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逐漸脫離父母而獨立,在尋求獨立的過程中,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逐漸減少,同儕的影響力則增加。他們很有可能學到不當的行為,以致父母常會抱怨:我的孩子本來很乖,都是因為交到壞朋友才會變成這樣……青少年輟學或蹺家,也多半受到同儕的影響。
若沒有同儕群體,孩童就無法脫離對父母親的依賴,走向成年人的獨立。因此,群聚是青少年進入成年階段之前的社交方式,它提供青少年所需的聯結、支持與安全感。青少年渴望尋找人際關係的歸屬感,以至於不用擔心被人忽略、利用或排擠。只是群聚一旦形成,個人的最高價值將轉變成忠於自己選擇認同的族群,為了爭取同儕團體的接納,他們甚至願意付出一切代價,對團體的價值觀也都照單全收,群體的協議更重於個人的道德規範。
「凡敬畏你、守你訓詞的人,我都與他作伴。」(《詩篇》119篇63節)《聖經》中提到交朋友的原則是只要懂得敬畏耶和華、以神的話語為生活準則的人,都值得我們交往。本單元期待提升青少年建立道德標準與是非判斷的能力,並且在應拒絕時勇於說「不」,不因同儕團體的壓力而盲從。
一、如何回應負面的同儕壓力?
青少年階段非常注重同儕之間的關係,進而衍生成一種無形的拘束力。例如:許多青少年為了尋求同輩朋友的認同感,常會打扮成與同輩朋友相同的樣式或追逐同一位偶像明星。但如果交友不慎,可能「成群結黨」地陷入幫派、飈車、抽菸、吸毒、濫交、蹺家、械鬥等不當的行為。如果覺得模仿別人的行為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就要勇敢地拒絕。
《聖經》裡有許多勇敢拒絕的例子,例如,約瑟主人的妻子引誘約瑟犯罪時,他就很明白地告訴她:「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神呢?」(《創世記》39章9節)我們要學習用堅定、不猶豫的聲音來婉轉地拒絕,不必覺得有罪惡感,因為拒絕同儕壓力並不會傷害到任何人。
以下四種拒絕方式可供參考:
(一)轉換話題
當談到不喜歡的話題時,設法轉換另一個新話題。例如:「你們知道最近哪一部電影最好看嗎?」
(二)速離現場
當朋友邀約一起去做觸犯校規、法律或道德的事情時,在明確拒絕後,立即找藉口離開現場。例如:「對不起!我爸媽要我在6點以前回到家,我先走了!」
(三)自我解嘲
順應朋友的嘲笑,也拿自己開玩笑,以幽默的方式緩和氣氛與壓力。例如:「對啊!就是膽小得像一隻老鼠!」
(四)堅決拒絕
以誠懇的態度表示重視彼此的友誼,但不希望做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此時,可面帶微笑、語氣堅定地說「不」,甚至不必作任何解釋,也不要繼續和朋友們爭辯。
二、尋求長輩的協助
在同儕壓力的影響下,單靠一個人很難對抗,這時候不必一定要靠自己獨力解決問題不可,可以尋求長輩的協助。請老師、家長或資歷深的人出面,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而是一種聰明的表現,就好像迷路的時候,找人問路或查地圖才能有效地找到正確的方向。
教會中有許多資源,所以遇見困難時如果不方便向父母親開口,也可以找比較能聊得來的輔導談談。他們的人生經驗比我們豐富,向他們討教想必會得到滿意的解決方法!
三、不要以朋友為生活的重心
青少年時期的生活重心,最常放在與朋友的關係、受歡迎的程度上。以朋友為生活重心看似好事,但因為朋友是不完美、不穩定的,有時還需要面對他們的情緒及群體的壓力,因此,生活會變得無所適從。
相反的,若是以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原則為生活重心,例如:誠實、尊重、負責、《聖經》真理等,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不僅能成為別人的好朋友,也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他們會欣賞你內心的安全感與自信心,並樂於聽你用原則來判斷是非。
四、認識神的愛
青少年未能獲得同儕接納時,往往產生被遺棄的感覺,此時,格外需要認識神的愛與救贖——神的愛與接納是無條件的,不會因為不受接納而失去自我的價值。
五、堅持聖經的原則
是非、對錯的判斷標準是良心,而不是多數人的決定,較多人選擇的那一方不見得是對的,基督徒應該要憑著神所賜的清潔的良心去做事,正如《聖經》所說:「我們的心若不責備我們,就可以向神坦然無懼了。」(《約翰一書》3章21節)
別人無法為我們的行為負責,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決定自己的行為,後果也必須由自己承擔。所以當大家都說要怎麼做的時候,不要盲目地跟著去做,要先靜下來想想:我這麼做,對得起神所賜給我的良心嗎?
與主更親近——《創世記》37章4~36節
約瑟的十位哥哥們常做壞事,又嫉妒爸爸偏愛他,於是心生憎恨。有次哥哥們在野地牧羊,他們趁著約瑟離開爸爸前來探視的機會,共同商議要殺死約瑟。
流便是大哥,這時應該挺身而出、阻止弟弟們做出可怕的惡事,但是流便可能有所顧忌,不敢仗義執言,雖然暫時阻止他們殺約瑟,但並不反對先把約瑟丟在坑裡,正因如此,讓弟弟們後來找到把約瑟賣給商人當奴隸的機會,從此使得約瑟流落埃及。
流便原本想私下將約瑟帶回爸爸身邊的好意,也就這麼破碎了,即使他本來懷有好意,卻因為懼怕自己的弟弟們,而假裝自己也要對約瑟不利。因為他屈服於同儕壓力之下,最後還是造成了約瑟與父親骨肉分離多年的結果。
許多初、高中生也可能遇見類似的經驗,就是「同儕影響力大過一切」,比較在乎的是「大家是不是都這樣!」有時明知自己有不同意見,最後卻不敵友伴強大壓力,選擇了「同流合汙」。
同儕的影響力,造成「不是你影響別人,就是你被人影響」的差異,儘管我們需要朋友的支持,但仍要注意自己是否因為朋友的壓力,而做出不當的選擇;另一方面,更應以堅持信仰原則活出基督徒的生命。
求神賞賜我們智慧,分辨哪些好的朋友值得交往,哪些不良的朋友應該保持距離,並求他賜給我說「不」的勇氣與影響力,活出美好的生命去影響他人。
(摘自《玩出好關係》,洪中夫/著)
相關閱讀:
青少年聚會安排與教材選擇
營會資源包:如何籌備營會?
購買紙質書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