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技術只是生物識別技術中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實際上還包括了眼血管識別技術、虹膜識別技術、聲紋識別技術、掌握識別技術和指紋識別技術。但目前看來,眼血管識別技術和虹膜識別技術存在易用性低和人工審計難等特點,在現實中的應用範圍很有限。聲紋識別技術雖然有易用性高和人工審計不算太難等優點,卻也有著準確率不夠高和防偽技術偏弱等缺點。剩下的掌紋識別、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技術都有著易用性高和準確率高的特點。不過,掌紋識別的防偽技術卻是完全沒有。指紋識別的防偽技術有是有,但不夠強。而人臉識別技術的防偽技術不僅較強,且人工審計的難度也不大。由此可知,人臉識別這一技術方案比起指紋識別技術,在現實中的應用範圍肯定會更加寬廣才對。
通常來說,在指紋識別模組的成本結構中,傳感器佔比大約50%,處理器佔比近20%,剩下的成本則被金屬結構和蓋板等佔去。在人臉識別方案的成本構成中,人臉識別晶片佔比60%左右,光學模組與傳感器佔比差不多25%,濾光片和ASCEL光源佔比合計不到20%。換句話說,指紋識別技術也好,人臉識別技術也好,這兩種技術方案的成本結構中,晶片和傳感器佔比之和都是超過了一半。
人臉識別技術在現實中真能流行起來嗎?不妨簡單地列舉三個例子。比如,有媒體報導,在北京,有一所高校在一棟女生宿舍上線了人臉識別系統。又比如,招行、建行和農行等商業銀行已相繼向人們推出了「ATM機刷臉取款」。再比如,蘋果iPhone X系列手機引入了Face ID人臉識別技術方案。另外,有市場研究機構預測,到2020年,就全球範圍而言,生物識別技術市場規模會持續增長到300多億美元,其中,人臉識別技術市場規模就會達到大概100億美元。
人們對指紋識別技術的安全性持懷疑態度,人們同樣對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性持有懷疑態度。2017年9月,英國商業雜誌《經濟學人》在一篇刊文中稱,「人類的面孔是公開的,然而計算機以低成本、快速、大量地記錄、存儲和分析人臉圖像的能力,終究有一天會導致人們對個人隱私、公平和信任的觀念發生變化。」有人甚至預言,未來,計算機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將能夠讀取人們的心理狀態、性取向和病症等敏感信息。
近期,有媒體也列出了中國人臉識別技術十強公司的名單。從第一名到第十名的公司依次是,北京商湯科技、北京曠視科技、廣州雲從科技、上海依圖科技、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北京漢王科技、科大訊飛和四川川大智勝。
商湯科技、曠視科技和依圖科技,是不是被行業人士們所看好?這個其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2017年5月,依圖科技完成了3.8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2017年7月,商湯科技就獲得了4.1億美元B輪融資。最近網上又有消息稱,商湯科技又需要開啟新一輪融資,融資規模估計要5億美元左右。前不久,曠視科技完成了4.6億美元C輪融資。有行業人士就此得出的兩個結論是:第一,當前,商湯科技、曠視科技和依圖科技根本還不能通過向客戶們提供人臉識別技術方案的方式,獨立地實現盈利(就像孩子不能在世上獨立地生存一樣),只能不斷地向新的,更多的方向擴張。第二,人臉識別技術對人們來說,並不是剛性需求。或者說,至少在目前,這種技術對人們來說重要性不大。
結語:人臉識別技術和人工智慧現在其實可以放在同一個大類的話題中來探討。本文旨在讓大家對生物識別技術能有初步的了解。何況,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確實關乎到了個人的隱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