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來自廣州海關的譚玉嬋的來稿,原文的標題是《那些年,我們在海關學院讀書》。小關看到這篇文章的第一反應是咱們關院的校友,細讀之下才發現竟是來自另一所「海關學院」!(⊙o⊙)
小關先帶大家認識一下管幹院吧~
"管幹院"的全稱是中國海關管理幹部學院,1984年5月26日,由海關總署決定成立,並批准於1985年9月正式開學。學院位於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葫蘆崗,是當時海關系統唯一的一所培訓在職海關幹部的大專院校,學制兩年。只有通過全國成人高考,達到錄取線才能進入管幹院讀書。從2000年秋季開始,管幹院不再舉辦大專班。2001年6月,「中國海關管理幹部學院」遷出,成立「海關總署廣州教育培訓基地」。2005年1月,經海關總署批准,更名為「海關總署廣州教育培訓中心」,由廣州海關代管。在海關總署確立的「以上海海關學院為龍頭,以秦皇島培訓學校和廣州教育培訓中心為兩翼」的教育培訓整體格局下,承擔著重要的教育培訓職能。
1985年的9月,正值金秋時節,中國海關管理幹部學院迎來了132名海關學子,這些來自全國各地21個直屬海關的新生們,為學院增添了無限的活力。
9月4日上午,陽光明媚,秋風送爽,1985級首屆新學員開學典禮在學院禮堂舉行。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廣東省內各直屬海關、學院領導和全體師生出席典禮,錢南山院長致辭,他寄語同學們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嚴謹治學,刻苦求知,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和國際視野,成為綜合素質過硬的海關棟梁之才。選擇管幹院就要熱愛它,儘自己的努力為管幹院的形象和聲譽增添光彩。
我坐在臺下聆聽錢院長的講話,心潮澎湃,我相信自己將在管幹院書寫新的人生篇章,收穫師生情誼、同學友誼和寶貴知識,我要把握時光,努力學習,為自己的人生歷程繪上精彩的一筆。
(學院門前留下倩影)
中國海關管理幹部學院坐落在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葫蘆崗(那時還沒有新滘西路),毗鄰廣州「市肺」萬畝果園,校園佔地面積36畝。學院門口上方鑲嵌著「中國海關管理幹部學院」10個金色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雨水滋潤著花木,和風吹拂著樹葉,細葉榕、大葉榕、鳳凰木、大王椰、白玉蘭、木棉、紫荊、芒果樹、散尾葵、九裡香種滿了校園。教學大樓、宿舍大樓、圖書館、飯堂、禮堂、醫療室、健身房、籃球場一應俱全,電教館、計算機房設備先進,功能齊全。校內樹木蔥蘢、鳥語花香,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為師生創造了健康、舒適、幽雅的學習生活環境。
學院的辦學宗旨一是教育面向海關,服務於海關;二是培養德才兼備的海關人才。管幹院從海關實際需要出發,按照成人特點,遵循教學規律,設計教學課程,並先後編寫了中國海關、海關貨管、查私、行郵、商品學、統計、公文寫作、電子計算機基礎、基礎英語9門專業教材,增強了實踐性教學和案例教學,體現了海關教育特色。辦學初期有學院、處領導16人,本院教師28人,聘請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民族學院、廣州教育學院、海關分署兼職教師18人。由學院專職老師與來自高校和海關第一線的資深兼職老師相結合的師資隊伍,適應了教學的需要。
管幹院堅持從嚴治校,著眼教書育人,建立了專職部門和學員組織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在辦學歷程中,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和勤奮好學的校風,第一學年學習基礎課,第二學年學習專業課。基礎課開設的課程有:政治經濟學、哲學、國際貿易、經濟地理、國際金融、中文、法律、英語、行政管理學、體育等。基礎課由聘請的高校老師授課,最受同學歡迎的課程是暨南大學廖教授上的國際貿易。廖教授從理論和實務兩個方面介紹了國際貿易的各個方面,包括國際分工理論、貿易術語、國際貿易的政策和措施、經濟合作一體化、國際貨運與保險、國際貿易結算、商檢、索賠等重要內容。他引用大量案例,為我們理解國際貿易的實際問題和熱點問題提供了指導。
(外籍老師在上課)
暨南大學吳教授講授中文,我對中文課程情有獨鍾。翻開《大學語文》、《文學概論》、《現代漢語》課本,我傾聽吳教授關於文學的註解,走進妙語連珠的語文天地,感受文學世界的巨大魅力,領略文學世界的博大精深。我學習古詩文、議論文、散文、小說、新聞、寫作……吳教授帶領我們學習古典名篇、範文警句,讓不朽的經典名篇融入我們的血液,激活我們的思維,每篇文章都給我啟迪。學到的新知識,優化了我的行為,擴闊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精神,使我的寫作技巧得以提高,智慧得以增長,素質得以提升。
海關專業課由管幹院和來自海關系統的兼職老師擔任,魏老師教海關監管,劉老師教海關查私,海關分署的胡老師教海關徵稅、海關統計。他們有豐富的海關工作經驗,在教學上不吃老本,努力做到精益求精,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饒有風趣,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本院張教授教英語精讀、泛讀課,陳老師教英語口語、聽力課,潘老師教海關專業英語。上課時,三位老師全程用英文講解。他們注意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並與中國海關的英語教學相結合,深入淺出地向學生講解,利用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直觀,得到學生的好評。在小小的課堂中,歷史老師談古論今,使我驚嘆;經濟地理老師縱觀天下,讓我敬佩;哲學老師旁徵博引,使我讚嘆;海關業務老師博學多才,令我佩服……各位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精心的授課,使我受益匪淺。
(在語音室上課及與老師合影)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管幹院圖書館面積1千多平方米,有4萬多冊藏書,海關專業書佔28%。在課餘時間,我常去圖書館借書,去閱覽室看報刊雜誌,閱覽室常常坐滿人。圖書館實行開放式服務,從圖書的訂購、編目、檢索、借書到還書等工序,全部實現電腦化,快捷妥當,受到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清楚地記得老師們教導我在閱讀時,不僅要集中注意力,還要用心去思考閱讀的內容,眼到手到心到,以達到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經常寫閱讀心得。老師的教誨如春風般滋潤著我的心田,使我養成並保持著良好的閱讀習慣。我擔任學院團委宣傳委員,負責學院的牆報,兩周出一期,每期我都投稿,寫詩歌散文隨筆。我時常通過寫作,反觀自己的行為,叩問自己的心靈,進一步完善自己。每期牆報都吸引同學們駐足觀看,自己付出的努力得到肯定,我感到很欣慰。
優秀的師資、優良的校風、優美的校園,無不蘊涵著團結友愛,無不闡釋著師生和諧,無不彰顯著奮發創新。老師們言傳身教,同學們勤奮好學,學院尊師重教、團結守紀的良好氛圍,激勵我更加刻苦學習,絕不浪費一分一秒。面對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我打開心靈之門,用心去感受周圍的世界。我享受在學院讀書的日子。清晨,我在綠樹成蔭的校道上跑步,聽清脆的鳥鳴,看搖曳的竹林。榕樹下傳來琅琅的讀書聲,那是勤奮的海關學子在朗讀英語課文。在靜夜如水的晚上,同學們在課室裡溫習功課。
(學院的飯菜票)
校園生活猶如一首優美的奏鳴曲。學院根據師生需求舉辦各類講座,組織師生參觀虎門銷煙紀念地,憑弔抗敵英烈;去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院根據青年的特點和要求,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有利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體育活動。為了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活躍第二課堂的學習氣氛,學院成立了多個學習興趣小組,我參加英語興趣小組,李老師教我們唱英文歌,朗讀英文詩歌,排練演出英語小品。劉老師是合唱團的總指揮,學院合唱團參加廣東分署文藝調演獲得第二名,成績彪炳。陳老師教我們健身操、太極拳、形體舞。
一學期一次的文藝匯演,人人參與《秋天的旋律》、《校園之春》、《歡樂年華》、《我心飛翔》等主題晚會演出,各班的節目精彩紛呈;我參加每周一次交誼舞會,放鬆身心;學院組織我們到南海西樵山、番禺蓮花山、從化流溪河森林公園、肇慶鼎湖七星巖、廣州白雲山、南湖等地郊遊,多次組織籃球、桌球、拔河、拖拉機、棋類比賽,舉辦書畫攝影展覽,舉辦主題徵文比賽。以上一系列活動,寓教於樂,對於培養同學們熱愛管幹院,增強集體主義精神,彼此之間加深了解,增進友誼,起到了「春風潤物,細雨無聲」的潛移默化作用,使同學們的生活多姿多彩,增強了學院的凝聚力。我們來自全國各地,緣分卻讓我們聚集在管幹院。我們擁有快樂,我們擁有激情,我們擁有友愛。考試的緊張,讀書的辛苦,思鄉的惆悵,盡在這團結和諧的氛圍中慢慢化解。
在管幹院的日子久了,越來越覺得,它就像一幅水彩畫,樹木掩映的大樓,講臺上儒雅敬業的專家教授,校道上青春洋溢的莘莘學子。全校師生都是畫家,共同為學院描繪最新最美的圖畫。在這裡,我們可以體會到濃厚的學習氛圍,領略獨特的南國風光,品味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
每當芒果掛滿樹頭,荔枝、龍眼、黃皮成熟,楊桃豐收時節,我們一起去附近的萬畝果園照相,留下青春的倩影。雖然果林不是風景名勝,但一樹一果、一田一水,都成為我們流連忘返的勝景。我們一邊品嘗嶺南佳果,一邊欣賞果園優美的景色,呼吸著大自然清新的氣息,置身其中,悠然而行,樂也融融。
兩年時間飛逝,鳳凰木花開了,到了畢業的季節,拍畢業照,吃散夥飯,令人有一種惆悵的感覺。晚風拂面,阿慶、阿美、阿山、小雄在操場拉小提琴,海儀拉手風琴,我們齊唱《友誼地久天長》、《故鄉的雲》、《我的中國心》、《十五的月亮》、《明天會更好》……那一瞬,琴聲和歌聲便飄蕩在校園的每個角落。南風輕輕地吹送,相聚的光陰匆匆,親愛的朋友不要難過,以後要彼此珍重。聚也不是開始,散也不是結束,同窗兩載凝成的無數美好瞬間,將永遠銘刻在我的記憶之中……
1987年7月18日上午,管幹院首屆(1987屆)學員畢業典禮在禮堂舉行,131名海關學子順利畢業(有1位同學因病休學1年)。錢南山院長代表學院向全體同學表示熱烈的祝賀,向為同學們的成才付出辛勤勞動的教職工表示崇高的敬意,他肯定了畢業生們在校期間取得的成績,對畢業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同學們把在校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海關實際工作中,為海關事業不斷添磚加瓦;謝春錦等老師發言,他們堅信同學們一路走來所積累的人生經歷,必將是一筆恆久無價的寶貴財富,要永記師生情誼;學生代表郝崇福、李忠民、蕭揚等同學在發言時回憶大學兩年裡生活和學習的細節,表達了對母校的留戀之情和對老師的感恩之意,他們表示今後會一定要將優良傳統發揚下去,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回報母校,回報海關。
(畢業了,留下照片作紀念,中間為作者本人)
「桃李滿天下」是教師的榮耀。從1985年到1998年的13年間,中國海關管理幹部學院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海關人才,許多人成為海關業務骨幹,一部分人擔任海關基層領導工作。同學們為海關事業貢獻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回憶眾多美好的往事,心中總是感慨萬千。憶起在管幹院兩年生活的日日夜夜,總能感受到領導、老師們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對我來說,老師們既像朋友般熟悉,又像親人般貼心,使我時時感到溫暖。在我的人生旅途上,是老師開發了我的智力,為我點燃了希望的光芒;是老師化作級級階梯,讓我踏步奮進。即使我剪下一片片雲箋,也寫不盡我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兩年時光雖短暫,濃濃友情未能忘。無論何時何地,我都以自己是一名中國海關管理幹部學院人為榮!
( 作者: 廣州海關 譚玉嬋 作品原名《那些年,我們在海關學院讀書》
責任編輯 微信團隊優秀成員 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