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服務業最新報告:中譯外業務連續三年超外譯中【2】

2020-12-23 人民網國際

原因

翻譯業務緊跟「走出去」行業,「一帶一路」助推中譯外持續升溫

「從對內譯介西方文化與文明為主,轉為對外譯介中國文化和文明為主,說明我們走出去的能力增強了。」中國外文局局長、中國翻譯研究院院長周明偉認為,「中譯外工作量超過外譯中,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是中國自身事業持續快速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向國際社會展示自己和對外交流的資源和實力。其次,中國同世界的關聯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增加,引發了國際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加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通過各種方式來支持鼓勵對外信息交流,大大增強了主動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的意識和能力。另外,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大激發了包括翻譯企業在內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用更加靈活有效的機制體制推動了翻譯事業發展和對外交流。」

對此,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校長、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邱鳴教授還認為,中譯外的高速增長,與國家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密不可分。

閆慄麗談起傳神公司與央視4套的合作。央視4套已從播放中文節目改為全頻道、全欄目增加雙語服務,近20個欄目、每周近2000分鐘的節目都要增加英文字幕。「我們已為央視4套提供影視譯製服務超50萬分鐘,節目涉及文藝、中醫、考古、科技、軍事等多種類型。」

「哪個行業走出去了,相應的翻譯服務就會隨之跟上。以前我們買諾基亞的產品,就需要把外文翻譯成中文。隨著我國某些領域形成優勢產能,產業走出去了,翻譯服務也自然會轉向中譯外。」黃友義指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譯外升溫的勢頭仍會繼續。」

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電力、熱力、燃氣,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金融業、製造業、信息技術產業等,都是翻譯企業所服務的主要行業,這表明當前中國翻譯服務業的業務涵蓋領域相對分散。專家分析,這從側面說明,中國翻譯服務市場需求廣泛,每個行業領域都有可能具備較好的發展前景。

問題

高端翻譯人才匱乏、翻譯服務業需政策引導

「中譯外的升溫,會帶動兩方面產業的發展。」黃友義認為,「一方面會直接帶動翻譯軟體的開發。電信技術、鐵路技術等大量專業翻譯工作量的增加,不能僅靠人力。當前中譯外的軟體開發遠遠不足,尤其是與文化、政治相關新詞彙的翻譯軟體開發短缺,這需要國家資金政策的支持,也需要開發部門更多的關注。另一方面還會帶動語言培訓行業和翻譯教育產業的發展,比如高校設置翻譯專業,培養專業應用型碩士,企業開展短期翻譯培訓等。」

業內人士指出,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同時,翻譯服務業的轉向,更需要重視新問題的研究,如國際話語權問題。

「話語權意味著競爭優勢。以鐵路建設為例,為提高話語權,讓國際認可我國的技術標準尤其重要。國家要求有關部門聯合編制、翻譯並對外發布一系列鐵路工程建設與產品技術標準,這些標準的出臺和被國際認可,必然會增強我們的競爭優勢。」語言橋集團總裁朱憲超舉例說。

同時,專家分析,中譯外工作量的變大,意味著中國人的話語表達得面對「13億+57億」人,這需要中譯外考慮外國人的思維習慣,要有說「全球話」的思維,才能把握國際話語權。

而周明偉當前憂慮的,是高端翻譯人才嚴重匱乏的問題。「翻譯大師絕對不僅要外語語言水平突出,還要能融通中外,有紮實的文學、歷史、哲學和當代時政知識,並且有翻譯各種題材、風格大作品的經驗積累。整體上看,當前高端翻譯人才還是極少數,如何比較快地培養更多領軍人才,需要社會共同思考。」

國家層面如何對翻譯服務業的方向進行引導?周明偉認為,市場有活力但也有盲目性,國家需要加強對翻譯事業的頂層設計,「我們希望建立高端翻譯的交流中心,讓翻譯有連接外部世界的平臺。還要有小語種人才的蓄水池、要有基礎的資料庫建設和信息發布平臺。」

相關焦點

  • 第一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公告正式發布
    獎項為經上海市委宣傳部批准的文藝類正式獎項,每三年在上海評選並頒授一次。翻譯獎設組委會,並在組委會領導下設立評委會和監督小組。獎項設置:1.文學翻譯獎(含文學、藝術理論):中譯外5部(或以下)作品的翻譯者;外譯中5部(或以下)作品的翻譯者。第一屆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語;2.表演藝術翻譯獎(舞臺表演、影視表演):中譯外5部(或以下)作品的翻譯者;外譯中5部(或以下)作品的翻譯者。
  • 「中譯外——中國走向世界之路」高層論壇開幕式
    至今,翻譯工作對於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和影響還沒有得到全社會應有的重視和關注,誤以為懂幾句外語就能作翻譯,沒有認識到翻譯工作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職業,是一項高度創造性的勞動。基於這一認識上的誤區,社會上缺乏對翻譯質量的有效管理和監督。特別是許多人還不十分清楚,中譯外和外譯中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專業差別。簡而言之,不是會說外語就能做好翻譯工作,而一個人能做好外譯中工作又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勝任中譯外的任務。
  • 2015翻譯家公共論壇:全球化時代的中譯外
    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中國網12月21日訊 (記者 慄衛斌)2015翻譯家公共論壇「全球化時代的中譯外」於本月20日下午在京召開,論壇由美國蒙特雷高級翻譯學院教授、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鮑川運主持。現場嘉賓分別從外國人翻譯中國文學和中國人將中國文學翻譯為外語兩個角度闡釋了全球化時代中譯外所存在的現狀和遵循的法則。
  • 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申報公告
    (2)外文學術期刊項目,資助額度為每年40-60萬元,每三年為一個資助周期。五、申請要求學術著作外譯項目:1.具有國際合作出版經驗的國內學術出版機構、具備對外學術交流經驗的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人員均可聯合申報。
  • 英語一級翻譯 考試明年推出
    北京青年報報導:昨天,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英語一級翻譯考試擬於明年推出。考試原則上每年組織一次。資深翻譯的評審和一級翻譯資格考試通過人員的評審計劃在明年下半年進行。
  • 黃友義:中國特色中譯外及其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建議
    而中國獨特的發展道路和巨大文化影響力,讓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渴望了解中國,因此,中譯外的重任就落到了中國翻譯工作者的肩上。但中譯外人才的嚴重短缺和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對中譯外工作的誤區嚴重製約了中譯外事業的發展,使其成為提升我對外傳播能力的一個瓶頸。
  • 張雁彬:做好中譯外工作 全面、準確向世界介紹中國
    以下為發言全文:做好中譯外工作,全面、準確地向世界介紹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三局局長   張雁彬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非常高興出席第二屆中譯外高層論壇暨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表彰大會,與各位專家共同探討中譯外問題
  • 上海首設文學藝術翻譯獎,對標國際最高水平,首屆作品申報即日啟動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2020年起正式運作,計劃每三年評選一屆,範圍涵蓋文學翻譯及表演藝術翻譯(舞臺表演、影視表演)。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設計有效應對了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兩大「痛點」,一是中譯外、外譯中比例失衡;二是對表演藝術的翻譯重視不夠,對以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為目標的上海來說,設立這一獎項的引領意義不言而喻。
  • 拉勾秋招報告:字節跳動連續三年居投遞熱度榜首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龔旭 9月7日,知名網際網路招聘平臺拉勾發布《2020網際網路行業秋季校招趨勢報告》,分析了疫情對於秋招的影響以及900萬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前景。根據該報告,疫情對網際網路行業就業影響有限,近30%網際網路企業逆勢擴招。平臺大、發展快、體系成熟穩定成為畢業生的求職首選。
  • 提高翻譯專碩質量 傳遞中國好聲音
    第一,以國家事業發展和翻譯市場的實際需要為目標,完善課程設置、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改革開放之初,外譯中是重頭戲。隨著中國的發展和新時代國家戰略的制定,中譯外的比重越來越大。根據中國翻譯協會的統計,2011年,中譯外佔據了整個翻譯市場工作量的54%,第一次超過了外譯中的比重,使中國翻譯市場從輸入型為主轉變為以輸出型為主。
  • 「公示語外譯助力城市國際形象塑造」專題論壇在京舉行
    中國網11月21日訊 11月19日,在改革開放40年與語言服務創新發展論壇暨2018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上,舉行了「公示語外譯助力城市國際形象塑造」專題論壇。中國翻譯協會顧問、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外交部外語專家施燕華,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外交部外語專家陳明明,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長劉宏出席論壇並致辭。
  • 《中譯外研究》投稿指南
    本刊以中譯外為研究對象,重點關注漢英、漢日、漢俄等語言的外譯問題,總結提煉出適合中譯外的理論與原則,描寫解釋翻譯現象。為實現這個目的,本刊設有文獻翻譯、文學翻譯、文化翻譯、譯作批評、學術爭鳴、翻譯教學、實用翻譯、翻譯政策等欄目,熱忱歡迎海內外專家學者賜稿。
  • 黃友義:中國崛起給翻譯帶來的變化
    在過去,在我國,尤其是在政治話語翻譯方面,「不敢越雷池一步」,翻譯家需要嚴格對應中文內容,逐字逐句進行翻譯,所以只有對中國政治、文化、歷史有所研究的少部分專家才能理解。伴隨著全球化和中國的迅速成長,我們的受眾群體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翻譯服務重心也從2011年開始轉向中譯外,翻譯服務業開始走向國際化。
  • 第一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公告
    本獎為經上海市委宣傳部批准的文藝類正式獎項,每三年在上海評選並頒授一次。翻譯獎設組委會,並在組委會領導下設立評委會和監督小組。獎項設置:1.文學翻譯獎(含文學、藝術理論):中譯外5部(或以下)作品的翻譯者;外譯中5部(或以下)作品的翻譯者。第一屆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語;2.表演藝術翻譯獎(舞臺表演、影視表演):中譯外5部(或以下)作品的翻譯者;外譯中5部(或以下)作品的翻譯者。
  • 「當代中國特色話語外譯傳播平臺」上線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記者史競男)為創新對外宣傳方式,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當代中國特色話語外譯傳播平臺」28日正式上線。  記者從在京舉行的平臺上線啟動儀式上獲悉,該平臺是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翻譯研究院建設的多語種翻譯成果展示平臺,旨在為新時代對外傳播翻譯工作提供黨政文獻文件關鍵語彙、最新術語、重要文本等多語種翻譯一站式服務,也為國際社會了解當代中國思想、中國政策提供一扇窗口。
  • 翻譯考試|CATTI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
    CATTI即「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CATTI )是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需要,加強我國外語翻譯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科學、客觀、公正地評價翻譯專業人才水平和能力,更好地為我國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與合作服務,根據建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精神
  • 推進翻譯工程要防人才跟不上
    精心譯製的電視劇《木府風雲》在東南亞掀起「中國風」,譯製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用地道的中國美食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徵服了大批海外「粉絲」,動畫片《熊出沒》讓中國的卡通形象登上全球知名的迪斯尼兒童頻道……自2013年中宣部組織實施的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啟動以來,遴選資助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當代影視作品並進行多語種翻譯向世界推介,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網易有道推出首款硬體「翻譯蛋」,真的只有一顆蛋的重量
    網易有道是國內最早涉足機器翻譯研究的公司,在機器翻譯領域已有近十年的技術積累;其於2017年自主研發的有道神經網絡翻譯技術,是目前業內最領先的機器翻譯技術之一;其翻譯質量遠超以前的統計翻譯模型,也優於國內外同類產品,甚至堪比專業八級水平。「翻譯蛋」支持中、英、日、韓、法、俄、西、葡、泰、影、意、德12種語言的互譯,真正實現了「一機在手,走遍全球」。
  • 2019年生活服務業新職業人群報告
    《報告》通過分析我國生活服務業新職業的發展背景、發展現狀和典型案例,對生活服務業新職業人群進行畫像,全方位反映生活服務業新職業人群的風貌,展現新經濟蓬勃發展背景下生活服務業新職業人群的生活狀態和社會價值,探尋新職業發展對穩就業和提高就業質量的作用。
  • 影視外譯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影迷也成為中國影視外譯的重要力量,將喜愛的中國影視作品翻譯成多種語言的字幕,帶給世界觀眾。目前,中國影視外譯存在著三種模式,即國家贊助體系下的影視翻譯、商業翻譯和影迷的翻譯。國家贊助體系下的影視翻譯中國政府一直把影視作品作為文化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