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主辦,東華大學、《紡織學報》編輯委員會、優彩環保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第17期紡織科技新見解學術沙龍暨纖維微塑料削減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在江蘇江陰舉行。
本期沙龍的主題是「循環再生及生物可降解纖維」,針對循環再生材料加工技術、生物基和生物可降解纖維的製備技術等從不同學科、不同視角展開前沿交流,引發學術界和產業提供新觀點、新思路,為推動紡織及其相關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教授俞建勇,東華大學研究員王華平,同濟大學教授杜歡政擔任沙龍的領銜科學家。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尹耐冬和優彩環保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戴澤新出席會議並分别致辭。來自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50餘位專家、學者以及新聞媒體界的代表出席了沙龍。
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尹耐冬在致辭時表示,紡織科技新見解學術沙龍是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為全國紡織科技工作者營造的一個具有良好學術氛圍,寬鬆的、自由的、平等的學術交流平臺。自2011年開始,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借鑑中國科協「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模式,已成功舉辦了16期學術沙龍,獲得了業內高度好評。沙龍聚焦紡織及交叉相關領域的熱點話題,關注行業「卡脖子」難題,是行業內一項高層次、重質疑、求創新的小型高端學術交流活動,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穿透力。
她還介紹到:沙龍的特點是倡導大膽創新,倡導交流互動,倡導爭辯質疑;同時不設門檻,強調學術平等。與會者不論資歷、不論年齡、不論學歷、不論學科、不論專業,只要符合當期沙龍的主題,有真正創新性的學術觀點、思想,均可以在沙龍上提出並討論。她希望,與會代表一起為我國紡織行業的科技創新提供新見解、新思路,貢獻智慧。
優彩環保資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戴澤新致辭中談到,為推進化纖行業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探討化纖原料來源使用安全性及紡織廢棄物的環境汙染和循環利用問題,促進其相關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與學術交流,公司積極參與承辦了此次沙龍。
戴澤新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再生聚酯循環產業作為化纖紡織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關係的體現。優彩資源作為循環經濟領軍企業,不僅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更是在資本市場的引導下成功上市,順應國家「構建節約型社會」的政策導向,堅持「變廢為寶、環保優先」的發展理念,維護地球環境,為可持續發展效力。今後,公司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化纖循環經濟發展砥礪前行,做好化纖循環再生的表率。
上午沙龍分別由同濟大學教授杜歡政、東華大學研究員王華平主持。
首先,東華大學研究員王華平作了題為「紡織微塑料的消減與控制」的主題發言,從廢棄紡織品與微塑料、紡織微塑料控制技術、未來發展與建議三方面展開。
王華平談到,我國是世界化纖第一大生產與消費國,廢舊製品儲量大,再生率有待提升。對於未來發展與建議,他提出,一是深化體系設計與創新;二是開發清潔生產與微塑料消減融合技術;三是提升廢舊紡織品回收物流效率;四是建立高效廢舊紡織品標準化分類分級技術體系;五是構建存量廢舊紡織品梯度再生技術體系;六是研發催化劑、染化料等添加劑的處理技術;七是推進生物基纖維再生技術產業化;八是深化紡織微塑料形成、遷移與汙染機制研究;九是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微塑料評價與管控體系;十是構建增量紡織品可回收設計與生產者社會責任延伸制度;十一是開發功能化紡織品,提高服役壽命;十二是深度開發生物基單體的專屬結構和化學性能;十三是建立紡織微塑料協同研究與標準體系,重點研究纖維微塑料產生機制、環境介質傳輸機理、毒理效應及環境風險,以及源頭削減、過程阻斷調控技術。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汪少朋在「化學法回收廢舊聚酯紡織品技術新進展」的主題發言中談到,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仍存在絕大部分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率不高的現象。並介紹了國內行業現狀,以及物理法和化學法回收廢舊聚酯紡織品的相關技術。化學法回收廢舊聚酯紡織品,是以廢舊紡織品為原料,通過水解、醇解、糖解、鹼解、胺解等方式解聚為目標單體,將單體循環利用高值化。
他表示,從環保、投資、技術、產業鏈的角度來看,不能簡單地燒埋廢舊聚酯紡織品。聚酯要想真正實現產業化,化學法回收廢舊聚酯紡織品技術是最後一公裡的技術,是解決「卡脖子」的工程。
江南大學教授葛明橋作了題為「脫色技術及柔性邏輯纖維的研究」的主題發言。他分享了廢舊聚酯解聚、PVA解聚、脫色導電催化劑、脫色原理、脫色逆過程(顯色)、顯色可行性和可控性、邏輯纖維等方面的研究內容。
他還詳細介紹了廢舊聚酯化學法降解產物的電化學氧化等脫色技術脫色效果比較,以及廢舊聚酯化學法高效再生紡絲及產業化技術等相關內容。此外,在柔性邏輯纖維研究方面,使用柔性材料為創造完全柔軟的柔性智能傳感器提供了可能性和理論依據。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瑞剛作「纖維素材料基礎科學問題」的主題發言時談到,紡織產業是一個永恆的行業,並重點介紹了以纖維素為結構單元構築纖維素功能材料,其中存在的關鍵科學問題有:纖維素氫鍵結構解離和重構、化學結構調控及性能相關性和聚集態結構調控等。
在合理再生利用中,仍面臨纖維素原料來源複雜性,再生纖維素材料複雜性,篩選、分離、染色過程處理和織物後整理對廢棄再生纖維素材料結構和性能的影響等問題。合成材料帶來的全球環境問題日漸突出,我國海洋塑料汙染形式依然嚴峻。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李文霞作了「基於卷積神經網絡的廢舊紡織品在線NIR高效識別與自動分選技術研究」的主題發言。她詳細介紹了其團隊的研究成果,成功研製出國內首臺「纖維製品在線識別與自動分選裝置」;首次將人工智慧技術引入紡織品的在線識別與自動分揀,建立了12種常見廢舊紡織品的在線NIR定性識別模型;將模型導入「分選裝置」的紡織品在線主控程序中,可實現對常見廢舊紡織品的在線高效識別與自動分選,識別準確率達96%,識別分選時間少於2s。
她也談到了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後續的研究方向。未來,將著眼於光譜特徵不明顯布樣的識別、模型的優化和傳遞、分揀設備的軟硬體升級改造,以及為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撐等方面。
同濟大學教授杜歡政在題為「循環可持續發展與塑料閉路循環研究」的主題發言中,介紹了國際可持續發展趨勢、我國資源循環綠色發展方向、構建塑料閉路循環體系、塑料閉路循環產業鏈案例。
他表示,「資源有限、循環無限」,社會文明方式正在發生轉變,正在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從大量生產到合理生產,從大量消費到適度消費,從大量廢棄到循環利用過渡。此前,其帶領的科研團隊通過大量的實地調研,從「三全、四流、五制」提出了破解城市固體廢物難題的綜合性策略,已經在上海、廣東湛江等城市落地實施。
他指出,今年,減塑問題更是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需要細化和落地到城市級別,與垃圾分類結合,不同種類的閉路循環體系不同,需要分門類、分品種、分場景細化。
沙龍期間,參會學者們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下午沙龍分別由江南大學教授葛明橋、東華大學研究員王華平主持。
在題為「開拓生物基纖維新材料,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主題發言中,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軍需工程技術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郝新敏介紹了全球化纖產量分布、我國化纖產量增長趨勢、合成纖維的主要原料化石資源等內容,以及目前全球普遍存在的微塑料汙染嚴重、化石資源應用於能源的需求量不斷提高等問題。
同時,他詳細介紹了可再生資源纖維和生物基纖維的相關內容,以及目前已知的生物基原生纖維、生物基再生纖維、生物基合成纖維類別。他向與會嘉賓分享了生物基原生與再生纖維方面,在漢麻領域的綜合利用成果;生物基合成纖維方面,生物基尼龍56纖維的研發成果。他強調,生物基尼龍56纖維材料在紡織服裝及新型塑料行業升級換代發展中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靜剛作了「呋喃二甲酸基聚酯合成及其應用研究」的主題發言。他談到,呋喃聚酯的結構特異性和不可替代性賦予其生命力和未來巨大的發展潛力。自2000年伊始,國際化工巨頭高度重視呋喃聚酯,並投入大量資金。
他表示,研究數據顯示,隨著呋喃二甲酸含量增加,PEFT共聚酯強度和模量不斷增加。例如:PEFT-10%的斷裂伸長率達到PET的1.84倍,PEFT-20%的斷裂伸長率達到PET的1.52倍,對薄膜、瓶片、纖維等領域應用,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可紡性優異;PEFT-10%纖維回潮率1.05%,吸水性比滌綸纖維略有提升;傳統高溫染色工藝對纖維拉伸性能幾乎沒有影響,其色牢度等級為4,可滿足紡織服飾的使用要求;纖維力學性能和沸水收縮率均滿足服用要求。
在題為「紡織工業汙染防治技術現狀與進展——廢水處理與資源再生」的主題發言中,東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方談到了紡織水汙染物排放量在工業總排放中的佔比,尤其是印染行業的汙水和汙染物排放量在紡織工業總排放中佔比較高。他提出,基於成本核算的印染廢水分質分流處理將成為趨勢。
同時,他也談到,危險化學品零排放項目(ZDHC)常規指標208項高度關注物質中,95%以上所列化學物質不得檢出或低於5μg/L。他認為,微塑料極有可能被列入控制項目。
他表示,紡織工業廢水處理的發展方向,必須實現綠色供應鏈下的汙染防治。未來,水汙染治理技術將發力膜分離技術、生物技術、高級氧化技術等方向。
英國女王大學教授陳碧瓊作連線發言,主題為「綠色彈性體及其纖維」。她介紹了彈性體主要具有延展性好、形狀恢復容易、服貼性好的特點,綠色彈性體包括可降解熱固性彈性體及其纖維、生物基熱塑性彈性體以及纖維。聚癸酸甘油酯(PGS)具有彈性好、機械性能可調節、表面降解、單體無毒、聚合物生物相容性好的特點,但也存在局限性。
陳碧瓊分享了如何降低PGS的合成條件要求,如何控制PGS的力學性能、降解性能以及親水性,如何克服PGS的三維成型與紡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東華大學副研究員烏婧作了「異乙糖醇基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設計和構效關係」的主題發言。她介紹了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發展現狀,作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總回收率小於10%。包括化纖在內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對環境和生態的危害日益嚴峻。
她詳細介紹了異乙糖醇的製備與主要特性、聚合特點等內容,並提出:異乙糖醇單體在製備新型生物基、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方面具有一定潛力;仍需要解決低反應活性、熱降解嚴重的問題,並開發綠色、溫和的聚合方法;利用異乙糖醇的結構和性能特點,開發新型生物可降解纖維及紡織品;通過聚合物化學結構調控,實現材料性能、加工性能、生物降解性能的綜合調控技術體系。
東華大學博士徐晨燁在題為「微塑料纖維在紡織印染中的源項解析及生態風險評價」的主題發言中談到,目前,課題組研究重點關注合成纖維紡織品,在生產以及使用過程當中造成的微塑料脫落情況,即從前端處理、染色、印花、後整理等不同工序所脫落出來的微塑料,從末端尾水排放處理系統排出情況。
她認為,海洋中底泥中發現的微塑料,紡織印染廢水排放也是其重要的汙染源。目前,全氟化合物被列為紡織印染行業的主要的監控對象,通過全氟化合物的來源和遷移規律等進行綜合分析,並應用到進水和出水的檢測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未來的研究,還將針對紡織微塑料纖維的來源、環境行為以及生態風險,關注紡織微塑料纖維的來源歸區,探索環境效益,以及生物毒性等方面。
北京工商大學副教授付燁在「可降解塑料降解性能研究」的主題發言中,從生物降解塑料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生物降解性能測試評價體系及應用、生物降解塑料降解性能研究、生物降解塑料相關標準四個方面進行了分享。
她介紹了生物降解塑料的基本定義,即在自然界如土壤、沙土等條件下,或特定條件如堆肥化條件、厭氧消化條件、水性培養液中,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引起降解,並最終完全降解變成二氧化碳或甲烷、水及其所含元素的礦化無機鹽以及新的生物質(如微生物死體等)的塑料。如何判斷一種材料是否可以生物降解,國際上和中國都出臺了一系列的檢測方法標準。由於降解和環境條件相關,可降解材料應該在產品上明確標識其在哪種環境下可以完全降解,並明確其依據的生產標準、材質、成分等信息。
最後,東華大學研究員王華平在總結髮言時表示:第一,會議充分體現了多學科交叉,面向行業發展、領域發展的前沿,13個主題發言報告涉及到資源、環境、紡織、材料、化學、生物等多學科、前沿技術和研究成果;第二,會議組織和安排,組織者、參會學者,具有行業權威性、代表性。會議既有基礎研究和前沿學科的交叉,體現學術報告的宗旨,既要「上天入地」,又要「異想天開」,也要積極交流,既圍繞關鍵共性技術方面,也包括標準、社會運行管理體系、發展模式等方面。
他希望,從技術層面、綜合利用層面、資本和政策方面、科技和產業融合等方面,尋找新的紡織科技成果轉化途徑。進一步關注紡織行業可持續發展、纖維塑料、再生循環、生物降解、存量和增量的問題,與此同時,多方面開展國際化合作,進一步推動中國紡織可持續發展,展示中國紡織科技材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