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方行政區劃中,省、道、路、府、州究竟如何區分?

2020-12-14 左都御史

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地方行政機構有國、省、道、路、府、州、郡、縣等行政區劃名稱,從這些區劃名稱的出現和演變過程,可以大致看出地方行政體制的不斷完善的歷程。下面簡單說一說這些名稱的由來。

國。在夏、商時期,分散的各部族均稱為國,故有執玉帛萬國之稱。西周實行分封制,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國家始合稱為一,而諸侯也自稱為國。從西周到春秋,國一直也作為都城的稱呼。西漢分封諸侯王,其封邑都稱為國。

西漢初期,諸侯王擁有較大的獨立性,經過文、景兩帝的削藩,至漢武帝時,諸侯王的國已經為郡縣系列所代替,諸侯王只能食其俸而不治其事,具體的政務由中央直接任命的國相負責。西漢以後,歷代都有宗室封王制度,除少數朝代的封國有相對的自治權之外,諸侯王均不管理所封國內的事務,由朝廷派遣的官員進行管理,實際上是納入地方行政序列。

。本來是官署名,如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秘書省等。這些省最初都設在宮禁之中,因西漢時避免外戚王禁之諱,改禁為省,故名。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集中處理某些政務,魏晉時期曾經將主管中央政務的尚書臺部分官署臨時派駐地方,稱為行臺。隋及唐初的尚書省亦曾設行臺於外。

元世祖忽必烈為了有效地控制全國,把行省變為固定的行政區,行省即行中書省,或簡稱為省。明初繼承元制,地方設行中書省,洪武九年,在未廢除中書省的情況下,率先廢除了地方行中書省,改制為承宣布政使司,清代在明制的基礎上,將全國劃分為18省。

。漢代時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特別行政區,相當於縣級。唐太宗貞觀十年(626年),分天下為關內、河南、河北、河東、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10道,派遣黜陟使或觀風俗使分巡。開元二十年(732),設置10道採訪處置使,並成為定製,次年又改10道為15道。

乾元元年(758),唐王朝宣布廢除15道,但藩鎮割據勢力基本還是以原來道的政區範圍劃分勢力,道則成為地理區劃名稱,一直沿用到五代。宋代改道為路。從明中葉以後,道基本確定有固定的轄區,向地方行政區轉化的趨勢已經形成。清乾隆時,道成為省以下、府以上的固定行政區,或是專管某一方面的特別職官。

路。始設於宋。宋初為加強中央集權,仿照唐代的道制,分所統轄領土為21路,為當時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元代的路為省以下的行政權,最盛時共有185路。明代廢除路一級,自此以後,路不再為行政區劃名稱。

府。最初是國家收藏財產和文書的地方,唐代始為地方行政區名。當時為了提高京師和陪都的地位,改其所在地為府。唐以後逐漸有京府和散府之分。宋全盛時期有4京府,30普通府;京府屬於第一級行政區劃,由中央直轄;普通府則為第二級行政區劃,其地位高於州,屬於路。

元代設有33個府,為第三級行政區劃,地位高的直接隸屬於省,一般隸屬於路。明代釐定地方行政區劃,把府定為僅次於布政司的第二級行政區劃,每府管轄數州或數縣,全盛時期共有140府;清代大體與明代相同,全盛時期有188府,其京府為順天府和奉天府。

州。早在黃帝時期便已創建,起初是指擇水邊高低居住而成的村落,後來擴大為國邑的名稱。禹在位時,將天下分為九州,按自然區劃實行貢賦制度。西漢武帝時期設十三部(州)是為監察區劃,仍是受到古九州制的影響。東漢時天下分為十三州,成為地方行政區劃。東漢末年,各州刺史擁兵自重,相繼成為割據一方的勢力。

魏晉南北朝時期,化大州為小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全國分置15道採訪使、觀察使常駐地方,州逐漸成為第二級行政區劃。宋代時同為第二級行政區劃,全盛時有254州。元代州為第三級行政區劃,全盛時有359州。明代時的州制稍不同與元代,直統於布政司的州為第二級行政區劃,地位相當於府而略低;隸屬於府的州為第三級行政區劃,地位相當於縣略高於縣。清代與明制大體相同。

郡。秦統一全國,郡作為地方第一級行政區。自東漢至南北朝,郡為第二級行政區。隋唐曾經一度改州為郡,作為第一級行政區,唐中葉以後,州和郡都成為了第二級行政區。元代以後,地方行政區不設郡,但郡通常作為府的別稱。明代以後不設郡。

縣。自秦以後一直作為基本行政區存在。縣的大小根據治理人口的多少、賦稅的多寡、地區的險要程度來區分,有一定的等差,如唐代的縣有京、赤、畿、望、緊、上、中、下八等;清代有繁、疲、衝、要四等。

相關焦點

  • 古代的道、路、州、府等是什麼機構,從古代的行政區劃看王朝興衰
    在關於古代的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或見到路、州、道這樣的行政機構,以及刺史、州牧、採訪史、轉運使等官職,那麼這些名詞都代表什麼意思呢?這其實涉及到了古代的行政區劃制度。由於種種原因,我國歷史上的行政管理層級長期在二級制和三級制之間循環,而這種循環又與古代王朝的興衰息息相關。
  • 帶你了解一下省、路、州、郡、府、縣這些行政區劃名詞的淵源!
    我們在看歷史類的書籍文獻或資料時,經常碰到諸如州、道、路、府、郡、縣、刺史部、布政使司、省等等有關行政區劃的詞語,這些行政區劃稱呼產生於哪個朝代?產生的背景為何?具體管轄範圍是多大?讓我們具體了解一下。1、秦朝確立郡縣制。
  • 中國2000年的行政區劃演變:來看看你的故鄉在古代屬於哪個地區
    在先秦時期,夏商周對地方推行了分封制,屬於一種鎮守模式的控制。秦朝之後,全國設置郡縣,「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將地方牢牢控制於中央。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演變,可以分為郡縣時代、道路時代和行省時代。一,郡縣時代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併的地區設立郡、縣,成為了郡縣制的起源。最初,郡縣並無隸屬關係,到了戰國後期,縣成為了郡的下設機構。在戰國晚期,戰國七雄都設置了大量的郡。
  • 中國行政區劃的由來
    在新時代、新背景、新面貌下,我國需要對行政區劃制度進行改革,讓它能夠與新社會相輔相成。改革二字意味著改變與革新,這是基於舊制度的改變,基於新環境的革新,而這一切都要從清朝的舊制度說起。清朝時,我國的行政區劃是基於省(正式稱呼為布政司)、府、縣的三級行政制度。然而《內政年鑑》一書卻將「道」與省府縣相提並論,稱為四級行政制度。
  • 秦漢時的河內郡,是如何逐步變成隋唐時懷州,以及明清懷慶府的?
    在這裡正是因為有著獨有的山脈、大河地形,成為了我國歷史上行政輪廓變化最小的區域,千百年來設置在這裡的無論是郡、路、府,其行政區域的輪廓相差不大,較為穩定。下面就看一下,這一區域在歷朝歷代中不同的名稱。由於這一帶有黃河的環抱,位於古代有三河」之說中的河內地區,因此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時,就在這裡設了「河內郡」,在接下來的兩漢及魏、西晉時均沿襲了這個設置。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2|地方行政區和地方官職
    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地方行政區和地方官職,會把古代地理、政治結合一起,大家記得收藏喔。中國古代地方制度可分為分封制、郡縣制、州郡制、道路制、行省制五個時期。其制度既相互繼承,又各有發展。一、分封制時期分封制是西周實行的地方政治制度(這個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
  • 陝西是這樣來的:行政區劃沿革
    陝西省行政管轄範圍,以元朝為節點,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元朝之前,中國還沒有省這一地方行政區劃名稱,不論是郡、州、道、府、路等,陝北、關中、陝南地區均各自為中心,比較割裂。至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方才正式將陝北、關中、陝南三地納為一體,管轄輪廓基本形成,到明、清,陝甘寧分家後,陝西省行政範圍與現在基本一樣了。
  • 宋朝行政區劃中的一個獨有現象——每個州府後面都加一個郡名
    那就奇怪了,宋朝不是沒有「郡」的行政區劃嗎?是的,宋朝的行政區劃大體可以認為是三級:第一級別是路;第二級別是府州軍監(府的地位比州高些,軍和監地位更低,一般設置在一些軍事要地,叛亂多發地區或是重要資源屬地);第三級是縣。
  • 學術前沿 | 周振鶴:量地制邑,度地居民——中國行政區劃幅員的歷史變遷
    幅員就是指政區面積的大小,那麼政區面積的大小是如何確定的呢?縣是古代中央政府直接任命長官的基層政區,因此劃定縣的幅員是確定其他層級政區幅員的基礎。 秦漢時關於縣的劃定製定了一個基本原則:「縣大率方百裡,其民稠則減,稀則曠。」也就是以百裡見方的面積作為縣的幅員基數,再以居民的數量作做調節。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指代中國在中華民國時期的行政管理區劃,包括北洋政府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分為省(地方、行政區)、道(行政督察區)等級別。
  • 描繪清代浙江省行政區劃境內河道沿海島嶼等分布地圖《浙江全圖》
    《浙江全圖》地圖描繪了浙江省所轄11府、1直隸廳、1廳、1州、75縣等行政區劃及境內河道、湖泊、沿海諸島嶼等分布。全圖以計裡畫方的方式(每方百裡)繪製。方位標於圖之四邊。圖右下方附圖說,敘述境內若干府、州道路裡程及省會杭州府與京師順天府(北京)的方位、距離、裡程。
  • 貴州省、滄州市、金州區……大家都叫「州」,差距為何那麼大呢?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漢靈帝在朝堂上問詢群臣如何能徹底消滅黃巾軍,宗室劉焉站了出來。 劉焉是湖北江夏郡竟陵縣(今湖北省天門市)人,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以漢朝宗室身份入仕,歷任要職。劉焉目睹了靈帝時期國家政治混淆,各地方力量過於孤弱的情況,對靈帝說:「當今各地刺史、太守官員,以重賄得到官職,平時剝削百姓,才導致各地叛亂不息,選擇清名重臣出任州牧出鎮地方,才能解決燃煤之急。」
  • 清朝時期臺灣省行政區劃
    1684年,清政府決定保留臺灣,設置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以原承天府設臺灣府和附郭臺灣縣,以天興州設諸羅縣,以萬年州設鳳山縣;諸羅縣暫治臺灣府城;鳳山縣治興隆莊(今左營)。1704年,誅羅縣移治諸羅山(今嘉義)。1723年(雍正元年),析諸羅縣置彰化縣、淡水廳(今新竹市);彰化縣治半線(今彰化);淡水廳暫治沙轆社(今臺中縣沙鹿鎮)。1727年,析臺灣縣設澎湖廳,治媽宮(今馬公)。
  • 「四川」這個名字究竟是怎麼來的?並非四條大河,而是因為此人
    原四川省省長張中偉先生,曾在一檔叫做「放眼看四川」的節目中,普及四川省名的由來。然而,關於「四川」究竟如何得名,曾有過多種說法。 要搞清楚四川因何得名,我們首先要明白,「四川」這個稱呼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出現的。 四川得名於何時? 13世紀末,元朝統一中原,面對巨大的疆域,元世祖忽必烈開始試用地方行省制度。也就是在各地建立移動的「行中書省」,像中書省統領全國政務一樣,行中書省將作為地方的最高政務機構。這個制度沿用至今。
  • 從豫州到河南,河南省兩千年行政區劃沿革
    漢武帝劃分十三州時,豫州只佔河南全境不到三分之一,其餘地區分屬於兗州、荊州、揚州、冀州、司州(司隸校尉部),這種「四分五裂」的區劃現象其實和河南的地緣位置分不開關係。例如圖中的南陽郡和江夏郡,這兩地分別位於伏牛山和大別山的南麓,自然不屬於真正意義上中原地區,即便到現在,關於南陽究竟屬於南方地區還是北方地區都存在不少爭議。
  • 摸索中改革,民國時期的行政區劃改革與變動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時,在這期間,中國的行政區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北洋時期中華民國建國初期,承襲清朝。可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之後就開始撤道,並且廢除府,將所有不管縣的州、廳全改為縣,還再次之餘開展了存縣並縣的工作。1913年,中華民國開始全國普遍廢除府州,實現省道縣三級制,同時命令省行政長官稱為民政長,其行政機關為省行政公署。
  • 中國經濟最強省與美國最強州之間,還差多遠? | 小巴侃經濟
    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得先比一比,中國第一經濟大省與美國第一大州。  廣東與加州(擁有世界三大灣區之一——舊金山灣區)有許多相似之處,也有不少距離。  山的那邊,海的那邊   在沃野千裡的美國,加州算是個與世隔絕的存在,周圍不是大山大海就是大漠,州內的發展空間也就那麼狹長的一塊。
  • 日本47個行政區劃有43個縣,為什麼單單設置了一個「北海道」?
    日本的行政區劃與中國不一樣,日本全國共有47個一級行政區,分為都道府縣,其中都只有一個,即東京都;府有兩個,分別是「大阪府」和「京都府」;縣有四十三個,此外還有一個「道」,北海道。北海道是日本面積第二大的島,也是唯一以「道」命名的行政區劃,其面積八萬三千平方公裡,幾乎相當於中國面積比較小的一個省了,北海道有多大呢?這麼說吧,日本面積第二的一級行政區是巖手縣,面積是一萬五千多平方公裡。北海道這個第一的是第二的五倍以上!為什麼北海道會這麼大呢?
  • 從古代行政區角度來看,古代王朝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世界各國的行政區劃的級次和名稱是互不相同的,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中國現階段的行政區劃主要是,在中央政府之下實行省、縣兩級制;美國主要是州、縣或市;蘇聯主要是州、區;法國主要是省、區或縣;英國主要是郡、縣。
  • 隨著2019年萊蕪市併入濟南市,山東行政區劃史逐步披露...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濟南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濟南市地區最早存在譚國,後為齊國所滅。及至秦朝統一天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行政區劃中。從西晉後期開始,歷城縣歷位郡、州、路、府治,延續至今。嬴縣,秦置,治今萊蕪區西北。唐貞觀元年(627年)廢入博城縣,未延續下來。盧縣,秦置,治今長清區西南。東漢徙治今長清區東南,為濟北國治。北齊廢,未延續下來。著縣,秦置,治今濟陽區西北。北齊廢,未延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