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簡介:方婷婷,中共黨員,國際教師教育學院教師,遼寧師範大學教育學在讀博士。曾獲長春師範大學2018-2019年度「資助育人」先進個人和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教育扶貧,扶的不應僅僅是經濟上的貧困,更應該是學生精神世界的貧瘠」
狄更斯在《遠大前程》中有一句話,「我有個原則:想到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而且要做的徹底。」自從萌生資助育人的念頭,它便如春草般瘋長,成為方婷婷老師教書育人路上的重要指針。
教師如何開展資助育人?在認真思考與規劃後,2017年暑期,方婷婷組織2014級小學教育專業學生2人,通過西部愛心公益網到山東省泰安市泗皋小學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志願支教活動。他們為當地100多名不同年級、不同科目的學生進行課業輔導,課程涉及音樂、英語、數學,將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傳遞給了當地的教師,幫助他們提高了教育教學水平。在這次支教活動中,兩名學生的教學能力與素養明顯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們明白了教育可以以資助的方式改變和影響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2018年7月,方婷婷發起了「雲上的孩子」資助雲南省普洱市龍坎村219名留守兒童公益活動。在當地的西盟一中創辦英語社團,便於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用好捐贈資金,設立獎學金,用以資助成績優異的學生,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解決生活問題;開展物資捐贈,向資助對象捐贈棉被、衣物等生活用品,書本、文具等學習用品。這次公益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為這些肯於努力的孩子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
方婷婷在做這項工作,學院的其他教師和學生也積極參與其中。2019年初,經由學院及校外愛心團體的幫助,長春師範大學「雲上的孩子」教育資助團與龍坎村取得聯繫,形成了結對幫扶的資助活動。6月,資助團為對口援助村募捐了棉被、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百餘件,15級、16級、17級學生近百人參與,幫扶這裡的留守兒童。為確保資助效果最優化,他們悉心制定了資助標準,對不同困難程度的學生進行精準資助。通過與資助對象實時、緊密溝通做到資助透明化,確保捐贈物品能夠到達捐助者手中。此外,他們還通過微信與資助對象形成「一對一」幫扶對子,真正將資助全程化、全員化。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我們原有的生活節奏。作為教育一線的工作者和未來的準教師,教育者要首先走在前列。國際教師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同學們紛紛走向一線,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感悟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他們走進社區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奔赴火車站、機場等公共場所,輔助工作人員進行人員排查和場所消毒工作,他們通過網絡在線教學,為遠在疫情地區、無法回到課堂的學生免費進行學業輔導,等等。發揮優勢、盡己所能,躬身實踐、服務人民,這是準教師們在與人民共患難中的使命擔當。
通過支教、捐贈、社會實踐、網絡教學等多種形式引領學生深入到貧困小學、貧困地區、社區、網絡課堂等空間場所開展相關的教育資助活動,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參與社會資助的熱情和奉獻社會的自覺意識,使他們深刻感悟到社會責任,努力成長為內心有溫度、思想有高度的新時代大學生。
「教育資助不是簡單的單向灌輸,而是要通過教育滋養學生的心靈」
2016年,方婷婷來到長春師範大學國際教師教育學院任教。「親其師,信其道」是方婷婷堅守的教育信條。教師,不僅要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重任,還擔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只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撒下助人的種子,將來一定會在他們心底生根發芽。
她機緣巧合地了解到了雲南省普洱市龍坎村的情況。2018年末,她隨團出發走訪了龍坎村。龍坎村是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村。由翁嘎科鄉到村裡的道路是土路,遇到下雨天,人要蹚著沒過腳脖的泥水進村。村民居住的房子裡也只有簡易的床鋪和簡單的家具、家電。
「寨子裡,只有一個兩平米左右的小賣部(全寨子唯一的脫貧戶),商品都是不到一元錢的食品,店裡只有阿爾卑斯棒棒糖是市面上見過的,其他的有過期的,有不知名廠家的。無奈之下,我只給孩子們買了些糖,小傢伙們非常熱情,只要我們說要去誰家,就給帶路,分到糖吃就超級開心。」村裡這些孩子們基本都是留守兒童。
「這裡的村民們都十分淳樸,當我們一行人來到寨子時,村民們拿出了招待最尊敬的客人的飯菜——現殺的雞和米一起熬的稀飯,唯一的菜是辣子拌黃瓜。我們吃飯的時候小孩子都是在門口看著的,剩下的,他們才能吃。雖然他們沒有什麼,但村民們卻把自己認為最珍貴的拿出來給我們。」
圖片中的最外面的小女孩是我們走訪當日見過的唯一穿著鞋的小孩兒
「村兒裡有一所學校,十幾名老師。儘管教學環境與縣、市比較有很大的差距,但我們卻被老師們對教育的執著所感動。校舍的牆是老師們自己刷的,學校的圍欄是男老師自己裝的,路是老師們集體鋪的,白天上課,下午幹活,學校有兩個蔬菜大棚,正在建兩個豬圈是他們自己弄的,帶我們參觀校園的時候,他們自豪極了。這裡每位老師都身兼數職,男老師教數學、體育、地理、美術、計算機……」
「在我們走訪的幾天裡,村民們的淳樸、孩子們的可愛以及這裡的一切觸動了所有人。」通過對龍坎村的實地走訪,我更加堅定了教育資助這裡的孩子走出大山的信念。從雲南回來後,我們便發起了「雲上的孩子」資助項目。
「用『雲』字,一是資助對象是雲南的孩子;二是留守兒童本是大山裡的孩子,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被深深地鎖在了原生的土地上,我們要通過教育資助的方式,幫助他們擺脫這種代代相傳、苦守土地的輪迴,翻過大山、登上雲端,去展望這個世界更大的地方,去發現更值得奮鬥的目標,去實現命運更多的選擇。」
「我願在這條路上為這些肯於努力的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更多的人關注到這群可愛的孩子。」方婷婷堅定地口吻傳遞著她內心的堅毅。
春去冬來,2019年初,當得知孩子們在寒冷的冬天,只能靠一床棉被過冬時,方婷婷立即組織學院的學生開展愛心捐贈活動,通過朋友圈轉發、班級群信息發布,很多學生積極參與到此次活動中。
2015級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卞子航在自己的札記中寫道:「這是第一次參加公益活動,讓我感觸頗深。大學的最後一個假期,恰逢畢業季,老師朋友圈裡的幾張照片把我的目光帶到了幾千公裡之外。照片裡,幾個孩子面容憨態可掬,衣著卻十分破舊,目光裡透著不同於城市孩子的無助。從老師口中得知,這些孩子來自雲南的大山。相比城市孩子豐富多彩的生活,對於他們來說,能夠吃飽穿暖,便是最大的幸福。現實是,他們連最基礎的生活也不能得到保障。這次志願活動中,我捐了一些物品。對於我來說,這次活動的意義不在於物質上的奉獻,更重要的是喚起了大家對善的認知,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更多地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做一些事,把愛傳遞下去。」參與活動全程的於思宇同學說:「看到了他們的生活環境,我更多的是心疼。為這些孩子捐贈了一些棉被和衣服,我們體會到助人的快樂,這也讓我們有了堅持做公益的決心——懷著奉獻的心,真誠地對待公益,把關愛傳給更多人。」
從捐助活動的宣傳到行李郵寄的每個環節,同學們都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對教育公益社會的熱愛。
方婷婷始終與這所小學的王校長保持著良好的溝通。王校長說:「物資捐助極大地改善了孩子們的生活條件,但對於孩子來說真正缺乏的是教育,他們多才多藝,卻沒有專門的老師對他們進行指導,帶領他們走出精神的貧瘠。」
路途遙遠也不能阻礙資助關愛的到達。儘管方婷婷與同學們不能長期駐紮到雲南當地去,但她卻一直通過微信關注著孩子們的成長,她正著手建立「一對一」教育資助的線上網絡平臺,以期對孩子們進行遠程輔導。
培養師範生資助社會的情懷,履行教育服務社會的使命。通過教育資助貧困山區的孩子,開闊他們的眼界,增長見識,同時也讓教育資助社會、貢獻社會的情懷融入到師範生培養的過程中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踐行師範生的教育責任和使命。
「堅持做好資助育人,一定會改變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學生、感化學生、激勵學生;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適當的教育方式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教育資助的效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要經過較長的時間才見分曉。加強思想引導和價值引領,培養學生高尚品德,這在方婷婷看來,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具體事兒。涓涓細流,終能匯成江河。
在方婷婷工作的幾年間,每一件小事、每一次行動都是她資助育人理念的具體實踐。她鼓勵學生到貧困地區參加支教服務活動,組織成立支教團,定期去貧困地區開展義務支教活動。同時,她與學院優秀教師一道與貧困地區的教師結成「一對一」的教育幫扶對子,通過網絡幫助貧困地區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指導貧困地區的教師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這樣一群優秀教師的引領下,國際教師教育學院培養優秀師資隊伍的工作目標更加清晰,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強化課程思政,把先進教學理念傳遞給學生,增強師範生的時代使命感。從最初的教學喚醒到現在師生共同投入,國際教師教育學院的教育資助行動逐步步入常態化,資助育人的教育理念也深植師範生內心。方婷婷篤定,「堅持做好資助育人,一定會改變更多人的精神世界」。教育資助的行動仍在繼續,育人的效果在不斷發酵,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直到所有靈魂的整體喚醒。
教育資助,要解決貧困學生在資金上的貧困,更要解決學生精神世界的貧瘠。為了改善貧困地區學生的物質生活和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更遠的未來,方婷婷積極投身公益資助活動,還主動走出去、聯繫社會公益組織,組織學生假期開展教育資助活動,正如她所說,「教育資助讓學生心中充滿愛,更能傳遞愛,將會影響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記者手記:大資助觀,是相較於校內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小資助觀」而言的,高等師範教育要樹立「大資助觀」,要培養師範生的資助情懷,要放眼全國乃至更大範圍落後地區對經濟困難與精神貧瘠學生開展教育資助行動,以實在的教育資助行為激發師範生資助情懷養成,在師範生心靈樹立教育資助社會、奉獻社會的育人理念,從而進一步明晰師範生的責任與使命。
(來源: 長春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