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前一天,我陪朋友去銀行,看到了特別心碎的一幕。
當時我們在靠銀行大門的這邊。大廳經理正跟朋友說話,我就在一旁等著。忽然看到一個三歲左右的男孩,從大廳裡的櫃檯那邊跑出來,一臉興奮。
一名年輕女性跟在後面,好不容易追上了,一把抓住孩子兩隻胳膊,有點兒氣急敗壞,匆忙帶著孩子轉身:「你怎麼這樣呢!我辦點兒事你就到處跑!快跟我回去!」
估計媽媽獨自帶娃出來,忙著在櫃檯辦手續,孩子無聊就在大廳到處跑。媽媽怕孩子跑丟了、撞到人之類的,趕緊追出來帶回去。
我挺理解的,心裡還想著:「真是當媽的日常啊!」沒想到意外就在這時候發生了。
往回走的時候,孩子在前,媽媽在後,依然抓著孩子兩隻手臂。可能推得太急,孩子的步子小,一個重心沒穩住,五體投地摔到了地上。
男孩帶著口罩的下巴撞在銀行的瓷磚地上,發出「咚」地一聲。我不由自主跟著小聲「哎呦」了出來。
不只是我,當時大廳裡還坐著三個理財經理,都嚇了一跳,側目看過去。
男孩竟然沒有哭。我正想:「看來沒什麼大礙,小孩兒還挺堅強。」
沒想到,過了差不多三秒,孩子忽然「哇」地一聲大哭起來。看來剛才可能是摔懵了,還是很疼的。
接下來,我以為男孩的媽媽會把孩子扶起來,趕緊哄幾句。讓我意外的是,原本彎腰推著孩子往前走的媽媽,這時候徹底站直了腰,繞過孩子回櫃檯接著辦業務去了!
小男孩自己爬起來,一邊大哭,一邊跌跌撞撞跑過去找媽媽。
接下來,就是讓我和幾位銀行理財經理持續矚目的一幕:
這位媽媽淡定地在坐在櫃檯前,毫無波瀾地隔著玻璃和裡面的職員交流;男孩站在媽媽旁邊,哭著喊:「媽媽、媽媽……媽媽抱抱、媽媽抱抱……」但媽媽始終沒有看過他一眼。
後來孩子哭得把自己的口罩也拉下來了,雙手去抓媽媽的胳膊,想讓媽媽理自己一下。
媽媽就反覆把手臂抽出來、甩開、抽出來、甩開,拒絕任何眼神和語言交流,更別提問一句孩子疼不疼,看一下磕得重不重。
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就這樣迴響在營業大廳裡,得不到任何安慰。
作為一個媽媽的本能,我有點兒想上前哄哄孩子,又擔心同為年輕女性,對方覺得是冒犯。
坐得離我最近的一個女理財經理,也一直很關切地看著,我們交換眼神,都沒敢起身。
直到十幾分鐘後,這位媽媽的業務差不多了,站起來聽櫃檯職員最後幾句囑咐,孩子就抱著媽媽的大腿,還哭著說:「媽媽,抱抱。」媽媽還是沒理他。
後來是一個銀行的男職員,拿了一個小玩具,估計是銀行抽獎的小禮品,走過去哄那孩子:「不哭了,叔叔送你這個好不好?喜歡嗎?拿著吧!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們可能都以為孩子看到玩具,能獲得一些安慰吧。
但實際上,孩子連看都沒看玩具一眼,只顧繼續抱著媽媽的大腿抬頭哭:「媽媽,抱抱。」
媽媽則在和銀行職員客氣:「謝謝,不用,不用,真不用!」
推了一會兒,銀行職員還是堅持送。她這才低下頭,跟孩子說:「你要嗎?要就拿著吧。」聽她的語氣平和,氣頭應該是過去了。
可我心裡還是很想說:孩子摔倒的當下先哄哄他不行嗎?孩子哭著喊「抱抱」的時候,就抱一下,不行嗎?有什麼想教育的,晚點兒說,不可以嗎?
我能理解這個媽媽的焦躁,她遇到的是我們許多獨自帶娃的母親都熟悉的狀況:
到銀行辦趟手續沒多久時間,她都不得不帶著年幼的孩子,可見是實在脫不開身了,肯定身心疲憊;自己正忙著,孩子不聽話、滿地亂跑,讓人擔心,難免心裡越來越煩;把孩子領回去,大庭廣眾下還摔倒了,心中懊悔又心疼,無處發洩,就變成生孩子的氣——到處亂跑結果摔倒了吧!
那一刻,她心裡有氣頂著,所以就用「不理孩子」、「冷淡處理」,作為「亂跑」、「不聽話」的懲罰。
可孩子不理解這些啊!
在孩子看來,媽媽在他摔倒了、磕疼了時,對他不聞不問,他怎麼哭喊、求助都沒有用——「媽媽一定不愛我了!」、「媽媽要拋棄我了!」這才是孩子的想法。
而這樣的想法,是最讓孩子覺得恐怖的,所以他只能繼續拼命地哭,希望媽媽能回心轉意,用溫暖的「抱抱」,給他一個自己依然被愛的信號。
遺憾的是,在我這次目睹的整個過程中,這個「抱抱」沒能發生。
我總在文章裡寫:咱們父母要給孩子安全感,要把小家建設成為孩子的港灣。
因為當有了這樣一個地方,他們以後在外面遭遇了挫折、受到了傷害,才能有一個安心的地方可以回來,才能修整後重新出發。
那所謂安全感從哪裡來?這個親子依戀怎麼建造?
除了日常的愛和鼓勵,就是當孩子一次次遭遇困難、痛苦,向我們伸出雙手乞求溫暖時,我們給予肯定的答覆啊。
別只把孩子伸手要「抱抱」當成依賴,很多時候是孩子向我們釋放「不安全感」的信號。
我發覺果果就經常在她覺得自己理虧,或者闖禍的時候,來找我要「抱抱」。對她來說,媽媽的「抱抱」是愛的表現,「媽媽抱我」就是「不會生我的氣,原諒我了」。
不管當下我是不是有情緒,聽到她說「抱抱」我的心都會迅速柔軟下來,伸出手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讓她感受到我的體溫和心跳。
在我看來,孩子想要和我們擁抱,都或多或少和安全感相關。
我總結了六種原因,把孩子的肢體語言給大家翻譯了出來,也寫了那個場景可以怎麼回應。
1. 思念:孩子想我們了,用擁抱的方式和我們打招呼,意思是「我很高興看到你」、「我好想你」。這時候請回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讓她知道你也很想她。
2. 安慰:孩子遇到了不開心或者害怕的事,心情低落或者在哭泣。這時候他可能需要一個擁抱,意思是「媽媽我很難過,你安慰我一下好嗎?」,或者「媽媽我害怕,告訴我你會陪著我。」這時候可以多抱孩子一會兒,給他長久的溫暖。
3. 擔心或恐懼:孩子做錯了事情,或者受到了批評,擔心爸爸媽媽生自己的氣,意味著不再那麼愛自己了,這時候想要抱抱是在說:「媽媽你還愛我嗎?」及時抱回去,告訴孩子:「媽媽愛你,沒關係。」
4. 需要勇氣:小寶寶在嘗試探索世界時,大孩子嘗試獨立去挑戰一些新事物時,有時都已經出去玩兒了,還會跑回來要抱一下,這是在說:「媽媽你會看著我的,對吧?」或者「媽媽,我需要力量」。這時可以抱抱孩子,跟她說:「加油,我一直在這裡。」
如果我們真的能給孩子足夠多溫暖的「抱抱」,能建立好我們和孩子的依戀關係,那麼我們還可以解鎖下面這兩種抱抱:
5. 純真的愛:孩子抱你,只是因為她想抱你,這個擁抱的意思是「媽媽,我愛你。」
6. 提供治癒:在足夠的愛與安全中長大的孩子,也會更懂得關心他人。他也會看到我們的疲憊,我們的難過,並伸出雙臂擁抱我們,意思是「我希望幫助你」、「我愛你,希望你能好起來」。
面對這兩種抱抱,我們回抱孩子,說「謝謝,媽媽也很愛你」就好了。我相信那是非常讓我們安心、享受的時刻,可以好好享受自己澆灌出的花朵。
今天寫這篇文章,並不是想要批評誰。
人無完人,我知道每個人都可能會有情緒爆發的時刻。當媽之後,要面對的事情又多又雜,有時難以自控是難免的。
我也是個普通媽媽,不想受苛責。所以我更想和大家分享這些孩子的視角,讓多一些人能看到。或許就會有某個媽媽讀了之後,在怒髮衝冠時能讓心回歸柔軟,回給孩子一個擁抱。
那麼這個媽媽會漸漸更快樂,因為她面對孩子的情緒越來越好,愧疚心也越來越少,自己就更通透;這個孩子也會更快樂,因為確認了媽媽的愛,而成長得更堅定。
我給大家找到了一個英文原版兒歌,叫做《Hugs and Kisses for Mommy》,曲子是「兩隻老虎」,朗朗上口,很容易學會。大家可以一邊教孩子唱,一邊做擁抱的動作。讓孩子學會表達「愛」。
最後給大家準備了免費塗色畫資源,可以列印下來。除了在家給孩子玩兒,需要帶孩子出門辦事時也可以帶著,孩子就能打發無聊時間了。這樣,今天文中我目睹的場景,就有可能避免了吧~
按下面的步驟就能獲取資源哈。昨天我們第一次發布了「招聘信息」,慢成長期待著志同道合小夥伴的加入,大家一定記得去看看哦!
關注微信公眾號「慢成長」,後臺回復「塗色」,即可活動免費資源哦!
文末留言,說說你覺得帶娃時很容易生氣的時刻吧,大家可以交流下怎麼平復情緒、回應孩子。除了抱抱,還有什麼好方法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心呢?一起聊聊吧!
—End—
作者:花時間。微信公眾號「慢成長」創始人,國際新聞碩士,四語媽媽,童書譯作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美國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美國加州PAU心理學研究生。創立公眾號慢成長,分享具有國際視野的早教發育、兒童心理、親子教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