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9月2日訊(記者吳瑾)旨在激發大家對中國文化興趣的「2013中國國際翻譯大賽」於9月2日正式拉開帷幕。為此,中國網專訪了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黃友義。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黃友義
中國網:此次翻譯比賽為何以文學為主題?
黃友義:文學最能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文學作品內容豐富,翻譯文學也是最難的任務,因而能夠真實反映翻譯水平。
中國網:如今文學翻譯市場呈現的狀況如何?
黃友義: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市場在莫言先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是個分水嶺。之前中國的文學在海外市場的受歡迎程度是分國界的。一般之前的中國文學在法國比較受歡迎,在美國不受重視,因為美國人不喜歡看翻譯類的作品。而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中國的文學界群體被放大了,中國文學開始走向商業化市場,走向世界市場。
中國網:此次翻譯原文的作家多以50後60後為主,選擇他們的題材進行翻譯當初是做了怎樣的考慮?
黃友義:我們要翻譯的是當代作家的作品而不是中國4,000年古典文學史的作品,因為那樣就要考核翻譯者的歷史知識。而我們本次想考察的是人們對當代中國的認識。我們沒怎麼加入70後、80後的作家是因為他們的知名度還不夠。當然我們也許會在之後的歷屆大賽中豐富體裁,擴充人選,將散文詩歌也納入其中。
中國網:您曾說過將母語翻譯成外語是一種錯誤的選擇,既然選擇是錯誤的為什麼還要大力提倡呢?
黃友義:這是翻譯界普遍認同的,將母語翻譯成外語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中國情況很獨特,會中文的外國人和漢學家很少,能準確將中文翻譯成外文的人很少,而我們又是一個文化大國,同時我們也需要介紹自己的政治、經濟,各地需要招商引資,因此培養了一大批將母語翻譯成外語的人才。為了激發更多人學習漢語的興趣,我們這次的翻譯囊括了聯合國的各個語種。
中國網:翻譯評審將如何圍繞「信、達、雅」的標準來進行評審?對參賽人員有何限制?
黃友義:我認為此次翻譯大賽的重點在「信」,就是翻譯者能否完整了解原文,了解中國的社會風俗。比如「上山下鄉」,識字運動,改革開放等。「信」,代表了對中文的理解,好的翻譯家會找母語是中文的人了解背景。外國人翻譯達到「達」應該沒有問題,當然對他們的最高要求還有由「達」到「雅」。
我們此次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激發懂中文的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我們歡迎外國人來參加,培養更多的青年翻譯家,或許會將他們獲獎的作品裝訂成冊。同時我們也歡迎中國的翻譯愛好者參加,他們可以找到國外的搭檔,將翻譯作品經過外國人潤色後,交付我們,並同署上兩個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