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夏一梅 浙大管院1985級工業管理工程本科班
1985年的冬天仿佛格外溫暖,還記得那天,同學們在三分部(現在的之江校區)一起包餃子,那是為我和另一位只大我兩天的同學一起過大學時代的第一個生日。
當年自己是班級最小的一個,可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如今在很多場合自己已經變成了最年長的那一個。
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母校、管院這些年也是在飛速地進步。
當年沒有網際網路,孤陋寡聞的我,偶然之下我把浙大當作了第一志願。只因班主任老師的一句話,也只問清了這個學校在杭州。三十多年過去,如今的浙大已經穩居國內高校第一梯隊,「天下誰人不識君」。
初入浙大時,還沒有管院,有的只是只有一個專業,每年只招一個本科班的管理系。我們是第三屆--只有"在產品",沒有"產成品"。那時的管理系幾乎是全校最小的系,現在的管院已然是全校最大的學院之一了。
當年的我們只有一個專業,但課程設置很綜合,既有工科的基礎課,也有經濟管理類,印象最深的是校黨委副書記朱深潮親自講授的創造力開發,為我們開啟了全新的視野,還有左軍老師給我們開的談判課,大家在課堂上熱火朝天地討價還價「賣自行車」,在課外分工包幹章節翻譯英文專業書籍。
也許正是得益於當年的複合教育,同學們在實業外貿、金融投資、政府高校各顯身手,也為個人職業生涯中作跑道轉換提供了便利,記得在做酒店項目時,大家奇怪我怎麼看得懂建築圖紙,我不謙虛地告訴他們:「我們當年學過的機械製圖比這圖可複雜精細多了!」
我們本科生基本是應屆畢業的十七八歲的孩子,對管理並無感性認識。但管院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接觸社會的機會,例如八十年代全國著名的海鹽襯衫總廠的步鑫生,就是幹部專修班的同學,和我們一起食堂吃麵條(他胃不好),學院還為我們創造了很多走進一線的實踐機會,去過不少工廠企業,因股份制的畢業課題我和同學們還得以走訪飛樂音響、電真空等中國最早的上市公司。
在浙大,我作為當年「高考全國一張卷,地區八個縣的高考狀元」,一下子掉進了學霸群,第一次體驗到從第一名到倒數第一名的滋味,讓我從此面對任何困境都能夠泰然自若;
在浙大,第一塊肥皂,是小賣部的售貨員破例照顧賣給我的(當年還是計劃經濟,剛報到還沒有領到票);在浙大,我第一次吃到了極難運到大西北的香蕉;在浙大,收到了人生第一支口紅;在浙大,我參加了杭州市的首次無償獻血活動;
回望來路,浙大管院對我的意義,是這許許多多的第一次,為一個來自偏遠山區的懵懂少年,打開了社會化的大門。
之前整理書房,發現不少老物件還靜靜地躺著,承載著過去的時光,包括這本有點特殊的畢業證。相信絕大多數的同學畢業證上面都只有校長的一個名字,而且是蓋上去的姓名印章,而我的這本上面可有兩個。
那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上海遇到時任中科院院長的路甬祥老師,我跟他打招呼:「老校長好!」他笑著問我:「你是哪個浙大的呀?」(前一年剛剛四校合併)聽到我的答覆「反正我的畢業證上有您的名字」,他爽快地應我的要求在我的畢業證上補了一個親筆籤名,兩個「路甬祥」時隔十年。
當年的時光裡,我們來不及意識到,後來發芽成蔭的很多苗與樹,是源於浙大管院種下的種子。
曾經的同學、校友,成了並肩的合伙人、同事戰友、業務合作夥伴,因為共同的基因,大家有著更低的溝通成本,更高的信任和默契度。
作者簡介夏一梅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工程1985級本科校友
浙大上海校友會常務副秘書長
浙江大學上海校友經管分會常務副會長
上海遂真投資管理投資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