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谷城淺說歷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公務員,全稱為國家公務員,是各國負責統籌管理經濟社會秩序和國家公共資源,維護國家法律規定,貫徹執行相關義務的公職人員。在中國,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
現在,很多人都想做公務員,原因是覺得這個工作待遇很好、時間比較固定,但是,在古代,所謂的公務員,就是給朝廷幹事情的官員,在過去沒有時間和星期這個概念的時候,他們是否也會有固定的工作時間和假期的劃分呢?答案是有,而且很早就已經有這樣的概念了。
官員的休假制度其實在先秦時期就有零星的記載,到了漢朝休假制度正式形成,並隨著朝代的更替以及中國官僚制度的不斷完善,休假制度也在不斷完善。總的來說假期時間不斷增加,種類更加多樣,假期中的政治文化內涵更加豐富。
我國秦朝及以前是沒有詳細規定過的休假制度的,但官吏可以告假,稱作「告歸」。《漢律》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休沐」即指回家休息沐浴。這樣算下來一年的放假時間大約73天左右。
除了這種類似規律性休假外,西漢時,夏至或冬至官員也都休一天假。這種慣例一直沿襲到隋朝。唐朝是歷史上最會玩的時期,有人會問,宋朝不是歷史上放假放得最兇的時期嗎?
宋朝固然假多,但是由於宋朝長時間不得安寧,經常和北方的國家一發生摩擦就要取消假期,而且對於各種假期的規定極為完備,不好偷奸耍滑。
唐朝休假制度上有許多漏洞,而且大臣是可以申請假期的。注意,不是申請他一個人的假期,而是申請給全體官員的假期。在唐代和宋代,還有分別放假一天、三天、五天、七天的長短不等的節慶。這時朝廷最為重視的就是春節和冬至日,每次都放七天假。
據有關材料記載,在唐代一年中共有53個節慶假日,包括皇帝誕辰的3天和釋迦牟尼、老子誕辰各1天。這當然和唐代帝王尊崇佛教以及認為自己是李耳的後代有關。
官員休假制度在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發展趨勢,在沒有星期概念的條件下,為什麼漢朝會出現官員休假制度呢?這個制度背後,又和什麼因素有關係呢?且看下文。
人們在累的時候都會想著要休息,有了充足的體力才能更好的工作。但是中國古代還是農業社會,生產力很低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勞動,所以農民自然就不可能存在休假。
不過農事活動與節氣緊密相連,每年都會有忙閒的分別,農民還是可以根據這一點來調整工作量。但官員是不從事農業生產的,沒有辦法安排自己的時間,所以休假的制度也就因此誕生了。
漢代規定,每工作五天就休息一天,在休息的時候就可以洗衣、沐浴。因為古人都留著長發,所以每次洗頭髮也非常麻煩。中國古人相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一輩子都不願剪頭髮,可以留到五尺以上,洗個頭髮都要好幾個人幫忙。
根據《漢書.石奮傳》:「建老白首,萬石君尚無恙。每五日洗沐歸謁親」。萬石君就是石奮,他是西漢文景時代的太中大夫,他的四個兒子也官至九卿,父子五人都是官俸二千石的官員,所以被人稱為「萬石君」。石建是他的長子,已經白髮滿頭了,但非常孝順,每五天休假一次,其他事情都不做,先回家來探視父親。
漢代官員在工作的日子裡是不能離開辦公地點的,而家屬也不能跟隨,所以每五天放假一天還是比較人性化的,顧及到了官吏的感受。到了唐朝的時候,官員在下夜班後可以回家,而且家人也可以跟隨異地上任的官員居住。
連官府的設計也是前面是辦公區域,後面是住處,所以放假這一問題也就不那麼突出了。這樣一來,五天一放假就顯得有些頻繁,所以就改成了十天一放假。也就是在每月的上、中、下旬各休息一天,這被稱作「浣」,就是洗沐的意思。從此,休息日就有了「浣」的說法。
漢代皇帝以孝治天下,格外重視喪禮制度,喪事也格外隆重,喪假對官吏們來說,是所有休假當中,最為重要的。根據《漢書.文帝紀》記載:「遺詔曰,令天下吏民,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大紅」、「小紅」、「纖」都是漢代喪禮的儀式,這裡共計36天的服喪期。
唐.李賢校注《後漢書.孝安帝紀》記載:「文帝遺詔以日易月,於後大臣遂以為常」。意思是,在漢文帝以前,從西周時起,人們服喪時間為三年,三年期間,官員們工作也不能幹,而漢文帝為了保證不耽誤政事,臨死前頒布遺詔,將三年(36個月)服喪期,改為36天。可以保證官員們,很快地結束喪假,投入到工作中去。從漢文帝之後,喪假36天成為定製。
漢朝官員假期制度的特點是官吏們日常休假基本上能夠保證,他們可以回家團聚,行動自由,訪親會友,照顧父母妻子。重要的節假日裡,全民都在隆重歡慶,官吏們自然也不例外。
喪假的執行,是最堅決、最徹底的,如果哪個官吏,不好好休喪假,給父母至親守喪,他就會被人彈劾。漢代對於官員守孝是非常看重的,官員也多選自舉孝廉。
總的來說,漢代官員假期制度充分考慮到了官員的工作精力和不同的情況下官員需要放假去處理事情的意義,可以說兼具人性化和合理化。從宏觀歷史角度來看,漢代官員假期制度的產生和之後的發展,其實是順應生產力的發展和封建專制體系的不斷完善而保留的。
【資料文獻:《後漢書.孝安帝紀》、《漢書.文帝紀》、《漢書.石奮傳》、《漢律》】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