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岙島百歲老人捐款 (高塘島鄉政府供圖)
「我老伴下個月的藥費有著落了,你們真是雪中送炭啊!」拿到2000元救助金,象山高塘島鄉紗帽綠村村民老鄭感動萬分。「村村鄰裡慈善幫扶基金」,為他緩解了「燃眉之急」。
2017年7月,象山在高塘島鄉率先實施「村村鄰裡慈善幫扶基金」工程,探索基層慈善發展新模式,促進「造血型」救助基地化、實體化,真正實現老百姓「家門口的慈善」。目前,該鄉18個建制村已實現村級慈善基金全覆蓋,累計募集善款40餘萬元,村民參與率達72%。「作為象山最南端的一個小鄉,高塘島村民收入相對較低,但有這麼多人熱心參與慈善事業,讓更多身邊人沐浴慈善陽光,令人十分感動。」縣慈善總會相關負責人說。
我為人人:村民踴躍募捐
「村村鄰裡慈善幫扶基金」的創建,為村民提供了參與慈善的平臺,更讓鄰裡互助風尚得到進一步弘揚。
去年8月1日,高塘島鄉各村慈善工作站正式成立,全鄉一半以上村當天同時開展募捐活動,現場處處湧動著愛心暖流。上江村原黨支部書記牟阿林身患重病,已割除聲帶,當天帶頭捐款100元;花岙島村106歲長壽老人高二姐看到工作人員拎著募捐箱從家門口路過,主動招手示意,捐出100元。孝賢灣村低保戶金永璋身體有疾,也主動捐了100元,「我雖然家庭困難,但希望能幫助別人!」
在外地工作的村民不忘回報家鄉。江北村村民黃忠蘇在鶴浦辦企業,特地趕回村裡捐款1萬元,這是本次慈善募捐中數目最大的個人捐款;在武漢工作的餘江村村民徐明龍主動聯繫村委會捐款5000元。「為同村困難鄉親盡一份心意,這是每位遊子義不容辭的責任。」徐明龍說。
人人為我:以最快速度救助困難村民
凝聚愛心是為了更好地回饋社會。各村慈善工作站成立後,立即對全村的困難群眾進行信息排摸,並建立專門檔案,突出救助的針對性和專項性,確保以最快的速度幫扶村內「遭遇最不幸、生活最困難、社會最同情」的群體。
江北村一位村民曾主動到村慈善工作站捐款100元。但不久後,他發生車禍不幸去世。村裡立即聯繫鄉慈善分會,兩天後便為該村民家屬送去了2000元慈善救助金;同村村民蔡某丈夫去世,女兒在上大學,家庭困難。村慈善工作站上報縣慈善總會審批後,為蔡某女兒安排了4000元助學金。
在一次次熱心捐贈和守望相助中,慈善的種子在大家心中「生根發芽」。漁潭村村民程何鳳得到「鄰裡慈善幫扶基金」幫助後,11歲小孫女何若岑稚氣而又認真地說:「我長大後,也要幫助村裡有困難的人!」
建章立制:讓慈善基金在「陽光」下運作
據悉,為了讓捐贈者放心,讓群眾滿意,「村村鄰裡慈善幫扶基金」歸村所有,募得的善款統一匯入縣慈善總會專用帳戶進行管理,並實行分級審批制度。其中1000元以下由村慈善工作站審批,1000元至2000元報鄉慈善分會審批,2000元以上報縣慈善總會審批。高塘島鄉慈善分會會長樓小龍告訴筆者,各村上牆公布每一筆募捐、救助情況,接受村民監督,確保慈善基金「陽光運作」,「一次捐款1000元以上的,村裡還頒發了捐贈證書。」
同時,該鄉出臺「配套」措施,創新推行慈善積分機制,捐助物資金錢、參加義務勞動義工活動、幫扶困難對象等,均可獲得相應的慈善積分。該積分與慈善幫扶額度等相掛鈎,按照資金、項目、服務等類別進行精準幫扶,比如有積分的村民,可優先享受村慈善工作站援助;考上重點中學、大學本科,可獲得助學獎勵等。此外,鄉村兩級成立了19支慈善義工隊,義工人數360餘人,平時積極開展各類扶貧幫困活動。
「慈善,不僅能感化一個人,也能為一個村、為社會開闢人人向善的精神家園。」高塘島鄉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村村鄰裡慈善幫扶基金」建設,該鄉各項慈善工作開創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