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麗(化名)一個人帶娃已經一年多了,從孩子出生時的歡喜到帶娃一年多的辛酸,其中的感受只有當媽的能理解。由於從出生到現在孩子身體一直不大好,再加上性格比較磨人,常常在孩子比較鬧騰的時候,麗麗會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事後又覺得懊悔,畢竟「一歲多的孩子懂什麼呢!」
就在媽媽們用這種暴力方式教育孩子時,會出現一個很暖心的現象:無論你怎麼打罵孩子,最後孩子還會暖心地求抱抱。哪怕他們再傷心,他們仍然會求著媽媽「抱抱他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看完原因後,請好好愛孩子。
「孩子並不會因為你罵他放棄愛你,但他會放棄愛自己」。對於幼年時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安全感和情感來源均是父母。當你責罵孩子過後,他仍然會用乞求的眼神求你原諒,讓你抱抱他。這是因為在孩子的心裡「他是你唯一的愛和情感依戀的來源」。
孩子的眼裡只有「你」
因為在幼年時期的孩子眼裡,他們眼中只有父母,沒有別人可以依賴。孩子小時候只會從父母那裡尋找安全感,去父母那裡尋找愛。即使他們得不到父母的愛,他們也不能離開,家長的責罵只會讓孩子不停地想要求助,越渴望家長的懷抱。
孩子內心安全感不足
孩子出生後,他們的安全感幾乎為0,在逐漸撫養的過程中,他們才慢慢建立對周圍環境的安全感。當給予孩子主要安全感的撫養人人表現出生氣、傷心或是開心的任何情緒也會引起孩子的情緒變化。
特別是表現出生氣或傷心更是讓孩子深受感染,甚至會讓孩子害怕這唯一的安全感消失,從而出現討抱抱來確認安全感的現象。
出於生存本能
幼年時期的孩子都會無條件地依賴和信任他們的主要撫養人,無論家境的貧窮或是富有,都會讓孩子完全地愛父母。由於幼年時期的孩子沒有生存能力、也不知道該如何生存,所以當主要撫養人責罵他們時,出於生存的本能,他們會通過討抱抱的方式來獲取同情和關愛。
在育兒過程中,孩子鬧騰的時候,家長不免會使用暴力來制止孩子。吼叫、打罵等暴力型教育方式由於見效快、效果好,所以成為了家長們必要時刻的速效手段。然而就是這樣本該是極端的教育方式,卻被很多家庭成了平常教育手段廣泛使用,不可避免給孩子帶來「傷害」 。
孩子將來會叛
幼年時期的孩子面對孩子的吼罵,由於沒有反抗能力,只能聽著挨著。但這些傷害會進入孩子的「潛意識」,也就是這種傷害在孩子表面看起來無恙,但是會在孩子長大後在性格行為中顯現出來。孩子會把幼年時期受到的傷害,變成叛逆來應對家長的「叱責」。
孩子也容易形成暴力性格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孩子從小在父母的吼罵下長大,孩子將來也會耳濡目染變成父母的樣子。這種暴力型性格幼年期在父母的面前可能不會顯露,隨著孩子進入社會,潛意識裡形成的影響便會造成孩子在社交中出現問題。
容易導致孩子形成自卑懦弱式性格
長期在吼罵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他們性格最大的缺點就是自卑懦弱。害怕犯錯、害怕失敗、害怕被比較等這些心理會導致孩子將來在面臨困難和挑戰時,無法勇敢地邁出一步。
孩子內心可能會怨恨父母
經歷過父母吼罵的孩子都有感受,或多或少心裡對父母都有埋怨。甚至有些性格極端的,會對父母產生一生的怨恨。家長有時候以為孩子還小,罵一罵沒什麼,過會就忘了,可事實是這些事都會存在孩子的潛意識裡,一直在累積,等著哪天爆發。
吼罵式教育雖然效果好,但是副作用極大。家長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長期性吼罵會對孩子造成一生的性格以及心理影響。所以家長要趁孩子還小,趁他們的性格還沒有形成,不要總是傷害他們。
養孩子不僅要花時間,更要花心思
家長鬚明白,孩子並不是愚蠢的動物,他們實際上是可以聽懂家長的意思的。關鍵是家長需要用他們的語言去和孩子好好說、認真說,讓他們理解,這樣他們才會心甘情願地聽話。養孩子不是說花時間去看管他們就好,而是需要用精神的富足去培養,以言傳身教的作用去影響。
對待孩子需要家長的耐心
幼年時期的孩子都比較頑皮,既沒有安全意識,也沒有表達能力,他們經常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讓家長們頭疼。家長首先需要明白,這是孩子的天性,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家長要給予孩子釋放天性的機會,用耐心去陪伴和等待他們茁壯成長。
可以對孩子嚴厲,但一定要有「度」
雖說對孩子吼罵不好,但是孩子犯了錯,家長也要溫柔地無線包容嗎?當然不是,該嚴厲的時候還是得嚴厲,前提是孩子是犯了「原則性」錯誤,家長鬚予以嚴肅管教。打和罵只是一時見效,可會產生副作用,家長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性管教,把控好教育方式的「度」。
CiCi媽寄語:媽媽罵孩子、打孩子,孩子仍然有祈求的眼神「求抱抱」。媽媽不要覺得自己無論怎麼打罵孩子,孩子還不是無條件愛自己,選擇經常使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愛媽媽沒錯,但同樣這種教育方式也會傷害到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發育,所以媽媽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