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同學代表宋金兩國會面的故事:祥宏講夷堅之金兵南下系列三

2021-02-23 樂藝會

【原文】

劉允,字厚中,潮州海陽人,登紹興【下句為「宣和甲辰」,「紹興」當作「紹聖」】四年進士第。宣和甲辰,除知循州。命下,遽乞致仕。會朝廷以復燕雲肆赦,雖已告老,並許復從宦。

劉獨不起,而出入閭裡,飲食起居,了無衰相。親舊交口勸勉,確然不回。明年春,丁母憂感疾,正晝忽起,呼其子昉曰:「有詔授我奎文殿學士。」昉聽未審,復質之。劉挽其手,書「奎文」二字曰:「須為作劄子,辭不獲命,則具謝表。」又數日,復言:「天官已除他人,吾免矣。」家人喜相賀。遂浸安,然絕不茹葷。

至四月一日,又曰:「吾比得開源宮主,蓋仙官之最清要者,吾甚樂之。」家人曰:「豈其夢邪!」曰:「非也。適有人報甚明,非久去矣。」即索紙筆疏數事,大抵以喪葬過度為戒。又三日,整衣起坐,呼二子昉、景,告以從治命,中夜而卒。

前數夕,鄉人李正甫夢謁劉,見吏卒盈門,云:「來迎新君。」其鄰許氏婦,亦夢所居巷陌間,幡幢寶蓋,飛揚雜沓。頃之,劉冉冉從導者而去。既卒數日,肌體柔滑如生,四支皆可伸屈,時方烝暑,而色不少變。劉少時,當元祐丙寅中秋之夕,夢遊一洞府,見塑像道裝,青娥在旁指曰:「此公前身也。」既寤,作八詩以紀之。至是頗應雲。其詩曰:

銀築層臺玉砌成,五雲深映百花明。

獸環響徹重門啟,無限青娥喜笑迎。【一】

青鬟前引度回廓,簾捲雲間舊院堂。

松桂滿庭龜鶴在,儼然豐觀道家裝。【二】

徐入東堂百步餘,虛堂猶記舊來居。

窗紗掩映瓊籤軸,儘是當時讀遍書。【三】

曈曨瑞日照觚稜,溶曳祥煙遠棟甍。

松檜雅知人趣尚,風來偏作步虛聲。【四】

側金壇畔虯松老,甃玉池邊綬虉長。

吟折紫芝香滿手,數聲鳴鳳在脩篁。【五】

獸爐煙和百花香,玉葉瓊枝倚兩旁。

一曲雲和鸞鶴舞,勸人爭捧九霞觴。【六】

雲母屏間看舊題,醉吟阿母碧桃枝。

群仙指點未題處,更乞凌虛白鶴詞。【七】

步出朱宮日漸移,青鬟羅拜問歸期。

塵緣若斷人間世,看取蟠桃正熟時。【八】

潮人陳安國嘗敘其事。昉後更名旦,仕至太常少卿,紹興庚午,終於直龍圖閣知潭州。景嘗知台州。


周璽藏品

【白話語音文字版】

劉允(字厚中)是潮州海陽(今廣東潮安縣)人,他在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進士及第。在宋徽宗宣和甲辰年(宣和六年,1124年)朝廷任命他做循州(今廣東河源、惠州、汕尾等地)太守。任命一來,他趕緊請求退休。但因為「燕山事件」,普天同慶,雖然他已告老,朝廷允許他繼續留任,但劉允真不幹了,回到鄉裡,每天都上街溜達。

鄉裡親朋看他飲食起居一切正常,身體健康,於是都來勸說:「你現在身體這麼好,幹嘛不幹了呢?天天在家裡呆著有什麼意思啊?」劉允不為所動。等到第二年春天,他母親去世,劉允身處「丁憂」,自然不能再去做官。在此期間,劉允自己染病。有個大白天,他忽然坐起來,招呼兒子劉昉說:「有個詔書下來了,任命我做奎文殿學士!」劉昉沒聽清楚,就問:「任命你做什麼?」劉允把兒子的手拉過來,在他手掌裡寫了「奎文」兩個字,同時說:「我應該給朝(天)廷寫答詞,先得拒絕,拒絕不了,就得寫謝表!」過了幾天,又說:「天官已經任命他人,我不用去了。」這說明劉允死不了了,家裡人都很高興,互相慶賀。人心漸漸踏實下來。

後來,劉允絕不吃葷腥。到了四月一號這天,他又說:「我馬上要得到『開源宮主』這個官職了。這應該是仙官裡最清高顯要的職位,我很願意當這個官兒。」家裡人問:「你是不是做夢呢?」劉允說:「不是啊,剛才有人來報告,非常明確,不久我就要去赴任了。」說完話,劉允管家人要紙筆,說要寫幾個事兒。主要是交代後事:不要大操大辦,要節儉,不要鋪張浪費。又過三天,劉允自己整理衣服坐起來,把 劉昉、劉景兩個兒子招呼過來,讓他們準備後事,其他未盡事宜,都吩咐清楚。

到了夜半時分,劉允去世。其實幾天前的一個晚上。本地人李正甫就夢到來拜訪劉允,在劉家門口看見很多官吏,他們都說:「我們是來迎接新君的。」

彭州市博物館宋代窖藏  無極齋拍攝

劉允許姓鄰居家的媳婦,也是做夢,夢見門口整條巷子幡幢寶蓋,四面飛揚,熱鬧非凡,這些都是來迎接劉允的,只見劉允被人導引,冉冉升空而去。

去世幾天後,劉允的身體肌膚滑柔,就像活著的時候一樣,他的四肢伸屈自如。那時候是四月份,天已經很熱了,但他身體顏色不變。劉允年輕的時候,那是在宋哲宗元祐丙寅年(1086年)的中秋之夜,他曾經做過一個神奇的夢,夢中來到一處官府,見到一座塑像,塑像穿著道服,旁邊一個漂亮女孩兒跟他說:「這是你的前身!」醒了以後,就把夢中經歷的事情寫了八首詩,現在看來,應該是應驗了。這八首詩是這樣的:

銀築層臺玉砌成,五雲深映百花明。

獸環響徹重門啟,無限青娥喜笑迎。【一】

(簡釋:說他回到自己原來的地方)

青鬟前引度回廓,簾捲雲間舊院堂。

松桂滿庭龜鶴在,儼然豐觀道家裝。【二】

(簡釋:這裡是個「道家」所在)

徐入東堂百步餘,虛堂猶記舊來居。

窗紗掩映瓊籤軸,儘是當時讀遍書。【三】

(簡釋:描述這裡的環境,還有自己過去讀過的書)

曈曨瑞日照觚稜,溶曳祥煙遠棟甍。

松檜雅知人趣尚,風來偏作步虛聲。【四】

(簡釋:描述這裡的環境,建築很巍峨氣派)

側金壇畔虯松老,甃玉池邊綬虉長。

吟折紫芝香滿手,數聲鳴鳳在脩篁。【五】

(簡釋:描述這裡的環境:松柏、植物、虉草、修竹、金鳳)

獸爐煙和百花香,玉葉瓊枝倚兩旁。

一曲雲和鸞鶴舞,勸人爭捧九霞觴。【六】

(簡釋:描述這裡環境的和諧美好)

雲母屏間看舊題,醉吟阿母碧桃枝。

群仙指點未題處,更乞凌虛白鶴詞。【七】

(簡釋:描述這裡的環境、動物、布置)

步出朱宮日漸移,青鬟羅拜問歸期。

塵緣若斷人間世,看取蟠桃正熟時。【八】

(簡釋:說劉允還是要回到這裡的)

潮州人陳安國曾經說過劉允這事。劉昉後來改名叫劉旦,官職達到了太常少卿。宋高宗紹興庚午年(紹興二十年。1150年),他去世時候的官職是龍圖閣直學士知潭州府。劉景做過台州太守。

遼寧省博物館藏北宋皇家滷簿鍾  鬼方拍攝

【祥宏點評】:有關劉允的故事在《夷堅志》中不止一個,有個故事叫《劉洞主》,說的就是劉允死後成為某個道家地府的主者;這故事也牽扯到「臨終時刻」以及「時空重疊」等概念,主人公在臨去世時見到的一些境界,是他家人看不見的;治命,指人在去世前,清醒狀態下寫的遺囑,劉允知道馬上不行了,給兩個孩子明確交代後事,說明他還是一個有修為的人;故事裡提到的「燕山事件」指的是宋徽宗跟金人籤的一個協議,當時兩家相約一起攻打遼國,如果戰勝,就把遼國的燕雲16州還給宋朝,金人履行了協議。宋朝國土回歸了。金人通過跟宋朝的這次合作,發現宋朝太弱,於是激發野心。很快導致靖康之難。雖然結果不好,但 當時朝野歡欣,天下大赦,所有人也都升官留用。

這故事暗示劉允有來歷,以前是天上的「仙官」,或者是神仙,即所謂的「開源宮主」。具體怎麼回事兒?不知道;一般人去世以後,身體很僵硬,動不了,故事說劉允去世七天身體有種種異狀,看來他還真是有些不一般;他以前那些詩詞也能說明一些問題,因為那個「天宮仙境」描述的很具體。

因金兵南下逃亡到蘇州被官府冤殺的故事祥宏講夷堅之吳旺訴冤


宋代段子:這故事令人感嘆。800多年以前的一樁普通冤案,主人公稀裡糊塗地被處死了。死後20多年,依然欲訴無門,他記得所有審案官吏、獄吏、行刑人的名字。他以孤魂野鬼的方式存在,最終找到個機會一訴冤情。

周璽藏品

【原文】

紹興十五年,陳祖安為吳縣宰,甥女陸氏病困,為鬼物所憑。陳欲邀道士禁治,鬼云:「無用治我,我抱冤恨於幽冥間,幾二十年不獲伸,是以欲展愬。」

問其故,云:「我姓名曰吳旺,南京人,遭兵火南渡,家於府子城下,以貨絛自給。嘗與鄉人蔡生飲,沿河夜歸,蔡醉甚,誤溺水死。邏卒適見之,疑我擠之於河,執送府。下獄訊治,不勝痛,自引伏,有司處法,杖死於雍熙寺前石塔下。銜冤久矣,今日聊為公言之。」 陳曰:「當時之事,誰主此?」答曰:「獄官亦無心,其事盡出獄吏。蓋吏憚於推鞫,姑欲速成,不容辯析,而獄官不明,便以為是,竟抵極法。」因歷道推吏、獄卒及行刑人姓名。

陳曰:「審如是,何為獨愬於我?」曰:「寺與縣為鄰,乃本府禱祈之所,平時公入寺我必見之,故熟識公。今事已久,不能復直,弟欲世人一知之耳。」陳曰:「汝骨安在?吾為汝尋瘞,使安於土,可乎?」曰:「遺骸零落,所存僅十一二,葬之亦無益。公幸哀我,願丐水陸一會,以資受生。」陳曰:「此費侈,吾貧不能辦。」曰:「然則但於水陸會中入一名,使人至石塔前密呼吳旺;俾知之,亦沾功德,可以託生矣。」陳曰:「何處最佳?」曰:「皆有功德,而楓橋者尤為殊勝,幸就彼為之。」陳許諾,鬼巽謝。陳問:「病者可痊否?」曰:「陸氏數盡,恐不能逃,醫藥祈禳皆無所用也。」後數日,女果死。

明年,王葆彥光往楓橋作齋,陳以俸錢為旺設位。

宋代大足石刻涅磐圖局部  樂藝會資料

【白話語音文字版】

宋高宗紹興十五年(1145年),陳祖安做吳縣的縣宰,他外甥女陸氏病的很厲害,被鬼物上身了,陳祖安打算請道士治理一番,道士還沒來,外甥女身上的「鬼」說話了:「你不用治我,我抱怨含恨在幽冥地府已經快20年了,我的冤情沒法伸張,只是想找人說一說。」

陳祖安詳問,「鬼」說:「我叫吳旺,是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人,金兵入侵,我避亂南來,落腳在平江府(蘇州)子城。我主要營生是販賣各種絛飾,靠這個勉強度日。有一回,我跟老鄉蔡生喝酒,喝罷出門,我們沿著河邊走。當時夜已經很深了,蔡生醉的太厲害了,他不小心失足落水,竟然給淹死了。這個場景正好讓巡卒看到,他們懷疑蔡生是我給推下水去的,後來巡卒把我扭送官府。一頓嚴刑拷打,最後我受不了了,就自己承認是我把蔡生殺死的。這案子就算結了,往上呈報,『 杖殺』命令很快下來了!行刑地點就在雍熙寺前石塔下,我這個冤枉時間太長了,今天才有機會跟您說說。」

陳祖安說:「當時這件事兒是誰主管的?」吳旺說:「具體管這案子的官吏也不清楚此事,主要問題在那個獄吏,他是具體問案子的,我估計他是嫌麻煩,想趕緊結案,他也不容我仔細分辨,那個主管官吏更是不管,最後結果就是我被處以極刑。」吳旺隨即把具體問案子的官吏、獄卒、行刑人的姓名都說出來了。


宋代《白蓮社圖卷》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鬼方拍攝

陳祖安說:「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你為什麼專門找我說呢?」吳旺說:「這個雍熙寺跟你的縣衙門挨著,你們縣衙的官員有事情要禱告神靈了,就會進到寺裡來。我平時見你老來,所以對你很熟,我這個事情,時間太長了,估計是無法伸冤了,只不過通過你,想讓世間人知道這個事兒。」

陳祖安說:「你遺骨還有沒有?我可以幫你收整遺骨並安葬入土,這樣行嗎?」吳旺說:「我的遺骨飄落四方,很零散,估計也就能找到十之一二,即使找到了安葬,也沒什麼益處,幸虧相公你能憐憫我,如果能給我做一場水陸法會,幫我超生就好了。」陳祖安說:「水陸法會花費太大了,我比較窮,辦不起。」吳旺說:「如果你搞不起,我給你出一主意。你找一個水陸法會,加我一個名字,誰家辦水陸法會,你就派個人到石塔前悄悄招呼我,讓我知道水陸法會正在舉辦,那我那也能沾上功德,就可以轉生了!」陳祖安一聽他這麼說就答應了,接著問:「你對水陸法會舉辦地點有什麼要求嗎?」吳旺說:「在什麼地方都有功德,只是楓橋這地方舉辦最殊勝!如果有在此地辦的水陸法會,你把我名字給加上最好了。」陳祖安答應下來。吳旺的鬼魂拉表示感謝。

陳祖安又問:「我外甥女的病能不能好啊?」吳旺說:「這女孩兒壽數已盡,恐怕這次躲不過去了,不管是找醫生、巫師還是法師都沒用了。」果然過了幾天,這女孩兒就去世了。

第二年,有個叫王葆(字彥光)的人要在楓橋搞一次水陸法會,陳祖安就拿自己的工資為吳旺加了一個牌位。

【祥宏點評】:這個故事讓人感嘆,如果沒有洪邁的記述,宋代這個普通人的冤案怎麼能穿越800多年歷史被我們知悉?這樣的冤情對個人來說是致命的,我相信歷史上一定還有更冤的,吳旺做了這麼多年的孤魂野鬼,真是可憐。這冤案過了20多年,他還是念念不忘,能記住所有相關人的姓名;雍熙寺是蘇州以前的一個寺廟,現在沒有了,在蘇州的姑蘇區還有個地名叫雍熙寺巷,這為了說明事件的真實性;陳祖安作為一個縣令,規定月薪15千,這是現金,還有其他收入包括糧食、布匹,錢確實不多,如果他是個非常廉潔的官員,水陸法會可能真搞不起,從另外角度說,宋代一場水陸法會花費看來是比較高的;吳旺提到了楓橋,這是蘇州有名的地方。不知道為什麼在楓橋做水陸法會功德就大呢?是在寒山寺裡面做嗎?

大足石刻九龍浴太子局部   樂藝會資料

宋代太學同學代表宋金兩國會面的奇故事祥宏講夷堅之道人相施逵 

宋代段子:這故事充滿戲劇張力:太學兩同學在進士考試中分別獲得三四名。若干年後,一人代表金國出使,一人代表宋朝接伴,同學見面,不敢私聊一言。但是主人公瞅個機會還是透露軍機,返回金國後竟被烹殺。

【原文】邵武吳郛說,其父頃當三舍時,居軍學,與郡士吳淑、黃鑄、施逵同舍。有明道人者,不知所從來,雅擅人倫風鑑之譽,有求相者,每人須百錢。四士共延致於齋閣,郛父首與答問,云:「君乃山林之人,無功名分。」次及吳淑,云:「雖然不得力,猶勝別勞心。」次及黃鑄,云:「君年二十六預貢,二十七登第,官至員外,壽幾八十。」末乃及施逵,曰:「異哉君之相法也!今未可宣言,俟翌日無人時,當來訪我。」

如約而往,則坐上客滿矣。次日復然。第三日,天未明過之,道人執燭辨視,徐問曰:「君有父母妻子乎?」曰:「赤立一身耳。」又問:「有叔伯兄弟宗族乎?」曰:「只一叔在。」道人云:「君面有反相,鬚眉皆逆生,他時決背畔,不終臣節。」逵大笑,口佔一詩贈之云:

休論道骨與仙風,自許平生義與忠。

千古已嘗窺治亂,一身何足計窮通。

仰天但覺心如鐵,覽鏡猶欣發未蓬。

塵世紛紛千百輩,只君雙眼識英雄。

味其辭意,崢嶸不律帖,頗似張元所賦。後以舍選登政和七年貢士第,為第四人。又數年,貪以敗官。建炎末,陷範汝為賊中,卒亡降金虜,躋顯秩。

紹興二十九年,以侍讀學士來賀正旦,命吏部尚書張忠定公館伴,雖庠序舊識,無由敢發一言。浙江亭觀潮,乘引接使臣不在側,介注目欄外,僅能出微詞,有自為備之語。

郛父終老場屋。淑魁鄉貢,常聚徒講學,束修之入甚厚,竟不第。鑄登科,仕為柳州太守,享年七十八,盡如道人之言。

【白話語音文字版】

這事情是福建邵武人吳郛說的,說他爸爸以前在北宋實行三舍法的時候,住在軍學(等同州學),跟同郡士子吳淑、黃鑄、施逵同宿舍。當時有一位明道人,不知道是哪兒來的,這個人比較擅長「人倫風鑑」(北宋著名道學家陳摶寫的一本算命書)之術。因為看相水平高,他的相費要100錢,後來這四個同學就把他集體請過來,就在學校宿舍裡給他們相面。

明道人先給吳郛的父親看相,一看就說:「你是個山林之人,沒有功名的份兒。」第二個人是吳淑,說:「你這個人雖然功名不得力,但比一般人過得好。」到了黃鑄,就說:「你26歲中舉,27歲登第,官到員外郎,能活到差不多80。」最後說到施逵,明道人說:「你這個人的相貌可跟別人不一樣,現在我不能說,改天沒人的時候,你過來找我。」

後來施逵真的去找明道人。第一天,他那兒是滿員的,第二天去還是滿員。第三天天還沒亮,施逵又去了。明道人點著蠟燭,仔細看施逵,開始是慢慢問些情況,比如你有沒有父母妻子?施逵說我就光棍一人。明道人又問有沒有叔伯兄弟、宗族旁支?施逵說:「我只有一個叔叔。」這時候,明道人說實話了:「你這人面有反向,鬚眉都是倒著長,未來你一定會叛國,不忠臣節。」施逵聽完大笑,當時口佔一首詩,贈給明道人:「休論道骨與仙風,自許平生義與忠。千古已嘗窺治亂,一身何足計窮通。仰天但覺心如鐵,覽鏡猶欣發未蓬。塵世紛紛千百輩,只君雙眼識英雄。」(簡單解釋:施逵表明了自己的忠君愛國情懷,最後一句話還有點諷刺明道人,實際說他雙眼不識英雄,能認出我施逵是個叛國者。)洪邁說這個詩感覺比較崢嶸,不律貼,還說這詩有點像張元寫的。

金代青釉刻花纏枝紋三足爐  耀州窯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施逵最後是上舍中選,在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貢試中獲得第四名,幾年後,他因為貪汙被罷官。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1130年),因為金兵入侵,施逵在範汝為(當時農民起義領袖之一)的隊伍裡呆了一段時間,後來離開範汝為,投降了金人。他在金國也是當了大官。

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他以侍讀學士身份代表金國來到南宋。主要是祝賀正旦(春節),宋朝這邊的「接伴使」是吏部尚書張忠定公(張燾),兩人以前是太學裡面的同學,見面後彼此都不敢說話(私聊),當時正趕上錢塘江潮,他們一幫人在那兒觀潮,施逵趁引接使臣不在旁邊,他注目欄杆外(掩人耳目),自己小聲跟張燾透露了一點消息——要宋朝早做準備。

最後,吳郛的父親考了一輩子也沒功名;吳淑在鄉舉考試之中得了第一名,大家都覺得他學習好,願意把孩子送他這裡學習,所以收入不錯,日子過得很好,但功名上最終無果;黃鑄後來登科了,最後官到柳州太守,78歲去世。明道人所說,無一不中。

【祥宏點評】:這故事令人唏噓,施逵擁有了一個複雜多樣的人生,這明道人確實厲害,信息太明確了,比如他說黃鑄,所有重要信息全部說中:功名、官職、壽命;施逵的詩讓人想起了汪精衛,據說汪精衛年輕時期也是很理想主義的,曾經寫過一句詩叫: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施逵的詩也有這狀態,他年輕時不認為自己會叛國,我看到一個資料說,施逵來到金國還參加了科舉考試,獲得了狀元。宋朝接待他的張燾,不僅是他太學的同學,而且同次考試兩人分別是三四名;據說,施逵來到宋朝,因為透露了完顏亮要再次大舉攻宋的消息,回到金國後,他被金人烹殺。洪邁這故事並沒有說施逵的最終結果,只是說他還是投降金人了,符合了明道人對他的一個論斷。

周璽藏品



南宋楊和王暗助金國來的兄弟的故事

祥宏講夷堅之衛校尉見楊王

宋代段子:戰國時期有兩大著名人物,一個是蘇秦,一個是張儀。他們之間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蘇秦先是召辱了張儀,後來又暗中資助了他。一來一往,各有深意。這個故事的情節有點類似,且更親民有趣。

【原文】

紹興庚午辛未之間,南北和好堅定,虜亮未萌搏噬之意,邊關機密去來,不甚苛急。有代班人衛校尉者,從襄漢來,時楊和王為殿前帥,曩在行伍中,與結義為兄弟,首往投謁。

楊一見,歡如平生,仍事以兄禮,隨令夫人出拜,常招飲於堂,款曲殷勤,而不問其所向。兩月後,忽浸疎之,來則見於外室,不復話舊,僅得錢數百千。衛雅意以楊方得路,志在一官,故百舍間關赴之,至是大失望。棲泊過半年,疑為人嫉譖,乃告辭,又不得通。或教使伺其入朝回,遮道陳狀,楊亦略不與語言,判狀尾云:「執就常州,於本府某莊內支錢一百貫。」衛愈不樂,念已無可奈何,儻得錢,尚可治歸裝,而一身從北來,何由訪識楊莊所在。

正彷徨旅邸,適一客自雲是程副將,謂之曰:「無庸憂,吾將往常潤,當陪君往,奉為取之。」既得錢,相從累日,情好無間,遂密語之曰:「吾實欲遊中原,君能扶我偕往否?」衛欣然許之,迤邐抵長安,入河東,以至代郡。倩衛買田,曰:「我欲作一窟於此。」衛使牙儈為尋置,無何,得膏腴千畝。

衛治具待程,程亦報席,久之,乃言曰:「吾本無意於斯,此行盡出楊相公處分,初慮公貪小利,輕舍鄉裡。當今兵革不用,非展奮功名之秋,故遣我相追隨,為辦生計。所買良田,已悉作衛氏名,敬以相付。」於是悉取契券與之,厥直萬緡,黯然而別。

予頃聞此說於李次山,其事甚類蘇秦舍人之資給張儀也。

北宋青釉印菊紋大盤  耀州窯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白話語音文字版】

宋高宗紹興庚午辛未年(1150-1151年)間,宋金之間的關係比較穩定。金人皇帝完顏亮還沒動攻宋的心思。兩國間軍事活動極少,邊關的情報也很蕭疏。有個代班(估計是河北山西一帶)人衛校尉從湖北襄陽來到京城臨安,他是投奔他以前一個軍中兄弟——楊存中(楊和王)。楊當時正做殿前帥。以前這哥倆是拜把子兄弟。

楊和王見到衛校尉很高興,以兄禮相待,請進內宅,還讓自己夫人出來拜見。後來楊和王經常請衛校尉到內宅吃飯喝酒,就當家裡人一樣對待,特別殷勤,照顧周到。他也不問衛校尉來意和去向。兩個月以後,楊和王忽然對衛校尉慢慢疏遠了。衛校尉再來,也不請進內宅了,就在外堂見見,也不敘舊了。衛校尉在和王兄弟這裡只得到了數百千的錢。他本來想的挺好,能求和王安排個官職,所以才長途跋涉千裡輾轉找到他。以現在情況看,令人大失所望。

衛校尉漂泊無依,在京城隨便混了半年,懷疑有什麼人因嫉妒挑撥離間了他跟楊和王的關係,他就準備告辭了。但因為關係已疏遠了,他想跟楊和王告辭的信息都通不過去了。怎麼辦呢?他找個人盯著楊和王下朝走哪條路,自己攔道遞狀子,告知和王自己的去意。結果真攔下了和王,遞上狀子,和王也沒怎麼搭理他,就在狀子底部寫了一句話:「你拿著這狀子去常州,到我楊府的某莊園支取100貫錢。」當然衛校尉很鬱悶,但一想也無可奈何,如果真得了這100貫錢,還是夠回老家的路費。但是一想自己隻身從北邊而來,南方情況不熟悉,這常州楊府某莊園到底在哪兒?自己還得去找!

大足石刻牧牛圖局部  樂藝會資料


正當衛校尉一個人在旅店裡思來想去,彷徨無主之時,他碰到了一個客人,自稱程副將。程副將跟他說:「別擔憂,我正好要去常州潤州(鎮江)那邊,我替你取錢吧!我知道那地方。」後來衛校尉跟著程副將到常州那邊真把這100貫錢給拿到了。兩個人一路上關係相處不錯,後來程副將跟衛校尉悄悄說:「我實際有個想法,想到中原一帶遊歷一番,你要是沒事兒,跟我走一趟怎麼樣?」衛校尉本來無事,欣然願往。

他們輾轉來到長安(西安),後來又去了山西,最後到了代郡(現河北山西交界一帶)。程副將跟衛校尉說:「我想在這兒安個家,你能不能幫我買房置地?」衛校尉找了經紀人幫忙籌劃,後來就買了上千畝好地,家也安了。這就等著程副將來。

後來程副將回來了,兩人又相處一段時間。最後程副將跟衛校尉說了實話:「其時我本人並不想在這兒安家,這趟行程所有的主意都是你好兄弟楊相公安排的。開始,他擔心你因為貪圖小利,隨便背井離到臨安謀前程。但現在來看呢,天下太平,一時半會兒用不上我們這些武將,你沒仗可打就立不了功,所以你的前程不會特別好,因此派我一路追隨,最後在你老家為你安排個未來的生活,這上千畝良田都是給你買的!」程副將說話間把地契拿出來,上面都寫著衛校尉的名字。這些地價值上萬緡。程副將把這些事交代完,自己黯然而別。

洪邁說,這件事是從李次山那兒聽說的。這故事很像戰國蘇秦暗中安排、資助張儀那件事。

【祥宏點評】:蘇秦暗中資助張儀,替他安排未來前程,張儀不明就裡之時還對蘇秦有所怨恨呢,確實跟這故事套路相近;楊和王考慮事情周到縝密,細節落實到位,不愧封王的人物。他本名楊存中,是宋初名將楊業(戲本所說楊家將老令公楊繼業)的後代;校尉是低級武官,正六品;故事正處於宋金經過兩次議和後短暫的20年和平期,故事發生的十年後,金兵又會打過來;代郡的郡治在河北省張家口地區的蔚縣境內;攔路鳴冤是過去百姓沒辦法之舉,冤情正常渠道走不通之時,只能等大官走路過程中,攔路遞狀。這在過去是允許的。衛校尉為了向兄弟楊和王傳遞信息,無奈中只能攔路遞狀,說明他們表面的關係已同路人。


松鶴人物鏤空花錢  木魚先生舊藏

(說明:《夷堅志》原文電子版文字主要來自「龍的傳人」博客-特别致謝!再經中華書局出版的《夷堅志》校訂;全部圖片來自網絡。)

《夷堅志》簡介:

宋代大文人洪邁編撰的《夷堅志》是中國古代志怪筆記小說的頂峰。它卷軼浩繁,包羅萬象,流傳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個宋代事件,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偉大的寶庫之一。

《夷堅志》的時空觀深契佛法,與宋代文化領先世界的歷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異事、神怪大全,本質上卻是最真實細膩的宋代社會生活實錄,極具文獻價值。

宋代社會生活塑造了此後中國人的心靈格局,《夷堅志》仿若是中國人的心靈大海。人們平時沉浮其中,茫然不覺,一旦凝神靜思就會發現:

天下沒有新鮮事,一切盡在《夷堅志》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樂藝會主題延伸閱讀

祥宏講《夷堅志》之「吳臯保義「

祥宏說夷堅:宋代筆記中巨型生物、UFO目擊與飛毯事件

張邦昌族弟的生死時速:祥宏講夷堅之金兵南下的社會百態系列一

去金兵大營遭冤殺的復仇故事:祥宏講夷堅之金兵南下時社會百態系列二

劉桂秋《督郵:從被人敬重到不受歡迎》

劉桂秋:中國傳統的市聲

劉桂秋:古代婚俗中的「撒帳」和「撒豆谷」

劉桂秋《行人卦·相思卦·鞋崇拜—<金瓶梅>風俗漫談之一》

劉桂秋:古代的名帖

劉桂秋《工匠「魘鎮」——順勢巫術之一例》

劉馨蓬:與郎眉目傳情意,付與落紅流水知

劉桂秋《唐文治、唐慶詒父子與崑曲》

啥叫寄兒子:江南民俗與蘇州民俗博物館

Fei:箋事 | 1931年:水災、流民、疾苦

張巖:清「谷口銅甬」銘文鎮尺

蝸牛:1893年上海開埠50周年銀質紀念章考

餘榴梁/陳鳴:錢幣收藏大師馬定祥先生手跡探源

徐淵/餘榴梁:「平王世充時乘」《什伐赤》背「將」字馬將

顧欣/陳鳴:一件失蹤的國寶,和兩張珍貴的原拓

劉源/胡堅:《重慶大足石刻與同時期花錢相同題材的考證》

胡堅:《西遼花錢:充滿神秘未知的領域》

朱滸:張獻忠大西國錢幣的前世今生

朱滸:党項遺珍——新品西夏錢幣發現記

龍光鵬:水書民俗錢幣與水族節日

曾鈞:銅錢上的對聯

懶禪:金代的鑄幣

老趙:八個遼代娃娃之間的美麗故事

雷星巖:《大明天順通寶光背大錢考 》

雷星巖:風景入泉來——衡陽八景花錢

劉春聲:鏤空魅影兩千年

一枚千秋萬歲錢的奇妙故事

契丹字吉語錢「福壽延長」的文化探索

郭偉亭:我的父親文博專家郭若愚

陸昕:遼代手雕鎏金佔天圖宮錢賞析

陸昕民俗錢幣系列談:《宋代民俗錢幣的哲學內涵》

花無缺:論宋金銅鏡上的道教思想

宋代人怎麼過本命年?《劉源宋金花錢題材考:本命星官篇》

本命星官不是本命元神《劉源談宋金花錢題材考:本命元神篇》

宋代壽星啥模樣?《劉源談宋金花錢題材考:壽星篇》

宋代關王錢上的人肉粽子——用三國理解水滸的妙事

修養:從錢幣與造像中尋覓中國的愛神「泗州大聖」

謹以此文紀念民俗錢幣收藏家木魚先生:雅玩中的吳膺珩

赤兔鬥烏騅,秦瓊追關公——劉向東的馬錢軍團(壹)

胡堅/李宇濤:《古錢上的真武考(最新版)》(附「祥宏講夷堅」真武幾則)

韓世傑:《「會票」與「匯票」》

春天裡的瞬間:玉錢趣談

一團和氣:嘉木美玉和合錢,家有三寶匯吉緣

老方/顧欣:新春喜慶開爐錢

殷國清:錢幣泰鬥馬定祥先生客串電影《古幣風波》趣事趣談

陳老達農先生的治泉精神

潘連貴:乾隆《雙清堂詩》孤本

1508:閒談宋國通寶背雙龍,一半是證據經驗,一半是想像

金如意:《大唐帝國的一種神秘金屬貨幣》

劉源/蔡勝吉:馱經圖花錢考

殷國清:《大銅章上的馬定祥老師》

韓世傑:從「陰陽造化」背「用舍行藏」談古錢與花錢讀法

殷國清:《大銅章上的馬定祥老師》

懋勤軒專欄:雲南的「鹿子霖們」用的鄉約印啥樣子?

如願意接受本微信號信息,可按右上角「樂藝會」訂閱。

更多精彩藝術生活鑑賞與創造見證與您分享。

歡迎轉發。歡迎關注訂閱。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後臺。

相關焦點

  • 宋代太學同學代表宋金兩國會面的奇故事:祥宏講夷堅之道人相施逵
    宋代段子:這故事充滿戲劇張力:太學兩同學在進士考試中分別獲得三四名。若干年後,一人代表金國出使,一人代表宋朝接伴,同學見面,不敢私聊一言。但是主人公瞅個機會還是透露軍機,返回金國後竟被烹殺。道人相施逵來自祥宏講夷堅00:0010:58【原文】邵武吳郛說,其父頃當三舍時,居軍學,與郡士吳淑、黃鑄、施逵同舍。
  • 宋代筆記中把壞酒變好酒的秘方故事:祥宏講夷堅之羅山道人
    宋代段子:洪邁透露了宋代美酒的參考標準——香清滑辣,似乎跟現在社會相去不遠;故事裡的道人傳了一個「藥方」,能把壞酒變成美酒,沈婆婆一家靠著這方子竟然可以保證今後的生活。怎麼得到的藥方?因為管了道人一頓飯。
  • 宋代筆記中考場得意官場蹉跎的故事: 祥宏講夷堅之王資道及第
    王資道及第來自祥宏講夷堅00:0007:51【原文】天台王居敬,字簡卿。淳熙十三年,以布衣經過衢州,謁劉樞幹問命。劉元不知其名,即書云:「此命當貴,但名下一字系舊廟所諱。今雖已祧遷,終不可達天聽。」王大駭。既退,亟改為居安,而字資道。再詣劉肆,劉喜而迎曰:「今名甚利,幾於魁天下。而居官乃在水邊,須待闕十年以上。」
  • 南宋為什麼會無視北宋被滅的教訓,執意要「聯蒙滅金」
    由於「靖康之恥」的存在,南宋不僅長期向金國稱臣,還繳納了大量的歲幣。加之二帝北狩、國土淪喪等一系列拜金國所賜的「奇恥大辱」,終南宋一朝,北伐中原、雪恥復仇始終是宋廷對金的主基調(只有在秦檜當政等少數時期偶爾變動過)。如此,要求南宋冷靜地、理性地分析宋蒙、宋金關係的走向, 進而確定聯金抗蒙的政策是不可能的。
  • 嶽飛通過與金兵的兩次戰鬥,初露鋒芒,使上司劉浩對他另眼相看
    京師失陷後,十二月,康王趙構,在磁州守臣宗澤等扶持下,於相州正式開大元帥府,打出了抗金旗號。在國家危亡之秋,嶽飛毅然投奔相州大元帥府的勤王之師。這是他第三次從軍,過去兩次當兵,其實都是因為生計所迫,而現在第三次從軍,卻是一個自覺的愛國行為。嶽母姚氏明知戰爭風雲險惡,此去兇多吉少,但她深明大義,毫不猶豫地勉勵兒子「從戎報國」。
  • 宋代筆記中愛吃魚的和尚發明的烹飪新法:祥宏講夷堅之圓真僧粥
    宋代段子:故事裡的僧人又喝酒又吃肉又殺生,膽子不小,這個故事反映了宋代寺廟的一些真實情況,那時候不少寺廟幾乎成為了一種社會服務機構,負責念經超度,但是如果僧人不講究修行,念經超度的效果恐怕要打折扣。圓真僧粥來自祥宏講夷堅00:0006:48【原文】呂彥能授【案支景三《瓦上冰花》作「援」】自天台城中入山,過村落一小寺。其主僧圓真適出外,守舍童熟寐室問,呼之不醒。呂行久頗倦,暫臥榻上。
  • 金兀朮是讓南宋不得安寧的名字東北幾處歷史遺蹟都與他興兵有關!
    史料記載中,金兀朮為金朝名將,開國功臣,是宋金對峙時期卓越的軍事統帥。雖然歷經近千載雲煙,在今日白山黑水間,仍有很多事關金兀朮的遺蹟和民間傳說。金兀朮大半生從事統兵徵戰,他曾六次舉兵伐宋,他的名字絕對是讓宋趙皇家不得安寧的代稱。直到皇統七年,金兀朮遷任太師、皇統八年(1148年)病死於東北。
  • 漂流到砣磯島的高藥師,成為宋金海上之盟的牽線人
    史載:「金之蘇州漢兒高藥師、曹孝才及僧即榮等,率其親屬二百餘人,以大舟浮海,欲趨高麗避亂,是月,為風漂達宋界駝基島(砣磯島)。」從地理位置綜合推斷,《續資治通鑑》的說法更為可信。也就是說,高藥師一行原本要從遼東半島走海路到高麗,但途中遇到大風,漂流到了北宋地界的砣磯島。砣磯島位於長山列島的中間位置,北宋在此設軍駐守,在宋遼時期,算是兩國事實上的分界線。
  • 北大馬院研究生講師團:用青年話語講好中國故事
    不忘初心,北大馬院人的職責擔當2018年的一個普通夜晚,北大馬院2018級黨的建設專業碩士宋金與學院研會和青年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負責同學一起商討如何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傳播出去,形成積極的社會效應,打造具有馬院品牌的實踐項目。他們想起了鄧中夏等前輩在長辛店等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光榮歷史,成立馬院研究生講師團的想法一拍即合。
  • 2019部編版:七下歷史第8課《金與南宋的對峙》
    十二道金牌郾城大捷後嶽家軍節節勝利,金兵聞風喪膽。嶽飛高興地向高宗稟告:金兵銳氣喪盡,目前丟盔棄甲,向北逃竄。機不可失,準備進兵汴京,迎回徽、欽二帝。嶽飛痛心疾首,淚流滿面,說 :「十年之力,廢於一旦」。莫等閒,白了少年頭 ,空悲切。——嶽飛(2)宋金議和背景:宋金對峙,宋佔優勢;宋高宗和權臣秦檜為維護自己統治地位,屈膝求和,班師嶽飛,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嶽飛。南宋朝廷為什麼要殺嶽飛?
  • 小小故事屋——《中華上下五千年》之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小小故事屋——《中華上下五千年》之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2019-12-29 12: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宋朝公主,被皇帝灌醉送給金兵,最後谷道破裂而死
    就拿茂德帝姬帝姬來說,此人作為宋朝最美公主,她的結局就非常悲慘,先是被皇帝灌醉送給金兵,後來谷道破裂而死。茂德帝姬,又叫延慶公主,宋徽宗趙佶五女兒,深得父親寵愛。到了成家年紀後,趙佶將女兒下嫁給了蔡京的五兒子蔡鞗。
  • 相山區淮海路小學舉行「誠信是金」講故事大賽
    12月25日,相山區淮海路小學「誠信是金」講故事大賽,選手們激戰正酣。一年級到六年級的300多名學生代表,端坐在會議室裡,開心地聽著一個個精彩的誠信故事。「尊敬的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我是來自二(5)班的選手劉沐哲,我講演的是《史記》裡記載的《立木為信》的故事:戰國七雄中,秦國有一個叫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的,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黃金。
  • 北宋亡國之戰—靖康之變(四):金軍攻破開封城,徽欽二帝均被俘
    導語: 公元1126年二月,宋金籤訂城下之盟後金軍北撤,但是宋廷既不肯割讓三鎮,又拿不出如此大量的黃金白銀,於是金軍以未滿足退兵條件為藉口再次對宋發起了進攻。而這時,太原在完顏宗翰六萬大軍圍困兩百五十多天後被攻克,同時南下與完顏宗望率領的東路大會師。
  • 用青年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講師團...
    百年之後,北京大學又誕生了這樣一支隊伍,他們扛起了前輩「理論回應現實」的實踐大旗,以樸素而靈動的話語闡述中國故事,讓聽眾們感受到了理論的溫度,收穫了積極的社會反饋——他們就是來自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講師團的青年學子。
  • 奶爸講故事系列之專心致志
    在奕秋講課時,其中一個學生聽得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學生好像也在聽,但心裡卻想著有天鵝將要從天上飛過,想拿著弓箭去射天鵝。過了一段時間,奕秋讓兩個學習下棋,檢驗學習成果。開始時,那個不專心聽講的學生還能應付幾招,後來就慢慢招架不住。而那個用心學習的學生卻是攻守有序,很有章法,很快就獲勝了。奕秋看後對兩位學生說:「雖然你們兩人同在一起學習下棋,但學習成果卻迥然不同。是因為智力差別嗎?
  • 太學和客家人,竟然都根植於河洛文化?河洛是民族文明起源地
    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大學。太學之名始於西周,漢代始設於京師。漢武帝時,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在長安設太學,從此開創了國家教育的機制。東漢末年著名學者蔡邕更明確指出:「太學以為博士弟子授業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