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杯飲品能代表12月,那一定是熱紅酒。
熱氣騰騰的鍋內,肉桂和柳橙的香味解凍空氣。順滑的酒體入喉,僵硬的四肢被喚醒,渾厚的果香溢出喉嚨,所有人都知道,冬天就要來了。
公元一世紀羅馬時期,就有熱紅酒雛型的相關歷史記載。
羅馬人熱愛葡萄酒,冬天會在酒裡加入香料來禦寒,他們橫掃歐洲的同時,葡萄酒、葡萄種植業,以及製作熱紅酒的配方也隨之傳播到歐洲各地。之後,伴隨全球化的進程,熱紅酒逐漸成為世界各地的「冬日氣氛王」。
當然,這杯酒的全球化,主要得益於它的易操作性,以及較高的適口度。基於「base+香料+水果」的公式,根據個人口味可以手動調整參數,且居家就能操作。
2018年我們就做過的熱紅酒!
這種「個人口味」,往往也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異。
僅僅在歐洲,不同國家的熱紅酒就有不同的叫法,呈現的香料熱飲酒也都具備本國的風土人情。
* 熱紅酒,在德國叫Glühwein,在英國叫Mulledwine,在瑞典叫Glgg,在義大利叫vin brulé,在法國叫Vin chaud,在俄羅斯叫做глинтвейн。
Smoking Bishop 圖源 drinkmagasia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常常能找到一款以當時宗教等級制度命名的,叫 Smoking Bishop的熱紅酒;熱情又慵懶的西班牙人,喝的熱紅酒就是他們離不開的 sangría 的變形,生動明亮,果味充沛;當然熱紅酒也不限於葡萄酒做 base,烈酒版本的 Punsch 更是兼容了更多可能性。
狄更斯的短篇小說《聖誕頌歌》中
就頻繁使用熱紅酒突出聖誕的濃鬱氣氛
畢竟是居家就能 DIY 的酒,使用什麼價位的基酒、加入什麼水果和香料,都不過遵循著「我開心就好」的原則。
因此此處沒有具體配方,但在詢問過很多調酒師以後,我們可以提供幾個簡單的思路!
1. 注重「滿口生津」的明亮果味派,可以使用梅洛混合幹雪莉,酒體輕盈多情,而且黑加侖、覆盆子等水果的味道會非常顯著。
2. 愛好草本香氣的「植物人」,在黑皮諾紅酒的基底之餘,還可以加入草本香料酒去烘託香氣。
3. 喜歡水果風味的,可以用同類的材料去加強。比如喜歡蘋果味兒,除了切蘋果就再放點蘋果白蘭地;喜歡葡萄味兒,就再扔一把曬乾葡萄。
4. 對於香料接受無能,但又很想搞氣氛的,可以用香料茶包代替那些西方香料。畢竟西方人是醃在香料裡長大的,東方人不是。
5. 懶得自己煮的,就去喜歡的酒吧和咖啡館喝一杯!
——
《酒途的告白》裡寫:「每到十二月,總是會情不自禁地在小鍋子裡倒入半瓶紅酒,再放進柳橙、薑片、肉桂、丁香、豆蔻和一點點點的黑糖。」
我想這就是冬天的味覺記憶之一,凝聚著無數風味的熱紅酒,將所有的寒冷都撇在一旁,只把氤氳馥鬱的溫暖匯集在舌苔。於是我們滿懷憧憬,無比期待著新年的開始。
聖誕月,來杯熱紅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