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和方法

2021-02-07 歷史試題研究史老師


唐代科舉考試設科繁多,不同時期其科目設立也不盡相同,前後總計不下幾十種。其中常設的科目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此外,還有制科和武舉科等。秀才科 考方略策(計謀策略)五道題,依文理通順透徹程度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錄取。隋唐時代均以秀才科為最高,所以被錄取也最難。隋代秀才科先後錄取不過10人,唐代秀才科每次錄取的僅一二人,秀才科錄取後,按四等授予官位,即正八品上,正八品下,從八品上,從八品下。 由於秀才科錄取的難度較大,唐初舉行了一段時間,後來就停止了。所以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唐時秀才,則為優異之科,不常舉。」進士科 唐初僅考時務策(當世要事的對策)五道,後增加考試帖經和雜文。帖經是考默寫經書的能力。雜文是指以規諫、告誡為主題的箴、銘,晉朝的陸機在《文賦》中說:「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經策全通為甲等,策通四道、帖通四道以上為乙等。唐中葉後又增考詩賦,並重視詩賦的考試。往往帖經不合格的,如果詩賦考得好也可以錄取。這是唐詩興盛的反映,同時又反過來促進了唐詩的進一步發展。進士科錄取分為兩等,甲等授予從九品上之官職,乙等授予從九品下之官職。唐代進士科最受士子青睞,《唐摭〔zhi 職〕言》說:「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為不美。」唐玄宗時每年參加進士科考試的,「常不減千餘人」,及第者最多時不過30餘人。《全唐詩》中有「桂樹只生三十枝」,反映了進士科每次錄取名額不過30人左右。據徐松的《登科記考》統計,終唐之世計289年,貢舉進士為266次,及第進士為6442人,按《通典·選舉三》每年應舉數「多則二千人,少猶不減千人」計算,唐代約計有50萬人次參加過進士科考試,平均每年及第在23人到24人之間。這與《通典》所載「其進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倍之,得第者百十一二」基本相符合。進士科之所以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與進士及第者往往受到重用有關。有的進士及第者位及宰相,從唐憲宗到唐懿宗期間共有宰相133人,而其中進士出身者有98人,約佔宰相總數的74%,宰相中進士出身的人數已佔絕對優勢,反過來又促使朝野上下更重視進士科。唐玄宗時禮部員外郎沈既濟曾說:「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四方觀聽,希其風採,每歲得第之人,不浹〔jia佳〕辰而周聞天下,故忠賢雋彥蘊才敏行者鹹出於是」(《通典·選舉三》)。正是由於進士科及第者官位顯赫,錄取人數又少,所以進士科也最難考。

明經科 又可細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等。在唐代按經書的分量又把經書分作大、中、小三類:《禮記》與《春秋左氏傳》被稱為大經;《詩》、《周禮》、《儀禮》被稱為中經;《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被稱為小經。《論語》、《孝經》為共同必試,要求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都要掌握。明經科就是考以上儒家經典著作,方式分帖經、墨義、時務策與口試等。據《新唐書·選舉志》載,唐代明經科,先考帖經,每經考十帖,每帖考三言,通六帖以上者為合格。然後墨義(或口試)經義十條,通十條為上上,通八條為上中,通七條為上下,通六條為中上,餘者為不合格。然後考時務策三道,通二道為合格。帖經、墨義(或口試)、時務策三項考試皆合格的被錄取。明經科的錄取分為四等,分別授予從八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從九品下等官職。明經科的考試要求是不高的,只要求熟讀經義註疏就行,對於經義也未必真懂。錄取的比例也較大。進士科大約每100人只有一二人被錄取,而明經科大約每10人就有一二人被錄取。唐有重進士、輕明經的傾向,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諺語,意思是說30歲的人去考明經科,算是年紀老的了,而50歲的人去考進士科,算是年紀輕的了。說明考明經科容易,考進士科很難。

明法科 即法律科,主要考律、令等知識。試策共10條,其中律七條,令三條。全通為甲等,通八條以上為乙等,通七條或七條以下為不合格,不能錄取。明法科的考生來自律學的學生和州、縣的鄉貢。明法科主要是試考生對朝廷刑法和國家組織制度的了解程度。錄取人數很少,有史可查的有李朝隱等(《舊唐書·李朝隱傳》)。

明字科 也稱「明書科」或「書科」。明字科先試帖經,然後口試,最後試策。帖經試《說文》六帖,《字林》四帖,共十帖;口試「不限條數,疑則問之」;口試通過後再筆試《說文》、《字林》20條,答對18條為合格。並且「凡明書,試《說文》、《字林》,取通訓詁,兼會雜體者,為通」(《唐六典·禮部》)。明字科考生來自書學學生,合格者再經祭酒審定,而後參加省試,省試及第,僅取得了科舉出身,再經吏部銓選才能放官。明字科及第敘任的品階是從九品下。明字科考核的是文字、訓詁知識和書法,明字科的設置也反映了唐代重視書法的風尚。古代著名的楷書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和草書家張旭、懷素,除歐陽詢生於隋唐之際外,其餘四人都生於唐代,另外還有虞世南、褚遂良等書法家也生於唐代。宋代朱翌曾言:「唐百官志有書學,故唐人無不善書,遠至邊裔書吏、裡儒,莫不書字有法,至今碑刻可見也。往往勝於今之士大夫,亦上之所好,有以勸誘之。」(《猗覺寮雜記》卷上)

明算科 即算術科,著重考核算術,要求詳明術理。主要考《九章算術》三條,《周髀〔bi 畢〕算經》、《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五經算》各一條,十通六者為合格。《記遺》、《三等數》帖讀十得九者為合格。另一說,「試《綴術》、《緝古》錄大義為問答者,明數造術,詳明術理,無注者合數造術,不失義理,然後為通。《綴術》七條,《緝古》三條,十通六。《記遺》、《三等數》帖讀十得九,為第。落經者,雖通六,不第。」(《新唐書·選舉志》)明算科考生主要來自算學生,算學生學業完成後參加國子監考試,合格者再參加科舉省試,及第後待銓選後敘任官員為從九品下。

諸史科 即歷史科。「一史」,主要考《史記》。「三史」,主要考《史記》、《漢書》、《後漢書》。史科為唐穆宗時所設。每史問大義百條、策三道,義通70條策通二道者合格。開元禮科 即禮制科,主要考唐玄宗開元年間所制定的禮儀制度,為唐德宗貞元年間所設。應試者通大義70條、策二道者為合格,通大義百條、策三道者超資授官。童子科 規定凡10歲以下能通 一經及《孝經》、《論語》的,皆可參加童子科考試。能背誦十卷的可以授官,能背誦七卷的可以授予出身。道舉科 唐玄宗時舉行過,主要考《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這是唐朝注重道家思想、扶持道教勢力的反映。制科 皇帝的命令稱為「制」,皇帝特別召集一些人舉行的考試科目,稱做「制科」。考試的時間及內容都由皇帝臨時決定,隨皇帝的一時高興而舉行,名目很多,發「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博通墳典達於教化」、「軍謀宏遠堪任將帥」、「詳明政術可以理人」等等,前後不下八九十種名目,甚至還有「不求聞達」(不求顯達)科、「高蹈丘園」(隱居丘園)科,甚為可笑。一般說,制科要考「時務策」,即對當世要事的對策,自唐玄宗以後加試詩賦。制科是皇帝親自網羅人才的一種辦法,考試成績優等的,可以得到較高的官職,考試成績次一等的,可被授予出身。制科雖是皇上恩準的特殊科考,但制科出身的人,卻不被人們敬重,以為非正途出身,遠不如進士出身的人榮耀。應科舉考試得官以後,還可以再投考制科,如詩人賀知章,先曾考進士科,獲得官職,以後他又應考制科,考取了「超拔群類科」,再獲更高的官職。

武科 創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由兵部員外郎主持,又分為平射、武舉二科目。主要考步射、馬槍、馬射、負重、語言、身材等等。《舊唐書》載,郭子儀就是「以武舉高等,補左衛長史」的。唐代武舉,由州縣考選後,以鄉飲酒禮貢舉至兵部進行考試,每年應試的常有數百至數千,而能及第者不過數十人。其考試內容主要有:長垛、馬射、馬槍等。所謂長垛,置帛五規(圓形)於垛(土築的箭靶)上,相距百有五步,內規廣六尺,橛〔jue 決〕廣六尺,餘四規,每規內兩邊各廣三尺,懸高以30尺為限,列坐引射。所謂馬射,穿土為埒〔lie 列〕(矮牆),其長與垛相同。綴皮為兩鹿,歷置其上,馳馬射之。所謂馬槍,斷木為人,戴方板在頂上,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馳馬入埒,運槍左右,觸必板落,而人不踣〔bo搏〕。長垛、馬射為試弓法;馬槍為試馬上舞槍。此外,還有步射(射草人)、翹關、負重、身材及言語之選。《新唐書·選舉志》載:「翹關,長丈七尺,徑三寸半,凡十舉後,手持關距,出處無過一尺。負重者,負米五斛,行二十步,皆為中舉。」「身材」和「言語」之選,取其軀幹雄偉、應對詳明、有驍勇才藝和堪為統帥者。如果是文官要求參加武科,取身材六尺以上、年齡40歲以下,強勇可以統人者。通得五成以上的為合格。

醫舉科 是唐代設置的專門為選拔醫學人才的科舉考試科目。最早開設於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考試內容:各試醫經方術策十道,《本草》《二道》,《脈經》《二道》,《素問》《十道》,張仲景《傷寒論》二道,諸雜經方義二道,通七成以上的為合格。考生主要來自醫學學校的學生。從以上常科來看,經常採用的考試方法,主要有帖經、墨義、策問、詩賦等,間或還採用口試。

帖經 這是唐科舉考試常用的方法。「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唯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通典·選舉三》)即將經書上某行帖上三個字,要求將所帖的三個字填寫出來,這和現在流行的「填空」有些類似。這種考試方法原是很簡單的,只要把經書文注讀熟即可應付。這種考試方法適合於考查記誦性的知識,對於測試認識能力、思辨能力及應變能力,是無能為力的。故即使考生對一般帖經(填空)均能回答,也使考官難以分出優劣。為了便於取捨,考官挖空心思提高考題的難度,出些孤章絕句、疑似參互、易於混淆的題目,如出一些偏題、怪題,「甚者或上抵其注,下餘一二字,使尋之難知,謂之『倒拔』。」(《通典·選舉三》)這樣把本來容易應付的帖經考試,變成考生的一道難關。於是歷年考生就想方設法搜索偏怪難題,把孤絕幽隱的句子編成便於記誦的歌訣,稱為「帖括」。考生們熱衷於記誦帖括的歌訣,而對儒經的大義反而知之不切了。針對這種情況,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國子祭酒楊瑒〔yang 楊〕上奏道:「竊見今之舉明經者,主司不詳其述作之意,曲求其文句之難,每至帖試,必取年頭月日,孤經絕句。且今之明經習《左傳》者十無二三,若此久行,臣恐左氏之學廢無日矣。臣望請自今已後,考試者盡帖平文,以存大典。」(《舊唐書·楊瑒傳》)當朝重視楊瑒的意見,特下制令:「禮部舉人,比來試人,頗非允當,帖經首尾,不出前後,復取者也之乎頗相類之處下帖,為弊已久,須是釐革。禮部起今,每帖前後各出一行,相類之處,並不須帖。」(《冊府元龜·貢舉部》)根據此項命令,禮部考試開始實行開三行,不再在斷絕疑似之處帖題了。

墨義 是一種簡單的對經義的問答,只要熟讀經文和註疏即能回答。如原題:「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所謂四者何?」對:「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謹對。」又如原題:「『見有禮於其君者,如孝子之養父母也』,請以下文對。」對:「下文曰:『見無禮於其君者,如鷹鸇〔zhan沾〕之逐鳥雀也』。謹對。」還有原題「請以註疏對」的。如答不上來,就寫上:「對未審。」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增加了「口問大義」,即用「口試」這種新的考試方法。規定問義應當眾進行,問義結束時當即宣布考試成績,以此來限制考官以個人好惡而取捨,讓眾人對口試進行監督。但執行時往往由考官單獨口試,問答時又不做記錄,因而出現舞弊現象。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為平息眾怒,重申命令「舉人帖及口試,並宜對眾考定,便唱通否。」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中書舍人權知禮部貢舉趙贊曾奏請:「以所問錄於紙上,各令直書其文」。 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尚書左丞權知禮部顧少蓮也奏稱:「試義之時,獨令口問,對答之失,復視無憑,黜退之中,流議遂起。」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禮部貢院又請皇帝廢除口試。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權知禮部侍郎韋貫之奏請恢復口試。口試的方法比較靈活,但隨意性較大,確實有複查無憑的缺點,容易給一些考官和考生提供聯合舞弊的機會。

策問 這是沿襲西漢以來的「射策」、「對策」的考試方法,它是設題指事,由被試者做文章,題目的範圍是當世要事和計謀策略,要求對現實中諸如政治、吏治、人事、教化、生產等問題提出建議,或寫出政論性的文章。它比帖經、墨義要求要高一些,這是一種較好的考試方法。但是,這種考試方法行之既久,後來的讀書人將每年考試的考卷舊策編綴起來,熟讀爛背,「束書不觀,專讀舊策」,以應付考試。傳說李白這樣的大詩人,考試時也曾和其他考生一起將此類書「攜以就試,相顧而笑」。可見,久而久之,靠策問也難以考出真正的人才。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因有人反對詩賦而連及策問,結果詔令將二者並停,改試議論各一道。但由於議論空泛,難於把握取捨標準,未及推行而又復舊。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八年(公元834年)又經過一次反覆,變通之後又復舊。要求考生對經史和時務並加重視,在策問題目上,提出經史與時務兼顧,如策問五道題,其中經史三道,時務兩道。其用意在於使考生古今並習,不致偏廢。幾經反覆調整後,策問這種方法被延續使用。應該說,策問本身屬於一種較好的考試方法,但由於科舉考試內容限制了它的作用,後來,策問也漸重駢儷〔li 吏〕,也就同帖經一樣,逐漸成為束縛考生思想的一種手段。

《昌黎全集》卷十四錄有進士科策問13道,茲錄其二道如下:「問:古之人有云:『夏之政尚忠,殷之政尚敬,而周之政尚文』,是三者相循環終始,若五行之與四時焉。原其所以為心,皆非故立殊而求異也,各適於時救其敝而已矣。夏殷書存者可見矣,至周之典籍鹹在,考其文章,其所尚若不相遠,烏所謂三者之異云乎?抑其道深微不可究歟〔yu 愚〕?將其詞隱而難知也。不然則是為謬說矣。周之後秦、漢、蜀、吳、魏、晉之霸,亦有尚乎?無也。觀其所為,其亦有意云爾。循環之說安在?吾子其無所隱焉。」「問:夫子曰:『潔淨精微,易教也。』今習其書,不識四者之所謂,盍〔he 何〕舉其義而陳其數焉。」詩賦 是後來加試的一種考試方法。鑑於考生多背誦經義和舊策,沒有實才,於是就在經義策問的基礎之上加試一詩一賦,也稱之為帖詩。詩賦比帖經、墨義更能考察考生的思想,且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文學修養和文化水平。不過這種詩賦格律體裁均有固定格式,語句用詞又必端莊典雅,堂皇矞〔yu玉〕麗。白居易於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以《性習相近遠》賦和《玉水記方流》詩及第中選。我們且看他後一首應試的詩:

 

良璞含章久,

寒泉徹底幽。

矩浮光灩灩〔yan厭〕,

方折浪悠悠。

凌亂波文異,

縈〔ying迎〕回水性柔。

似風搖淺瀨〔lai賴〕,

如月落清流。

潛潁應旁達,

藏真豈上浮。

玉人如不記,

淪棄即千秋!

 

這種試帖詩,多為12句,共六韻(也有16句,共八韻的)。首兩句見題,中間八句,兩兩相對,最後兩句作結。這種格式在以後的科舉考試裡慢慢發展成一種禁錮思想的形式主義的八股文。試帖詩中被世人傳為佳作的,有中唐「大曆十才子」錢起在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所試《湘靈鼓瑟》詩: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祖詠的試帖詩《終南山望餘雪》,寫得也很灑脫: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境似畫,但不符合考試規定的詩六韻的試律格式。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載:祖詠交卷時,考官詰問他為何尚差四韻,如此離格?祖詠答曰:「意盡。」詩四句已將終南景色盡收筆底,何須畫蛇添足?以詩賦取士也造成士子追求文章形式,著意詞藻華麗,形成「爭尚文辭,互相矜炫」的浮華之風。這與漢以來以儒術取士之方針相去甚遠。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詔書曰:「以聲律為學,多昧古今」;「六經則未嘗開卷,三史則皆同掛壁」。

讀書人經過省試(尚書省禮部試)合格了,只不過是取得了「出身」,還不能馬上去做官。要想做官,還得參加吏部考試。吏部考試包括「書、判、身、言」四個方面。第一考「書」,即書法寫字,試其「楷法遒〔qiu求〕美」。第二考「判」,即寫另一種文體的文章,試其「文理優長」。第三考「身」,考察其相貌是否端正,試其「體貌豐偉」。據說有一讀書人名叫方於,由於他缺唇連應10餘科而不得錄取。第四考「言」,考察其口齒是否清楚,試其「言辭辨正」。如果「書、判、身、言」這四項全能夠通過,便可以授予官職。像韓愈這樣的文豪,竟四試於禮部,三試於吏部。就是說韓愈參加過四次省試,方才通過,又參加過三次吏部考試,一直未能通過。於是他企圖通過當朝宰相推薦而得官,但他三次上書均無結果,最後只好離開長安,到宣武軍節度使董晉的麾下做幕僚,以後由董晉薦舉,由此他才走上了仕宦之路。可見科舉考試之艱難!即使通過了吏部考試,所授官位無非八、九品,其秩位並不高。不過從此便登上仕途,成為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員,因而讀書人仍把科舉考試看成是一生之中的一件大事。

相關焦點

  • 唐代科舉,科目選,後期發展
    大家好,我是李珂,今天給大家說說唐代科舉唐代科舉科目後期發展貞元以後是科目選發展的第二階段。原有的宏詞、拔萃照常舉行。同時,貞元二年以後陸續設立的開元禮、三禮、三傳、三史等科目,除了作為貢舉的科目,也作為科目選的科目。
  • 唐代科舉趣事
    作者 | 愚公打鐵  字數 1178     閱讀約5分鐘科舉制度始創於隋代,興起於唐代,然後歷朝歷代發展沿用,直到1905年被廢除,大約存在了一千三百年,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無數讀書人皓首窮經,只求能通過嚴苛的考試,博取功名。
  • 公平公正的唐代科舉考試
    那麼,唐代的科舉考試,是否公正呢?在《唐摭言》卷十中,有這樣兩條:劉得仁,貴主之子。自開成至大中三朝,昆弟皆歷貴仕,而得仁苦於詩,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張倬者,柬之孫也。嘗舉進士落第,捧《登科記》頂戴之曰:「此即千佛名經也。」劉得仁,是公主的兒子,皇帝的外孫。本來,公主之子做官,是有特殊渠道的。
  • 唐代科舉與文學
    科舉制度長久地影響著文學的發展和知識分子的生活、思想,牽連著社會各階層的命運。傅璇琮先生是唐代文史大家,以其對於唐代文史資料的廣泛搜羅和嫻熟運用、對唐代文化的宏觀審視,從科舉制度入手,以嚴謹翔實而又富於情致的筆觸,精細描畫了關於唐代科舉的種種細節,完整展現了唐代科舉制度的面貌。在論述的精度與深度上,堪稱唐代文史研究的表率之作。
  • 唐代的禮部不僅是教育管理機構,同時也是科舉管理機構
    唐代的禮部不僅是教育管理機構,同時也是科舉管理機構,對教育和科舉的關係起著協調作用。禮部的教育管理職能大致有4個方面:第一,貫徹實施崇聖尊儒的文教政策。自唐初確立崇聖尊儒的文教政策後,具體貫徹實施是由禮部來執行的。
  • 唐朝的科舉考試才是真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唐朝科舉考試主要的形式分為常舉和制舉。制舉一般是皇帝一時興起舉辦的,考試時間與科目均不確定,報考的人數不多。唐代學子投考的主要是每年定期舉行的常舉考試,考試的科目主要以進士科和明經科為主。進士科考詩賦,要求考生在既定的題目寫一首詩,再寫一首賦,靈活性比較大;而明經科主要考察對儒家經典的記憶情況。
  • 科舉漫談
    中國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自隋唐以來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
  • 古代的科舉考試要考多少場?
    在中國歷史上,貧苦的百姓只有通過科舉,才能成為達官顯貴。百姓們都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只要能夠金榜題名,就能放下鋤頭,成為朝廷的官員。所以古代讀書人大多數還是目標考上狀元為自己最大的人生目標。
  • 唐代大詩詞家,婉約詞派創始人,竟然還是位科舉槍替高手
    什麼是槍替「槍替」,俗稱替考,是科舉考試的作弊手段。這種方法的安全性實用性都比較高,不需要去勾結權貴,被有錢無勢的人採用。槍替不需要去勾結主考官和權貴,再者唐代科舉考試是開卷,允許帶小抄,槍替就成為了唐代最常見的作弊方式。
  • 科舉制度簡介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
  • 科舉制度那些事,八股文的由來,科舉取士的前生後世
    到了東漢,為了避劉秀的諱改成茂才,而秀才一科,也逐漸由特科(特別舉辦的制度)變成常科(經常舉辦),成為僅次於孝廉的第二大類舉薦科目。到了唐代,科舉制度進一步革新。唐代科舉考試種類非常多,除了大家熟知的進士科,還有明經、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等,最多時多達百科,某些年代還有特殊的武舉,比如名將郭子儀,他就是武狀元出身。
  • 夢幻西遊三維版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答案 科舉答案分享
    夢幻西遊三維版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哪?來看看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唐代科舉及第的學子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哪答案一覽吧!
  • 現代公選制度和科舉制度有關係?科舉制度對公選制度有什麼影響?
    目前的公選考試在考試形式上主要採取公務員考試模式,分為筆試考試和面試考試兩部分,其中筆試考試又分為公共科目和專業科目。以公選考試對選拔對象的要求來看,這種考試模式顯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筆試考試題目設置涉及的知識面廣,過分強調對知識的容量的考察,這種廣泛的程度並未考察出考生的綜合素質。
  • 古代史:科舉制度——古代選官制度的創舉
    北周時,「選無清濁」,隋承此風,「官無清濁」,九品中正制終於被廢止,這是科舉制產生的前提。從形式上看,科舉制與漢代以來相沿接替察舉制存在著繼承關係。東漢左雄建議被察舉者須經考試,即所謂「儒者試經學,文吏試章奏」。魏晉南北朝時期,察舉制受到九品中正制的制約,基本為世族子弟壟斷,考試只是間或舉行。所試科目仍然是經學和文章,大致孝廉主要試經,秀才主要對策,有時兼及經文,南北基本相同。
  • 唐朝的一場科舉考試,改變了多少詩人的人生?
    有了科舉,選拔官吏之權收歸中央,不管是世家子弟,還是寒門士子,都可「投牒自進」,通過考試取得做官資格,改變命運。唐太宗進一步完善隋朝開創的科舉制,當李世民在宮門遠遠望見新晉進士魚貫而出,感慨「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時,這一影響後世一千多年的選官制度,正徐徐拉開帷幕。
  • 明經取士與唐代治《詩》取向是怎樣的?對其發展有何影響?
    導語:明經取士與唐代治《詩》取向是怎樣的?對其發展有何影響?唐代明經科在科舉考試中佔據重要地位,對《詩經》學的影響最為直接也最為明顯。隋唐科舉重視士子的經學才能,明經科是唐代科舉重要的仕進之途,士子參與應試者甚眾。
  • 科舉制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科舉考試都考了哪些?
    其實石勒的科舉制度也不是原創,科舉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此時的科舉制度已經形成了一系列較為完善的制度,「分科舉人,考試進用」的制度已經非常普及了,在漢朝時就已有多種考試科目,只不過在此時科舉並不叫科舉
  • 古代官員選拔-科舉制度了解古人通過科舉當選官員的複雜艱難之路
    科舉制的影響不僅僅在中國,古朝鮮、古越南和古日本等亞洲國家都曾引入了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科舉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種面向全國大多數人民的公平的官員選拔制度。隋朝時設置,清朝初發展到了頂峰,清末開始衰落下來。主要是設置若干科,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特徵是一切以呈文作為去留的根據,首先要看考試成績,知名人事推薦也起一定作用。最後還需要經過口試,最終被授予官職。
  • 重詩詞和重策論:古代科舉考試中,為何詩詞和策論總能夠相提並論
    科舉考試也被稱為古代時期的「高考」,都說「知識改變命運」科舉考試也就成為了古代時期很多寒門子弟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因此科舉考試一經推出就成為了不少寒門子弟爭相參與的對象,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考試在形式上也在不斷的變化,但其核心
  • 《趣說考試》90講:了解科舉制度,看懂中國文化
    03 清朝考試中的作弊與嚴打04 關於考試,清朝是好學生,學了壞榜樣05 一圖看懂中國古代的選人方法06 圖解「世卿世祿制」07 儒家思想與分封制08 百家爭鳴說用人21 隋煬帝創立進士科22 科舉制的歷史意義23 一圖說盡唐代科舉那些事兒24 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對科舉的影響25 唐高宗與武則天統治時期的科舉制26 唐代科舉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