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義:中國崛起給翻譯帶來的變化

2020-12-11 中國網漢..

2017年3月22日,黃友義先生為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師生帶來一場精彩講座,題為《中國崛起給翻譯帶來的變化——從宏觀與微觀兩個角度看當今的翻譯》。黃教授旁徵博引、妙語連珠,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解析了中國崛起與翻譯事業變化的關係,及譯者如何更好地適應新變化的應對之策。他首先深入淺出地簡單分析了中國翻譯界面臨的變化、機遇和挑戰,繼而通過長期翻譯實踐積累的案例,著重介紹如何處理好當今時代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中譯外的問題。勉勵翻譯人員要更加自覺地承擔起融通中外的崇高職責,做好中外溝通的文化橋梁和使者。

為誰而翻

作為譯者,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我們究竟為誰而翻。在過去,在我國,尤其是在政治話語翻譯方面,「不敢越雷池一步」,翻譯家需要嚴格對應中文內容,逐字逐句進行翻譯,所以只有對中國政治、文化、歷史有所研究的少部分專家才能理解。伴隨著全球化和中國的迅速成長,我們的受眾群體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翻譯服務重心也從2011年開始轉向中譯外,翻譯服務業開始走向國際化。《中國語言服務業發展報告2012》顯示,2011年我國語言服務企業中譯外工作量佔比首超外譯中,達54.4%;而《中國翻譯服務業分析報告2014》則顯示,截至2013年底,有64%的翻譯服務企業中譯外業務量佔業務總量的一半以上,顯著高於外譯中,13%的企業中譯外業務量佔比,甚至高達80%到100%。這說明中國已經從一個輸入型翻譯市場變成了輸出型市場。

中國的經濟對世界的影響如此之大,無論從北美大陸到太平洋小島,從北歐到南部非洲,中國的經濟和文化都在對那裡的人們的日常生活開始產生影響。這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的外宣對象,對我們絕對是好事。但是這種變化也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這些人使用中國的產品,跟中國人產生經濟文化往來,但是他們不了解中國的文化,更不熟悉中國的語言體系。他們畢竟是西方話語體系的受眾,他們的信息來源仍然是西方主流媒體。尤其當今西方媒體仍然強大,並以先進的技術和特定的表達方式牢固地守護著他們的陣地。西方主流社會的讀者仍然是《一九八四》這本書給他們留下的文化意識來定義中國,所以認為我們習慣使用的表達方式不好理解,難以接受。這就對中國當代的對外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帶一路對中國翻譯界有何意義

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發展構想,牽頭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標誌著中國已經站到了世界舞臺中央,開始制定國際遊戲規則,引領國際發展潮流。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當中國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國,被歷史性地推到國際舞臺中央的時候,我們的對外翻譯如何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形勢。適應好,中國的對外傳播效果就好; 反之,如果對外翻譯缺乏創新精神,不能跟上形勢,就會拖後腿。

雖然中國的經濟由過去30年高速發展進入中低速發展的「新常態」,但是中國的綜合國力仍然在穩步提升。這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歡呼、驚嘆、迷惑、緊張、嫉妒、害怕,甚至有人從心理到戰略強烈抵制。因此,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比以往更加需要對外傳播自己的聲音,講述自己的故事。隨之而來的是翻譯量的增加和對語言服務業更大的需求。翻譯工作量持續增加,中譯外的需求增加更加明顯,對非通用語種的需求加大。由於世界各地受眾群體懂中文的人太少,這個任務基本要靠中譯外來實現。並且中譯外工作量的變大,意味著中國人的話語表達得面對「13億+57億」人,這需要中譯外考慮外國人的思維習慣,要有說「全球話」的思維,才能把握國際話語權。其次,在一帶一路發展構想的前提下,我國有越來越多的人才進入國際性公司組織工作,因此不僅需要常規的口譯人員,還需要懂得海外經營,熟悉當地法律體系,了解當地文化,熟知社會風俗和輿論環境,具有堅實的雙語甚至三語多語能力,熟悉機器翻譯技術的複合型人才。第三,如今的文學翻譯不再一家獨大,時政翻譯、媒體翻譯、商務翻譯、時政翻譯、法律翻譯,文化翻譯對於現在的翻譯而言,都是無法迴避的內容。專業翻譯人才嚴重缺乏已經成為了全國性的問題。

「哪個行業走出去了,相應的翻譯服務就會隨之跟上。以前我們買諾基亞的產品,就需要把外文翻譯成中文。隨著我國某些領域形成優勢產能,產業走出去了,翻譯服務也自然會轉向中譯外。」黃教授指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譯外升溫的勢頭仍會繼續。」一帶一路建設走多遠,語言服務的任務就有多重。翻譯界提供的語言服務能力有多強,一帶一路就能走多遠。由此可見,新形勢下翻譯界任重道遠。

譯者應如何應對這些變化

在現實的翻譯實踐中我們出現問題的原因也多種多樣。其一因語言水平不夠,將山勢俊美(graceful)翻譯為山勢危險(dangerous),將氣候溼潤(mild)翻譯為天氣悶熱(humid),大廳的入口和出口翻譯為貨品的進口、出口等。還可能因為對文化知識了解不夠深入導致的問題,比如中國大陸地區的正確翻譯方法應該是China’s mainland,而非mainland China。將表示年齡大資格老的說法「老大哥」直接翻譯為受到西方忌諱的Big brother。其三是因為工作態度的問題,對待翻譯工作不夠審慎,沒能做到字斟句酌。如有人將麻類植物研究所Fiber plant(Hemp) institute翻譯為Marijuana institute。其四是口譯中的失誤,由於方言或準備不充分,將九寨溝翻譯為九窄溝,將香蕉產量翻譯為橡膠產量。再或者由於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用語習慣經驗不足,而鬧出笑話。比如有加拿大外交人員來到國內參會,與會領導為了在閒談中為了向其表示歡迎,客氣地說「您遠道而來,肯定是累了。」於是翻譯逐字逐句地翻譯為「You must be very tired.」造成了對方的誤解,以為自己看上去十分疲憊。這裡只需處理為「Thank you for making the long journey to visit us.」即可。

由此可見,在新時代新局面下,一個問題再一次擺在了翻譯工作者的面前,我們到底是立足於忠實中文,還是照顧和遷就受眾?黃老師認為,翻譯永遠像一個僕人,同時要服務好原文和受眾兩個主人。翻譯的這種使命,是兩種文化不同造成的自然結果。翻譯是再創作,不是原創作,忠實於原意是天職。但是,我們需要明確,忠實的是中國文化的本質精華,是中國和平發展的本質願望,是介紹中國實現和平共贏的本質期待,是反映中國渴望外國受眾準確地了解一個真實中國的本質訴求。因此翻譯要完成的不是字面的表面轉化,而是文章的實質含義的傳達,從實戰的角度,為我們提出了如下幾點建議。

1、適當增加背景介紹或註解

尤其是翻譯領導人講話,翻譯需要做的並非單純的語言轉換,而是讓受眾理解領導人想要表達的意圖,因此要在譯文中增加背景知識的介紹。比如李克強在任期第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建立大部制」,外國漢學家在翻譯時出現了理解問題,譯成了「to build bigger ministries」。李克強的意思並非要將部門規模變大,而是把一些部委的功能合併,減少重疊,建設服務型政府,因此正確譯法是to merge government agencies to reduce overlap administration (power)。

又如,「新中國」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有了新的譯法。以前比較普及的翻譯是New China,然而這個表述在外國人看來很難理解,他們不知道什麼時期的中國可以稱為「新中國」。根據最新確定的原則,首次出現「新中國成立以來」時,要把所有信息完整呈現出來,即「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後續再提到時,則可用since the found of PRC、since 1949、since the 1950s、since six decades ago等靈活譯法,避免重複。

再如有時在領導人發言裡會有典故,如「以韋編三絕,懸梁刺股的毅力,以鑿壁借光,囊螢映雪的勁頭」。對於這句話的翻譯就出現了爭議。開始的時候大家考慮著可以逐字逐句按照意思翻譯,但當翻到鑿壁借光的時候卻發生了問題。這裡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鑿開牆壁,借用鄰居的燈光,可能會造成英語讀者的對中國的誤解。最終這裡處理成了Stories of Confucius, Sun Jing and Su Qin,Kuang Heng and Che Yin and Sun Kang,並在當頁附上每個人物的簡介。雖然這並非是一種盡善盡美的處理方法,但仍然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2、對原意不構成影響時適當省略會造成歧義的部分

如「書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詩篇,集中體現為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這裡的「泣鬼神」在英語裡並沒有對應的表達法,如果直譯,很可能會造成讀者的誤解,無產階級革命者不是不相信鬼神的嗎?因此這裡的處理方法為省略掉不翻譯。

「…in writing a grand epic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on the ancient land of China), evidenced in three earthshaking events 」

再比如「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堅決不能幹。」因為民族習慣不同,中國人吃狗肉的情況時常被西方媒體攻訐,因此為了防止誤會,「掛羊頭,賣狗肉」在這裡也採取省去不翻的策略。

3、刪除冗餘重複部分

如「改革開放是中發展道路最鮮明的特點。中國的發展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鮮明的特點。」譯為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 of China's development path.

China's development path is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原文中「改革開放」「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覆出現,按照原文的形式翻譯就會不斷重複,讀起來像繞口令,這是英文最忌諱的問題。為了減少重複,第二次出現「道路」時不妨用代詞it,「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可以換一種表述。改為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 of China's development path.

It is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path of Chinese socialism.

4、在翻譯中聯繫上下文,深入理解原文含義

習主席在講話中指出「打鐵還需自身硬」。現場口譯翻譯為To be turned into iron, the metal itself must be strong.如我們所知,這句話原意是指打鐵的人需要有著強健的體魄,因此CNN將其翻譯為 To forge iron, one must be strong.英國每日電訊報的版本是 To forge iron, you need a strong hammer.而這裡主席的意思是一個政府要想做出成績,需要從嚴治黨,清正廉明,這裡的「鐵」正是用以比喻「黨」,口譯的譯法也就能夠理解了。後來在譯本中黃老師將這句話處理成了 It takes good iron to produce good products.

5、勇於對原文進行適當修改

翻譯者要勇於改變漢語中的表述,比如習主席在黨內和政府中講話提到「同志」時,應該翻譯為「親愛的同事(dear colleagues)」,而非階級色彩濃厚的comrades。但如果在鄉村對農民們說「同志」時,使用同事則不甚妥當,這裡可以使用「父老鄉親(fellow countrymen)」。

雖然這種觀點還沒有被中國的主流翻譯界所接受。不過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黃老師已經進行了嘗試,有一些地方的「同志」已經被翻譯成了「朋友」(friends)。

如影視作品的英譯中會出現這樣的句子

Shall we go for a drink?

Why not!(為什麼不呢!)

此處如果答話的人物為男性,按照本意來翻譯,似乎有失妥帖。這裡可以簡單處理為「走!(不喝白不喝!)」等。

6、尊重原意,不過度發揮

如有一位記者在麗江採訪一對外國夫妻,老先生表示The architecture is interesting.字幕翻譯為「這裡的建築十分美妙。」interesting本來是一個中性詞,這裡翻譯的有些過度褒義了,可譯為「這些建築有特色的。」後來老婦人表示It’s a very peaceful place.字幕翻譯為「這是一個最和平的地方。」兩位老人剛剛從北京,上海這些大都市來到麗江古城,想表達的可能真是「這是一個寧靜的地方」,跟和平似乎關係不大。

7、對人名地名的翻譯要查找工具書

同一個人名在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拼法,有時也有不同的譯法。如Jan在英語中可翻譯為簡,在荷蘭語中則應翻譯為揚。Chaudry/Chaudri應按照習慣翻譯為喬杜裡,而非查德裡。Zimbabwo應按國內習慣翻譯為辛巴威,而非辛巴威。

8、對不同文體,分門別類進行處理註解

公司簡介要符合外國人的用語以及思維習慣。如中國某某集團公司,系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大型中央企業。集團公司於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組建,1983年2月在國家工商管理總局註冊。2003年,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對於不了解中國國情的外國人很難理解由國務院批准組建,在國家工商管理總局註冊究竟有何意義。因此在經過和公司溝通後,將這些部分省去,重新編撰改寫。

海報宣傳詞,如《漢字五千年》是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製作的大型人文紀錄片,該片通過文獻資料、考古研究、訪談調研等多種表現形式,從漢字的起源、演變、發展,到漢字對中國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作用,展現了五千年波瀾壯闊的漢學發展史。原譯為

This documentary series has been rendered into nine languages in the DVD and book editions, namely English, French, German, Russian, Spanish, Japanese, Korean, Arabian and Thai. These books and DVDs may serve as vivid Chinese cultural and audio-visual materials for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and the Confucian institutes all around the world.

因為這段話是要印製在海報上進行宣傳的,最終黃教授將其處理為三段獨立的內容。

First full documentary on the history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script.

In eight episodes, accompanied by a book with explanatory illustrations.

Available in Arabic,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Russian, and Spanish and Thai.

書名、文章名、地名力求新穎吸引人。

如《齊白石畫集》譯為Likeness&Unlikeness-Collection of Master Painter Qi Baishi

《中國皇帝故事》譯為Sons of Heaven-Stories of Chinese Emperors Through the Ages

文化生活中特別是導遊,更要注意轉換角色,力求輕鬆愉快。

在這個全球化時代,翻譯人員作為文化橋梁和使者,要更加自覺積極地承擔起融通中外的崇高職責,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文化素養,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達好中國的聲音。

作者介紹

黃友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全國翻譯資格(水平)考試英語專家委員會主任,全國翻譯系列高級職稱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主任,全國翻譯研究生專業學位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外語中文譯寫規範和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部際聯繫會議首席專家,《中國翻譯》雜誌主編,《公共外交季刊》編委會副主任,100卷《大中華文庫》副總編輯。

相關焦點

  • 如見故人·喜不自勝|對話黃友義:翻譯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
    黃友義,帶你探求翻譯背後的故事,共同思考有關翻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黃友義,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國際翻譯聯合會原副主席、中國當代翻譯事業領頭人物。  節目中,主持人與黃友義探討了中國翻譯的歷史進程,從而探求了在中國發展的不同階段,翻譯工作所承擔的不同責任和承載的歷史文明。
  • 黃友義:中國譯協將在國內外大力推廣翻譯大賽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黃友義主持發布會。中國網 寇萊昂 攝中國網9月2日訊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黃友義在今日上午舉行的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翻譯協會計劃通過它的國際聯絡系統,通過國際翻譯家聯盟,以及這幾種語言所在的翻譯協會、翻譯公司的人的聯繫關係,將在國外對本次翻譯大賽做一個有相當力度的推廣。
  • 黃友義:新的翻譯技巧理念或在作品當中體現出來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黃友義主持發布會。中國網 寇萊昂 攝中國網9月2日訊 2013年9月2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外文局聯合主辦,「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工作小組、中國翻譯協會、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和《人民文學》雜誌社承辦的「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 黃友義:積極引導人工智慧服務於翻譯
    會議召開期間,亞太翻譯論壇聯合委員會第一屆執委會主席、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接受了中國網的專訪,回顧了論壇的發展沿革,討論了亞太地區翻譯行業、人才培養、語言服務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提高對翻譯行業的影響。
  • 政協委員黃友義:建議推動翻譯立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黃友義接受採訪。中國網 汪瑋 攝中國網3月2日訊(記者 汪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黃友義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疾呼,為提高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能力,中國需要更快地以多種方式組建、形成一支強大的、高水平的翻譯隊伍。今年已經是黃友義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第6個年頭。黃委員是我國外宣戰線上的老兵,又是國內外翻譯界的名人。
  • 黃友義:翻譯大賽將激發全世界漢學家的翻譯熱情
    中國網9月2日訊(記者吳瑾)旨在激發大家對中國文化興趣的「2013中國國際翻譯大賽」於9月2日正式拉開帷幕。為此,中國網專訪了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黃友義。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黃友義中國網:此次翻譯比賽為何以文學為主題
  • 黃友義:中國翻譯教育與產業發展新趨勢(組圖)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翻譯碩士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國際翻譯家聯盟副主席、中國譯協副會長黃友義在開幕式上致辭與會專家指出,這是在全國首次舉辦的翻譯產業、學術與研究相結合的研討會,這次會議的召開標誌著翻譯教育與翻譯行業的新的發展趨勢。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翻譯碩士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國際翻譯家聯盟副主席、中國譯協副會長黃友義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對翻譯產業的現狀、需求與發展趨勢,以及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發展趨勢與要求作出了分析並提出建議。
  • 政協委員黃友義:國家應立法規範翻譯市場(圖)
    黃友義:我認為,我國對外文化傳播主要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點,我們對外國社會、經濟、文化的情況了解還不夠,缺乏更加深入的了解。其次,語言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雖然說中文的人數世界最多,可是中文的應用範圍局限比較大。這需要我們進行對外傳播的時候,通過翻譯來解釋中國的文化。
  • 黃友義:翻譯工作認清立場更重要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譯協副會長兼秘書長黃友義中國網 董德中國網: 對外傳播雖然僅僅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但是它涵蓋的內容非常的廣泛黃友義: 平時媒體上報導比較多,也是老百姓茶餘飯後經常說的一些中翻外公示語和旅遊說明方面的錯誤,大家都當做笑話哈哈一笑。其實我認為實質問題要嚴重的多。
  • 黃友義委員支招:"任性"、"四個全面"該怎麼翻譯?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中國網記者就此話題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網絡新詞怎麼翻?結合上下文語境靈活處理黃友義委員認為,網絡新詞、生活中的新詞層出不窮,因此從事翻譯工作的朋友在平時就應該有一個敏感度,還需要積累,聽到一個新詞,就首先自己琢磨琢磨,該怎麼翻譯。
  • 黃友義:提高待遇是培養和保留翻譯人才重中之重
    中國網3月9日訊(記者張銳)全國政協委員黃友義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怎樣提高翻譯待遇,已是培養和保留翻譯人才工作的一個重中之重。黃友義委員認為,中國還沒有建立一個高度市場化的翻譯評價和聘用體系,「一說翻譯,大家認為水平都一樣;一說翻譯,大家覺得稿費都一樣,實際上,翻譯不同的東西,不一樣水平,應該有相應的報酬制度,現在市場混亂是因為沒有一個完整的市場體系。」「根本問題是,我們這個社會都知道需要翻譯,但很少有人知道翻譯裡分中譯外和外譯中,很少有人知道文學翻譯和科技翻譯是兩碼事。」他說。
  • 黃友義委員:社會還沒有完全認識到翻譯的價值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 (中國網)中國網新聞3月9日訊(記者張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3月7日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人家說,『越長越細越好,因為我們議會裡正在討論法國新工業政策,我們想看看哪些方面可以跟中國對接。』」黃友義委員表示,他沒想到外國人對中國這麼關注,「但的確有這種需求。這跟中國經濟發展、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關,中國的發展跟他們的發展息息相關。」現在看來,文件的同步發布是有現實需要,但應該讓誰來翻譯呢?
  • 黃友義:翻譯資格考試證書實現「三個銜接」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MTI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英語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黃友義出席會議並講話。黃友義介紹了翻譯資格考試和翻譯專業碩士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指出目前翻譯資格考試證書已實現「三個銜接」,並對今後推進銜接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 黃友義:公共政策翻譯和研究的三大意義
    黃友義,察哈爾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北二外中國公共政策翻譯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
  • 黃友義:中國特色中譯外及其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建議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出席第二屆中譯外高層論壇並做大會主旨發言。(攝影/中國網 王一辰)黃友義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 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發言題目  中國網9月23日訊(記者 李昭)由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協會主辦的第二屆中譯外高層論壇於2011年9月23日在北京舉行,這是繼2007年首屆中譯外高層論壇之後我國對外傳播翻譯領域舉行的第二次高層次專業論壇。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出席論壇並做大會主旨發言。
  • 從翻譯世界到翻譯中國
    從翻譯世界到翻譯中國 2018年12月09日 07:41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黃友義 字號 內容摘要:回顧40年曆程,翻譯界可以自豪地說,沒有改革開放,沒有翻譯界的全力參與和辛勤耕耘
  • 黃友義:讓翻譯事業更好地為跨文化交流服務
    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發言(中國網 李異濤攝)翻譯工作作為跨民族、跨文化、跨語言交流的紐帶,是文化傳播的必經之道,是決定文化傳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礎條件,從某種角度講,也是一個國家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境建設的具體體現。今年8月初,在北京奧運會舉辦之際,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將在上海召開。
  • 黃友義:40年見證兩輪翻譯高潮
    黃友義,1994年-2015年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2005年-2011年國際翻譯家聯盟副主席;1993年-2013年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2015年至今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1975年我從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到中國外文局下屬外文出版社工作。從那時開始,就與翻譯結緣,至今已經42年。這段經歷讓我有幸參與和見證了兩輪翻譯高潮。每一輪高潮的出現都是國家政治、經濟形勢的直接反映,每一輪高潮都是中國崛起的直接證明,每一輪高潮都有其鮮明特點,都是對中國發展的最好詮釋。
  • 黃友義:《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為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樹立榜樣
    編者按:「翻譯既是職業,也是藝術。譯文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原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在第四屆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第五次會議作題為《通過翻譯和出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 學習和體會中國話語權的構建》的大會發言。
  • 中國翻譯事業的成就
    他們紛紛表示,將以新的理念、新的姿態去構建中國翻譯事業的宏偉大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 「翻譯之橋」不可替代 在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翻譯始終都起著不可或缺的先導作用。 近代中國對外國文學的翻譯始於19世紀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