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見故人·喜不自勝|對話黃友義:翻譯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

2020-12-16 荔枝網新聞

  【編者按】中國文化,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如海納百川般吐故納新。荔枝新聞聯合江蘇衛視《似是故人來》節目推出10期「如見故人·喜不自勝」特別策劃。對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樊錦詩、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楊曾文等業界泰鬥。從中醫到武術,從文字到宗教,從建築到舞蹈,從農耕到手藝……剖析中華文化的真正內涵。 

  翻譯,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信息的轉換與傳播行為,從人類語言誕生開始,翻譯就存在,並隨著不同地域間的交流而逐漸興起。然而很少有人會去思考,翻譯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關係,翻譯對於我們的民族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究竟能起到怎樣的作用,而在不遠的未來,翻譯又將面臨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本期《似是故人來》節目,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對話中國當代翻譯領域翹楚人物」——黃友義,帶你探求翻譯背後的故事,共同思考有關翻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翻譯在當下:翻譯行業一直是站在歷史橋頭的弄潮兒

  黃友義,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國際翻譯聯合會原副主席、中國當代翻譯事業領頭人物。他從事翻譯、出版、網際網路傳播和國際交流工作長達數十年,不僅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英文版的翻譯,更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至三卷英文版的定稿人之一。

  節目中,當被問及在自己眾多的翻譯作品中哪一個是最為滿意的作品時,黃友義笑著說,翻譯和出版,是令人遺憾的行當,你總是在做完之後發現,還有可以做得更好

  談到翻譯這項工作,黃友義滔滔不絕。在黃友義眼裡,自己摯愛的翻譯事業一直都是構建中國國際話語體系的重要媒介。它也許小眾,但絕對具有巨大的影響。例如在當下,翻譯在所扮演的角色又有了新的註解。面對疫情,翻譯能夠幫助樹立我們的國家形象,幫助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橋梁。在他看來,整個翻譯行業,有史以來,一直是站在歷史的橋頭,是弄潮兒

  翻譯在過去:歷史的進程,時代的烙印

  節目中,主持人與黃友義探討了中國翻譯的歷史進程,從而探求了在中國發展的不同階段,翻譯工作所承擔的不同責任和承載的歷史文明。

  回望中國翻譯歷史,第一個浪潮就是佛經的翻譯。作為佛經翻譯的奠基人,鳩摩羅什是第一個系統地、大規模地把佛經翻譯成中文的人,而他的譯著不僅把佛教思想帶來了中國,還對中國語言的豐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作為一個大規模的翻譯工程,鳩摩羅什的翻譯與我們現在的大規模翻譯工程本質上沒有差別。而他早期的翻譯流程:譯主度語證梵文筆受潤文證義校刊,也開創了大規模的集體翻譯的先河。除此以外,在佛經翻譯歷史上的另外一位大人物——玄奘,組建了一百多人的翻譯隊伍,前後翻了十九年,最後完成了一千三百多卷經文。而他們的貢獻不僅局限於佛教,而是更多地豐富了語言、豐富了思想,在文學、藝術、建築、彩繪、雕塑等方面,為中國帶來了那個時代的藝術性表達形式。

  到了明末清初,中國出現了第二次翻譯高潮——科技翻譯。利瑪竇作為這第二次高潮的代表人物,他是第一個將中國的四書用拉丁文介紹到西方的人,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開拓者、先驅者。與此同時,他不僅把天主教引入了中國,更重要的是他還把外國的科技、文化、思想引入了中國,並將這些科技運用到實踐中,由此體現出翻譯工作更深層次的意義所在。

  在此之後,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出現了被動翻譯的現象。嚴復等海歸學子有了了解世界和睜眼看世界的渴望,成為這個時代的翻譯家。他們的翻譯工作不僅解放了中國人的想像力,還創新了中國現代翻譯理論——「信達雅,是翻譯理論建設方面首屈一指的學者。通過他們的翻譯,達到中國人救國圖存、解放思想的這樣一個目的,我就管它叫啟蒙翻譯,對於這一批翻譯工作者的貢獻,黃友義這樣說。

  在此之後,進入二十世紀,五四時期的一批翻譯家,直接推動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例如魯迅,他就走出了一條文學之路、翻譯之路、思想之路。他通過自己的筆來喚醒人們,為中國的發展呼風喚雨。而這個時代的翻譯,他們推動了中國的思想啟蒙,走出了禁錮的社會,同時為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打開了大門。而在文學上,開闊視野,讓中國的文學創作開拓了眼界,推動了其發展。最後,在語言上,從文言文走向白話文,讓中國的語言走向成熟。

  這就是翻譯在中國歷史上幾個重要的歷史節點,而在每一個節點都深刻烙下了屬於那個時代的印記。

  翻譯在未來:翻譯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

  為了更好向世界說明中國,二十多年前,我們啟動了《大中華文庫》項目,我們希望完整地通過一套書來介紹中國悠久、淵博的歷史文化。面對有人說翻譯是文學走向世界的獨木橋,黃友義並不這樣認為。我認為不應該叫獨木橋,而應該叫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現在的文學作品,它是從政治到娛樂、從邊緣到中心、從學術到商業化,涵蓋面很廣闊,題材很廣泛,能夠滿足各界人的閱讀興趣。這套書推出之後受到國內外各種好評,因此也被出版界、新聞界譽為中國文化上的天宮一號

  中國文化走出去光靠一個獨木橋不夠,這個橋要有中國人架得,還要請外國人一起來架,我們需要很多很多的橋,才能滿足世界對中國文學的需求,這是黃友義的觀點。面對數量和質量都無法滿足翻譯工作需要的問題,面對小語種翻譯的困難,面對各種未來翻譯工作可能會面對的境遇,黃友義說道,中華文明延續了五千年,能夠今天追求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復興,對世界來說都是一個新的課題。而我們要解決這些問題的理念,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向世界先進文化學習的同時,應該更多把中國的理念介紹出去,這個是時代的需要。

▼▼翻譯在這個時代更光榮更艱巨▼▼

  面對翻譯工作者繼往開來、前赴後繼的默默求索,面對翻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應當有足夠的底氣與熱情。今天的中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日益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我們讓翻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擺渡人,在我們了解世界的同時,讓它把中國的聲音、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出去,讓世界了解中國。

  編導/江蘇衛視《似是故人來》節目組

  記者/荔枝新聞 顧衛恬(實習)

  (荔枝新聞&江蘇衛視《似是故人來》聯合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相關焦點

  • 黃友義:翻譯大賽將激發全世界漢學家的翻譯熱情
    中國網9月2日訊(記者吳瑾)旨在激發大家對中國文化興趣的「2013中國國際翻譯大賽」於9月2日正式拉開帷幕。為此,中國網專訪了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黃友義。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黃友義中國網:此次翻譯比賽為何以文學為主題
  • 黃友義:翻譯工作認清立場更重要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譯協副會長兼秘書長黃友義中國網 董德中國網: 對外傳播雖然僅僅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但是它涵蓋的內容非常的廣泛黃友義: 平時媒體上報導比較多,也是老百姓茶餘飯後經常說的一些中翻外公示語和旅遊說明方面的錯誤,大家都當做笑話哈哈一笑。其實我認為實質問題要嚴重的多。
  • 政協委員黃友義:建議推動翻譯立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黃友義接受採訪。中國網 汪瑋 攝中國網3月2日訊(記者 汪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黃友義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疾呼,為提高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能力,中國需要更快地以多種方式組建、形成一支強大的、高水平的翻譯隊伍。今年已經是黃友義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第6個年頭。黃委員是我國外宣戰線上的老兵,又是國內外翻譯界的名人。
  • 黃友義:中國譯協將在國內外大力推廣翻譯大賽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黃友義主持發布會。中國網 寇萊昂 攝中國網9月2日訊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黃友義在今日上午舉行的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翻譯協會計劃通過它的國際聯絡系統,通過國際翻譯家聯盟,以及這幾種語言所在的翻譯協會、翻譯公司的人的聯繫關係,將在國外對本次翻譯大賽做一個有相當力度的推廣。
  • 黃友義:提高待遇是培養和保留翻譯人才重中之重
    中國網3月9日訊(記者張銳)全國政協委員黃友義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怎樣提高翻譯待遇,已是培養和保留翻譯人才工作的一個重中之重。黃友義委員認為,中國還沒有建立一個高度市場化的翻譯評價和聘用體系,「一說翻譯,大家認為水平都一樣;一說翻譯,大家覺得稿費都一樣,實際上,翻譯不同的東西,不一樣水平,應該有相應的報酬制度,現在市場混亂是因為沒有一個完整的市場體系。」「根本問題是,我們這個社會都知道需要翻譯,但很少有人知道翻譯裡分中譯外和外譯中,很少有人知道文學翻譯和科技翻譯是兩碼事。」他說。
  • 黃友義:積極引導人工智慧服務於翻譯
    會議召開期間,亞太翻譯論壇聯合委員會第一屆執委會主席、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接受了中國網的專訪,回顧了論壇的發展沿革,討論了亞太地區翻譯行業、人才培養、語言服務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提高對翻譯行業的影響。
  • 從翻譯世界到翻譯中國
    從翻譯世界到翻譯中國 2018年12月09日 07:41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黃友義 字號 內容摘要:回顧40年曆程,翻譯界可以自豪地說,沒有改革開放,沒有翻譯界的全力參與和辛勤耕耘
  • 政協委員黃友義:國家應立法規範翻譯市場(圖)
    黃友義:我認為,我國對外文化傳播主要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點,我們對外國社會、經濟、文化的情況了解還不夠,缺乏更加深入的了解。其次,語言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雖然說中文的人數世界最多,可是中文的應用範圍局限比較大。這需要我們進行對外傳播的時候,通過翻譯來解釋中國的文化。
  • 黃友義:中國翻譯教育與產業發展新趨勢(組圖)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翻譯碩士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國際翻譯家聯盟副主席、中國譯協副會長黃友義在開幕式上致辭與會專家指出,這是在全國首次舉辦的翻譯產業、學術與研究相結合的研討會,這次會議的召開標誌著翻譯教育與翻譯行業的新的發展趨勢。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翻譯碩士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國際翻譯家聯盟副主席、中國譯協副會長黃友義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對翻譯產業的現狀、需求與發展趨勢,以及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發展趨勢與要求作出了分析並提出建議。
  • 黃友義委員支招:"任性"、"四個全面"該怎麼翻譯?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中國網記者就此話題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網絡新詞怎麼翻?結合上下文語境靈活處理黃友義委員認為,網絡新詞、生活中的新詞層出不窮,因此從事翻譯工作的朋友在平時就應該有一個敏感度,還需要積累,聽到一個新詞,就首先自己琢磨琢磨,該怎麼翻譯。
  • 黃友義:公共政策翻譯和研究的三大意義
    黃友義,察哈爾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北二外中國公共政策翻譯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
  • 「中譯外——中國走向世界之路」高層論壇開幕式
    中國網: 「中譯外——中國走向世界之路」高層論壇開幕式6日上午9時舉行。論壇由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協會主辦,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譯林出版社承辦。「中譯外—中國走向世界之路」高層論壇現在開幕!請允許我代表論壇組委會對各位來賓光臨會議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下面請允許我介紹今天到會的主席臺上的領導和嘉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蔡武先生,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郭曉勇先生,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施燕華大使,外交部翻譯室主任陳明明大使。
  • 黃友義:新的翻譯技巧理念或在作品當中體現出來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黃友義主持發布會。中國網 寇萊昂 攝中國網9月2日訊 2013年9月2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外文局聯合主辦,「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工作小組、中國翻譯協會、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和《人民文學》雜誌社承辦的「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 黃友義委員:社會還沒有完全認識到翻譯的價值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 (中國網)中國網新聞3月9日訊(記者張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3月7日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人家說,『越長越細越好,因為我們議會裡正在討論法國新工業政策,我們想看看哪些方面可以跟中國對接。』」黃友義委員表示,他沒想到外國人對中國這麼關注,「但的確有這種需求。這跟中國經濟發展、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關,中國的發展跟他們的發展息息相關。」現在看來,文件的同步發布是有現實需要,但應該讓誰來翻譯呢?
  • 黃友義:中國崛起給翻譯帶來的變化
    2017年3月22日,黃友義先生為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師生帶來一場精彩講座,題為《中國崛起給翻譯帶來的變化——從宏觀與微觀兩個角度看當今的翻譯》。黃教授旁徵博引、妙語連珠,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解析了中國崛起與翻譯事業變化的關係,及譯者如何更好地適應新變化的應對之策。
  • 理智看待中國文學走向世界
    文化入超:長期以來的無奈現實作家出版社5年出版了170部外國作品,卻只成就了5部國內作品走向國際中國文學界在與世界同行溝通、交往的過程中,也在嘗試著逐步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恰恰是這些文學作品,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深層信息和特徵,需要加以推介。」中國作家出版社社長何建明說:「整體來說,中國作家作品走向世界的數量就國內出版的文學作品數量來說是非常小的,而國內對國外文學的推薦、出版力度相對要大得多。」他舉例說,作家出版社5年出版了170部外國作品,而促成走向國際的中國作品只有5部。
  • 黃友義:中國特色中譯外及其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建議
    面對機遇和挑戰,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從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翻譯隊伍,重視翻譯、尊重翻譯的規律,建立健全科學的專業翻譯選撥和認證體系,建立翻譯相關標準體系和法制體系以及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採取切實措施,共同鋪設中國走向世界的寬闊橋梁。
  • 黃友義:翻譯資格考試證書實現「三個銜接」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MTI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英語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黃友義出席會議並講話。黃友義介紹了翻譯資格考試和翻譯專業碩士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指出目前翻譯資格考試證書已實現「三個銜接」,並對今後推進銜接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 「中譯外——中國走向世界之路」高層論壇(四)
    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海外文化,中國文化要想顯示出世界文化的意義,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與海外漢學展開對話、溝通、批評、討論和互動。那種認為老外做中國學問不屑一顧的態度,是學術上無知的表現。中國學術從傳統的精學變為近現代的學術,除去自身的原因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與海外和西方漢學家的互動。
  • 「中譯外——中國走向世界之路」高層論壇(一)
    中國網: 「中譯外——中國走向世界之路」高層論壇10時40分將進行大會主題發言,由國際譯聯副主席、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先生主持。2007-04-06 10:35:26吳偉: 中國圖書走出去是國家戰略,也是中國出版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道路中面臨的一項挑戰。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文明在歷史上早就飄洋過海,傳遍了世界,不僅對同屬東方文明的周邊地區、也對與我們有著不同文化淵源的世界其它地區產生過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