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翻譯業務緊跟「走出去」行業,「一帶一路」助推中譯外持續升溫
「從對內譯介西方文化與文明為主,轉為對外譯介中國文化和文明為主,說明我們走出去的能力增強了。」中國外文局局長、中國翻譯研究院院長周明偉認為,「中譯外工作量超過外譯中,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是中國自身事業持續快速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向國際社會展示自己和對外交流的資源和實力。其次,中國同世界的關聯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增加,引發了國際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加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通過各種方式來支持鼓勵對外信息交流,大大增強了主動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的意識和能力。另外,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大激發了包括翻譯企業在內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用更加靈活有效的機制體制推動了翻譯事業發展和對外交流。」
對此,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校長、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邱鳴教授還認為,中譯外的高速增長,與國家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密不可分。
閆慄麗談起傳神公司與央視4套的合作。央視4套已從播放中文節目改為全頻道、全欄目增加雙語服務,近20個欄目、每周近2000分鐘的節目都要增加英文字幕。「我們已為央視4套提供影視譯製服務超50萬分鐘,節目涉及文藝、中醫、考古、科技、軍事等多種類型。」
「哪個行業走出去了,相應的翻譯服務就會隨之跟上。以前我們買諾基亞的產品,就需要把外文翻譯成中文。隨著我國某些領域形成優勢產能,產業走出去了,翻譯服務也自然會轉向中譯外。」黃友義指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譯外升溫的勢頭仍會繼續。」
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電力、熱力、燃氣,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金融業、製造業、信息技術產業等,都是翻譯企業所服務的主要行業,這表明當前中國翻譯服務業的業務涵蓋領域相對分散。專家分析,這從側面說明,中國翻譯服務市場需求廣泛,每個行業領域都有可能具備較好的發展前景。
問題
高端翻譯人才匱乏、翻譯服務業需政策引導
「中譯外的升溫,會帶動兩方面產業的發展。」黃友義認為,「一方面會直接帶動翻譯軟體的開發。電信技術、鐵路技術等大量專業翻譯工作量的增加,不能僅靠人力。當前中譯外的軟體開發遠遠不足,尤其是與文化、政治相關新詞彙的翻譯軟體開發短缺,這需要國家資金政策的支持,也需要開發部門更多的關注。另一方面還會帶動語言培訓行業和翻譯教育產業的發展,比如高校設置翻譯專業,培養專業應用型碩士,企業開展短期翻譯培訓等。」
業內人士指出,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同時,翻譯服務業的轉向,更需要重視新問題的研究,如國際話語權問題。
「話語權意味著競爭優勢。以鐵路建設為例,為提高話語權,讓國際認可我國的技術標準尤其重要。國家要求有關部門聯合編制、翻譯並對外發布一系列鐵路工程建設與產品技術標準,這些標準的出臺和被國際認可,必然會增強我們的競爭優勢。」語言橋集團總裁朱憲超舉例說。
同時,專家分析,中譯外工作量的變大,意味著中國人的話語表達得面對「13億+57億」人,這需要中譯外考慮外國人的思維習慣,要有說「全球話」的思維,才能把握國際話語權。
而周明偉當前憂慮的,是高端翻譯人才嚴重匱乏的問題。「翻譯大師絕對不僅要外語語言水平突出,還要能融通中外,有紮實的文學、歷史、哲學和當代時政知識,並且有翻譯各種題材、風格大作品的經驗積累。整體上看,當前高端翻譯人才還是極少數,如何比較快地培養更多領軍人才,需要社會共同思考。」
國家層面如何對翻譯服務業的方向進行引導?周明偉認為,市場有活力但也有盲目性,國家需要加強對翻譯事業的頂層設計,「我們希望建立高端翻譯的交流中心,讓翻譯有連接外部世界的平臺。還要有小語種人才的蓄水池、要有基礎的資料庫建設和信息發布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