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1月21日訊 11月19日,在改革開放40年與語言服務創新發展論壇暨2018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上,舉行了「公示語外譯助力城市國際形象塑造」專題論壇。中國翻譯協會顧問、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外交部外語專家施燕華,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外交部外語專家陳明明,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長劉宏出席論壇並致辭。北京市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張謙、深圳市外事辦公室調研員邱永樂、廣州市外事辦公室翻譯室主任柳柳、廈門市翻譯協會會長韋忠和、韓國外國語大學通翻譯大學院韓中系主任教授、韓國駐中國大使館原翻譯官黃持淵,廣州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院長李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資深教授戴宗顯出席論壇並圍繞地方公示語外譯治理與城市國際化建設發言。中國外文局北京中外翻譯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雨前、總經理顧巨凡出席論壇。論壇由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對外話語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編輯丁潔主持。
施燕華大使在致辭中指出,公共服務領域的外語服務作為國家語言服務的重要方面,在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中國形象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做好公示語翻譯治理工作,不僅能為廣大外籍的在華活動提供便利支持,維護好我國禮儀之邦和文明大國的形象,更能展現出我國對全球化的理解與包容,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望與動力。她希望,從事公示語外譯及規範工作的各界人士廣泛對話、深入交流,分享規範經驗、治理成果和戰略遠見,用實際行動肩負起改善城市國際語言環境、提升城市對外開放水平的責任。
劉宏副司長介紹了教育部和國家語委在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及規範研製情況。他指出,我們要以建設語言強國為目標,以服務國家需求和戰略為核心,貫徹落實大語言文字工作的思路,以更寬的視野、更大的格局來推動語言文字工作。他介紹,今年7月,國家語委發布了《信息化條件下規範標準體系建設規劃》,對未來3-5年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做出了總體部署和頂層設計,以更好應對資訊時代語言文字規範標準的一些要求。
在「城市公示語外譯治理」發言環節,北京市外辦副主任張謙介紹了北京市在外語標識規範工作方面的主要做法,一是加強統籌謀劃,二是審核糾錯,三是加大業務指導,四是服務外交大局,五是動員全社參與。她表示,外語標識規範工作是跨越城市界限的,更需要全國範圍內「政產學研」同時發力、共同推進。她呼籲北京與國內外兄弟城市加強交流、互學互鑑,拓展城市多語言服務平臺,提升對外交往能力和國際合作水平。
廣州市外辦翻譯室主任柳柳圍繞廣州公示語英譯實踐作了發言。她介紹,今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將規範公共場所英文標識列為一項重點工作,市外辦聯手北京中外翻譯諮詢有限公司,在中國翻譯研究院的指導下開展實地調研、重點排查、定向糾錯和專家論證活動,對廣州市《公共標識英文譯法規範》進行再次修訂,共同為城市國際化建設增磚添瓦。
深圳市外辦調研員邱永樂作了關於深圳公示語英文標誌規範工作有關情況的報告。他表示,通過建立機制、制定規則、健全制度、定期督查等手段,深圳市公示語外譯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並編纂了《深圳公示語大辭典》,涉及道路交通、文化旅遊、組織機構、職務職稱等12個行業。他提出,未來深圳市將進一步加大管理力度,扼住源頭,做到新設公示語無錯。
廈門市譯協會長韋忠和介紹了廈門在宣傳推廣和實施公示語譯寫規範國家標準方面所做的努力、成果及啟發。他倡導多方努力解決公示語問題,包括政府重視、地方譯協把握契機、多部門聯動、抓住國標和地方文化特色等。
在學術發言環節,韓國譯協代表黃持淵介紹了韓國公示語外譯治理經驗,分享了韓國公示語中文翻譯的典型案例。
廣外高翻學院副院長李明教授闡述了公示語外譯治理與城市國際化建設的關係,並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講解了如何實現公示語英譯的地道與統一。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戴宗顯就淨化語言環境的癥結與解決辦法發表看法。他認為,解決「錯誤標識」問題,一要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二要增強公眾特別是青年學生對公示語的了解和認識,三要從基礎教育出發,在外語教學大綱中增加對標識語言的介紹,四要設立法規及獎懲制度。
論壇最後,陳明明大使在總結髮言中指出,公示語對於城市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優則成為中外交流的方式,劣則將被當作一個笑柄或瘡疤。他總結多個代表性城市經驗,強調通過領導重視、地方立法、媒體曝光、專家尤其是外國專家「會診」等辦法,匯聚多方智慧與能力,逐步做好我國各級城市的外語標識規範工作。
本屆年會「公示語外譯助力城市國際形象塑造」專題論壇,由中國翻譯研究院、中國翻譯協會對外傳播翻譯委員會指導,中國外文局北京中外翻譯諮詢有限公司承辦。論壇為公共服務領域對外翻譯與多語言環境建設搭建了交流互動平臺,促進各方集思廣益、增進共識、加強合作、擔當共為,助推新時代對外交流與城市國際化發展。(作者 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