們,反而是跟狗狗玩。
我們羨慕應採兒的自信,更羨慕陳小春給了應採兒一份很篤定的愛情,哪怕在她看不到的地方,他也不會和其他異性產生任何曖昧。
每一個走進戀愛或者婚煙的人,對待感情都應該有一份敬畏心。三觀正的人,會有這樣的自覺性:不嘗試在誘惑面前,挑戰自己的自控力強不強,而是避免將自己置於兩難的境地。
03
我們為什麼要尋找伴侶?
《親密關係》一書裡說,我們尋找伴侶是因為我們自身的需求,對歸屬感和確認自己重要性的需求。
『靈魂伴侶』,這個聽起來非常高級的詞,說到底不過就是沒有肉體接觸的伴侶關係。那麼,在有伴侶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找一個『靈魂伴侶』呢?難道是為了證明我們的愛和性是可以分開的嗎?
人人生而孤獨,所以我們都渴望能找到這樣的伴侶,和我們趣味相投,靈魂相吸,可以相互陪伴、照顧、支持、耳鬢廝磨,相擁而眠,組成幸福而溫馨的家庭。
最好的婚姻就是,另一半就是你的靈魂伴侶,你們之間親密無間,無話不說。如果對方在和你保持親密關係的同時,還有異性『靈魂伴侶』,毫無疑問,你們的感情已經亮起了紅燈。
這時候,我們應該拿出最大的誠意和對方溝通,看問題出在哪裡。如果對方不願意溝通,或者拒絕和『靈魂伴侶』斷交,那麼,奉勸你,可以揮劍斬情絲來結束這段感情了。
很多男人覺得,只要沒有沒上床就不算出軌,他們既想保留家庭的完整,也離不開『靈魂伴侶』帶給自己的溫存。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坐享齊人之福呢?
男女之間哪有什麼純粹的友誼?很多時候,『精神伴侶』雖然沒上床,卻已經馬不停蹄地走在了越界的路上。
如果對方已經有了斷不掉的『精神伴侶』,那麼,我們就自覺一點、大方一點,把身邊的這個男人送給他所謂的『精神伴侶』好了。靈魂都不在了,還要這副軀殼有什麼用呢?
今日話題:對於伴侶有異性靈魂伴侶這件事,你是怎麼看的?你覺得他們是純潔友誼還是精神出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