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在諾貝爾頒獎大會上,得知諾貝爾獎頒獎大會的宴會將耗費7000美金時,一位修女懇求大會主席取消這個宴會。她說:「你們用這些錢只宴請135人,而這筆錢夠15000人吃一天。」
宴會最終被取消,這位獲獎者修女不僅拿到了省下來的這筆錢,還額外獲得了高達40萬瑞典元的慈善捐款……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一位擁有偉大靈魂的人。
2016年9月4日,羅馬教皇方濟各在梵蒂岡城聖伯多祿廣場正式封特蕾莎修女(又稱德蘭修女)為聖人。教皇說道:"Let's carry mother Teresa's smile in our hearts and give it to those whom we meet along our journey.」(譯文:讓我們將特蕾莎的微笑銘記於心並給與我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
2015年3月8日,我們在印度加爾各答專訪了特蕾莎嚒嚒之家,採訪了那些在此工作的常駐工作人員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義工,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整理成文,以紀念特蕾莎嚒嚒封聖,並以此召喚每個人,為慈善、為他人奉獻自己的一份愛。
所謂生活,最質樸的解釋大約可以是:生下來,活下去。然後,作為區別於一般動物性的存在,單純地活下去想來並不符合人類對自身價值實現的設定。有道是:飽暖思淫慾。在解決了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後,人人都會有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或者說,對幸福感的追求。而幸福感的體現並不在於得到,而在於付出,在於捨得和成全。
中國古人講,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就這一點來說,特蕾莎嚒嚒可算是最好的踐行者。她通過燃燒自己的生命給予了其他生命更多的可能,通過不斷付出愛召喚更多的人加入這趟以愛為名的接力旅程。
嚒嚒之愛,無關膚色,無關種族,無關信仰,無關國籍,大愛無疆。所以,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給了她。頒獎詞這樣介紹:「她的事業的一個特徵就是對單個人的尊重——最孤獨的人、最悲慘的人、瀕臨死亡的人,都從她的手中接受到了不含施捨意味的同情,接受到了建立在對人的尊重之上的同情。」她把一切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她從12歲起,直到87歲去世,從來不為自己、而只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她說過的一句名言是「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 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早早吃罷早餐,我們步行前去探訪特蕾莎嚒嚒故居——這是我們來加爾各答最直接的目的。從住處出發大約走了20分鐘後抵達特蕾莎故居,這裡同時也是她的安息地。
特蕾莎仁愛之家位於加爾各答的總部。MC是博濟會的英文縮寫。
特蕾莎修女祖籍阿爾巴尼亞,本名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出生在前南斯拉夫,全家篤信天主教。15歲時,特蕾莎和姐姐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18歲進入愛爾蘭羅雷託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接受傳教士訓練,三個學期後,來到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託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教地理。
1931年,艾格尼斯成為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更名為特蕾莎修女。1948年,教宗庇護十二世批准特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分行善,並撥給她一個社區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從此,她一個人走出教會學校,將自己融入印度社會最貧困大眾的底層生活中,並啟動了她愛的一生。1950年10月,特蕾莎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一起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 (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自1952年起,她們在加爾各答街頭遍尋垂死者,將愛心和慰籍帶給400萬被捨棄街頭的窮人。
和昨天寫的泰戈爾作為富二代、商二代、神二代不同。事實上,特蕾莎修女自己也是窮人:她擁有的唯一電器是一部電話;她穿的衣服總共只有三套。但同時,她又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她創建的組織有四億多資產,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捐款給她;她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員,還有分布在一百多個國家的數不清的追隨者和義務工作者;她認識眾多總統、國王、傳媒巨頭和企業巨子,並受到他們的仰慕和愛戴……
特蕾莎修女認為:居高臨下的給予會讓接受者產生被施捨的屈辱感,這對一個人的尊嚴是極有害的,它可能導致苦澀的敵意,而不是和諧與和平。因此,她和周圍的窮人一樣,每天赤著雙腳穿行在貧窮、飢餓和疾病中。
我們最認同的也是這一點。
1997年9月6日,特蕾莎修女因心臟病在加爾各答逝世,享年87歲。印度政府為她舉行了國葬,全國哀悼兩天。
相對於到處洋溢著嘈雜氣息的加爾各答來說,嚒嚒之家顯得清淨而溫馨。但一入其門,我們卻都不自覺地放輕了腳步。嚒嚒雖不在久已,然其精神仍在,以致此處人人噤聲。
來這裡的很多人並非遊客,而是準備來做義工的。
想當義工需要先註冊,下面是有關義工註冊的一些細節。
在特蕾莎墓前,向來宣稱不需倡導任何形式主義的老鼠皇帝居然以無比虔誠的姿態來了個三鞠躬!委實驚到了村婦。
在此處的一樓小博物館,我們遇到一位來自西班牙的姑娘Leire,她剛剛大學畢業,準備用三個星期旅行,其中一周時間就在這裡做自願者。今天是她作為自願者的第一天。她說,幫助別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並表示今後還會來這裡做義工。
如此重要的地方,皇帝決定討個章作紀念。一開始,門口負責接待的中年婦女表示不可以,當我們向她解釋了我們的工作後,她接過蓋章本說讓我進去請示一下。回來後問皇帝:你猜結果是什麼?沒等皇帝回答,就笑著說可以了!我們順勢與她交談,了解到她叫Sr.teresalyn.mc,印度孟買人,以前是教師,30年前辭職來這裡做義工,並決心在此終了一生。
在修女Sr.teresalyn.mc指引下,我們繼續向前走了五分鐘,來到了特蕾莎兒童救助站。我們在這裡見到的第一批孩子年齡都在1-2歲,看上去很活潑很健康。我們採訪了一位俄羅斯姑娘Dasha,她告訴我們,她是莫斯科附近一所私立學校的老師,從今年2月9日起來這裡做義工,準備一直做到3月26日。
我們向管理員說明了來意,並表示想利用短暫的時間為孩子們做點有意義的事兒。管理員看了看皇帝背包上的竹笛說:那就請您為孩子們演奏幾段音樂吧。不一時,工作人員將孩子們排好座位,請皇帝演奏。孩子們對笛聲很敏感,有的張著小嘴靜聽,有的爬上前來抓摸。仔細端詳,發現每個孩子都長著一雙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和濃重的睫毛,天真,可愛。
我們沒有註冊做義工,只能利用這短暫的時間為他們做點事兒。
之後,我們在一位印度姑娘帶領下上到二樓。
這裡都是剛出生幾個月甚至才幾天的嬰兒,不允許拍照。因為需要安靜,加之孩子太小沒法交流,我們稍作停留就來到了殘疾兒童室,這裡的孩子都是天生殘疾,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工作人員很多。
其中有來自日本的五名大學生義工,當中一位名叫Lala 的日本女孩兒告訴我們:她們這個義工項目由一位日本大學教師發起,她們幾個都是志願者。
Lala 看上去不過20歲年紀,準備用三周時間在此做義工。
五名日本女大學生中最有特色的是一位年齡在50歲左右、名叫Yuko kamagori 的婦女,Yuko非常健談,拉著皇帝一個勁兒的說:她原屬IT行業,曾在IBM公司幹了25年。在特蕾莎嬤嬤精神的感召下,她毅然辭職,先去東京索菲亞教會學校學習護理專業,然後來到這裡。
皇帝問她是否有家有孩子。她說自己一直單身,將會像特蕾莎修女一樣將自己的後半生獻給殘疾兒童護理事業。
這裡的所有孩子都是被父母遺棄的。
跟日本志願者交流慈善心得
從特蕾莎兒童之家出來後,我倆一路唏噓不已。在國內,我們一直為「老人突然倒地該不該扶」而糾纏不清,或許可以參考下特雷莎修女下面這段話:
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如果你幫助他們卻可能遭到攻擊,
不管怎樣,總是要幫助;
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你可能會被踢掉牙齒,
不管怎樣,總是要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
******************
發放慈善物資
正在工作的印度婦女,她們不是義工,是請的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