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事業的成就

2020-12-09 騰訊網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對外交流空前活躍,我國的翻譯事業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11月4日至7日舉行的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第五屆全國理事會會議上,翻譯學界的專家們聚首北京,縱論中國翻譯事業的得失成就、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他們紛紛表示,將以新的理念、新的姿態去構建中國翻譯事業的宏偉大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

「翻譯之橋」不可替代

在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翻譯始終都起著不可或缺的先導作用。

近代中國對外國文學的翻譯始於19世紀末年。林紓翻譯的法國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在1899年就以木刻本出版了,魯迅作為另一個標誌性人物在引入近代外國文學方面亦功不可沒。「五四」時期,《新青年》、創造社、文學研究會等先進刊物、文學團體、出版社大量介紹了外國優秀文學作品,對我國新文學的發展起了極大的鼓舞和借鑑作用。

在艱難的革命鬥爭歲月,外國文學的翻譯介紹使我們逐漸了解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歷史傳統和生活鬥爭。

新中國成立初期,翻譯事業迅速發展。據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的不完全統計,從1949年10月至1953年底,全國出版的文學翻譯書籍達2151種,每種印數少則數萬冊,多至百萬冊。

改革開放以來,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巨大需求使中國成為當之無愧的「翻譯大國」。中國多語種翻譯出版漸熱,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高潮,內容漸豐,除比較集中的語言教學、文學作品、哲學社科類外,學術、財經、科技、電子類作品也被大量譯入和出版。

據中國版本圖書館資料室統計,1978年到1990年,全國共出版翻譯類作品2.85萬種;而1995年至2003年,翻譯類新書數量迅速增長,達到了9.44萬種。

「大而不強」魚龍混雜

雖然翻譯數量和品種極大豐富,然而眾多翻譯學家們卻表達了這樣一種憂慮:中國雖是「翻譯大國」,卻遠稱不上「翻譯強國」,因為翻譯的總體水平不高,魚龍混雜,粗製濫造之作仍有很多。

20世紀初,「西學東漸」之風正盛,當時的譯者因不了解原作中的古希臘神話故事而將「theMilkyWay」(「銀河」)錯譯為「牛奶路」。從此,「牛奶路」便成了翻譯笑話的代名詞。

時隔一個世紀,這樣的錯誤不但沒有「逝者如斯」,反而被「推陳出新」。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外國文學出版研究會主任任吉生說:「近八九年來,一些出版社出於經濟效益的考慮,大量組織重譯外國文學作品,尤其是古典名著,而譯本的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出現拼湊他人譯作的抄襲現象。這樣的譯本有的沒有正規署名,有的根本找不出譯者是誰。」

與文學翻譯質量低下的問題相比,日常生活中的翻譯差錯現象更加嚴重。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常務副會長林戊蓀指出,在中國,無論是旅遊指南,還是產品介紹,無論是名勝古蹟的說明,還是街頭巷尾的標牌,外文翻譯差錯已到了「俯拾即是」的程度。

「一個人的談吐顯示一個人的素質;一個國家、地區或機構在對外交流中的外語水平直接影響到它的國際形象。試問,如果我們給外國人看的外語材料錯別字連篇、文法不通、不知所云,我們能夠贏得外國人的尊敬和重視嗎?」林戊蓀說。

人才匱乏成為掣肘

翻譯學界的專家們認為,造成中國翻譯「大而不強」的首要原因是供求失衡。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飛速發展使各行各業對翻譯的需求大增,而現有的翻譯隊伍遠不能滿足社會和市場的實際需求,人才匱乏成為主要掣肘。

中國譯協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在崗聘任的翻譯專業技術人員約6萬人,翻譯從業人員保守估計達50萬人,而有關抽樣調查顯示該數字可能達到100萬人。即使如此,仍無法扭轉供不應求的局面。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分析說,首先,中國專業外語人員少,又集中在少數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和政府部門;其次,外翻中工作由於相對容易,人才缺口不大,但能夠勝任中國翻外的高質量人才則嚴重不足。 林戊蓀指出,要改變中國翻譯界現狀,建設真正的「翻譯強國」,必須大大加強和改進人才培養,既要努力增加數量,更要保證質量;既要精通外語,還要有中文修養;而且文學翻譯和實用翻譯應當並重。

規範行業適應挑戰

日益擴大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已在中國催生出百億元人民幣的翻譯市場,大量翻譯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但業界專家們指出,中國翻譯行業仍需進一步規範才能把握好如此巨大的商機。 據黃友義介紹,2003年,中國翻譯產值達110億元,2005年可望突破200億元。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更將為中國翻譯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面對巨大機遇,中國翻譯行業開始步入規範。國家人事部從2003年開始試行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迄今考試已經舉辦兩次,參考人數約4600人,平均通過率為30%。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於去年11月發布了國內首個《翻譯服務規範》,使消費者有了選擇翻譯服務的客觀標準。

黃友義認為,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個政府部門主管翻譯事業,一個統一、完整、系統的政策規範還沒有到位。在西方國家,翻譯行業普遍有政府主管單位某種程度的政策指導。

此外,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翻譯服務市場的開放也加劇了國內同行的壓力。早在3年前,外國人就以合資或註冊軟體公司的形式悄然進入了中國翻譯市場。

黃友義說:「進入中國翻譯市場的外國公司對本土公司構成的挑戰是次要的,而它們對推動本地市場的規範化發展和市場化進程所做出的貢獻則是主要的。」

相關焦點

  • 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在北京召開
    ▲11月9日,北京,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舉行。圖為開幕式現場。11月9日,由中國外文局指導,中國翻譯協會主辦的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在北京舉行。
  • 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召開 發布一系列...
    中宣部部務會議成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郭衛民在致辭中指出,70年來,中國翻譯事業始終服務國家發展,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體系和行業標準,搭建起中外溝通的橋梁。他強調,向世界介紹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始終是中國翻譯事業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 西安翻譯學院董事長丁晶參加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中國翻譯...
    2019年11月9日,由中國外文局指導,中國翻譯協會主辦的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在北京世紀金源大飯店舉行,中宣部部務會議成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郭衛民,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中國翻譯協會會長周明偉,國際譯聯主席凱文·夸克等領導出席會議。
  • 郭曉勇:中國翻譯事業亟需全社會的重視和尊重
    中國網9月22日訊(記者 李昭)第二屆中譯外高層論壇暨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表彰大會將於9月23日在北京舉行。此次獲獎的四位翻譯家有著怎樣不同凡響的建樹?這一獎項對於中國翻譯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哪些作用?中國翻譯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是否有所改觀?中國翻譯立法工作有什麼進展?
  • 譯壇「四老」之文潔若:「業餘」成就翻譯大家
    在談獲得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的心情時,今年已85歲高齡的文潔若老人如此笑著回答。對於中國翻譯協會把翻譯界這一重要獎項頒給她,文老很謙虛地表示,其實有不少翻譯界朋友成就很高,只是身體沒有她好。其實,以文潔若為中國翻譯事業所作的貢獻,她獲得這一獎項完全是實至名歸。文潔若是蕭乾先生的夫人,也是著名翻譯家。她精通中、日、英三種語言。
  • 周明偉:緊抓歷史機遇 推動中國翻譯事業發展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要研究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站在一個新的時代維度研究中國翻譯事業的發展,如何能夠跟隨中國由富到強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根據2020、2035、2050這個時間表來抓住機遇,推動中國的翻譯事業,實現由大到強的過程。它還是非常具有深遠意義的一次會議,中國的翻譯和翻譯界如何適應並服務於新時代的新目標、新要求,踏上新的徵程?
  • 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橋梁—新中國60年翻譯事業綜述
    肩負起中國與世界之間橋梁的重任——新中國成立60年翻譯事業綜述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記者 魏武)新中國成立60年來,作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橋梁,翻譯事業見證了中國的發展;對外開放、蓬勃發展的中國,為翻譯事業的發展與繁榮
  • 《容齋隨筆》:要想成就事業,先學會成就自己
    但在這種條件下,曹操卻能夠做到「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吞併其他勢力,成就一番霸業,最終在曹丕手上稱帝,靠的就不只是地理條件的優勢。為了補充自己的論點,洪邁在《容齋隨筆》中還舉了晚唐時藩鎮割據的例子。晚唐的時候,各個藩鎮力量都佔據有利的地理條件,而且都在各地的藩鎮中經營了很長時間,根深蒂固。
  • CATTI二筆真題中「人權事業」怎麼翻譯?| 範疇詞省譯
    2019年6月CATTI二筆真題漢譯英中有這麼一句話: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人權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的「人權事業」該如何翻譯呢?這裡的「事業」需要省譯嗎? 「人權事業」翻譯為the cause of human rights,如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進步白皮書例句:中國憲法以其最高的法律地位,有力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推動了中國人權事業發展。
  • 新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的歷程與成就
    新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的經驗與特點主要包括:守正創新,開拓進取;融入大局,順勢而為;統籌兼顧,科學作為。  一、引言  語言文字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旨在促進語言文字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生活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語言文字事業開拓進取,砥礪前行,取得重大成就。
  • 中國翻譯解密大衛魔術:「他的事業是奇蹟」(圖)
    大衛·科波菲爾2004中國巡演昨晚終於在南京開演,觀眾在欣賞大衛魔幻奇蹟的同時,應該也注意到了舞臺上的另一位「明星主持」,他就是大衛在中國的翻譯艾文(音譯)。他是我國南方人,20年前赴美國發展,從事跟媒體有關的音樂製作工作,4年前以「海歸派」身份進軍中國流行樂壇,他不願透露自己的中文姓名,只讓記者稱呼他叫艾文。
  • 中國翻譯界最高獎項在北京頒出
    中新社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 應妮)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9日在北京舉行,現場頒出了中國翻譯界最高獎項——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蒙語翻譯家曹都、俄語翻譯家顧錦屏、波蘭語翻譯家林洪亮、英語翻譯家王弄笙和俄語翻譯家王智量獲此殊榮。
  • 張日培:新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的歷程與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語言文字事業開拓進取,砥礪前行,取得重大成就。 學界關於新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史的研究成果豐碩。本文立足事業全局、覆蓋全部時段、側重政策實踐,簡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事業發展歷程與主要成就。在此基礎上,思考討論事業發展的主要特點,以期通過解讀七十多年事業發展的演進邏輯,勾勒幾代人接續奮鬥的壯闊圖景,激勵語言文字事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上不斷向前。
  • 特別推薦|中國翻譯研究
    該書力圖做到以下四點:「一是整體把握,對我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翻譯研究所取得的成就進行全面梳理、總結和分析;二是重點評述,有選擇地總結並評述在改革開放的宏大背景下中國翻譯研究在基礎性領域所取得的成績;三是緊貼時代,密切關注進入信息化和職業化時代之後翻譯和翻譯研究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總結中國翻譯研究在若干新興領域中所取得的突破性、前瞻性成果,評說這些成果對翻譯學科建設、翻譯行業發展、國家文化戰略實施的影響和推動
  • 全國翻譯工作座談會暨中國翻譯協會成立30周年
    30年來,在中國翻譯界以及業內外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翻譯事業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2012-12-06 09:52:37郭曉勇: 1、翻譯工作在各個領域都取得歷史性成就 回顧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翻譯事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翻譯工作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
  • 是翻譯!成就了那些外國詩人!
    李白當然中國古代的詩篇太多了,這裡就不再贅述了,咱們現在來看一下歪果仁的詩篇是如何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是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名篇,翻譯者則是詩人殷夫。這首詩歷來都被當作是追求自由最強的音符,那麼他的真實面目是什麼樣的呢,讓我們來看看他的英文版本的吧!
  • 鈡威廉‖把職業當事業,成就人生價值
    而成功者們,則是有一顆把「職業當事業」來經營的堅定決心,才能夠取得非凡成就,成就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就是庸碌無為與卓有成就兩者之間的最大區別!成功者不管現在幹什麼職業,都能夠潛心專注的做成事業,再轉軌從事另一種職業,基本上也能做成一番事業。而失敗者就是幹什麼職業都是半途而廢失敗告終,最後還積累了一種失敗的基因,哪來的成就人生價值呢?
  •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高情商成就了姚明,也成就了他的翻譯科林潘!
    這名小翻譯在為姚明服務期間應該是球隊支付的費用吧。小翻譯科林·潘絕對是姚明職業生涯中極為重要的角色。他甚至比姚明的任何隊友都要重要。我們或許可以認為「沒有科林姚明就難以達到現在的高度」親密無間!姚明的第一個美國兄弟。
  • 王晨在中國翻譯協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上致辭
    中國翻譯協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新中國翻譯事業60年論壇於2009年11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原國務委員、中國翻譯協會名譽會長唐家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等出席大會開幕式並發表了重要講話。下面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在中國翻譯協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的致辭全文。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吳漢東獲評 「中國版權事業終生成就者」
    12月10日,在由中國版權協會主辦的2020年中國版權年會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瀾資深教授、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吳漢東教授獲評「中國版權事業終生成就者」。   作為中國智慧財產權研究和教育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吳漢東教授在著作權教學與研究、法治宣傳、政策諮詢及立法建設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