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liuda210 / 圖蟲創意
編者按:本文來自新榜,作者貓哥BroCat,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在YouTube上,4255萬人共同圍觀了一條13分鐘的視頻:
茂密的林間,一位中國的老木匠對著鏡頭打了個招呼,然後將手邊的木條挖槽、鑲嵌、交合,製成一座木拱橋。
視頻主人公「阿木爺爺」全程沒有使用釘子、膠水、電力等現代化工具,僅僅在木頭上「左1」「右2」地打標記,挖挖敲敲,木材便像樂高一樣牢牢咬合在了一處。背景音樂是TVB金庸劇的主題音樂《笑傲江湖曲》,讓人不禁想像武俠小說裡的俠客歸隱後是否也是如此,山林裡長劍變刨刀。
很中國,也很魔性。「誰跟我一樣,完全不知道這個為啥出現在推薦列表裡,但居然一口氣全看完了?」2萬人點讚該評論表示同感。
這是繼李子柒、辦公室小野之後又一個引爆外網的中國本土網紅。
有媒體統計,國內平臺粉絲266萬的「阿木爺爺」油管中國區粉絲數名列前五。
此事登上了微博熱搜,「阿木爺爺」曲線圈粉,在國內又火了一把。
新榜趨勢查詢顯示,近期共1056篇公眾號文章寫到了「阿木爺爺」,產生10萬+文章12篇。
央視網評論稱:「工匠精神,匠心為本。文化外溢,潤物無聲。」
阿木爺爺是國內視頻平臺西瓜視頻的原生創作者,所錄製的木工視頻從去年年底在國內外爆火,魯班凳、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小模型、會走路的小豬佩琦……油管頻道上訂閱者120萬,播放量過2億。
他本名王德文,山東聊城人,63歲。拍木工視頻是他和兒子阿成共同的主意。
直到現在,這個擁有近50年木匠底子的老人還在為每期的選題而現學新的技法。
阿木爺爺王德文出生於50年代。
9歲時父親意外去世,他像那個時代所有的男子漢一樣,自然承擔起養家的重任。
十幾歲時一次偶然,他發現了自己在木工方面的天賦:抽空給木匠打下手的他,做出來的東西比兢兢業業的全職徒弟還要好。
兩塊木材刨完拼接,需嚴絲合縫、滴水而不漏。這種在外行人看來簡直違背初中物理課常識的手藝是他的日常操作。一旦開工,頗有「不瘋魔不成活」的架勢:2012年冬,切木頭時,墊在底下的手凍得麻木,0.3毫米刀片劃下,右手中指應聲而落。
好在送醫及時,指頭是接上了;拆線完七八天,他便又作業起來。「幹活哪有不剮不碰的?」
在山東做木工幾十年,他被當地的人們喊作「木爺爺」。2017年,為了照顧剛出世的小孫子,「木爺爺」一家來到兒媳的老家廣西梧州市蒙山縣陳塘鎮屯兩村定居。
與手藝人父親不同,兒子阿成在事業上相對「後浪」:做一名網絡視頻博主,搞自媒體創業。
彼時網絡技術逐漸進步,視頻的東風在整個網際網路界乍然吹起,各行各業那些令門外漢咋舌的門道一一展現在觀眾眼前:玻璃匠人在高溫下熨燙形狀、竹鼠養殖戶吃掉竹鼠的一百種理由、趕海人從泥縫裡「變」出青蟹……
阿成夫婦打定主意趕上這片藍海。他們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從生活片段再聚焦到美食特效領域,帳號名很長一段時間叫做「功食道」。
早期,他們嘗試過多平臺分發,最後發現西瓜視頻上的數據最高,因而轉向獨家平臺運營。「主要是三農這個領域,用戶比較精準。」
然而,這種精準也使得愈來愈多的三農創作者湧入平臺。阿成意識到遇到了瓶頸,但他不知該從何下手。
這時父親提議,不如拍攝自己的老本行——木工。
老木匠仿佛一個天生的新媒體人,首期選題毫不敷衍,祭出了對親生兒子也沒露過的絕活:技術源於2600年前的「魯班凳」。
一塊梨花木,劃線、鑿鋸,眼見著像要被切碎了,突然老木匠一捏一提,木塊像變形金剛似的「站」了起來。
作品一經發布,一天之內,播放量直衝百萬。
一家人欣喜若狂,把原本的外號「木爺爺」加了個充滿中國南方味道的「阿」字,變成了此後火遍海內外的名字「阿木爺爺」。
50後父親做主角,80後兒子搞運營,成為這家人組團創業的固定模式。
「阿木爺爺」運營初期,平臺上拍攝中國木工文化的很少,「還真沒發現像這樣的一個創作者。」阿成說。
老爸50年的木匠生涯是帳號最主要的選題來源。「那個時候,這種木工手藝人吃百家飯,他們見過很多古老的、新鮮的、好玩的東西。」
敲定題材後,有的視頻只需要二三小時即興發揮,有的則需要進行腳本撰寫,融入相應的劇情元素。「比方說逗小孫子,小孫子想玩一個東西,然後跟爺爺說『我要這個』,爺爺說『我給你做』。」
「阿木爺爺」與小孫兒
製作周期最長的,曾消耗兩人15天的時間,主要卡在技術環節上。
很難想像,YouTube播放量最高的「打造一座木拱橋」是一場現學現賣。阿木爺爺此前並沒獨自造過木拱橋,亦不打算完全照搬老式傳統的造橋方法,僅僅在橋面和橋架的結合問題上就耗費了數個時日做實驗。
耗時5天製成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小模型、獨家原創的手搖泡泡機……看的人雖然外行多,阿木爺爺卻是以內行功力,跟技術死磕。
相對於父親的執著古板,賽博時代弄潮兒的兒子與之在觀念上時有衝突。
「一個50年的老木匠,他就習慣用一些個傳統的手工具,讓他用現代化工具還用不上來,也不能說他不會用,他就是用不上來。」
製作「將軍案」時,阿木爺爺徒手操著鋸子,硬去切割近一米長的案板。「我感覺速度太慢了,效率不高,用現代化的工具去把它開縫不是會更好?」阿成心想。
將軍案
最後的成品仍然是老父親純手工的產物。「要是我拿了將軍案,去別的地方找工具弄開再拿回來,他那個鋸都搞得差不多了。」阿成承認,父親的那套老工具確有意義,自身效率雖不及現代工具,但是「會省很多時間」。
大量的技術耗時,「阿木爺爺」的更新時快時慢。所幸平臺在頻率上非常包容,只要內容過硬,帳號從沒有因為「斷更」嫌疑而遇冷。
兒子阿成主要負責策劃、拍攝、後期、上傳等運營工作。多次參加平臺官方舉辦的運營培訓的阿成,認為籤約獨家有極大的幫助。
「現在西瓜視頻對我們的運營指導是一對一的,比如我們每條視頻發布出去以後,對接的老師會給我們指導,視頻播放到什麼一個程度,播放量是多少,時長是多少,給出分析,這樣有利於我下一個視頻的創作:知道什麼樣的視頻更受大家歡迎,哪個視頻做得不好。」
平臺針對性指導下,「阿木爺爺」的封面、剪輯、標題各維度鳥槍換炮,視頻時長從1~5分鐘逐漸調整到5~15分鐘的長視頻。阿成解釋說,這和西瓜視頻的內容政策有關,平臺鼓勵垂類精品內容加長作品的時間,以達到更高濃度、更有嚼勁的內容信息量。
「西瓜視頻對作者的運營指導、未來方向戰略的打造是肯定要聽的。」阿成認為,平臺引導是創作者找到正確路線的一條捷徑。
帳號的海外運營屬於無心插柳:簡單的片頭片尾、樸實無華的英文翻譯、幾乎沒有粉絲互動,單單靠「當代魯班」的手活,拿下了2.17億播放量。
有博主分析,一來,中國「神秘文化」對外網而言自帶好奇心濾鏡,二來「李子柒」、「阿木爺爺」的內容動手不動口,打破了語言壁壘;三來,老木匠為兒孫做手工的主題與歐美社會的「車庫文化」、家庭自製習俗不謀而合,許多歪果仁評論稱想起了小時候與長輩DIY的快樂場景,一本共鳴。
「聽兒子說木工活發揚國外了,我成網紅了。什麼網紅啊,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阿木爺爺的嘴角泛起笑容。
他和兒子阿成決定,往後的帳號方向咬住不變,木工的巧思值得一拍到底。
相同平臺上,更多像阿木爺爺這樣「藝高路子野」的原生達人正從深巷中飄出酒香。
有「野行濤哥」這樣辭去網際網路高管職位的海釣達人,也有「韓船長」這樣的環球航海旅行家,還有如科普作者如「李永樂」,頂著北京大學物理與經濟雙學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碩士的頭銜在西瓜上成為播放量超三億次的知識型博主。
對於這些硬核玩家而言,西瓜視頻所提供的創作力、影響力和變現力,無疑為他們打開創作者之路大開方便之門。
西瓜深有「內容為上」的基因,為了在創作力上為博主賦能,近期不僅向所有用戶和創作人免費開放了短視頻4K畫質,並聯合中國青年報、新京報等11家機構發起「活字計劃」,投入2億資源(1億元現金和1億元流量)扶持圖文作者創作視頻。截止目前,包括知名出版人洪晃、知名廣告自媒體人薑茶茶等8000多位創作人加入計劃。
除了給「阿木爺爺」這樣的優質入駐帳號進行一對一運營指導, 「西瓜大學學院」也在向小白創作者敞開大門。12期訓練共有2.8萬人參與,據官方統計,普通作者轉化成優質創作者效率約為12%,加入大學後概率升至27.57%。
至2020年1月,抖音日活躍用戶數已經突破4億,字節跳動旗下全線產品總MAU(月活躍用戶)超過15億,流量直接構建創作的「影響力」,並在「變現力」上給予創作者有效恰飯、良性存活的土壤。
據悉,變現方面,平臺分成、電商變現、直播變現、內容付費、廣告商單、聯合出品(大的IP合作)構成了創作者花式恰飯大賞。
僅分成一項,帳號「科學有故事」發布4條視頻,盈利2萬元;平臺扶持下的商單活動「卡西歐短視頻徵集賽」,一千多位KOC參與傳播,活動總曝光4361萬;近期打響的電商直播更是平臺的一柄利刃,有西瓜達人在「大咖帶貨季節」單場帶貨328萬。
對於硬核職業大拿來說,西瓜平臺的扶持顯然進縮減了創作成本、拉低了製作門檻,充沛的流量和變現渠道,是為專業型創作人量身定製的手動風口。
硬核的阿木爺爺從中國平臺走向了國外,更多的獨門手藝也同樣值得。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