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轉職不順利,是因為絞進一個死結裡,那就是薪水。
房子買了,孩子生了,父母也要奉養... ...每個月都要繳出這麼多錢來,面對的經濟壓力每天死逼到眼前。可是談到的每一份工作,薪水卻都比從前低,整個人像洩氣的皮球,不斷自問:「如今經濟有這麼差嗎?薪水都給這麼低?還是我什麼時候變得這麼沒有價值,而自己毫不知情?」
一般人都寧願想成是目前經濟不好,也不願去懷疑是自己失去價值。可是後者——卻是薪水下跌的真正原因。
薪水沒有變低,是過去領高了
在經濟好時,很多人意氣風發。一年有三個工作來挖角的例子數不勝數,薪水只高不低,自我感覺良好,心想一定是自己優秀,才會被企業捧成炙手可熱,卻渾然不知是在賺取「時間財」、「低成高就」(overemployed),薪水高於能力,價格高於價值。
當經濟下行,大潮退去,才發現裸泳者根本沒有上岸者具備的能力。有能力的還有殺價的資格,其他人連上岸都難,一個工作機會也沒有。
這時候這些人就會進退維谷:要麼承擔更大的責任,拿高階薪水,可是過去日子太舒服了,忘記自我投資與能力精進,只好眼睜睜看著高薪飛走;要麼彎下腰做基層工作,但不只是自己難以適應,連企業都嫌棄年齡太大。
遺憾的是,不少人自認為有經驗、資歷深,真相只不過是「做得久」而已。假使工作的專業性低、公司的訓練少,個人又不夠努力精進,說得殘酷些——35歲與30歲的能力,對企業來說差不多。
在組織內,由於有調薪,35歲的薪水或許可以比30歲高,換工作時問題就來了:企業評估他們只有30歲能力,還老了5歲,能用30歲的薪水僱用已經是很給機會。可是35歲的人不這麼想,以為企業想撿便宜,所以砍他的薪水,倍感羞辱與憤怒,轉職的腳步就會遲疑不定。
一般人不會想到薪資成長是一條S曲線,到了頂點之後就是降低。同一職務做8至10年,薪資便會停止,除非換行業、換公司、換職務,或是升遷。因此到了差不多35歲,要比的是薪資高點可以撐住的時間,不往下走就是贏家。
企業開價,就是你的行情
薪資是成本,企業當然都想要往下降。可是另一方面,企業也想用高薪找到優質人才,在節省成本與找到理想人才之間,會嘗試找到平衡點。
我有一位朋友離開傳統產業後,經由獵頭介紹,到一家上市公司擔任主管職,月薪9萬元。過了兩年,除了業務主管外,全公司屬他的薪水最高,加上經濟下行,因此危機意識強烈,三個月悄悄應聘了18家大企業。結果這些企業給他開出的薪水,卻在6萬元之間,他非常不解。
要知道,當18家大企業都開價6萬元,那麼這就是參考性極高的數字,朋友價值就該是6萬,不是9萬!後來,有企業開價年薪210萬元,管理範圍橫跨三個部門,複雜度大,難度也高,朋友這時又不敢接下來... ...
這就是中級人才的困境:低薪不想做、高薪不敢接、不上不下、不高不低。夾在中間,這才是最可怕的中年危機。
轉職要認清現實
對於這些不再年輕、薪水中等的上班族而言,轉換跑道是有風險的,要非常小心,需要認清以下的現實:
薪水領得高不如領得久。經濟大好時,可以冒險,為了追求高薪而不斷跳槽;經濟差時,安全至上,追求穩定。
年齡優勢年年降低。企業錄用人才就像買股票,買的是未來性,中年人轉眼就變老,潛力消失,自然是優勢不再。
有薪水比高薪重要。即使上有老下有小,也不關企業的事,請用客觀的立場,誠實面對自己的價值。而且,不是現在的價值,而是未來的價值,後者就不得不用平常心面對減薪。
每個人25歲進入社會,做到65歲退休,長達40年,至少會遇到四個以上的職涯轉折點。請各位認清中產階級工作機會愈來愈少的現狀,如果不爬到金字塔頂端,就會掉到基層,所以請務必一路上自我投資,儲備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