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德波頓說過:「人不是因為幸福而笑的,是因為笑而感到幸福的。」
幸福原來如此簡單,只需一個嘴角上揚的微笑就能夠獲得。但現實中,卻有很多人認定幸福跟自己無緣,感慨自己被幸福拋棄了。其實,不是幸福有多麼遙不可及,而是他們賦予了幸福太多的門檻,不敢讓自己真的幸福起來。
如果說,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人們重新理清跟幸福的關係,牢牢地抓住幸福,這本《被拒絕的勇氣》中就藏著有關這一切的答案。這是一本關於幸福的書,在書中,作者用自己和諮詢者的人生經歷告訴大家:真正的幸福,是拒絕他人的期待,拿回人生價值的決定權。
作者岸見一郎是一位哲學家,數十年來,他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發表過多篇相關著作,並從事相關演講活動。同時,他也是一位暢銷書作家,因著有《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等多部百萬暢銷書而被大家所熟知。
1
成功不是幸福,
即使一事無成,也可以擁有幸福
當今社會上,很多人都普遍的認為只要上了一所好的學校、進了一個好的公司、擁有了令人羨慕的家庭、生活變得富裕了就是幸福。
但事實上,這是成功,而不是幸福,人們錯誤的把幸福與成功劃上了等號。
然而,成功和幸福並不對等,它們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
首先,幸福對於每個人而言是獨創的,而成功則是普遍的。
幸福是因人而異的,是極為私人化的、無法被模仿的事情。
一件事對於某個人來說是幸福的,但對於其他人來說就未必是了。而成功則是任何人努力一下,都有可能辦到的事情,是可以被模仿和追隨的。
例如,作者的書《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非常暢銷,人們開始爭相模仿,同樣裝訂的書在書店裡比比皆是。模仿作者的人有可能會獲得與作者相似的成功,卻無法獲得唯有作者才能體會到的幸福。
對於作者來說,暢銷不是幸福,當有讀者因為讀了他的書,人生就此發生改變,這種給他人帶來積極意義的價值感才是幸福。
其次,幸福關乎的是存在,而成功關乎的是過程。
作者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過:「人在當下的瞬間就能感到幸福。」意思是說,幸福是一種存在。
我們總以為必須去成就什麼才能變得幸福,而忽略了幸福的本質僅僅是此時此刻在此地活著。
成功則是一個不斷直線向上的過程,必須要上好的學校、然後進好的單位,像這樣一路往上才行。
為了成功,我們總認為還有某個尚未達成的目標在前方。結果,一路追逐,卻使得幸福變得遙遙無期。
而真相是,人並不是因為成就了什麼才會得到幸福,也不會因為失去了什麼就變得不幸。
一個人哪怕沒有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只要做到為每一個今天而活,就已經是幸福。
2
除了自己,
沒有任何人能決定你的價值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外表會逐漸變成大人的樣子,但這並不能代表我們的內心也會跟著一起成長。
如果一個人總是需要依靠別人幫自己做決定,依賴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活著,那麼,無論他長到幾歲都算不上是成熟的大人。
想要成為成熟的大人,通常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成熟的標誌之一在於,能夠對非得自己決定不可的事情做決定。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把學習當成是自己的課題,每當看到孩子在玩耍,就會教訓說:「給我好好學習!」
可實際上,學習是孩子的課題,不是父母的。即使父母不說,他們也知道要好好學習,可當父母急著去幹涉,反而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甚至使得親子關係失和。
把孩子的課題交還給孩子,然後,自己去做好自己的課題,這是父母可以教會孩子的成為大人的道理。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已經進入社會工作的成年人。
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就會認可自己、愛自己。
然而生活中,大多數人都對自己的價值持否定態度,甚至習慣性的把別人的評價當成判斷自己價值的標準,常常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情緒起伏,完全依賴著別人的評價而活。
事實上,別人的評價就只是對方的看法而已,與我們的價值根本沒有關係。
我們自身的價值不會因為一句評價就降低或提高,我們需要認識到自己才是自身價值的決定者,其他人說的都不算。
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要丟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
我們中的有些人從小飽受父母寵愛,覺得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和愛是理所當然的。
長大成人後,習慣性的要求別人也像父母那樣對待自己,只想向他人索取。這樣的人走到哪裡都以自我為中心,只在意別人能為自己付出什麼,只以自己的利益考量為優先。
然而,一個人只有願意為他人付出,對他人有所貢獻時,才會產生成就感和價值感,也才能真的長大。
能夠做到自己的課題自己決定,自己的選擇自己接受,自己的價值自己詮釋,並且願意為他人付出,才稱得上是一個真正意義上成熟的大人。
3
放下過去,
看淡未來,只為今天而活
回首過往,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曾經歷過艱辛,留下過並不美好的回憶。但既然一切都已經過去了,與其在糟糕的回憶裡掙扎,為過去的事情懊悔,不如勇敢地放下過去,好好地活在當下。
作者在念小學時跟父親的關係並不好,經常被父親打罵,為此,在他的心裡留下了很多的不痛快,一直耿耿於懷。
後來,他的父親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過去的事情幾乎都忘記了,包括作者被打罵的事情。
但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並非一直處於患病的狀態,他們有時會突然清醒過來,曾經被遺忘的事情會再次被回憶起來。
某一天,患病的父親突然想起了往事,感概地對作者說,「忘掉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要是有辦法的話,我想從頭再來過」。
父親的話像是某種提醒,讓作者深切地意識到,緊抓住已經過去的問題不放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回到過去改變什麼。
他瞬間便決定不再糾結過往,徹底放下與父親之間的種種不快。
人如果不想承受因過去的經歷帶來的不幸福,那就要努力鼓起放下過去的勇氣。
時下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做「不念過去,不畏將來」。在我們學著放下過去、不再為過去所糾結的同時,也要試著學會看淡未來。
大多數人經常會誤以為只有解決了心裡的擔憂才能愉快的過好現在、獲得幸福,但事實絕非如此。
因為誰也無法預料今後將會發生什麼,現在就去考慮還沒有發生的、甚至都不知道會不會發生的事情,除了徒增煩惱,沒有任何好處。
既然我們能夠努力的就只有現在能做的事情而已,我們能夠把握的只有現在而已,那就只為了今天這個日子活著就好。
要相信,活在「當下」就是幸福。
三木清認為幸福關乎的是存在,是每個人獨有的。也就是說,不管你有沒有感覺到,幸福都在那裡,它並不厚此薄彼任何人。
你可以把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當做獲得幸福的標準,畢竟那是普遍性的東西。
你也可以放棄世俗的標準,不再把自己的幸福跟他人的期待、世俗的認可綁定。
而不管你做出怎樣的選擇,都請相信,幸福存在於每一個當下,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做到嘴角上揚,收穫當下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