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歷代官制都是如何變化發展的?

2020-12-17 宣墨先生

官制是政治制度中最繁複的一門,其一是因為歷朝歷代設官眾多,其二是因為歷朝歷代官制都有變遷發展,其三是因為歷朝歷代官制都分為實官與虛官。

我國的官制變遷史,大致可以分為六期:第一,自周以前,為列國時代制度;第二,是秦漢大一統時期的制度;第三,是漢末到唐朝時的制度;第四,是唐朝中期到宋朝的制度;第五,是元朝到清朝前期的制度;第六,是清朝末期的制度。

總體上,官制可以分為內外兩種,內官即中央之官, 是分時而治的。全國的政務匯聚此處,按其性質又可以分為管理類官職和決策類官職。外官分地而治,在其地界以內原則上一切事都要管,出了其地界則一切事情都不需要管。

列國時代官職

列國時代的官制,在其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與大一統時期的官制接近,因為在此時期,各個封國當中已經包含若干郡縣,但列國本身又是區別於後代的最特殊的官制,因為其相當於後代最大的政治區域。

列國時期的官制,即我們今天常說的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三公即司馬,司徒,司空 。九卿無明文。當然,不同學家對於三公九卿的具體官職說法也不盡相同,例如,古文學家說,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少師 、少傅、少保為三孤,這與其他學派的說法又不一樣。

古代各個官制組合,各個學派眾說紛紜,到底哪個對哪個錯?現在實在是難以考察。

列國時代的地區劃分,其大的,不過是後世的鄉鎮。對於古代地區的劃分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與井田制相結合來劃分區域,另一種則是與軍隊編制相結合來劃分區域,不過後來隨著井田制遭到破壞 ,只有什伍制留存可供後人研究。

秦漢時期

漢朝的官制是沿襲秦朝的,而秦朝又是沿襲列國時期的。秦漢時期中央最高官職都是丞相,但秦朝時分為左右丞相,漢朝時則只有一名丞相。丞相副手為御史大夫,漢朝時丞相空缺則由御史大夫替代。秦漢時期的武官統稱為「尉」,中央最高武官稱為「太尉」。

在外官設立上,秦朝以郡統縣,各個郡都要設立監察使。漢朝時,中央不設立監察使,但丞相要派人到各個郡縣視察。漢武帝時,置部刺史十三人,奉詔書六條,分察諸郡。一察強宗巨家,二察太守聚斂,三察失刑,四察選舉不平,五察子弟不法,六察太守阿附豪強。

秦漢時期的縣,其相當於古代的國,縣令就是國君。當時為了更好地實現各地區管理,以十家為什,五家為伍,一例百家,有裡魁,十裡一亭,有亭長,十亭一鄉。在當時,人民竟然只知有亭長鄉長而不知道有郡縣。漢朝中期開始,官制再次發生大的變化,宦官開始接近皇帝,而尚書這一官職的權力也越來越大。

唐朝官制

唐代的官制,乃係就東漢、魏、晉、南北朝的制度整理而成的。其實未必盡合當時的時勢。所以定製未幾,變遷又起。三省長官,都不除人。但就他官加一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名目,就視為相職了。而此三省的長官,實亦仍合議於政事堂,並非事後審查封駁。都督雖經廢去,然中葉以後,又有所謂節度使,所駐紮的地方,刺史多由其兼領。支郡的刺史,亦都被其壓迫而失職。其專橫,反較前代的刺史更 甚。這兩端,是變遷最大的。而中葉以後,立檢校、試、攝、判、知等名目,用人多不依資格,又為宋朝以差遣治事的根源。

宋朝官制

宋朝在中央設立中書省,宰相稱為「同平章事」,次相稱為「參知政事」。宋朝合戶部、度支、鹽鐵為三司,各設使節、副,分案辦事。為鎮壓藩鎮,朝廷將節度使詔入京城並軟禁,而派遣朝臣出守列郡,稱為「權知軍州事」。特設通判,以分其權。

縣令亦命京朝官出知,以削藩鎮之權,而重親民之選。特設的使官最多。其重要的,如轉 運使,總一路的財賦;發運使,漕淮、浙、江、湖六路之粟。他如常平、茶鹽、荼馬、坑冶、市舶,亦都設立提舉司,以集事權於中央。太宗命諸路轉運使,各命常參官一人,糾察州軍刑獄。真宗時,遂獨立為一司,稱為提點刑獄,簡稱提刑。是為司法事務,設司監察之始。南渡後,四川有總領財賦。三宣撫司罷後,亦設總領以籌其餉。仍帶專一報發御前軍馬文字銜,則參與並及於軍政了。

元朝官制

元朝以中書省為相職,樞密使主兵謀,御史臺司糾察。尚書省之設,專以位置言利之臣。言利之臣敗,省亦旋廢。而六部仍存,為明清 兩朝制度所本。設宣政院於中央,以轄吐蕃之境,亦為清代理藩院之制 所本。元代制度,關係最大的是行省。前代的尚書行臺等,都是暫設的,以應付臨時之事,事定即撤。

元朝卻於中原之地,設行中書省十,行御史臺二,以統轄路府州縣。明朝雖廢之而設布政、按察兩司,區域則仍元之舊。清朝又仍明之舊。雖然略有分析,還是龐大無倫,遂開施政粗疏,尾大不掉之漸了。唐初,唯京兆、河南稱府設尹,後來梁州以為德宗所巡幸,亦升為興元府。宋朝則大州皆升為府,幾有無州不府之勢。其監司所轄的區域則稱為路。元於各路設宣慰司,以領府州縣而上屬於省。然府亦有不隸路而直隸於省的。州有隸於府的,亦有不隸於府,而直隸於路的,其制度殊為錯雜。

明清與清末官制

明清兩朝制度,大體相沿,其中關係最大的,在內就是宰相制度的廢除,在外就是省制的形成。明初本來也有中書省,後來因為胡惟庸謀反,太祖便廢除宰相,並告誡子孫以後不可再設立宰相。清朝時,軍機處的設立又使得內閣逐漸疏遠,而且在用人方面,清朝全看資歷而不看才能,往往官員六七十歲才能提拔,長此以往,行政全無生氣。

相關焦點

  • 如何認識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
    即將出版的第14期《求是》雜誌發表秋石文章《如何認識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文章全面分析了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的情況、原因和作用,對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新變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論述。  文章認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作為我國社會結構重要方面的社會階層結構也發生了十分深刻的變化。
  • 英語是如何隨著時間變化和發展的
    英語是如何隨著時間變化和發展的 語言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將加強海洋領域合作與發展
    新華網北京9月4日電(記者崔清新、張藝)在北京舉行的第33屆世界海洋和平大會4日通過並發表了《北京宣言》,強調為了人類長久的福祉,應該充分認識到海洋和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問題,以確保人類和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張佔海說,這次會議有利於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和加強國際海洋合作。
  • 中國經驗和中國社會學的發展
    同時,中國社會學的發展也面臨諸多理論和經驗領域的挑戰,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如何從規律和法則的高度來認識、理解和闡釋中國的巨大變遷;二是如何回答中國發展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三是如何構建基於中國經驗的社會學理論。
  • 後疫情時代·中國快消行業發展迅速變化
    近日發布的《新冠疫情後的復甦: 快消行業——行業發展快速變化》顯示,近年來,在中國經濟增長和消費性支出帶動零售額增長的背景下,快速消費品(FMCG)行業實現快速增長。根據數據顯示,按照購買力平價(PPP)方法計算,10年前,中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為14.9萬億美元。
  • 何毅亭在人民日報撰文:中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的科學判斷,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內外形勢的精準把握,為我們正確認識發展大勢、應對風險挑戰提供了根本遵循。
  • ...我國發展仍然處於什麼時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有好多小夥伴們都有在問我國發展仍然處於什麼時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這是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第五期課後習題中的一道題,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為大家講解下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第五期課後習題詳細答案大全,如果你想了解關於這方面的資訊,想知道答案的小夥伴可以看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 論當代中國油畫多元化的發展,社會變化對油畫多元化進一步影響!
    「藝術的發展從來就不是在哪一種風格不變的延續下進行,在藝術與其他因素(地域特徵、人文環境、政治因素、經濟發展等)碰撞時,總會產生一些變化,這些變化有可能對一些藝術風格的發展起到限制作用,讓這種風格從此淡出甚至退出未來的藝術舞臺,同時也可能順勢起到變革作用,衍生出一些全新的藝術形式,生生不息的在變化中發展。」
  • 從新舊三民主義的發展變化看孫中山的復興中國夢
    三民主義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這兩個階段的發展變化和重新解釋,成為了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遺產,是激勵中國人民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力量。這時,馬克思的《資本論》一、二、三卷陸續出版,這些總結革命運動的歷史文獻和各派的政治學說,都是孫中山涉獵的內容,都對他產生了一定影響。其中還有法國盧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法意》、美國亨利.喬治的《進步與貧困》、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以及中國孔子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太平天國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口號,都是孫中山創立政治學說的參考內容。
  • 海外「中國通」:親眼見證中國幾十年來脫貧發展變化
    來自土耳其、波蘭等國的「中國通」們親眼見證了中國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他們對中國的脫貧成就有著更深的感觸。雷文庭曾擔任土耳其國家電視臺駐中國的首席記者,目前是自由撰稿人,為土耳其《光明報》等多家媒體供稿。
  • 清華教授求解中國式管理:企業如何在變化時代踏準「戰略節奏」
    ,引領市場的發展。近日,《戰略節奏》的兩位作者,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副教授、清華大學全球產業4.5研究院副院長朱恆源及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領導力與組織管理系教授楊斌分別解讀了追求與環境相協同的「節奏之術」與「節奏之道」,探討了企業與個人如何在激烈變化的時代裡踏準節奏,穩步成長。朱恆源教授指出中國的戰略管理目前遇到了重要挑戰。
  • 飽含時代發展的腳步與密碼 43年來高考作文如何變化
    43年來高考作文如何變化 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題,都會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瀟湘晨報搜集整理了湖南考生從1977年至2019年做過的43個作文題,並邀請湖南師大附中語文教研組組長歐陽薦楓老師對這43個作文題進行梳理與回顧,展示其中蘊含的時代發展的腳步與密碼。
  • 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古代詩歌是如何變化發展的
    引言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毫不客氣的說,中國所蘊含著的文化,即使是再過一兩百年,也未必能將其全部還原出來。以我國古代的建築文化來說,古人尚「中庸」,就連居住用的房子都講究「中庸之道」,追求平衡,講究天地人合而為一,對命運順其自然,不做強求。
  • 中國環境報:如何理性認識發展與環保的關係?
    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到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熱議環保,再到李克強總理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特別指出「綠水青山貧窮落後不行,但殷實富裕環境惡化也不行」,這些都說明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已經成為我國廣大群眾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做好環保工作、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係,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正確地為環境資源定價。
  • 發展心理學 第八節老年期的心理發展變化
    ,沒有發展,是一生獲得的喪失時期。這種觀點的理論依據是把人視為生物體,過於注重生物機體的變化和年齡因素對心理變化的影響,而把心理發展看作是線性的上升和下降,這不符合複雜性的客觀規律,是不可取的。畢生發展觀提出如下一系列新的心理發展的基本觀點:一,心理發展和行為變化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時候發生,也就是說從胚胎形成到衰老的整個一生都在發展。
  • 順應變化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堅定方向開啟中國改革新徵程
    原標題:社論丨順應變化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堅定方向開啟中國改革新徵程   日前,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以《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古人如何預測天氣變化?談談古人了解天氣變化的演變過程
    古人如何預測天氣變化?談談古人了解天氣變化的演變過程四季輪迴、風霜雨雪、冷熱陰晴等天氣現象,與農業生產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關。尤其是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如果無法掌握氣候條件和天氣變化,對播種莊稼和糧食產量就會造成很多不可預知的影響。
  • 陳明:這些變化,都是機會
    如何聚焦這些產業機會並且落實應用?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增長戰略的經營機會。這屆俄羅斯世界盃對我的感觸特別大,我發現這次的世界盃有五個是中國企業主贊助商。前幾年,很多世界型活動都沒有中國企業的身影。現在能拿到世界盃的主流贊助商名額,靠的是什麼?
  • 中國氣候變化特別代表:氣候治理尋求最大公約數
    經過近4年的談判磋商,各方儘管就巴黎協議的原則、架構、要素和輪廓形成了初步共識,但圍繞協議如何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如何體現公平,如何設計減排模式、力度,如何落實資金和技術支持,如何體現協議的法律約束力等問題,矛盾和分歧仍然很大。一些發達國家以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為由,提出要動態地解讀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推動建立2020年後所有國家共同減排、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大國共同出資的新機制。
  • 黃友義:中國崛起給翻譯帶來的變化
    2017年3月22日,黃友義先生為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師生帶來一場精彩講座,題為《中國崛起給翻譯帶來的變化——從宏觀與微觀兩個角度看當今的翻譯》。黃教授旁徵博引、妙語連珠,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解析了中國崛起與翻譯事業變化的關係,及譯者如何更好地適應新變化的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