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爸爸帶孩子,活著就好。
其實,寶爸中也不乏非常稱職的,他們不僅將各種帶娃技能熟諳於心,而且還能從帶孩子的點滴生活中「研究」出些東西。
前幾天,新晉寶爸孫紅雷在深夜裡發文分享了自己的育兒心得,他說:「孩子求抱的時候是有原因的,要和她共同面對,並且深入研究,這一抱並不簡單。」
紅雷哥這是研究出了哲學?
寶寶愛抱抱
紅雷哥研沒研究出哲學,Mommy不知道,但孩子喜歡求「抱抱」,倒是真的。
出門玩累了,會撒嬌嚷嚷著「媽媽,抱抱」;
被訓斥了,會哭著喊著「媽媽,抱抱」;
傷心難過了,會無助地說「媽媽,抱抱」;
開心的時候,也會一秒扎進懷裡「媽媽,抱抱」;
……
對於孩子來說,世界上就沒有求「抱抱」解決不了的事,如果有,那就多抱一會兒。
生了一對雙胞胎女兒的謝娜,也曾在朋友圈分享說,老公張杰有種絕招,就是寶寶哭的時候只要他一抱,立馬就不哭了。
哈哈,這是秀老公呢還是秀老公呢?張杰這種絕招,大部分媽媽都有好吧。無論孩子哭得多麼傷心欲絕,但只要被媽媽抱在懷裡,很快就能安靜下來,甚至一秒變臉露出笑容。
每每看到此,不少媽媽心中都充滿疑惑,不就是兩隻手臂和身體圍成的一個圈嗎,既不能遮風又不能擋雨的,為啥會有如此神奇的魔力?
「抱抱」讓孩子有安全感
在我們眼中「抱抱」就是兩手臂圍成的一個圈,可對於寶寶來說,那可是「安全屋」。
寶寶出生之前「住」在媽媽的子宮,周圍有溫暖的羊水包裹著,這所媽媽牌「安全屋」讓他們覺得溫暖又安心。
但出生以後,這種天然的「保護」屏障就消失了,新環境讓他們覺得恐慌。
而媽媽的懷抱,有他們曾經熟悉的心跳,有曾經熟悉的溫度和氣息,在那裡他們能感受到「安全屋」的溫暖與安心。
「抱抱」能讓孩子感受到愛
通過擁抱與媽媽肢體發生接觸,孩子除了能獲得安全感,還能感受到愛。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就用實驗證實了這一點。
上世紀50年代,哈洛和他的團隊利用恆河猴做了一系列實驗,其中就包括「代母實驗」。
他們將剛出生的嬰猴放進籠中,並在籠中放進了一個裝有奶瓶的「鐵絲媽媽」和一個摸起來柔軟又舒適的「絨布媽媽」。
實驗結果顯示,所有參與實驗的嬰猴,幾乎整天都掛在「絨布媽媽」身上,只有飢餓難耐的時候,才會去「鐵絲媽媽」那邊吃奶,吃飽後又立馬跑回「絨布媽媽」懷裡。
根據這個實驗,哈洛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
而嬰幼兒時期,擁抱是給寶寶提供觸覺刺激的最佳方式,通過擁抱孩子能感受到被愛的感覺。
所以,孩子求「抱抱」,其實是在對愛進行確認。
正如孫紅雷所說,這一抱並不簡單。
孩子3歲以前,最需要的就是爸爸媽媽的愛與安全感,那將會是他們一生的底氣。
爸爸媽媽們,面對寶寶求「抱抱」或是哭鬧,請不要吝嗇你的懷抱,大大方方地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吧。
抱抱、親親、舉高高,是每個孩子應該得到的最基本的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