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回族鄉位於海東市平安區南部的青沙山腳下,距平安區21公裡,東臨沙溝鄉,南隔青沙山與化隆回族自治縣毗連,西北接三合鎮。全鄉14個行政村,其中5個純回族村、5個漢藏雜居村、4個漢族村,總人口12193人。
這幾年,古城回族鄉引領全鄉各族幹部群眾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建設生態宜居美麗新古城」重要抓手,堅持走綠色發展的路子,著力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通道,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根基。
一
古城回族鄉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從村莊環境清潔行動拉開序幕。鄉政府為了凸顯鄉村兩級黨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在鄉級層面組織召開工作部署會、推進會,各村黨支部又組織召開支委會、黨員會、戶代表會、婦女會,進行層層動員,實現了全鄉幹部群眾由共識、共鳴到共振。在推進村莊清潔行動中,認真按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由居民居住區向整個村域延伸,由公共空間向私有空間延伸」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行「網格管理,定崗定責」制度,構建「網格+」模式,鄉級層面形成「網格+鄉幹部」、「網格+垃圾車司乘人員」,村級層面形成「網格+村幹部」、「網格+保潔員」、「網格+河道巡查員」、「網格+護林員」、「網格+農戶」、「網格+駐村企事業單位」等形態,強化「戶保潔、村收集、鄉轉運、區處理」村莊清潔工作機制,切實做到村莊清潔無盲區、全覆蓋。與此同時,深入實施「四清一改治十亂」,推動村莊清潔向常態化、規範化軌道運行,針對多年來形成的建築垃圾亂倒的「頑疾」,採取疏堵結合的方式,在全鄉範圍內統籌規劃設置六處建築垃圾填埋點,徹底根治環境衛生盲區和死角。
開展村莊違章建築整治行動。把整治任務精準到點,擴展到面,逐一建立問題臺帳,進一步細化、量化整治任務,形成上下銜接,合力攻堅的強大攻勢,堅決做到衛生死角不查清不放過,不整治不放過,整治不到位不放過。對村內佔道的私搭亂建、有礙觀瞻的坍塌破房、簡易廁所、草房、車庫、彩鋼房及殘垣斷壁、庭院危房進行拆除和規範整治,對拆除後的建築垃圾及時清運和安全處置,並對拆除地塊進行了平整綠化。
為著力營造「一帶多節點」鄉村田園風光,在202省道沿線、村道兩側和村莊空閒地、公共綠地等種植各類花卉面積5.13公頃,主要種植八瓣梅、金盞菊、百日草、觀賞葵、波斯菊等花卉品種,在種植方法上採用高低、品種、顏色、樹花草相間搭配,目前各村已全面完成種植任務。為提升古城回族鄉門戶新莊爾村的形象,結合環境治理,分別在入口和出口打造兩個景觀節點。「以往這裡垃圾清了堆,堆了清,花了很大代價但還是沒有得到解決,現在好了,不僅從根本上整治了垃圾亂堆的現象,而且美化了環境,真是一舉兩得。」新莊爾村黨支部書記馬洪錄高興地說道。
二
2019年古城回族鄉印發了《集中開展「庭院整治月」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將每年的4月份確定為全鄉「庭院整治月」,按照「政府引導,群眾主體,示範引領,梯次推進」的原則,紮實開展庭院整治示範村、示範戶創建行動,木場、扎門、古城3村為庭院整治示範村,要求整村推進,逐戶實施;其他村每村選定5-10戶,創建庭院整治示範戶。在庭院整治過程中,嚴格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組織群眾大力實施房前屋後潔淨化、院內院外有序化、垃圾處理無害化、圈廁整治規範化、農家田園生態化「五化」工程,群眾自主扮演「規劃師」、「建造師」、「美容師」角色,精心打造個性化突出,具有傳統韻味的「生態微田園」。「以前為了生產生活方便,大家把庭院全部硬化了,機械器具亂擺亂放,看習慣了也不覺得有啥,自從今年村上要求每家每戶開展庭院整治,大家比著幹,一家比一家整治得好,現在家裡進去看順眼多了,也漂亮多了,心裡覺得特別舒坦」,古城村村民張國壽深有體會地說。
三
古城回族鄉把植綠護綠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任務,按照「綠屏障、綠河谷、綠村莊、綠庭院」要求,大力實施國土綠化工程。2016年以來,通過實施綠化項目,發動鄉村幹部、黨員、群眾義務植樹累計栽植各類樹木50餘萬株,綠化面積達400公頃。全鄉上下正在描繪一幅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美麗鄉村畫卷。為加強管護,全鄉配備護林員68名,分片包幹,落實責任,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管護體系。截止2019年底,全鄉林地面積達6066.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5.8%。
按照「省道沿線村莊汙水集中統一處理,偏遠村莊汙水分散處理」的原則,古城回族鄉分期實施汙水處理設施建設項目。在建設汙水處理設施的同時,量力而行配套天然氣入村入戶工程。在住建、環保部門和天然氣經營企業的大力支持下,截至目前,汙水主管網已從平安區鋪設到古城村,牌樓溝、山城、古城3村已完成汙水管網入戶工程,山城、古城兩村完成天然氣入戶工程,農戶使用率分別達到95%和80%。今年,投資1233萬元的新莊爾村「送氣接汙」工程已經開工建設。接著計劃實施總門、北村、沙卡、木場4村「送氣接汙」工程。「送氣接汙」工程的實施,有效改善了農村能源結構和環境汙染狀況,提高了清潔能源使用率,減輕了環境汙染。
四
古城回族鄉把農村「廁所革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小廁所大民生。抽調工作人員進村入戶開展調查摸底工作,逐戶建立臺帳,共排查出不符合衛生廁所標準需要改廁的956戶。積極主動與區農業農村局對接,將且爾甫村列為全省農村「廁所革命」試點村,且爾甫新村44戶農戶列入第一批戶廁改造試點戶,標誌著全鄉戶廁改造工作正式啟動。該村戶廁採用三格式水廁,由廁屋、衛生潔具、三格化糞池、清水桶四部分組成,採用三格式法,通過糞汙沉降、厭氧發酵、降解殺卵技術,處理後的廢液可直接還田作為肥料,從而達到無害化的目標。目前,已完成三格式化糞池基坑41座,三格式化糞池安裝完成21個,廁房近日將到位安裝。「自從山上搬下來後,家家戶戶沒有廁所,可想而知,這是多麼尷尬的境地,去年村上修了兩座公共旱廁,但還是不方便,也不衛生,多虧政府替老百姓著想,讓我們優先享受到國家補助政策,第一個廁所就從我家開始修的。」老黨員毛拉莫太高興地說。這幾日的且爾甫新村,熱鬧非凡,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預計到5月底,44戶戶廁將全部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且爾甫新村群眾將告別沒有戶廁的時代。
作者:通訊員 劉海洪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