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麗娜
編輯|李春暉
女研究生玩蹦床摔成高位截癱的新聞讓硬糖君虎軀一震,什麼時候公園門口2塊錢10分鐘的兒童設施具備此等殺傷力了?果然是硬糖君又落後了,現在的蹦床早就不是過去小朋友專屬的娛樂項目,而是都市青年最熱門的打卡勝地。
不止是蹦床,諸如蹦極、攀巖等極限運動,都在「網紅」的前綴包裝下,以新形式出現在各大城市的室內娛樂場所。極限項目,已然成為時下最熱門的實景娛樂方式。
看著雨後春筍般的極限運動館,硬糖君再次感慨真是一天不學習就落後於時代。加上此前剛被社會新聞科普的「翼裝飛行」,現在的年輕人,都玩這麼刺激?
極限項目變形記
極限項目,尤其是室內極限項目,在國內的存在時間並不短。但從受眾來說,一直是小眾圈子的愛好。
比如前幾年火爆一時的攀巖館,本想靠著走專業路線取勝,如今多偃旗息鼓。但這一波「蹦床熱」,卻突破了圈層和地域的限制,成了全國性室內娛樂項目。
硬糖君通過搜索發現,僅北京就有十幾家蹦床館。不止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中也有不少蹦床館存在,算得上是「全國開花」。
這些蹦床館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面向兒童的親子向蹦床館,佔地面積較小,設施僅供兒童使用,算是過去公園門口蹦床的升級版。
另一類則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以「主題公園」形式出現的綜合性蹦床館。
其實,「蹦床館」的名字不算貼切。從設施內容來看,把它稱為極限運動體驗館更為妥當。這些網紅蹦床館中,除蹦床以外,還整合了如高空速降、室內攀巖、失重體驗等極限項目裝置,基本都在室內。
這類蹦床館的受眾主要是都市青年,佔地面積較大,設施方面也是鳥槍換炮,與過去大不同。一般這類場館會有一處或幾處蹦床區以及蹦床區變體。蹦床區比較直觀,一群人在分割好區間的蹦床上跳來跳去。不同的蹦床區彈性不一樣,有些彈性大的專業蹦床可以將人彈至半空。
蹦床區的變體則包括由海綿塊、海洋球等組成的各類球海,遊玩者從蹦床上被彈起,掉入下方的海洋球海中,算是蹦床與落體項目的結合;還有蜘蛛人設施,遊玩者穿上特殊服裝,從蹦床上被彈起後,衝向一面特製的牆壁上,在衝擊力及服裝本身設計的作用下,人會如蜘蛛一樣粘在牆壁上。
傳統室內極限項目攀巖也是蹦床館必不可少的設施。因攀巖設施佔地面積不算大,往往被放置於蹦床館一隅。與專業攀巖館相比,蹦床館中的攀巖設施以難度較低的攀爬區為主,主要為激發興趣。
另外蹦床館中還有如高空滑索、室內蹦極等極限項目。基本上,在蹦床館泡一天就能把市面上大部分極限項目體驗個遍。
在合肥讀書的大學生小宋便是這類蹦床館的愛好者,她介紹說自己與同寢姐妹去了一次蹦床館後便深深愛上,隔一段時間就會去打個卡。小宋表示,蹦床館的大部分消費者都是跟她年紀差不多大的年輕人,偶爾也會有新手父母。
從蹦床館的宣傳話術也不難發現,年輕人是他們的主要目標群體。除接待散客外,蹦床館通常還會承接團建、大型聚會等活動。
硬糖君隨手搜索了一下北京地區的蹦床館,基本上票價在60-70元一小時,學生還可以享受一百來塊錢全天暢玩價格。不少蹦床館照著網紅風格裝潢,甚至還提供假髮、墨鏡等物件,滿足都市青年打卡拍照發朋友圈的需求。
娛樂外衣下的極限體驗
前浪攀巖館悄然退場,後浪蹦床館勢頭正旺。前浪想靠著專業性吸引受眾最終收效甚微,後浪則盡力抹去身上的專業屬性,靠娛樂撬動年輕人的心。但也容易讓人忽視其風險性,便有了開篇提到的慘劇。
這股「蹦床熱」是什麼時候刮起來的,蹦床愛好者們回憶大概是2019年下半年。抖音、B站等平臺開始陸續有博主發布蹦床館的體驗內容。
尤其抖音是蹦床館的「宣發重鎮」。小宋與姐妹們第一次去蹦床館體驗,就是因為看了抖音上的蹦床視頻。
「就覺得很神奇,居然可以彈這麼高。」抖音上一段依靠蹦床彈力飛簷走壁的視頻吸引了小宋。視頻中體驗者靠著蹦床輕鬆在場館中穿梭,給她感覺「好玩而且看起來很輕鬆」。
但抖音上幾十秒的短視頻往往只是展示蹦床輕鬆有趣的一面,對於危險性和專業性則避而不談。
站在經營者的角度倒是可以理解。過去的攀巖館強調專業性,希望通過攀巖課程+比賽+線下場館形成鏈條,誰知群眾卻因為「專業」二字望而卻步,最終攀巖也沒能突破小圈子、變成大眾生活休閒方式。
然而過分強調娛樂性,短時間內可以吸引大量年輕人打卡,後續風險也不小。小宋對硬糖君透露,蹦床館中每個設施幾乎都有安全隱患問題,有些設施也確實需要一定極限運動經驗才能駕馭。另外,近期頻頻爆出的「高位截癱」、「下體撕裂」等新聞也是著實讓人心驚。
除短視頻外,有著極限運動元素的綜藝節目,也在無形中助推著「蹦床熱」。
大眾並非對於極限項目毫無興趣,而是對需要專業知識的極限項目沒興趣。通過地方衛視那些《男生女生向前衝》,一路衝過各類障礙設施勇奪冰箱、彩電的綜藝,大眾已對這種娛樂型極限運動有了基本了解和一定興趣。
這幾年,極限項目幾乎是戶外競技類綜藝的標配。蹦床+遊泳池或海洋球的組合,頻繁出現在韓綜和國內快綜藝中,明星在節目中的體驗不可能不帶貨。即使節目本身與這類極限場館並無太多利益相關。
有了綜藝節目的長期鋪墊,加上短視頻平臺的引爆和各種本地公眾號的優惠狂轟亂炸,年輕人們怎能不投身這場蹦床熱?不少場館還會採取朋友圈曬圖享受優惠的政策,潮流青年們一刷開朋友圈,身邊十個人裡有九個去蹦了床,誰也不甘心成為被潮流落下的人。
要減壓要運動還要炫耀
如今瞄準都市青年為目標的消費方式也不少,包裹著娛樂外衣的極限項目們能夠火爆,除了降低準入門檻以外,也因為它切中了潮流青年們的心理需求。
一邊熬夜一邊養生,是時下潮流青年的真實寫照。小宋表示,她與朋友們之所以頻頻關顧蹦床館,除了好玩減壓以外,還為了運動。
「去健身房太累,又枯燥。蹦床館裡所有設施玩一圈,照樣出一身汗,就當做是運動了。」同時小宋告訴我們,去健身房除了價格更貴以外,還要湊齊一身健身裝備。蹦床館對於穿著沒有那麼多要求,只要人去了就行,不需要為了蹦床再另外花錢。
疫情持續化的大背景,也從側面推動了極限項目的火爆。不少從不健身的年輕人,因為疫情覺得自己要動起來了,門檻較低的蹦床館便成為了他們的選擇。另外,雖然出行限制較過去有所放鬆,但不少人對於外出旅行仍在觀望。作為室內實景娛樂的極限項目,便成了都市人周末休閒的新寵。
除了小宋這樣想運動和減壓的「業餘人士」,室內極限項目的受眾也有極限運動愛好者。他們選擇「退而求其次」,是出於尋找廉價替代品的心理。
著名極限運動及戶外探險家的張昕宇梁紅夫婦就曾表示,極限運動不僅需要勇氣、專業知識,還需要精良的設備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與極限運動相關的設備,如動力傘,僅一個頭盔就需千元;潛水裝備更是售價驚人,一身好設備置辦齊全,花個幾十萬也不過尋常事。
換句話說,真正的極限運動,是有錢人的專屬遊戲。這些極限體驗館的出現,則給了財力不足,但又想體驗極限的人群一個機會。
這倒是讓硬糖君想起來大約在2003年左右,俄羅斯青年中流行的「扒地鐵」活動。
據生活在聖彼得堡的Елена Сергеевна女士介紹,促使這些年輕人從深邃的軌道中一躍而上,抓住地鐵後車廂的動力,是跑酷運動在俄羅斯的風行。但由於彼時青年們囊中羞澀,許多人連專業的跑酷運動鞋都買不起,只好扒地鐵權做代替。
有人想運動,有人想減壓,有人想尋求平價替代品。而在這個人人通過「朋友圈」立人設的時代,背後又難免有些「秀」的成分。「秀」的方式,簡直讓硬糖君這個蹦床門外漢拍案叫絕。
能夠從蹦床上被輕易彈起、彈起的高度有多高,已成為女孩子暗自較勁的焦點。被彈得越高越輕鬆,則意味著體重越輕。上文我們提到的蜘蛛人項目,同樣是瘦人比較容易粘在牆壁上。這種無形炫痩的方式,可比曬體重秤上的數字來得更隱晦,也更高級。
極限項目在國內,走過了與旅遊景點結合的蹦極塔時代,專業路線的攀巖館時代,終於通過強調娛樂屬性突破了地域與圈層的限制,成為一種休閒娛樂方式。
但忽視專業性、刻意模糊準入門檻埋下的隱憂已經開始冒頭。體驗「網紅同款」前,咱還是先掂量下自己的實力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