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的河內郡,是如何逐步變成隋唐時懷州,以及明清懷慶府的?

2020-12-24 大運河時空

今天的河南省焦作市、濟源市一帶,北有太行山脈阻隔寒冷空氣,南有黃河滋養土地,並且還不受黃河改道、決口等帶來的自然災害影響,地處中原,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發達、物產豐富、人煙稠密,也因此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搖籃之地,以及多個王朝龍興之地以及京畿之地。在這裡正是因為有著獨有的山脈、大河地形,成為了我國歷史上行政輪廓變化最小的區域,千百年來設置在這裡的無論是郡、路、府,其行政區域的輪廓相差不大,較為穩定。下面就看一下,這一區域在歷朝歷代中不同的名稱。

由於這一帶有黃河的環抱,位於古代有三河」之說中的河內地區,因此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時,就在這裡設了「河內郡」,在接下來的兩漢及魏、西晉時均沿襲了這個設置。不過在東漢後期,把西漢時採取的「州刺史監察區」這種不是正式的行政區劃改為了有行政區域的正式的州,就把秦、西漢以來的行政管理由中央、郡、縣三級變為了中央、州、郡、縣四級。這樣一來也就促成了「河內郡」向「懷州」的轉變。

秦河內郡

秦朝設河內郡時,治所設在了「懷縣」。經過兩漢、魏、西晉幾個朝代之後,由於五胡亂華,西晉結束後,就進入了東晉和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南北朝時期。在這一階段裡,我國北方徵戰不斷,政權更迭頻仍,有些實力的各部族、割據政權都想稱王稱帝,到「舞臺中央」走一走。這一時期,各地行政區劃調整頻繁,並且統治者為了拉攏大臣和武將,紛紛給他們封官許願,就造成了州郡過多,郡管縣變少的情況。所以當一個比較強勢、相對統一的勢力「北魏」出現時,統治者就把郡一級撤銷,減少管理層級、加強行政管理。河內郡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撤銷的,把它的治所懷縣升為了州。至此,河內郡就實現了向懷州的轉變。

唐懷州

隋唐時期,雖然在一些階段又改回河內郡,但這些階段佔據的時間很短,隋唐時這一帶絕大部分時間仍為懷州。不過唐朝懷州管轄範圍比起河內郡時期有所縮小,因為在西部的今天濟源、孟州一帶當時由河南府管轄。五代十國時期,孟州、懷州開始並存,管轄著秦漢時河內郡的覆蓋範圍。北宋和金朝基本延續了孟州、懷州並存的這個格局。

北宋的懷州與孟州

元朝窩闊臺汗四年,懷州與孟州由「行懷孟州事」管理,蒙哥汗六年,懷孟州成為皇帝忽必烈的湯沐邑。第二年置懷孟州總管府。至元二年為懷孟路。延袥六年(1319年)因仁宗愛育黎拔力八答即位前與答己太后在這裡居住過,改名為懷慶路。

明朝時改懷慶路為懷慶府,轄河內縣、濟源縣、修武縣、武陟縣、孟縣、溫縣六縣。到了清朝時,又在雍正、乾隆年間分別將原武、陽武兩縣先後劃入,直到清末懷慶府共管轄8縣。

清朝的懷慶府

民國初廢府州存縣,懷慶府廢。新中國成立後,原懷慶府所屬各縣在經歷了頻繁的變動後,今天大部分被焦作市管轄,濟源則成為省直管的縣級市。

至此,商都所在的河內,春秋戰國時的魏地,秦漢魏晉的河內郡,隋唐宋金的懷州,元明清的懷慶路(府)實現了華麗的轉身,兩千多年的變化盡在於此。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相關焦點

  • 把明清時府州所轄範圍與今天地級市相對比,河南哪些地方變化較小
    自秦朝實行郡縣制以來,縣就成為我國最基層、最穩定的行政區劃單位,在2000多年的時間裡,儘管縣以上的層面在不同的時期裡有州、道、郡、府等不同的區劃設置,但是縣卻一直存在,並且在如此長的時間裡,縣的數量也是變化不大,這就給了今天這篇文章提供了進行今古對比的基本條件。
  • 帶你了解一下省、路、州、郡、府、縣這些行政區劃名詞的淵源!
    我們在看歷史類的書籍文獻或資料時,經常碰到諸如州、道、路、府、郡、縣、刺史部、布政使司、省等等有關行政區劃的詞語,這些行政區劃稱呼產生於哪個朝代?產生的背景為何?具體管轄範圍是多大?讓我們具體了解一下。1、秦朝確立郡縣制。
  • 古代的道、路、州、府等是什麼機構,從古代的行政區劃看王朝興衰
    在關於古代的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或見到路、州、道這樣的行政機構,以及刺史、州牧、採訪史、轉運使等官職,那麼這些名詞都代表什麼意思呢?這其實涉及到了古代的行政區劃制度。由於種種原因,我國歷史上的行政管理層級長期在二級制和三級制之間循環,而這種循環又與古代王朝的興衰息息相關。
  • 古代地方行政區劃中,省、道、路、府、州究竟如何區分?
    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地方行政機構有國、省、道、路、府、州、郡、縣等行政區劃名稱,從這些區劃名稱的出現和演變過程,可以大致看出地方行政體制的不斷完善的歷程。下面簡單說一說這些名稱的由來。國。元代設有33個府,為第三級行政區劃,地位高的直接隸屬於省,一般隸屬於路。明代釐定地方行政區劃,把府定為僅次於布政司的第二級行政區劃,每府管轄數州或數縣,全盛時期共有140府;清代大體與明代相同,全盛時期有188府,其京府為順天府和奉天府。州。
  • 河西四郡是如何變成河西五市的?
    那麼中原王朝如何統治河西?河西又是如何從原來四郡變成五市的呢?秦漢時期,匈奴人在傑出首領的冒頓的領導下,走向興盛,甚至連強大的漢王朝也不得不向匈奴低頭。在與漢朝交戰的同時,冒頓自然不會忽視河西走廊這片沃土。經過冒頓和老上兩代單于的努力,河西走廊成了匈奴人的牧場。而它原來的主人月氏人,則被迫向更西邊的西域遷徙。
  • 貴州省、滄州市、金州區……大家都叫「州」,差距為何那麼大呢?
    最終,北魏成功鎮壓了六鎮起義,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更加棘手,全國的官職爵位就那麼多,要如何合理的論功行賞呢? 如果同官多授,那麼形同賣官鬻爵。因此,設立新州郡,創建新的空缺官職,成為一種簡單易行的辦法。從此,北魏朝廷也開啟了州郡制。六鎮之亂平定後,州郡數量相較以往迅速膨脹。
  • 中國曆朝歷代官制都是如何變化發展的?
    秦漢時期漢朝的官制是沿襲秦朝的,而秦朝又是沿襲列國時期的。秦漢時期中央最高官職都是丞相,但秦朝時分為左右丞相,漢朝時則只有一名丞相。丞相副手為御史大夫,漢朝時丞相空缺則由御史大夫替代。秦漢時期的武官統稱為「尉」,中央最高武官稱為「太尉」。
  • 宋朝行政區劃中的一個獨有現象——每個州府後面都加一個郡名
    儘管東漢後來設立了州(原來只起監察作用的13個州成為正式的一級行政區),郡成為了二級行政區,但是郡一直還有,不過由於經歷了三國、東晉、南北朝等分裂割據局面,由於大量增分建制,州郡縣的數量均大大增加,最後全國出現了200多個州、600多個郡、1000多個縣,一州只有兩三個郡、一郡只有兩三個縣!
  • 明清官職的古稱、別稱
    李寶臣  明清最重要的朝廷衙門,是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與都察院。每部主官尚書,副職左、右侍郎,下設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以及無品級的吏員。  明朝一部一尚書、兩侍郎,清朝一部滿漢兩尚書、滿漢四侍郎。明朝都察院掌監察、彈劾職之權,主官左、右都御史,下設左右副都御史、僉都御史與監察御史。
  • 中國是九州之地,那么九州到底指的是哪些州?是現在的哪些地方?
    漢武帝時期,把全國化為十三州,幽州屬於其中之一,管理範圍包含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玄菟、樂浪等郡,就是燕國的範圍和朝鮮半島。唐朝置幽州節度使防衛契丹,唐玄宗時期,安祿山以此為基地反叛。後晉石敬瑭以幽薊十六州割讓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為南京。宋朝統一後,為了收復幽薊十六州和契丹發生了幾次重要的戰爭,但是均失敗。金滅滅遼後,以燕作為首都,稱「燕京」。後元明清直到現在,這裡都是首都。
  • 中國是九州之地,那么九州到底指哪些州?是現在的哪些地方?
    漢武帝時期,把全國化為十三州,幽州屬於其中之一,管理範圍包含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玄菟、樂浪等郡,就是燕國的範圍和朝鮮半島。唐朝置幽州節度使防衛契丹,唐玄宗時期,安祿山以此為基地反叛。後晉石敬瑭以幽薊十六州割讓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為南京。宋朝統一後,為了收復幽薊十六州和契丹發生了幾次重要的戰爭,但是均失敗。金滅滅遼後,以燕作為首都,稱「燕京」。後元明清直到現在,這裡都是首都。
  • 黃錫全:介紹一件新見「州」字銅鐏
    陶文「邢公乃晉國封於邢地而稱公者」,就是春秋晉國「地近河內懷」之邢丘,見於《左傳》宣公六年:「赤狄伐晉,圍懷,及邢丘。」杜註:「邢丘,今河內平皋縣。」[13]裘錫圭先生注意到這些陶文除「邢公」外,還有「郍公」。認為舟、州二字古今都同音,「北平皋村陶文中的『郍』無疑是州邑之『州』的專字」。「晉國的州邑,漢代置州縣,據《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二0三引《懷慶府志》,故城在今沁陽縣東南四十裡。
  • 清朝時,為何省、府以及三個縣的治所,都「擠」在了江蘇這個城裡
    江蘇省蘇州市今天僅僅是江蘇省13個地級市之一,但是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卻聲名顯赫,有近2500年歷史,曾經是春秋五霸之一吳國的首都,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元末時張士誠曾在此建立大周政權,在其他時期長期為郡、州、府治所,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人間天堂」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