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坦然之心,去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深度好文)

2020-12-17 小城詩書文

別走得太快,等一等靈魂

每天一讀,感知、感悟

文/ 一座城池

人生如水,有大起大落,也有風平浪靜。水平靜下來才會清澈。人心也是如此,只有平靜坦然地面對人生的風浪,才能細嚼生活。我們要修得月白風清的淡定,也要修得人淡如菊的從容。灑脫一點,會看開更多,優雅一點,會美麗更多,坦然一點,會更幸福。做一個坦然的自我,去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 不執著便沒有憂愁。

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說:「讓我們學著像樹木一樣順其自然,面對風暴、黑夜、飢餓、意外等挫折。」顯然,這不是教我們逆來順受,也不是教我們不思進取,而是教我們要以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來面對人生,即在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時,要學會坦然接受。

對於無法改變的事實,往往越是逃避,就越顯得被動,當你坦然、勇敢地去迎接它們的時候,它們反而會被你無畏無懼的氣概所嚇倒。坦然去面的既定的事實,因為你已經無法改變它,只能坦然去接受它。

我們身邊太多的人,喜歡或者自責與自卑當中。對既定的事實,往往十分介懷,當面對心愛之物,尤其是巨額財富喪失時,多數人都是捶胸頓足,後悔不已,有人因過分責怪自己而長期生活在痛悔中,從此,生命的天空裡一片陰霾。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對已然發生的、無法改變的不幸事實,假如只是一味地難過,悔不當初而不能自拔,那麼,不僅於事無補,還會節外生枝,釀成更大的不幸。面對既成事實,我們不必沮喪、抱怨,而應該懷著一種豁達的胸懷去坦然接受。

不要過於在乎得失,心若處處計較,生活便是充滿怨言的高山,心若平靜祥和,生活便是灑滿陽光的平川。不要讓生活的怨氣,讓自己的心不得安寧。過去的成就與輝煌,過去的錯失與悔恨,都已經成為了過去,那就坦然地讓它們過去。

猶太人有這樣的一句格言「對必然之事,輕快地加以接受。」在充滿壓力、抑鬱、焦慮的世界,忙忙碌碌的人們比任何時候更需要這句話。面對既然已經發生了的事,我們就應該坦然地接受,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省心省力,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以積極的心態將壞事變成好事。沮喪、逃避、苦惱,後悔而不能自拔,只會讓事情變得越來越糟!

因此,請坦然地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儘快地從痛苦中解救出來,把握現在的分分秒秒,快快樂地活出生命的精彩。

相關焦點

  • 學會接受吧,心甘情願的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
    認識到生活中充滿著不公平這一事實的一個好處便是,它能激勵我們去儘自己所能,而不再自憐自傷。讓每件事情完美並不是「生活的使命」,而是我們對自己生活的挑戰。當我們真正清楚生活並不公平時,我們會對他人也對自己懷有同情,充滿理解,所到之處都會發出充滿愛意的仁慈。
  • 人到中年,懂得了該改變的勇敢改變,該接受的坦然接受!
    當遭遇人生第一次挫折時,親人對我說「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長大了發現,越來越懂得,既然無法避免挫折,那就讓自己磨合,該改變的勇敢改變,該接受的坦然接受,不抱怨、不氣餒。人到中年,明白了所有不如意事學會勇敢的接受,面對,克服,不需要你卓越,完美,極致,但要有向前的能力,勇敢,坦然,有所交代。勇敢並坦然,是對自己人生最好的交代。人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是完美的,要學會接受我們的不完美。接受我們所擁有的,雖然不夠盡善盡美,但我們今天的樣子是我們過往的每一次選擇一點一滴一步一步造就的。
  • 坦然面對不能改變的,坦然接受已經改變的。
    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每天行走的路總會有溝溝坎坎,凡事多往好處想,因為牆倒了,就是倒了,不管怎麼焦慮,疑惑,害怕,牆還是倒了,這是個物理反應,我們只能坦然接受,然後坦然的面對。閒暇生活我們會從他的身上找到平衡,他的生活遭遇會讓我們感覺自己生活得很幸福。
  • 既然無法改變,就接受它——舍與得的幸福之道
    我們也只有接受這種已經無法挽回的事實,否則也只會因為由此帶來的煩惱、焦慮而痛苦不堪、毀掉人生。樂於接受必然發生的狀況,接受必然的結果,也是戰勝任何可能的第一步。所以很顯然,我們的快樂和悲傷並不是因為環境本身,而是我們面對它們的態度。「不幸並不令人難過,難過的是你不能接受不幸。」
  • 《平凡的世界》「坦然接受改變不了的事情」才是最好的選擇
    他們壓抑情感,忍受苦難,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以他們獨特的方式追逐著各自的幸福,讓我深切的明白了一個道理:坦然接受你改變不了的事情,才是最好的選擇。明白這個道理的孫少安和郝紅梅,都在改變不了的現實面前,學著坦然接納,然後積極的面對生活,努力的活出一個人樣,最後都找到那個愛自己的人,過的心滿意足。
  • 生活的最高境界,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能改變的
    心態不好的女人往往沉浸於自己的幻想中,當幻想破滅的時候,她們往往不能接受眼前的事實,於是為了改變不可能改變的現狀,就「走捷徑」,甚至走向人性的反面。人的一生就是一張單程車票,所有做過的、經歷過的都成為不可更改的事實和歷史,對於過去,女人只能緬懷,而無法更改。事實分為三種,良性的、惡性的以及處於中間狀態不鹹不淡的。
  • 《菜根譚》:無論遇見什麼,坦然的學會接受
    《菜根譚》:無論遇見什麼,坦然的學會接受。生活中有很多自私的人,他總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猜測別人,總喜歡拿高的標準去要求別人,總是拿自己的高標準去要求自己的人生。這樣的一種人心態是非常自私的,也是給自己徒增煩惱。
  • 坦然接受別人的拒絕,才是一個人內心強大的開始(深度好文)
    這是一本關於幸福的書,在書中,作者用自己和諮詢者的人生經歷告訴大家:真正的幸福,是拒絕他人的期待,拿回人生價值的決定權。作者岸見一郎是一位哲學家,數十年來,他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發表過多篇相關著作,並從事相關演講活動。同時,他也是一位暢銷書作家,因著有《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等多部百萬暢銷書而被大家所熟知。
  • 對於無法改變的一切,接受和放下,便是最明智的選擇
    作者:醉紅塵零下十五度的寒冷好多年都沒有過了,走在寒冬的風裡,有種與之對抗的感覺,也如同自己並不接受命運的安排的掙扎。不管最後結局至少我曾努力,想起你我又信心十足抖落一身徵塵和寒冷,我毅然向前走去。既然一切都已塵埃落定,那麼長痛不如短痛,好聚好散才是對過去最好的交代。人活一生,不可能所有事情都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因此不要固執地堅持完美,並不是都要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那麼所謂的圓滿,也只不過是人們內心的美好期望而已。其實,很多時候你的期望值越高,反而失望越重,只有不期不望的時候,反而覺得一身輕鬆。
  • 心理學家告訴你:不要害怕死亡,坦然接受死亡這件事的好處有三點
    死亡這件事是客觀存在,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只要我們能夠戰勝自戀,就能夠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派克在書裡面提到,勇敢地接受和坦然面對死亡這件事的好處(價值)有三點:1, 減少對死亡這件事本身的恐懼感,更加坦然地面對生活。害怕死亡,是恐懼的根源。
  • 心理學家告訴你:不要害怕死亡,坦然接受死亡這件事的好處有三點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為什麼我們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到死亡的威脅存在?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害怕死亡這件事本身呢?死亡這件事是客觀存在,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
  • 怎樣讓自己接受事實呢?記住一點,你無法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
    怎樣讓自己接受事實呢記住一點,你無法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05:08來自常州心理諮詢子觀心理缺乏母愛的孩子的治療方式,有五個內容供參考:一是接受母親的缺點。我們往往很難意識到自己的母親缺乏愛和同情的能力,即便意識到了,往往也不願意接受和面對。當母親因為沒有愛和同情的能力而指責孩子時,孩子們往往會因此而自責,會產生「如果我的媽媽都不愛我的話,還有誰會愛我呢?」的想法。但在你在充分體驗悲傷前,必須面對自己經歷過的一切。
  • 朋友圈簡單卻有深度的句子:句句珍貴,趕緊收了!(深度好文)
    朋友圈簡單卻有深度的句子:句句珍貴,趕緊收了!(深度好文)一、放下你的浮躁,放下你的懶惰,放下你的三分鐘熱度,放空你禁不住誘惑的大腦,靜下心來好好做你該做的事二、只有放得下,才能將該拿得起的東西更好地把握住,從而抓住最重要的東西。
  • 坦然接受諷刺
    一般就是那種小聲嘀咕的,或者諷刺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看不起我們,嫌棄我們,就比如殘疾人或者社會地位特別低的人之類的,他們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不過,大部分人還是很有愛心的,看到那些身體有缺陷的人,就會正常的看一眼,然後轉頭關注別的事物了。這樣就不會對獨一無二的同胞們造成特別大的心理傷害。
  • 不接受,就不願苟同(深度好文)
    含糊,永遠是無法劃清的界線。不可原諒自己又沒有說服不原諒自已的作法來苟活於世。恐懼之魂,忐忑不安,只能用自我欺瞞來化解,才得以平息。不清不楚,就不清不白;不明不白,就雲裡霧裡。有些作為,不能接受。不在他人世界裡憑恃,明擺著的態度,不需要去掖藏。有些拒絕看似殘忍,總好過在苟同裡唯唯諾諾著生活。強忍著焦灼,焚盡了初心,生活對你本接受,自己卻把自己推向不安之地。別人對你不置疑,自己卻把自己來愧對。簡而言之,「不」就是「不」。不接受,是一種明智,也是一門至高的學問。
  • 人生:欣然接受,坦然面對,享受當下
    個人覺得吧,船到橋頭自然直,車到山前必有路,無論發生什麼好與不好的,欣然接受就好了,把你的本職工作做好,把你該做的都做到位,無論發生什麼,坦然面對,我覺得我現在狀態可能是一生中最好的狀態了,所以我欣然接受,好好享受當下。當看完車主這番發自肺腑的感概之後,感覺說的確實在理。做好本職工作,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被一些事情困擾著,重要的是要學會解脫自己,學會輕鬆愉快的生活!
  • 事實與懶惰——推文《事實》by漢斯·羅斯林
    因為懶惰,我們使用規模錯覺的本能,看到一個大數字就覺得它很重要,而懶得去拿它和別的數字作比較,不去考慮它在其它時間、其它地點的情況。因為懶惰,我們使用以偏概全的本能,抓到一個事實就認為它代表了所有的真理,而懶得去去尋找其它的數據。
  • 你無法左右的,就隨緣(深度好文)
    禪師問弟子:你們說是枯萎的好,還是茂盛的好? 一個弟子說:「當然是茂盛的好。」另一個弟子說,「繁華終將消失,我看是枯萎的好。」 誰知禪師搖搖頭,「枯萎也終將消失」。後來一個機靈的小沙彌道出了答案「枯萎的讓它枯萎,茂盛的讓它茂盛。」 萬物各有規律,不要追逐外界的風景,而要關注自己內心的風景。
  • 且認幸福:幸福是一種坦然接受一切的心態
    我且借著今天的酒意給幸福下個定義吧,幸福是一種心態,一種坦然接受一切的心態。有人說飢餓的時候能有麵包吃便是幸福,寒冷的時候有棉襖穿便是幸福,苦難的時候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便是幸福。然而我要說的是,那不是真正的幸福,那只是一個人暫時的滿足,並不能代表幸福,所以那不能為幸福定義。要是這也能叫幸福,那麼天下幸福的大有人在,沒有再必要提幸福一詞了。
  • 正視生活,才能坦然接受歲月的饋贈
    聰明的人從來不會去抱怨歲月的無情,不會用虛偽的裝飾來掩蓋時光的烙印,更不會在歲月的洗禮中甘於墮落、自暴自棄。在歲月的打磨中,一個人會變得更加堅強,會擁有獨自面對風風雨雨的勇氣,也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睿智和從容。曾經有一個老人,一生坎坷,年輕時因戰亂而失去了大部分的親人,而他自己也在戰火中失去了一條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