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來高考作文如何變化
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題,都會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瀟湘晨報搜集整理了湖南考生從1977年至2019年做過的43個作文題,並邀請湖南師大附中語文教研組組長歐陽薦楓老師對這43個作文題進行梳理與回顧,展示其中蘊含的時代發展的腳步與密碼。
1977至1979年 恢復高考,銘記時代烙印
1977年(冬季高考)命題作文《心中有話向黨說》;1978年材料作文,縮寫《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1979年材料作文,改寫「陳伊玲的故事」(何為《第二次考試》)。
1977年冬季高考是恢復高考制度後的第一次考試,歐陽薦楓認為,當年的作文題很有承前啟後的意味。「『心中有話』注重抒發個體感受,強調真實情境,要求考生講出自己的心裡話和切己思考。『向黨說』則是對說的對象的限定,也正是這個限定,把小我和大我通聯,讓考生把個人與國家自覺聯繫到一起。」可以說,1977年恢復高考等一系列舉措不僅為接下來幾十年改革開放中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與氛圍基礎,也為每個高考生甚至他們背後的家庭和群體帶來了改變命運的重大機會。這一年的作文題可謂以小見大,為後面的思想解放與改革開放埋下了伏筆,奠定心理基礎。
1980至1990年 第一次出現了漫畫材料
上世紀80年代,高考作文題都以命題作文為主。其中也有一些小變化,比如在1983年的高考作文題中第一次出現了漫畫——看漫畫《挖井》寫一段說明文,一篇議論文。
1987年的題目也有些與眾不同——要求考生在閱讀六則材料之後,寫一則簡訊《育民小學辦起了遊泳訓練班》,再就是依據材料寫一篇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的作文。
歐陽薦楓介紹,六則材料以敘述為主,圍繞辦「遊泳培訓班」一事展開。材料打亂了時間順序,先陳述獲得冠軍這個結果,然後分別敘述辦遊泳班的前後經過。那時,是高考制度恢復十周年,也是改革開放推行十周年的第一年,材料中的思辨意義讓考生從身邊的小事以小見大,體會時代精神對個人命運的重要指引,同時,小的思想創新也會對國家的發展推波助瀾。
值得注意的是,歐陽薦楓認為,材料中還體現了國際視野,體現了高校在選拔人才時,開始注重考生對時代、歷史、國際和未來的展望與思考。尤其重要的是,要求考生思考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這一點為接下來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化,進一步擴大打下了堅實基礎。
1991至2000年 科技想像力進入作文題
1991年到2000年,看圖作文也出現了幾次。1991年是《媽媽愛吃魚頭》,5年後,1996年看圖作文分大小作文。小作文為介紹《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兩幅漫畫,大作文以《我更喜歡漫畫〈×××〉》為題寫議論文。
在這個十年中,社會發展帶來的多元文化不斷衝擊著人們的思維,其中1999年高考作文要求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題,拓展和考查了考生們對課外知識的掌握程度及科技想像能力。
隨後的2000年被大家稱為千禧年,「當年的作文題也精準地扣住了時代的脈搏」,歐陽薦楓說。當年的作文題是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這一時期,人們的積極性與創造力被充分激發,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夠為國家和社會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2001年至2019年 更關注學生精神世界
近20年來,高考作文命題更為開放與自由,並從社會層面轉向更為關注和體察學生的精神世界,如2001年寫「誠信」,2002年做「心靈的選擇」,2004年思考「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2005年講述「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等。
立足當下的同時,作文題也有展望。2017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這一年的高考作文題要求考生從十二個詞中任選兩到三個來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歐陽薦楓認為,這道作文題所提到的關鍵詞,從傳統文化、科技進步,到民眾生活等都有涉及,幾乎全方位體現了時代新風貌、社會新發展,這是充滿活力和競爭力的中國向國際社會所展現出的面貌。
回顧梳理過去43年的作文題,歐陽薦楓認為,立德樹人、為國選才、引導教學是高考的三大核心功能,作為其中尤為重要的語文學科中的作文題一定會緊扣時代脈搏,突出時代主題,注重涵養考生家國天下情懷。總而言之,高考作文題幾乎就是時代的影子。它可以把時代的影響留存下來,融會新思想,突出時代主題。講好中國故事,融入時代、向時代靠攏,才能寫好高考作文。
瀟湘晨報記者 李楠 通訊員 孫春霞 長沙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