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者佔據青島後,整個城市陷入了混亂,逃難的人群漫山遍野,日寇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就在島城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和屈辱之中時,許多家庭乃至整個家族為了與日寇抗爭,舉全家之力支持抗戰,他們不僅在資金和物資方面給抗日組織和抗日力量提供幫助,同時家庭成員積極參與,走上抗戰的第一線,在敵人的控制與監視下,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
抗戰七姐妹 創辦革命刊物宣傳抗日
在青島的抗日史上,有這樣一戶人家,一家七姊妹中竟然有五個不同的姓氏。
梅山,原名劉文懿,194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七姊妹中排行第五。18歲時是市立女中(現青島二中),私立文德女中(原八中)兩個學校的黨支部書記,是青島最早開展女學生運動的革命者。在私立文德女中,為了抵制日偽當局的奴化教育,梅山帶領黨員和進步學生組織了高中部和初中部的全校罷日語課鬥爭。一個星期六的早晨,上課鈴聲響過,同學們三三兩兩在走廊上,在訓育主任的一再催促下才慢騰騰地走進教室。上課時,日本指導官名古屋提問,幾個同學都不回答或推脫有病沒複習,一連提問了十幾個同學,都按照黨支部的要求不予回答,氣得日本指導官摔門而去。罷課成功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加強了控制,局勢十分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梅山和同志們創辦了革命刊物《洪流》。創刊是在梅山家東光路13號一間狹小屋子裡印刷,午夜為了不使燈光漏出去,窗上擋了三層紅黑窗簾,為了衝淡油墨味,又在擺樣子的觀世音像前燒香,濃煙伴著油墨味嗆得大家直流眼淚。艱苦條件下誕生的《洪流》,激勵了廣大革命志士的抗敵激情和鬥志。
青島解放,梅山隨軍入市,接管敵偽報社、通訊社。離休後,參加青島市委革命傳統宣講團關心下一代教育工作,90歲出版了《梅山回憶錄》,在她的講述下,七姐妹這段傳奇歷史才漸為眾人所知。
一家五姓氏走上抗戰路
1940年,劉家姊妹開始走上抗日道路,從事地下工作,為了方便隱蔽,七姊妹分別化姓氏為楊、張、梁、梅、劉,其中四姐楊真,原名劉文卿,在青島地下黨黨史中是一位有影響力的女同志,也是一家人中最早參加革命的。楊真1937年參加了 「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帶領同學們抵制日本人在青島推行 「奴化」教育。1941年春夏之交,膠東區黨委為了加強青島市內地下工作的力量,派遣南海地委副書記謝明欽打入青島市內,建立青島市一級的黨組織。膠東區黨委抽調正在膠縣「抗大」學習的楊真護送謝明欽平安入市,並以楊真母親乾兒子的身份住在東光路13號。在楊真、梅山的幫助下,謝明欽很快了解了市內工作情況,於6月下旬建立了「中共青島市地下工作委員會」,謝明欽任書記,曲華任組織委員,楊真任宣傳委員。這是青島淪陷後,青島地下黨建立的第一個市一級黨組織。
1942年1月,由於叛徒告密,謝明欽被捕,地下工作進入了異常艱難的時期,組織上要求楊真撤離市區避險。楊真審時度勢,不顧個人安危,毅然留下清理東光路13號,保護市工委機關。她組織營救謝明欽,安排黨員隱蔽轉移,最大程度地保存了革命戰果。從1942年1月到1944年秋青島地下黨三個特支的建立,在近三年非常困難的時期,楊真獨立擔負著市工委的學生、婦女、工人及統戰工作的全面領導,為青島地下黨的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全國解放後,她是我國第一任駐印度大使館的秘書。
打造「鐵打的交通線」
三姐張敏,原名劉文英,大英(頤中)菸草公司的工人,地下黨員。1942年擔任青島地下市委的政治交通員,負責敵佔區地下黨組織和解放區黨組織的聯繫,傳遞秘密信件和指示。因工作需要,要經常穿過鬼子的卡子門、封鎖線,隨時可能發生意外。張敏看上去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婦女,但她機敏過人,對黨忠誠,她擔任政治交通員以來,從沒出過任何差錯,被譽為「鐵打的交通線」。有一次,張敏帶著市委的重要指示穿過封鎖線,將信藏在菸捲裡。過卡子門排隊等待檢查時,她發現今天的檢查特別嚴,增加了女兵檢查,她察覺到事情的變化,擔心信藏在菸捲裡不保險,就瞅準了一個機會到路旁的臨時廁所裡,準備把密信重新藏一下。誰知她剛拿出信,一個女兵也進了廁所,顯然這個女兵已經注意上她了。張敏急中生智,把煙盒拆開當手紙用,順手把密信揉在包菸捲的錫箔紙中,藏在了女人身體最隱秘的地方。張敏出了廁所,女兵也跟著出來了,她把張敏叫進炮樓裡全身上下翻了個遍,把張敏口袋裡的菸捲一支支折斷了檢查,她帶的饅頭、芋頭也都掰開來檢查,結果一無所獲,只得放行,張敏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七姐妹抗戰各領風騷
大姐梁琪,原名劉文靜,大英(頤中)菸草公司的工人,地下黨員。她是華東局城工部長王堯山親自談話指示發展的黨員。為了掩護同志,保護同志,她曾兩次遭到敵人毒打,腦部受重傷。解放前夕,在護廠鬥爭中,她拖著帶病的身體堅守崗位,因過度疲勞復發腦溢血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被追認為烈士。
二姐劉文淑,28歲時丈夫去世,帶著5歲的兒子在東亞煙廠做工並從事地下工作。1943年為了組織上的工作需要,她毅然辭去工作,把唯一的兒子留在娘家,回婆家小棗園村,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自力更生建立了可供來往於青島和解放區同志落腳的聯絡站。建站7年沒要過黨組織一分錢,還把自己種田的微薄收入補貼了聯絡站開銷,為革命無私地奉獻著,默默工作著直到青島解放。
六妹梁修,原名劉文惠,1940年加入了中華民族抗日先鋒隊,擔任市內政治交通員,年僅14歲。1942年秋,地下圖書館由於特殊情況需要轉移,由梁修負責管理,梁修當時不過十五六歲,但對工作盡職盡責,無論是幹交通送情報還是管理圖書借閱,從未出過差錯。新中國成立後,梁修曾以抗日戰爭一些鮮活事跡為題材,撰寫了長篇小說《夜潮》,頗受讀者歡迎。
小妹梁珊,原名劉文岫。市工委書記謝明欽被捕後,青島地下黨處於非常時期,楊真安排剛上中學的小妹梁珊擔任市內交通員,傳遞密信和口頭指示。1945年撤出青島赴根據地,在膠東公學學習,結業後參軍,在部隊一直做醫務工作,曾任濟南軍區醫院化驗室主任,2003年去世,師級待遇。
丁氏三姐弟
出資自建秘密聯絡站
丁笑秋,男,曾用名丁榮華,1923年出生;丁榮貴,女,曾用名丁桂花,1918年出生;丁榮嬌,女,1921年出生。3人是同胞姐弟,出生在今黃島區泊裡鎮邱家莊村 (時屬諸城縣)一個號稱「樂經堂」的地主家庭。1938年冬,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二支隊進駐泊裡,掀起了抗日救國的熱潮。丁笑秋姐弟3人積極加入到抗日行列,同年底,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泊裡發展的第一批 「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隊員。
1939年6月,丁笑秋等人員被派回泊裡工作。按照區委的部署,丁笑秋為隱蔽身份,擔任紀家村和本村的小學教員,後任校長。他利用學校陣地,秘密發展黨員,進行抗日救國宣傳,邱家莊小學成了敵人眼皮底下的一所「抗戰小學」。
1941年春,中共泊裡地下黨支部為便於聯繫黨員,傳遞情報,開展秘密活動,遵照上級的指示,決定集資在泊裡建立 「聯友書店」作為秘密聯絡點。丁笑秋、丁榮貴、丁榮嬌積極參與集資和籌建活動。聯友書店開業後,由於不少黨員和教師來往頻繁,引起了駐泊裡偽軍司令李永平的懷疑。不久,聯友書店的房子被日軍燒毀,書店被迫歇業。隨後,丁笑秋以音樂教師的身份,自己出資買了笙、管、笛等音樂器械,在家裡以搞文化娛樂為名,繼續堅持與黨員的聯繫,開展黨的工作。
面對酷刑寧死不低頭
1944年,「討李戰役」前夕,上級指示泊裡地下黨組織搜集敵人的軍事情報。丁笑秋以美術教師寫生為名,轉遍了泊裡及其周圍的村莊,將敵軍據點、碉堡兵力部署、地形等繪製成圖,通過交通員報上級黨組織。他的活動引起了敵人的懷疑。7月28日,丁笑秋被偽濱海地區警備軍逮捕。因丁笑秋據理力爭,敵人又無確鑿證據,第二天,只能將他釋放。兩天後,由於叛徒出賣,丁笑秋又被抓回關押在偽司令部的密室裡。敵人對其進行多次嚴刑審訊,妄圖從他口中得到五區地下黨組織的名單和八路軍的軍事情報。在數次的刑訊逼供中,丁笑秋察覺到自己已被叛徒出賣,對敵人的鬥爭由隱蔽到公開,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他義正辭嚴地痛斥了日偽軍殘害人民群眾的血腥罪行,敵人被丁笑秋罵得惱羞成怒,氣急敗壞地對其實施壓槓子、灌汽油、香火促等酷刑,甚至用刀子豁開腿肚子搓鹽,用燒紅的鐵鍁烙其胸背。丁笑秋懷著對黨和革命的絕對忠誠,咬牙堅持,毫不動搖。
姐弟同心英勇就義
喪心病狂的敵人見酷刑對丁笑秋不起作用,只好另謀他法。1945年5月20日晚上,敵人把丁笑秋的姐姐丁榮貴和丁榮嬌抓到了偽濱海地區警備司令部,將已被摧殘得骨瘦如柴、遍體鱗傷的丁笑秋拖到她們面前,企圖以此威脅她們說出共產黨的組織秘密。丁笑秋識破了敵人的陰謀,斬釘截鐵地說:「這些事只有我知道,母親、妻子和姐姐都不知道!」丁榮貴和丁榮嬌明白了弟弟的話意,無論敵人怎樣審問,她們的回答只是一句話:「不知道!」兇殘的敵人在丁笑秋身上再也無計可施,便於當年5月21日將他槍殺於泊裡東河灘,丁笑秋犧牲時年僅21歲。
狡猾的敵人仍舊不死心,5月22日晚,偽濱海地區警備司令李賢齋親自審問丁榮貴、丁榮嬌。此時,姐妹倆已作好了與敵人鬥爭的一切準備。「我們是幹八路的,是專門打漢奸和日本鬼子的!」敵人見姐妹倆態度強硬,瘋狂地對姐妹倆施以各種酷刑,即使被拔掉牙齒、割掉舌頭,姐妹倆仍然沒有屈服,一言不發,圓睜怒目,以沉默回擊黔驢技窮的敵人。5月23日凌晨,年僅27歲的丁榮貴和年僅24歲的丁榮嬌被活埋在泊裡東門外。
壯士雙山張
盧溝橋上壯士刀斬七名日寇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威震敵膽的二十九軍大刀隊,不乏來自膠東大地的熱血男兒。民國時期的萊陽國術館,是膠東武術社團組織中的佼佼者,第一批學員張家憲自幼讀書時,受父親尚武的薰陶,喜好舞槍弄棒。據張家憲的弟弟張庭憲老人回憶,大哥張家憲比自己大4歲,性格剛強,為人仗義,好打抱不平。張家憲進入國術館後,勤學苦練,又有悟性,入館僅一年就晉升為拳師。隨著國術館不斷有學員參加抗日隊伍,張家憲恨不得立馬奔赴戰場,與日寇搏殺。當他得知二十九軍大刀隊於1935年6月調往北平附近駐防後,就一心想去投奔。張家憲曾多次向父親表露過投奔大刀隊的念頭,愛國鄉紳張哲生積極支持兒子參加抗日隊伍。後來經過多人介紹,張家憲終於如願加入了大刀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盧溝橋發動了「七七事變」,守城的二十九軍將士英勇還擊。雙方爭奪盧溝橋的戰鬥極為慘烈,二十九軍大刀隊夜襲日軍,手起刀落,令日寇聞風喪膽,大刀隊將士在近距離的拼殺中,充分發揮冷兵器大刀的威力,張家憲刀拳並用,7個日本兵成為他的刀下之鬼。7月28日拂曉,日寇向南苑發動大規模進攻。二十九軍將士多次擊退日寇的進攻,但終因南苑地區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在日寇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下,傷亡慘重,年僅21歲的武術教練張家憲等眾多將士中彈犧牲。
父子壯舉激發村民抗日鬥志
1937年9月,張家憲戰死的噩耗傳回家鄉,父親張哲生泣淚高呼:「我大兒子張家憲在盧溝橋為抗日而死,死得其所,死得光榮!」張哲生擦乾眼淚,後來又將在軍校深造的二兒子張庭憲、三兒子張國憲,分別送上了抗日前線。
日寇侵佔萊陽城後,曾以重金多次威逼利誘,讓張哲生參加日偽縣公署工作。張哲生不懼威脅,斷然拒絕了日寇的 「邀請」,堅決不做辱沒國格、家風之事,他拋棄城內家產,攜全家搬到城北山村隱居,並在當地教書,從事愛國教育,被民眾譽為「不向日寇低頭的張哲生」。
壯士 「雙山張」——張家憲的名字響徹萊陽,極大地鼓舞了當地軍民保家衛國的決心和勇氣,抗日烽火燃遍全縣。萊陽國術館又有很多學員加入了大刀隊,青壯年加入抗日隊伍的更是不計其數。1938年2月20日,在張家憲的老家雙山村,120多名村民趕到青煙公路上挖溝設伏,截斷日寇北行通道。待日寇進入伏擊圈後,村民們用自製的很有威力的兩門土炮(人稱「掃帚炮」),炸毀日寇汽車兩輛,打死、打傷30多個鬼子。3月20日,日寇突襲雙山村,村民早有防備,在村南五沽河口,向進犯的鬼子接連開炮,但最終沒能抵擋住敵人。鬼子進村後展開瘋狂報復,殺害未及轉移的村民22人,在村中到處放火,燒毀了大半個村莊,製造了震驚膠東的「雙山慘案」。但雙山村民並未因此而被擊垮,反抗行動不止,直到抗戰勝利。
抗戰故事
日軍刺刀距媽媽鼻子1釐米
「晚年時的媽媽經常向我們講起她以前的往事,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的往事之一是日本侵佔她的家鄉青島時,她與家人一起逃難的經歷。」旅居美國的胡英子和紐西蘭的蘇珊給本報發來郵件稱,她們遠在國外依舊關注著家鄉的報紙,看到青島早報推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系列報導後,特意從海外將母親兒時的一段記憶發給早報編輯部。
胡英子說,「七七事變」後,日軍先後佔領了華北許多城市,直逼山東,青島的局勢變得一天天緊張起來,人心惶惶,岌岌可危。為了全家人的安全,外祖父唯一的辦法就是儘快地把全家人轉移到膠縣的鄉下老家去。可是,鄉下也不安全,日本兵經常進村搜查搶劫。在一次鬼子進莊中,為了躲避日本兵,媽媽和她的三個妹妹藏進了秫秸垛裡。日本兵兇殘地用刺刀捅戳秫秸垛,其中一刀僅差1釐米就戳到媽媽的鼻子。那些年,由於媽媽在逃難時受到驚嚇,得了嚴重的胃病以及埋下了心臟病的病根,這些病帶給了她一生的苦痛。每當媽媽向我們講述起她與家人一起逃難的經歷時,她的臉上都充滿了痛苦的表情。她永遠也忘不掉那些恐懼的記憶。
「我們把媽媽在日軍侵佔青島時與家人逃難的經歷寫進了《天鷹沉浮》這部小說,希望讓人們知道那時候所發生的事情,讓人們知道日軍侵華所帶來的災難,讓人們知道那一段不能被忘記的歷史,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環境。」胡英子說。
請市民參與抗戰史料徵集
為迎接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青島早報與青島市政協文史委、青島市檔案局、青島新聞網聯合推出「青島記憶——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報導」,同時向市民徵集有關抗日戰爭故事,尤其是與青島當地的抗戰有關的史料,包括青島地區走出來的知名抗日英雄的事跡、照片、遺物、手稿等;反映日軍在青島地區進行殖民統治、經濟掠奪、暴行罪行的有關文字、實物、圖片等;反映抗戰勝利後日軍投降、慶祝活動等相關歷史。如果你有相關故事,可聯繫青島早報政教部或青島新聞網,也可以直接投稿(聯繫電話:82933215;電子郵箱:qdzbzjb@126.com;官方微博:新浪微博@青島早報;青島新聞網徵集郵箱:qdxww@qingda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