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義:中國特色中譯外及其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建議

2020-12-11 中國網教育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出席第二屆中譯外高層論壇並做大會主旨發言。(攝影/中國網 王一辰)

黃友義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 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發言題目:中國特色中譯外及其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建議

摘要:翻譯工作的專業特點決定了翻譯工作者更擅長於從事把外語翻譯成母語的工作,但由於中西語言文化的巨大差異,能夠熟練掌握漢語的外國人非常有限。而中國獨特的發展道路和巨大文化影響力,讓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渴望了解中國,因此,中譯外的重任就落到了中國翻譯工作者的肩上。但中譯外人才的嚴重短缺和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對中譯外工作的誤區嚴重製約了中譯外事業的發展,使其成為提升我對外傳播能力的一個瓶頸。面對機遇和挑戰,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從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翻譯隊伍,重視翻譯、尊重翻譯的規律,建立健全科學的專業翻譯選撥和認證體系,建立翻譯相關標準體系和法制體系以及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採取切實措施,共同鋪設中國走向世界的寬闊橋梁。

 

中國網9月23日訊(記者 李昭)由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協會主辦的第二屆中譯外高層論壇於2011年9月23日在北京舉行,這是繼2007年首屆中譯外高層論壇之後我國對外傳播翻譯領域舉行的第二次高層次專業論壇。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出席論壇並做大會主旨發言。以下為發言全文:

中國特色中譯外及其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建議

               ——在第二屆中譯外高層論壇上的主旨發言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 、中國譯協副會長兼秘書長 黃友義

(2011年9月23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來,中譯外的發展與中國走向世界的努力同步並行。中譯外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文化基礎和前提條件之一。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思想所以能在國際上得到傳播,中國文化日益頻繁對外交流,中國大量工業產品和科技成果的對外出口和銷售都離不開中譯外這個至關重要的橋梁。

中國學術思想和學術著作走上國際市場,也同樣依賴於中譯外。中國外文局與美國耶魯大學合作出版的《中國文化與文明》系列作品、由國內10多家出版單位共同努力,2012年即將完成的《大中華文庫》百部中國文史哲經典作品英譯、外文出版社推出的500萬字的《本草綱目》英文版,10卷本《學術中國》英文版都是近年來中譯外翻譯家的辛苦結晶,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的精品。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進入公共外交的時代,說到底中譯外是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媒介,是我國軟實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外介紹中國的最為關鍵的手段。

一、 中國特色中譯外:建立自己的中譯外隊伍

翻譯工作的專業特點決定了翻譯工作者更擅長於從事把外語翻譯成母語的工作,而不是反道而行。這就如同,西醫大夫長於外科手術,中醫大夫擅長藥物調理一樣,人們很少看到西醫大夫望聞問切,更看不到老中醫拿起手術刀一樣。因此,國際翻譯界普遍認為將母語翻譯成外語是一種「錯誤的選擇」。在國際組織中,一般的慣例也的確是從外語譯入母語。

絕大部分歐美國家由於語言文化同根同源,能夠熟練掌握兩種以上語言的大有人在,因此基本上可以遵循這一慣例。但是,在使用「非通用語言(languages of limited diffusion)」的國家,包括中國和少數幾個歐洲國家,卻主要依靠本國人員從事母語到外語的翻譯。原因很簡單,找不到足夠的學習這些國家語言的外國人來從事外譯工作。

這一現象在中國顯得尤為突出。雖然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上排在百位左右,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有待提高,文化影響力有待加強,但是,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總體規模、獨特發展道路和巨大文化影響力,讓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不論出於交流的願望還是抗拒的目的,都更加關注中國。外國人不僅對中國傳統學術思想抱有獲知欲望,他們更加渴望了解中國當代的藝術、建築、科技進展。中國越是發展,來自國外的了解欲望和關注程度越強,對中譯外的需求也就越大,所涉及領域也迅速擴大。而由於中國在語言和文化上與西方的巨大差異,長期以來通曉中文的外國人極為有限,這樣,承擔中譯外的任務就只能落到了中國翻譯工作者的肩上,由此促成了中國中譯外隊伍的成長。今天在座的各位大都是這支隊伍的一員。這恐怕是世界上非常獨特的一支翻譯大軍。

二、中譯外工作面臨嚴峻挑戰

中譯外工作當前面臨的最大的挑戰無疑是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和實際上存在的人才短缺的矛盾,而需求和短缺矛盾導致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短缺,是極度短缺。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國國有企事業單位在職翻譯專業技術人員不到2.6萬人。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推出的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截至2011年8月雖已有17萬餘人次參加,但考試通過人數也僅2萬餘人次。而且以上這些翻譯人員,在很大程度上承擔的是外文翻·成中文的工作,這樣一來,承擔中譯外的人員數量就更加屈指可數。業內人士估計,能夠勝任中譯外定稿水平的高級中譯外專家在全國也超不過一、兩百人。這不是危言聳聽。

中譯外工作面臨的第二個嚴峻挑戰是社會上普遍對中譯外工作的本質了解不夠,對這個專業的認識缺失。長期以來,許多人誤認為懂外語就自然會翻譯,更無從區別中譯外和外譯中居然還有如中西醫學科那麼大的差別。2002年中國翻譯協會下設的中譯外委員會被迫更名為中國翻譯協會對外傳播翻譯委員會,就是因為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不理解中譯外和外譯中的區別,不同意給中譯外委員會正式註冊。翻譯首先是一種跨文化傳播機能,懂得外語具備了當翻譯的條件,但如果不懂跨文化傳播,不通曉兩種語言特別是語境和文化的特點,也不了解外事交往禮儀,很難成為合格的職業翻譯。至於中國學術著作的外譯,如果中文古文功底不夠,僅此一條,就難以勝任工作。

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7月1日慶祝建黨9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高度概括和闡述了中國共產黨90年的奮鬥歷程,指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集中體現為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英文譯文僅僅翻譯了「驚天地」,即「earthshaking」,而沒有譯出「泣鬼神」。譯文這樣處理很好,如果硬是譯出「泣鬼神」,在國外英文讀者中會產生一系列的疑問,如中國共產黨是無神論者,怎麼要「感動上帝流淚」呢?中國共產黨是否決定相信宗教了呢?等等。

另外一個例子是如何翻譯上個世紀90年代鄧小平告誡黨內中國的外交方針時使用的「韜光養晦」的典故。今年5月基辛格的《論中國》一書在談到這個問題時,使用的仍然是」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當時,一些學者還在討論「韜光養晦」到底最先出現在哪個朝代。其實,不論歷史上不同朝代的學者是怎麼理解「韜光養晦」的,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人講「韜光養晦」,其真實含意就是不當頭,不扛旗,不稱霸,低調行事,就是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用一句通俗的百姓語言說,就是幹好自己家門裡的事。就像「不折騰」這句話在講述基本國策、指具體一個單位、一個家庭或者個人行為時,因為語境不同而必須翻譯成不同的英文一樣,當今時代的「韜光養晦」翻譯成英文就是to keep a low profile,而不能附和西方的翻法,好像我們的外交政策有什麼不可讓世人知道的陰謀。

人們經常列舉我國中譯外出現的錯誤,例如將博物館大廳的「出口」翻譯成「Export」等等,究其根本原因,是社會對翻譯工作的性質和特點缺乏認知,從而那些用翻譯的人不了解翻譯工作,亂點鴛鴦,讓不懂翻譯、不懂跨文化傳播的人去翻譯,或者犯了讓中醫去開刀,讓西醫去號脈的錯誤。當然,也不乏單純追求收益,以外行充當專家,或者以次充好的翻譯個人以及個別翻譯服務企業的因素。

三、 中譯外的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

面對我國中譯外事業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需要社會各界多方努力,共同鋪設中國走向世界的寬闊橋梁。

一是要加強翻譯學科建設,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翻譯隊伍。要認識到,翻譯是與外語專業有著密切聯繫,但又有其鮮明特點的獨立學科。可喜的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已經明確了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化的翻譯人才的戰略目標,2006年在少數高校試行翻譯專業本科教育,2007年在高校設立翻譯專業碩士學位教育。截至2011年4月,已有42所高校獲準試辦翻譯本科專業;獲準開辦翻譯碩士專業教育的高校已達158所。翻譯學科建設發展迅速,翻譯成為高校學生的熱門選擇。當然,這種變化又提出了如何加強翻譯專業師資培養的新問題。另外,由於中譯外在理論、師資、教材等方面都比較欠缺,學生的中譯外能力普遍欠缺。因此,教育機構下一步需要將培養中譯外能力作為翻譯專業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向來研究和開展。

二是要重視翻譯,尊重翻譯的規律。要認識到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而且在兩種文化之中進行交流的深層次思想轉換,是高層次的智力再創作。翻譯不是可以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一個語言工具,需要合理的時間和合理的報酬以確保高質量的工作成果。為了趕市場而一個月翻譯出版一本一百萬字的圖書不是尊重翻譯規律的科學態度,必將導致嚴重的質量問題。歐美一些國家的文學翻譯協會經常舉辦文學翻譯訓練營,讓文學翻譯家與作家進行充分地溝通,了解其寫作思想和風格,然後給予充足的時間和報酬進行翻譯。這樣才有可能出精品。

三是建立健全科學的專業翻譯選撥和認證體系。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從2004年推出的翻譯資格水平考試已經開始引起社會的重視,但與醫生、會計和律師的認證辦法不同,不是強制性的,因此,還做不到翻譯必須持證上崗。由於缺乏確切的統計數據,我們無從知曉全國從事翻譯的人數,但是從翻譯的巨大需求和目前有限的獲得翻譯職稱與翻譯資格考試證書的人數來看,目前全國從事翻譯工作的主體是不具備任何專業資質的「業餘翻譯」或「兼職翻譯」,不是「職業翻譯」。他們的翻譯水平千差萬別,翻譯質量難以保證。必須進一步完善翻譯人才評價認證體系並在全社會宣傳推廣,使各行各業都認識到,只有真正實現翻譯的職業化才能保證翻譯水平和翻譯隊伍的健康成長。

四是建立涉及翻譯行業的標準體系和法制體系,引入客觀公正的市場準入機制。我國翻譯工作者散落在各行各業,國家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部門,因此,市場不太規範,魚龍混雜,互相殺價,職業道德缺失等現象時有發生。如果沒有翻譯法律法規,就難以建立市場準入機制,就無法根治以上現象。因此,需要借鑑國際經驗,繼續推動國家標準與行業規範建設和翻譯立法工作,使翻譯行業步入規範發展的道路。

五是加強國際合作,拓展海外資源,建設全球中譯外人才庫。幾十年來,中國翻譯工作者承擔了中譯外義務,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這種所謂翻譯專業「錯誤的選擇」還將是我們的必然選擇。但是,隨著孔子學院等文化機構在全球的發展,國際上漢語學習者日益增多,將逐步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把中文作為工作外語,從事把中文翻譯成他們母語的工作,從而實現國際上猶如法國人翻譯英文原著,英國人翻譯法文原著這樣的良性循環。此外,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在翻譯傳播中國文化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國翻譯協會下面的華語分會就有700餘名從事中文翻譯(大部分是中文到英文)的會員,大部分是在美國生活工作多年的華人。我們應該積極拓展國際上的中譯外人才資源,籌劃建立全球中譯外人才庫,為我國的對外傳播事業以及軟實力建設服務。

以上建議與各位同仁共勉。如有不當之處,請不吝賜教。

 

相關焦點

  • 「中譯外——中國走向世界之路」高層論壇開幕式
    如果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的百餘年間,中國的知識精英通過譯介西方文化思想和社會經濟科學信息來促進中國的現代化。那麼,當我們在新世紀迎接全球化的挑戰時,作為國家對外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則應更加注重向世界介紹中國和中國文化。西學仍在東漸,中學也應西傳。
  • 黃友義:中國翻譯教育與產業發展新趨勢(組圖)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翻譯碩士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國際翻譯家聯盟副主席、中國譯協副會長黃友義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對翻譯產業的現狀、需求與發展趨勢,以及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發展趨勢與要求作出了分析並提出建議。
  • 黃友義:中國崛起給翻譯帶來的變化
    他首先深入淺出地簡單分析了中國翻譯界面臨的變化、機遇和挑戰,繼而通過長期翻譯實踐積累的案例,著重介紹如何處理好當今時代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中譯外的問題。勉勵翻譯人員要更加自覺地承擔起融通中外的崇高職責,做好中外溝通的文化橋梁和使者。為誰而翻作為譯者,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我們究竟為誰而翻。
  • 「中譯外——中國走向世界之路」高層論壇(四)
    近期,中國譯協將與有關專家取得聯繫,歡迎與會各位代表對「翻譯專家博客圈」提出各自的建議,我們也將陸續向有關代表徵求意見。此外,對今天下午的主旨發言人許淵衝先生,有關的電視媒體也將跟蹤報導。我們研究的跟別人不一樣,阻力很大,但是張西平先生教授堅持下來了,經過20多年,現在搞得非常出色,可以說是海外漢學史研究中國的權威。下面請他發表演講。2007-04-07 14:31:25張西平: 謝謝各位專家,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中譯外事業中的人才對策」。
  • 黃友義:積極引導人工智慧服務於翻譯
    本屆旨在分享亞太地區翻譯界在區域合作深化和「網際網路+」的大背景下,在人才培養、技術應用、標準化、理論和模式創新等方面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探索如何加強交流,為亞太地區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撐。亞太翻譯論壇原名「亞洲翻譯家論壇」,是在國際翻譯家聯盟支持下建立的一個區域性交流平臺。1995年在北京首次舉辦,其後每三年舉辦一次。
  • 政協委員黃友義:建議推動翻譯立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黃友義接受採訪。中國網 汪瑋 攝中國網3月2日訊(記者 汪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黃友義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疾呼,為提高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能力,中國需要更快地以多種方式組建、形成一支強大的、高水平的翻譯隊伍。今年已經是黃友義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第6個年頭。黃委員是我國外宣戰線上的老兵,又是國內外翻譯界的名人。
  • 翻譯服務業最新報告:中譯外業務連續三年超外譯中【2】
    原因 翻譯業務緊跟「走出去」行業,「一帶一路」助推中譯外持續升溫 「從對內譯介西方文化與文明為主,轉為對外譯介中國文化和文明為主,說明我們走出去的能力增強了。」中國外文局局長、中國翻譯研究院院長周明偉認為,「中譯外工作量超過外譯中,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是中國自身事業持續快速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向國際社會展示自己和對外交流的資源和實力。其次,中國同世界的關聯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增加,引發了國際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加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通過各種方式來支持鼓勵對外信息交流,大大增強了主動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的意識和能力。
  • 黃友義:《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為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樹立榜樣
    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原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在第四屆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第五次會議作題為《通過翻譯和出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 學習和體會中國話語權的構建》的大會發言。黃友義認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為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樹立了榜樣,作為譯者,譯文的質量間接影響著這種話語體系的傳播效果。
  • 黃友義委員:社會還沒有完全認識到翻譯的價值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 (中國網)中國網新聞3月9日訊(記者張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3月7日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他今年的提案是建議實行重大黨政文獻的外文同步發布。
  • 南京MBA9月課程預告:《中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當今世界進入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這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國際地位下降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上升值此新經濟形勢下,新與成商學院特邀李兵老師講授《中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 21世紀中小學教育面臨的挑戰和對策
    21世紀中小學教育面臨的挑戰和對策 www.zjol.com.cn 2003年11月25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21世紀中小學教育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 當代中國法治的路線圖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第一,當今中國法治面臨的最大時代主題就是研究、規劃、實施如何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到2050年不僅建成、而且水平居於世界前列的法治國家等。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理所當然地應成為我們學界最為關注的課題之一。  第二,中國法治面臨的四大挑戰。法治目標的路線圖已經描繪,在未來的徵程中,我們將面臨如下挑戰:  第一個挑戰:在經濟發展中能否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 如見故人·喜不自勝|對話黃友義:翻譯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
    然而很少有人會去思考,翻譯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關係,翻譯對於我們的民族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究竟能起到怎樣的作用,而在不遠的未來,翻譯又將面臨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黃友義,帶你探求翻譯背後的故事,共同思考有關翻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張雁彬:做好中譯外工作 全面、準確向世界介紹中國
    中譯外問題就成為中國圖書乃至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瓶頸,中譯外成為中國翻譯工作者光榮而艱巨的使命。能否用地道的外文、外國人能理解的方式、習慣,準確表達中文原著的意思,成為中國圖書走出去的關鍵。為此,中國政府實施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就是從翻譯入手,旨在以資助翻譯費的形式,鼓勵國外出版機構翻譯出版中國圖書,進一步提升翻譯質量,擴大圖書對外影響。
  • 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面臨了哪些挑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高校積極探索多種模式的通識教育,實踐重點也從體系建構逐步轉向質量提升。6月28日,由復旦大學主辦、超星集團協辦的「我們的通識教育」第二屆中國通識教育大會在上海舉行。會上,由復旦大學牽頭、多所高校參與、超星集團提供支持的「中國大學通識教育調查項目」正式啟動,項目旨在通過對全國1000所高校的調查分析,呈現通識教育的發展態勢,分析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總結可推廣的經驗與做法,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通識教育體系提供有效支持。
  • 「中譯外——中國走向世界之路」高層論壇(一)
    中國網: 「中譯外——中國走向世界之路」高層論壇10時40分將進行大會主題發言,由國際譯聯副主席、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先生主持。在當今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戰略下,翻譯工作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在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這個國家重要的項目中,它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2007-04-06 10:35:26吳偉: 中國圖書走出去是國家戰略,也是中國出版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道路中面臨的一項挑戰。
  • 政協委員黃友義:國家應立法規範翻譯市場(圖)
    文化體制改革中遇到的挑戰有哪些?中國能在多久的將來取得與經濟實力匹配的文化實力?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網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國際譯聯副主席黃友義。記者:黨的十六大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時期,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您個人認為最突出的成就和不足是哪些方面?
  • 「一帶一路」小語種人才匱乏 催生中國翻譯教育新模式
    ­  中新社上海4月15日電 隨著中國積極推進構建融通中外話語體系與對外傳播能力建設,社會各行業的國際合作與海外拓展的展開,催生了可觀的翻譯市場,特別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涉及的小語種翻譯和高端翻譯的翻譯質量與傳播效果提出了新要求。
  • 黃友義:新的翻譯技巧理念或在作品當中體現出來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黃友義主持發布會。中國網 寇萊昂 攝中國網9月2日訊 2013年9月2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外文局聯合主辦,「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工作小組、中國翻譯協會、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和《人民文學》雜誌社承辦的「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 我國構建數據新型要素市場體系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我國構建數據新型要素市場體系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我國構建數據新型要素市場體系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2020-03-04 18:21:27  來源:《電子政務》2020年第3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首次將數據增列為生產要素,要求建立健全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劉鶴副總理指出:「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反映了隨著經濟活動數位化轉型加快,數據對提高生產效率的乘數作用凸現,成為最具時代特徵新生產要素的重要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