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靈魂伴侶之爭,儲教授觀點引共鳴,你可別被帶偏了

2020-12-14 覺知舫

最新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伴侶有個異性soul mate(靈魂伴侶),我該介意嗎?」

最終,羅振宇戰隊因為儲殷教授的突出表現,贏得了最終的比賽。

如果從辯論的角度講,儲殷教授當天的表現確實好過詹青雲,不但內容接地氣,而且從容淡定,開扛時也是壓著詹青雲打,以至於讓詹青雲一度也是第一次出現斷片,盡顯了一個教授應有的風範,所以圈了不少粉,贏得其所。

但細思他的觀點,實在讓人難以苟同。

第一,脫離辯題,海闊天空

辯題中明確地指出是「有個異性靈魂伴侶「。但儲殷教授卻在辯論中有意將「靈魂伴侶」的概念泛化了。

他指出小的時候,父母是你的靈魂伴侶,然後發小、同事、哥們兒是你的靈魂伴侶,這明顯不符合辯題所指,被教授忽略的關鍵字有「一個」、「異性」。

另外,他對於靈魂伴侶的概念也進行了誤讀。伴侶是什麼概念?至少是在一段相對穩定的時間內,與你在精神上、思想上能夠產生共鳴或者相互包容與陪伴的人。

人在小時候,自主意識還沒有發展完成,所以父母也談不上是你的靈魂伴侶。你的同事也許是做事風格與你契合,所以你們合作愉快,但這不能就稱為靈魂伴侶啊。你的髮小兒和你從小一起長大,你們彼此了解,親如兄弟姐妹,但親密、熟悉和了解都不能等同於靈魂伴侶,而儲殷教授之所以要把靈魂伴侶的概念泛化、隨意化,無非是為了給自己「不該介意」的立場做鋪墊,好讓自己有空間海闊天空的忽悠。

第二,「搭夥過日子」的婚姻觀

教授在論述觀點時,最打動觀眾的點就是「不管我是否理解你,我都關愛你」。這種把現實與精神世界徹底割裂開來,並且對精神世界無視的態度點,正在現實世界裡讓我們離幸福越來越遠。

「搭夥過日子」是很多人步入婚姻時所抱持的想法。有不少男人在選擇伴侶時都是以「過會日子」、「會照顧人」為標準來做選擇和決定的。當婚後若干年,妻子對孩子、丈夫甚至對丈夫家人的付出被視為理所當然之後,丈夫就出軌了。煙火氣裡的黃臉婆遭到嫌棄,男人以沒有共同語言,無法溝通為由,堂而皇之地去尋找自己的靈魂伴侶了!這時候怎麼忽然又重視起靈魂來了?!

這充分說明:作為一個人,物質與精神世界的追求同樣重要。尤其在現如今物質生活已經極大豐富的情況下,人們不再需要將大部分精力放在解決溫飽上了,因此轉而更加重視精神世界的豐盈,自我價值的實現。完全不介意伴侶的精神世界,這不是把自己推向了深淵嗎?

所以奉勸所有選擇伴侶的人們,拋棄「搭夥過日子」的婚姻觀吧,不要走極端,無視個體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雖然所謂的「靈魂「聽起來如此虛幻,難以把握,但你絕不能因此就全然放棄。在共同生活的時光裡,去尋求彼此靈魂的不斷相遇這也是伴侶生活當中重要的一部分啊。

第三,對「靈魂伴侶」的理解極端化

在論述中,儲教授還以自己為例指出,他和妻子因為所在領域不同,很多事情無法做到相互理解,甚至根本插不上話。比如妻子是個科學家,實驗是有關量子力學的。另外,對於儲殷教授參加「奇葩說「的行為,妻子也是很不理解的。

可是,誰規定伴侶必須對彼此的事業了如指掌了?照這麼說,科學家只能找科學家,演員只能找演員,程式設計師只能找程式設計師嗎?

再有,妻子雖然不理解教授為什麼來參加「奇葩說」,但她只是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並沒有對教授橫加阻攔吧?

這種對別人的想法和做法求同存異的尊重不正是「靈魂伴侶」的必要條件嗎!所以儲殷教授和他的妻子其實既是生活伴侶也是靈魂伴侶呀,大家要看清這一點,別傻傻地真以為人家精神世界無交集。

「靈魂伴侶」就應該觀點、想法完全一致嗎?這恐怕是儲教授對於這個詞的誤讀,卻被很多人認同。顏如晶在節目裡說自己和肖驍是靈魂伴侶,可是他們倆從方方面面來看,差異恐怕不比共同點少吧?

再版15次,被奉為經典的優秀書籍《溝通的藝術》指出:人們一直誤以為溝通就是為了達到一致,卻忽略了溝通的另一個,恐怕也是更為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通過溝通知道對方的想法。

是的,在達成一致之前,首先是要知道對方的想法。除非你們要解決一個問題,必須相互讓步妥協,達成共識,否則是完全可以存異的呀!有句話不是說了嗎?——「我不同意你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作為靈魂伴侶,尊重比達成一致更重要。

所以,請不要把「靈魂伴侶「神化之後,放在高高的臺子上供著。它沒有那麼遙不可及,它可以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無限靠近,彼此「看見」對方的想法,彼此尊重對方的選擇哪有那麼難?

第四:關於「介意「的誤讀

你的另一半都已經有了心有靈犀的精神伴侶了,你竟然不介意?!你的心得有多大呀。

你知不知道有一句話叫:「愛不需要理由「?你明不明白愛有時來得猝不及防,以至於當你發現時為時已晚?

不要太自以為是,理智與情感的分界並非涇渭分明。我們都是普通人,普通到常常連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你怎麼敢保證你的伴侶不會有一天驚覺自己已經「精神出軌「呢?

就算你了解你的伴侶,你了解他的靈魂伴侶嗎?別等到被綠了再後悔啊。

是的,如儲殷教授所說,我們是在「沒事」的情況下討論這個問題。

當然,就是因為現在還「沒事「所以才討論「介意不介意」,如果已經出事,那就不是「介意」的問題,而是「選擇去留」的問題了。正是因為「沒事」,我們才有時間,才有機會去認真想一想:為什麼彼此的靈魂疏離到可以容下第三個人!

人們常說婚姻需要經營。當「靈魂伴侶「出現時,它就是一個警鐘,在告訴你:你應該多花心思在你們的關係上了。

另外關於「介意」,表現的方式也分積極和消極兩種。

如果強行要求自己的伴侶與他的靈魂伴侶切斷聯繫,並因此如臨大敵,又哭又鬧,這就是消極的做法,非常荒唐可笑。但是如果因此能夠反思自己與伴侶之間的關係,想辦法在精神上尋求相通,這種做法無疑是在關係當中起到了積極正面的作用。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只要你能把握好尺度,讓彼此的靈魂求同存異,就有希望讓婚姻生活不斷走向幸福美好。

隨著人們獨立意識的甦醒,如今離婚率越來越高,這表明更多的人不願意再為了一段婚姻而委曲求全。其實在「完全一致」和「委曲求全」之間還有一個地帶叫「求同存異」。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為什麼在靈魂共處時你卻要求伴侶和你高度統一呢?

只要放下執念,眼前的世界就開闊了。抱著探索的心去了解對方——「啊,你原來是這麼想的。」,而不是懷著排斥的心去否定對方——「你怎麼能這麼想?!」,就會讓彼此的靈魂不但有安身之處,而且寬鬆舒適。

所以儲殷教授在節目中所表達的這種,完全放棄追求伴侶之間靈魂共存的婚姻觀,對於如今這個更注重精神生活的時代來說,無疑是有些過時的,其打擊也是致命的。一個人完全忽略與伴侶在精神上的契合,很容易釀成悲劇。

儲教授就是通過泛化靈魂伴侶的定義,扭曲題意,強化現實物質生活的溫情,把自己和妻子原本就是靈魂伴侶的和諧世界生硬硬說成是只有柴米油鹽的生活經歷。

他所描繪的現實生活細節固然溫馨,但前提是人家與妻子是相互包容和理解的。你可以一時被迷惑,卻千萬別被他辯論場上的觀點帶偏了。

請記住:

1、「介意」是為了珍惜、開創和維護你與伴侶的幸福生活,所以當然「應該「。

2、「靈魂伴侶」沒那麼不接地氣,不是非要達到高度一致,求同存異、彼此尊重更重要。

多在兩人構建的世界中下一番心思,才是你追求幸福應該走的路。(雖然這並不容易,可人活著哪有容易的事?!)

別等到真「出事」了再來後悔,人家儲教授和妻子那可是靈魂非常契合的伴侶啊!

—— 完 ——

相關焦點

  • 《奇葩說》熱議「Soulmate」 年輕人究竟期待怎樣的靈魂伴侶?
    《奇葩說 第6季》第九期的辯題是,「伴侶有個異性Soulmate,該介意嗎?」節目一播出,「Soulmate」的百度指數馬上飆升到4974,為本月最高。根據云和數據,《奇葩說 第6季》市場佔有率目前排名第二,僅次於《妻子的浪漫旅行第三季》,觀眾平均年齡為25歲。這個備受95後觀眾熱議的「Soulmate」,究竟透露了當下年輕人怎樣的社交觀?
  • 《奇葩說》熱議異性Soulmate 不如來Soul和你的靈魂伴侶一見如故
    《奇葩說》熱議異性Soulmate 不如來Soul和你的靈魂伴侶一見如故 2019年12月06日 11:3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 我的伴侶有一個異性的靈魂伴侶,我該不該介意?
    有人說,男女之間的最高境界就是靈魂伴侶。這句話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人不就是由靈魂和肉體構成嗎?柏拉圖式的愛情不是沒有。所以伴侶之間能夠互相成為對方的靈魂伴侶,其實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的另一半的靈魂伴侶不是你,你會介意嗎?本期《奇葩說》便討論了這個問題:伴侶有一個異性靈魂伴侶我該介意嗎?而這期《奇葩說》播出之後,這個辯題也迅速引發網友的熱議,甚至飈上了熱搜榜。大部分網友都表示介意,畢竟誰會不介意自己的伴侶心中有另一個人的存在呢?
  • 靈魂伴侶:現實淳樸的愛,超越一般關係,有這幾種「靈魂共鳴」
    什麼是「靈魂伴侶」呢?其實,說得複雜點,那就是你和他靈魂的相互融合,你是他的靈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說得簡單一點,那就是你能明白他的言外之意,他也能明白你的如鯁在喉。徐志摩曾寫道:「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 一個人的情感共鳴和思維方式同步,自然有「靈魂伴侶」的感覺
    覺得這就是靈魂伴侶,命中注定嗎?我也希望你真有這樣的幸運。但事實是,你遇到的多半不是什麼「靈魂伴侶」,而是一個閱歷,智商,情商都在你之上的人。你所認為的那些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瞬間,不過是他「向下兼容」的結果。
  • 奇葩說最新辯題:伴侶有異性靈魂伴侶,是純潔友誼還是精神出軌?
    01上周末,我和閨蜜涓涓看《奇葩說》,最新一期的情感辯題是:「伴侶有個異性Soulmate(靈魂伴侶),我該介意嗎?」這個辯題一出來,原本在沙發上葛優躺的涓涓立馬蹦了起來,氣衝衝地說:當然介意啊!03我們為什麼要尋找伴侶?《親密關係》一書裡說,我們尋找伴侶是因為我們自身的需求,對歸屬感和確認自己重要性的需求。『靈魂伴侶』,這個聽起來非常高級的詞,說到底不過就是沒有肉體接觸的伴侶關係。
  • 《人生》黃亞萍PK劉巧珍,靈魂伴侶VS生活伴侶,前者勝出是必然
    「大仇得報」的快感,而這一切的恨意均源自於他辜負劉巧珍愛他的忘恩負義之舉。在現實生活中,高加林、黃亞萍、劉巧珍這場愛情「三角戀」無處不在,黃亞萍如同是高加林的靈魂伴侶,而劉巧珍則是他的生活伴侶,當她們二人產生競爭,前者勝出那是必然。最近綜藝節目《奇葩說》裡面有一道很有意思的辯題:異性有個靈魂伴侶,我應不應該介意?
  • 心理學:兩個人是不是靈魂伴侶,「同頻共振效應」會告訴你答案
    在感情中,很多人都期望遇見自己的靈魂伴侶,對於愛情的渴望,我們都渴求那個能夠產生共鳴,在精神上有所寄託的人。但很多人卻不知道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靈魂伴侶,在人海如潮的塵世中,我們不斷遇見又告別,想要尋找那個靈魂上的愛人,卻又不自知精神上的愛情伴侶是如何。
  • 奇葩說裡說奇葩之可可愛愛篇
    「心裡奇葩 我想帶你回家」(嗯嗯嗯嗯嗯 野狼唱出我心聲)「在那深夜酒吧 哪管它是真是假」(歐巴上身「不喜歡這種情緒一旦出來了,你可以克制一時,但是你不能克制一輩子。」「伴侶要在你的房本上加他的名字,是你的房本哦,他憑什麼,對吧?他憑什麼?他憑什麼呢?」
  • 《奇葩說》傅首爾辯論有感染力,但觀點不敢苟同
    由愛奇藝推出的辯論達人秀節目《奇葩說》,經常能提出一些涉及社會痛點的問題展開探討因此深受觀眾喜愛,參與的嘉賓通過闡述觀剖析根由,讓節目有話題也有看點。在12月13日播出的新一期《奇葩說》中,拋出的辯題是『「伴侶一心想當鹹魚,我是該鞭策還是接受TA。」
  • 奇葩說:該不該介意另一半有靈魂伴侶?因為我介意,所以我喜歡
    《奇葩說》辯題:該不該介意另一半有靈魂伴侶?近一期的《奇葩說》辯題:該不該介意另一半有靈魂伴侶?上了微博熱搜。靈魂伴侶的英文是soulmate。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是:「靈魂伴侶不是特定一個對象,一種關係,他隨著我們的成長階段呼應顯現。
  • 共鳴的靈魂
    (五)       現在我們來說《共鳴的靈魂》這本書。這是河合隼雄先生談幸福的書,他寫了好幾本這樣的書,像《心的棲止木》、《大人的友情》等等。       在這本書裡面,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篇文章是本書的同名文章——共鳴的靈魂。在這篇文章裡面他提到一個小孩,叫S。S在小時候有多動症,在學校就有很多行為問題。
  • 愛人不是我的靈魂伴侶,怎麼辦?
    有人做過一個測試,在一個80萬人的城市,遇見靈魂伴侶的機率是0.53,甚至不到1人。 其實靈魂伴侶與年齡、職業、身份都無關,只是兩個相近靈魂的相互吸引。如果有一天,有一個人出現了,你說的他都懂,你欲言又止的,他也知道。就像兩個連體嬰兒般,共用一個大腦。
  • 人到中年,所謂「靈魂伴侶」,只不過是婚外情的遮羞布
    尋找屬於自己的白月光,有一個靈魂伴侶,是很多被困在婚姻這座圍城的中年人的心願。他們把婚外的異性知己成為靈魂伴侶,理直氣壯地聲稱我們只是志同道合、有著共同話題的好朋友,沒有做任何越軌的行為。對於靈魂伴侶,我只想說,人到中年,所謂「靈魂伴侶」,只不過是婚外情的遮羞布,你最好別嘗試。
  • 「靈魂伴侶」之夢裡尋你千百度
    靈魂伴侶,是每一個戀愛或是婚姻中的男男女女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的可人兒。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想要的靈魂伴侶各不相同,不過究其根本,不外乎精神平等,能夠與對方靈魂交流、心靈相通、感情深厚、戀愛幸福、婚姻美滿。
  • 《奇葩說》儲殷教授出陰招?陳銘「掀桌子」式結辯太帥了!
    而反方隊伍一辯KC,二辯大王,三辯儲殷教授。正方隊伍由於陳銘的到來,士氣大增,一辯二辯均發揮出色,到陳銘上場時,在票數上留給他的上升空間已經很小。但陳銘發言完畢後,正方反而掉了幾票,原因是他選擇的角度直擊任性,讓觀眾難以接受。而儲殷教授則是一如既往地老辣,不停向觀眾輸出觀點及假設,拿到了很好的票數,但實際上儲殷教授的觀點已偏題。
  • 鄭強教授觀點犀利引共鳴,獲眾多掌聲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能說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因此關於這個話題,也一直都沒有得到更直觀的答案。鄭強:學英語耗費我國青少年大量時間相較於俞敏洪的答案,網友和學生更喜歡浙大教授鄭強的觀點,在關於英語應不應該踢出高考這個話題上,鄭強教授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 一本書開啟了靈魂伴侶的愛情,寶黛共讀西廂,來自另一半的共鳴
    寶黛愛情展示的就是彼此尋找靈魂伴侶的過程,共讀西廂標誌著寶黛二人思想上的高度共鳴,追求自由奔放的靈魂,在性靈上的高度統一。兩個「不肖」者的相知真正的愛情都要經歷三個過程:相識-相知-相愛,寶黛愛情也是這樣。第3回,林黛玉進賈府,寶黛相識,初次見面即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劇情老套,但這幾乎是所有愛情的正確打開方式。
  • 《親密關係》:精神需求與情感,你確定靈魂伴侶不是一種精神病?
    人終其一生離不開一個「情」字,伴侶之情最受注目和期待,人們希望在伴侶身上找到情感的深度需求,《親密關係》這本書通過諮詢案例,闡述了伴侶在情感中的深度需求和情緒已經生命存在感的交織命運,使得人們更清晰自己的情感需求。
  • 想你,心裡的依戀之情,是與靈魂共鳴的眷戀
    導語:愛是心與心的相吸,想是一份纏綿於心的牽掛,想你,心裡的依戀之情,是與靈魂共鳴的眷戀——想你,心裡的依戀,是靈魂上的伴侶 ,那是別人窺視不到的秘密,愛一個人有時會很難,但只要心裡的柔情不散,無論能否牽手在一起相依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