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與反移情的毒害及精神分析倫理的作用

2021-03-05 海之夢心理諮詢

Author:George Brownstone, M.D.

1937年,弗洛伊德在他的晚年寫了一篇關於反移情的文章,刊登在《Analysis Terminable and Interminable》上,這是他為數不多的幾篇關於反移情的文章之一。在這篇文章裡,他批評了分析師們儘管接受過培訓和分析,仍然逃避分析對他們產生的批評性和修正性影響的行為。這些人處於他稱之為「分析的危險」之中,他把這種反移情情境比作「X射線對那些沒有防護措施的人產生的危害」。由此他提到了一句名言:「權力產生腐敗,絕對的權力將產生絕對的腐敗。」他這樣說當然是基於他所知道的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桑德拉費倫齊以及其他人,甚至很可能包括他自己的經歷。他提出的唯一的補救辦法是分析師定期接受更多的分析,分析是「一項永遠不會完成的任務」,儘管他承認這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他完全忽略了倫理維度以及這種惡劣行為的後果。


這很令人不安。精神分析被視為治療患者的一種醫術,神經精神醫學的一個分支,還有些別的什麼,一直延續至今。

自希波克拉底時代即公元前5世紀以來,醫學就被公認需要強制性的倫理準則來嚴格界定並約束從業者的行為,目的是讓公眾對醫生有足夠的信任,這樣醫生才能治病救人。希波克拉底宣言直到今天都一直是醫學行業的指導原則。大多數司法體系都承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行業行為不應該適用於一般法律,而應該適用於更高的權威,即行業本身。我不知道希波克拉底宣言在東方有多麼廣為人知,但我知道中國醫學界在公元7世紀出現了類似的法典,它出自唐代偉大的醫藥學家孫思邈。弗洛伊德及很多早期的精神分析師都是醫生出身,遵守類似的宣言,弗洛伊德曾經無數次提到過在精神分析治療中作為一個醫生的倫理責任。

但是,儘管在其成員中出現過無數次臭名昭著的不道德行為,不管是弗洛伊德還是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在精神分析倫理方面的姿態都是完全無視這些行為,直到再也不能無視為止。對此我們有一個技術術語:否認,它和不信不是一個概念。否認是一種初級的很弱的防禦機制,它的使用常常會使潛在的問題更惡化。否認似乎是他們對其成員的不當行為的一種典型的初始反應。後續的應對經常是,如果事件掩蓋不了也抵賴不掉,他們就「除掉害群之馬」,小團體一致對外,從來不想可能會有些深層次的問題需要審視,而這些問題正潛在地威脅著整個團體。所有這些都突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行業倫理準則非常必要,為什麼精神分析師和他們所處的行業都會因意識到這一問題而受益。

希波克拉底宣言要求一個醫生在做好其它事的同時,令人尊敬地工作和生活,永遠服務於患者的利益,哪怕需要戰勝自己的欲望也要保護生命,並保持最大限度的審慎。精神分析倫理也服從同樣的原則,但是更加嚴格,因為它專注於移情/反移情之間的動力,以及因患者和分析師之間的權力差異可能會造成的後果,而這一點其它醫學領域都不涉及。

如果你翻閱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或者其團體的倫理準則——後者必須與前者一致——你很可能會發現那上面的大部分內容都不稀奇。你甚至會覺得有些規定簡直太顯而易見了,你都很納悶為什麼連那些都要寫進去。「為什麼」,你可能會問,「有些人需要被告知他們不應該跟患者發生性關係?這是任何精神分析師都應該知道的呀。」好吧,很可能是這樣,但是我相信你知道這樣的事時不時地就是會發生。如果沒有倫理準則,有些分析師或許會說「哦,我不知道呀」或者「這是個特例」,甚至「我不同意這個觀點」,然後事情就不了了之了。所以才需要有一個能讓所有人看到的清晰的規定,必要時還要有一個負責執行的倫理委員會。

但是倫理準則的意義絕不僅僅是精神分析師的一套行為規範或者是一套法律準則,團體可以依此來懲罰違反者——儘管確實會起到這樣的作用。如果倫理委員會和團體永遠都不需要這樣做當然就最好。更重要的一點是:精神分析準則和精神分析技術幾乎是密不可分的。糟糕的技術往往是不合倫理的,不合倫理的行為也總是因技術上的拙劣和理論上的無知造成的。

對倫理準則最好的應用是早早地防患於未然,分析師一旦意識到了苗頭就趕緊打住。我們來想像一個圓形的安全表,比如汽車的測速表,有個指針從綠區開始移動,然後是黃區,再後面是紅區。就像所有的優秀職業賽車手都知道的那樣,你不會總是甚至不會經常待在綠區。很多時候都需要把發動機推到黃區,但是優秀的賽車手同樣知道,如果把發動機推得再狠些,進到紅區,越過了「紅線」,就是在冒險,很可能會有災難性的後果,比如說發動機爆炸,然後就再也沒辦法完成比賽了。紅區是有毒的,絕對不能碰。所以就算再想超過前面的賽車,一個優秀的賽車手也絕不會踏進紅區,而是會等待時機,尋找其它解決辦法,因為他知道,完成比賽才是最重要的。很多新手不明白這一點,或者無法約束自己,他們的職業生涯會很短,因為沒人會用他們。用俗語說,他們就是傳說中的「有勇無謀」。

我今天的主題是移情與反移情的毒害,這一說法是受了弗洛伊德X射線的啟發。450年前,毒理學之父帕拉塞爾斯有句名言:「萬物皆有毒,無一例外;唯劑量使之不致成為毒藥。」這是事實,但是有些東西很顯然毒性更強,也更危險。砒霜就比水更容易致人死地,而弗洛伊德所說的X射線也是高危的,但同時又非常有用。至於解決辦法,像放射線學者們所知道的那樣,就是使用它,但是要小心。當然,弗洛伊德所指的是在精神分析中激發出來的強烈情感所具有的潛在危害。這些情感可能是患者的也可能是醫生的,但雙方以及精神分析治療本身都是潛在的受益者和潛在的受害者。


處於或接近精神分析工作核心的是對移情的分析。我理解的移情包括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在精神分析中就是患者對分析師——感受到的所有的想法和情感,包括意識的和潛意識的。我們用以察覺移情的最主要的工具是我們的反移情,也就是分析師對患者的移情。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移情無處不在——人類天生最有這樣的能力——唯一的差別是精神分析中的移情不僅僅被體驗到、被付諸行動,還會像其它東西一樣被分析。一個人的感情將影響另一個人的感情,分析師的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與患者合作,努力去理解在患者身上影響著他的是什麼。

但是分析師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觀察者。他的感情影響著患者,就像患者影響著他一樣。正如亨利斯坦克蘇立文 (Henry Stack Sullivan)所描述的那樣,分析師是一個參與著的觀察者。因此,他必須讓自己在與患者的即時互動中成為一個真正的參與者,否則,對於是什麼感動了患者他就會錯過至少是一部分的察覺。但是,與此同時,他還必須觀察互動,監控在他自己身上發生著什麼,努力看清在患者身上發生著什麼,並且對這一部分進行分析。聽起來有點像是走鋼絲,有時候就是這樣。分析師必須讓他自己被感動,但絕對不能身陷其中。這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像用X射線工作一樣,需要很小心。

情感有可能是非常強烈的,強烈的情感有可能是壓倒一切的。壓倒什麼呢?壓倒判斷力、理性和良知。這種瘋狂的情形不僅會發生在患者身上,也會不時地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我們的患者與其它人的區別僅在於他們在這方面有更多的問題,多到他們及他們周圍的人都無法舒服地接受。那麼當某些可以壓倒一切的事情發生時,比較有利的情形是一個人至少可以意識到「我做了什麼什麼不該做的事」。這樣雖然不好,但它是自我不協調的、衝突的,所以有改正的可能性,至少可以修復。更糟的情形是一個人做了可怕的事卻感覺很好。糟糕之處在於,它是自我協調的沒有衝突的,根本就不承認有什麼需要改正的。分析師不比其它同等智力和教育程度的成年人更健康,也有七情六慾,也操心柴米油鹽,我們不能指望他感受不到任何常人會有的情感。我們可以做的以及應該做的,是希望他願意並且能夠通過從事精神分析工作來滿足他的情感需要。

回到我舉的賽車的例子,我們的倫理準則是寫在紅區的。在進行分析時,你常覺得自己是在綠區工作,進展十分順利。但是你會發現——事實上你應該經常會發現——你進了黃區。這可能意味著你發現自己感覺到了一些關於患者的特別的東西,令人興奮的東西,有好也有壞。你可能會覺得無聊透頂,黔驢技窮,或是熱衷於做一些不合常理的事;也可能會在強烈的情感旋渦裡掙扎。這些都沒關係,事實上這甚至還是好事,因為這是你的反移情在告訴你或許有些重要的事情正在發生。一個負責任的分析師必須當機立斷,對他的絕望、迷戀或是其他任何情感進行分析,而不是把它們付諸行動。

性、愛、金錢、權力和自尊都帶著強烈的情感。這些東西把患者帶到治療中,並將在分析素材和移情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樣的這些東西對分析師也很重要,而且是反移情的一部分。隨著這些素材以及隨之而來的衝突的展開,部分表達出來了部分還沒有,部分意識到了部分還沒有,雙方都會被感動——或許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但總歸都會被感動。這就是精神分析工作最能有效發生作用的地方,如果它確實能夠發生作用。

分析可能會由於患者的內在原因根本無法發生作用,要麼是移情太多或太少,要麼是缺少接受分析的動機。這個話題很大也很重要,但我今天先不講它,因為我的關注點是精神分析的倫理,而這完全是分析師的責任,跟患者無關。分析師對這類患者唯一的倫理責任是,一旦他已經認定這些患者不適合接受精神分析,就不要為他們提供精神分析工作,並且告訴他們為什麼,然後建議他們其它合適的選擇。

現在我們來談談分析師。分析師對患者最重要的倫理責任就是完成患者付錢給他並且通過協議規定他應該做的事:進行精神分析。說到這裡你們應該能猜到我要講什麼了。當分析處在黃區,即充滿了強烈情感、有可能有重大發現時,分析師的責任是確保不會滑入或掉進紅區。反移情在紅區就變得有害了。分析會出現妥協,會中毒,或者被其它東西替代。最好的情形是分析師沒有在工作,最壞的情形是他已經在有意欺騙患者。

這樣的事在很多情況下都有可能發生,而且每種情況的動力都不一樣。格萊恩格巴德(Glen Gabbard)和伊娃萊斯特(Eva Lester)對此有過很多描述[Gabbard & Lester, Gabbard]。有些患者,常常是創傷事件的受害者和有自殺傾向的患者,總想迫使分析師表現得不像在做分析——不那麼專業——而且他們很擅長達到目的。

有些分析師會愛上被分析者,有時他們是彼此相愛,甚至還會結婚。有些分析師會充當患者生活中的其它角色,比如教練或者諮詢師,而且還是收費的。還存在一些「掠奪性」的分析師,他們的終極目標是剝削被分析者,不管是在性關係、財務、社會關係還是其它方面。這些違反邊界的行為常常微妙地發生,邁出一小步或者說出一個字,但是這一步是邁下一個光滑的斜坡,下去了就再也上不來。遺憾的是,那些高級的有影響的分析師似乎不僅沒有跟這些事不相干,反而比他們的同事更容易犯這樣的錯,很顯然他們是覺得一般的規矩不適用於他們,他們可以自行其事。所以我們看到,就像阿克頓爵士(Lord Acton)觀察到的那樣,即使是在分析師當中,權力也會導致腐敗。東窗事發之後,我們會發現這些分析師違反倫理的行為極其明目張胆,但他們卻極少表現出任何反省或悔恨。

宗教、種族、政治傾向等也會模糊反移情,而且很可能會使分析失敗,即使雙方都意識到了他們這對組合所面臨的潛在困難並且在努力克服困難。組合要麼基於雙方的相似性——這會導致彼此默契地維持在一個隱蔽的「舒適地帶」——要麼基於差異性——這會導致同樣隱蔽的友善的或不那麼友善的「虛假寬容」。鑑於我們所有人都具有某種身份——猶太人、儒家弟子、共和黨人或民主黨人、男人或女人、白人、有色人種,等等——提防這些因素可能會起的作用對我們總是有好處的。

還有另外一種幾乎是覺察不到的不當行為,因為任何一方都沒注意到,它就像一氧化碳一樣不知不覺之中造成危害。愛爾文赫什(Irwin Hirsch)在他那本巧妙地取名為《在反移情中打醬油》的書裡對此做了很好的描述。這種分析幾乎一直是待在綠區,事實上,這根本不是分析,而是分析陷入了某種僵局,原因是分析師出於私心只舒服地做些華而不實的表面文章,根本沒有出於責任感真正為患者做有效的分析。同樣的,發生這種情況也有很多原因——由於諮詢關係太舒服、錢賺得太爽或是具有別的意義,導致分析師要麼繞開可能會打破現狀的重要問題,要麼就是簡單地迴避結束,這二者都會使分析沒完沒了地進行下去。再有就是分析師出於自身原因很難保持專注,或者一天下來把自己搞得太忙了。這些問題我們可能一時注意不到,但是如果足夠警醒,我們還是能夠在造成太多傷害之前發現問題。只是,從最終的結果看,這還是對患者的背叛,不亞於一個士兵在站崗時睡著了。

我還沒講到保密性,這個話題太大,也太複雜,以至於有些團體成立了委員會專門處理這個問題。簡單地說,分析師除了需要會診或督導以外必須絕對保密,精神分析的保密性才能做到最好,這裡說的會診也適用於同樣的保密原則。克里斯多福波拉斯(Christopher Bollas)清晰有力地論述了這一點。我並不完全贊同他的立場,但他的基本觀點很重要也很有道理。

保密性正在由於法律和官僚因素而遭受侵蝕,很多司法機關都有關於報告危險或犯罪嫌疑行為的法律,很多分析師也贊同這樣的司法觀點,這就在諮詢室裡製造了一種對抗氛圍,由此很可能導致濫用或毀掉精神分析。保險索賠則提出了另外一個難題。分析師和患者都同意至少有些信息需要跟保險公司共享,而機構在這個問題上通常被認為沒什麼倫理要求。所以,為了讓治療能夠進行,分析師經常按照雙方認為對患者有利的原則歪曲臨床報告。雖然患者感覺到他得到了幫助,但與此同時他也發現他的分析師是可以被腐化的。這種事本來沒必要發生而且也是可以避免的,但是精神分析團體及醫學團體在保護患者的私密性方面做得嚴重不夠。

另一個常見的違反保密原則的行為發生在分析師之間漫不經心的聊天中,即使是在社交場合,他們也會談到相互都認識的或者相互轉介的患者。我突然想起了二戰期間美軍的一幅海報,上面寫著「管不住嘴就hold不住命」,我們應該考慮把它貼在牆上。

最後,我簡單談談機構的倫理問題。我之前有說過,很久以來,精神分析組織基本上一直在忽視違反邊界的行為,直到1990年代馬蘇德可汗事件在倫敦徹底曝光[Sandler&Godley],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才總算給它自己套上了倫理準則的約束。有一個機構問題值得特別講講。某同事違反倫理的行為其他成員一般都會知道,而且在被正式處理之前早就成為過道裡的談資。這經常會使支持或反對過失者的成員分成兩派,從而進一步促成了團體裡陣營的分化。這種小集團的破壞性相當強,包括不僅無法有效地討論事件本身,也無法討論任何事,不管是在學術會議上還是在督導中。它還影響到對新人的培訓與分析。一方面新人會向壞榜樣學習,另一方面他們會知道有些重要事件是不能公開處理的。這種代際傳承一點都不奇怪:那些違反邊界的分析師在他們自己的培訓中往往是違反邊界行為的受害者。

我們的精神分析倫理準則十分直白易懂,所以,簡單明了的事實是:很清楚,以任何方式違反準則都是不對的。但是,就像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所說的那樣,「簡單明了的事實從來都不簡單也很少是明了的。」倫理準則本身不可能窮盡一切也不是不可更改的,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隨著我們對心理的了解越來越多,精神分析理論和技術都會向前發展。但是榮譽與責任將一直保持下去,移情與反移情——帶著他們潛在的好處與壞處——也將仍是科學與藝術的核心。一名分析師可以選擇遵守規定,也可以選擇不遵守,但是他的選擇以及對這一選擇的後果所負有的責任,將全部由他承擔。

作為結束,我想提四點建議,或許可以對移情與反移情的毒害作用提供一些有效的保護。第一,接受一個好的分析——在你執業一段時間之後或許還得加多一個。第二,要讓新人向以希波克拉底宣言為藍本的我們的倫理宣言正式宣誓,在培訓開始之前及在培訓合格之後都要宣誓,要讓他們清楚自己的責任。第三,記住你永遠不需要馬上行動,你永遠都有技術上倫理上的其它選擇,你永遠都不必獨自應對困難,當你需要的時候你可以接受會診,有很多有經驗的同事願意並且能夠幫助你,而不會讓你感到難為情。第四,最重要的,我們必須更經常更開放地把反移情提交到臨床討論中、教學中和督導中,這可能會使情緒加劇,把我們更多地推進黃區,但是,那裡才是你取得進步的地方。

回復「海之夢」看海之夢更多文章

海之夢·8月諮詢師成長沙龍

精神分析如何帶來美好生活

親,你是否對精神分析充滿好奇又對它的理論滿心疑惑?

親,你是否不知這個貌似很牛卻不知所云的學派到底在自己心理學的學習中起何作用?

親,你是否在精神分析的學海裡沉浮多時,卻依然對其精髓把握不住,不知道該對這號稱各流派學習基礎且讓自己又愛又恨的東東如何處置?

親,你是否已經學習了許多號稱大師的精神分析各類課程,卻依然不知道這個寶貝到底是怎麼幫助自己或自己的來訪者的?

國內精神分析領域少壯派領軍人物張沛超博士與香港精神分析協會 Jeff,Emily,Amoy,Joy,Kin等六位嘉賓共同為您分享精神分析如何幫助來訪者和諮詢師,使人們過上幸福生活的。限額30人。先報先得!

活動時間:2014年8月31日下午15:00—17:00。

活動地點:深圳福田區福田南路38號廣銀大廈1709室

報名方式:0755-82511256 88353911

聯 系 人:吳助理、蔡助理、李助理

報名費用:100元/人,會員前10位免費。

敬請關注海之夢微信公眾平臺:

服務號:szpsy120

訂閱號:sz-psy120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讀書摘錄:移情作用及反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及反移情作用 正因為移情作用活躍於每個重要關係之中,我們可以確定,移情作用的元素早在醫病雙方初次相遇時便已存在。的確,移情作用甚至可以在初次接觸前便已展開。 就定義上,移情作用是一種重複(repetition):和過去某個人物有關的感覺,會在當下和心理醫師相處的情境中,重複出現。這前提意味著從臨床會談中的移情作用模式,可以窺見病人過去的重要關係。病人對醫師的觀感及感受,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重複。
  • 移情與反移情:一個基本而重要的概念
    作者 | 王曉豔其實我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對於「移情」和「反移情」這個在精神分析的工作語境下,非常基礎而核心的概念,並沒有真正的理解。儘管,我以為自己理解了。前幾天做了個夢,夢見自己要越過「圍牆」去取一把「長柄雨傘」,原本以為結實的圍牆一推即倒。我嚇壞了!趕緊將它復原,但裂縫已在。
  • 來訪者的移情與心理諮詢師的移情,心理諮詢師難以承受的愛恨交織
    這個精神分析心理學叫做移情反應。這些情緒並非由諮詢師的言行所致,而是來訪者將童年家庭關係中被壓抑的感受投射在了諮詢師身上。移情同樣也會發生在伴侶關係中。2、心理諮詢師也會因為來訪者出現的移情反應而出現而出現反移情。反移情包括:被控制所引起的壓抑。被討好所引起的忽視,被無聲性慾所引起的性慾。等等。
  • 什麼是精神分析
    然而,精神分析提供了另外一種視角。為了審視人類行為表象下隱含的內容,精神分析告訴我們有一股超出日常意識之外的潛意識心理力量。精神分析治療如何工作精神分析治療是基於這樣的一個理念運作:人們經常被潛意識下未必認識到到願望,期待所驅動
  • 同時學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會不會走火入魔?
    (心理諮詢中諮詢師會是什麼樣的態度和取向) 晚上把張海音老師的《精神分析個案概念化》課程做了收尾。當採用精神分析進行個案概念化時,需要判斷來訪者的核心衝突、其人格結構,以及注意在平行關係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 柳葉刀《現代心理健康實踐中的精神分析》
    然而時至今日,弗洛伊德的一些原創思想,如動力學無意識、發展方式、防禦機制、移情和反移情仍然是精神分析思想的基本原則。本文概述了現代精神精神實踐的一些領域。在實踐中調整並運用精神分析概念,可以為病人的護理和管理提供有益的見解和改進。本文也總結了詢證精神分析治療、以及依戀研究、神經科學之間的聯繫。
  •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導論》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系統介紹初始訪談過程及理論依據的書籍,是從精神分析理論角度分析案例的不可多得的好書。
  • 如何應對反移情
    不承認反移情作用在早期的課程中,我並沒有有意識地運用移情和反移情:我在運用詞語。事實上,反移情這個詞引發了恐懼(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被發現了)和內疚(沒有讀到足夠多的書來發現它的意思)。現在我可以看到這是如何影響我早期的工作的就像這個和艾米麗一起工作的例子.艾米麗似乎很自豪,因為在她的家庭中,把事情公開化並談論是一種常態。
  • 《精神分析的伴侶治療》前言
    前言我們之前寫過一本書叫《精神分析的家庭治療》,這本書繼該書之後,是戴維·沙夫早期的理論著作《性關係》的臨床實踐卷,像那兩本書一樣,本書表達的觀點起兩個與眾不同的特徵使我們的方法與其他身心結合的伴侶治療方式區別開來,第一,我們強調性生活,性障礙在婚姻出現問題的開始及維持階段很顯然在起作用,但是對於自潛意識衝突引起的性失調和性分離的治療沒有被充分整合到婚姻治療中,而是以行為治療的方式將其隔離開來處理,本書中,我們認識到性治療的重要性
  • 與潛意識共舞:精神分析的藝術
    本文將精神分析工作視為一種藝術,並以兩個無意識心靈之間的舞蹈為隱喻,來描述精神生活的豐富創造性。自由聯想,移情/反移情,和夢想工作都被討論為他們的創造維度和他們在治療中的耦合。一個引人注目的會議與夢分析的變性患者是逐字(連同作者的內心想法),以說明舞蹈藝術發生在分析家和病人之間。從一個房間開始,它的四面牆展示了一些選擇的版畫,喚起的圖像,也許與藝術微妙的房間的獨特目的說話。
  • 心理圈圈:精神分析網絡化的嘗試
    在其中應運而生的典型,當屬曾奇峰精神分析網絡初級課程。今天我們通過介紹這套課程,來一窺心理諮詢網絡化的趨勢,也走進充滿神韻的精神分析世界。  這套課程由曾奇峰心理圈圈主辦,心語堂心理網等機構代理。內容包括:50節視頻課 + 12次在線集訓 + 2天面授 + 電子有聲教材1套,是國內心理學家對精神分析網絡化的一次大膽而富有探索精神的嘗試。
  • 現代心理健康實踐中的精神分析(上)
    然而,直到今天,一些弗洛伊德最初的觀點,例如無意識動力,發展的方法,防禦機制以及移情和反移情,仍然是精神分析思想的基本宗旨。精神分析治療方法的概述,以及精神分析、依戀理論和神經科學之間的聯繫。在英國,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和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的研究非常突出,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強調了先天嫉妒,破壞性和原始的無意識幻想在早期發展中的作用,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強調了是母親和環境的作用
  • 精神分析學習筆記|李鳴教授之認同及情感的評估知識
    2019年08月15—18日,在瀚思心理課堂上,李鳴教授精神分析連續培訓與督導項目中級階段「八大評估」的第三第四大評估——認同的評估和情感的評估授課與督導。因為有認同,在訪談中應注意問一些相關的內容,有關早年記憶的,有關移情反應所提示的認同。在臨床中要快速識別認同,要找到移情的部分(認同常常通過移情表現出來)。
  • 淺談精神分析理論
    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妮、沙利文、卡丁納、弗羅姆、埃裡克森等,他們的理論雖在具體內容上各有不同,但仍可歸納出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觀點:(1)強調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與調節作用;(2)強調社會文化對人格的巨大影響;(3)強調個體的自尊心和樂觀主義態度;(4)強調兒童早期經驗的重要性。
  • 書單| 精神分析動力學Ⅰ:基礎入門的理論及實踐
    統計學顯示,現在中國大多數從業者的理論取向,是心理動力學(即精神分析)的;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作為一個好的諮詢師或治療師,你不必一定要用精神分析技術治療你的來訪者,但你必須有精神分析的頭腦或者理解,才能看到人內心更開闊深遠的風景,也才能在使用其他學派技術時更加得心應手。沒有精神分析的理解墊底,任何針對人心的工作,都可能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 實用課程 | 新精神分析遠程學習(趙小明)
    但是,由於精神分析理論體系的龐大與發展歷史的深遠,國內的諮詢師在學習精神分析過程中大都感覺精神分析晦澀深奧,往往感覺學習不得要領,學又學不懂,棄又棄不得。針對國內諮詢師的現狀,趙小明老師將國內主要的三個動力學取向的精神分析與分析心理學流派整合起來,一個培訓超值於三個同等課程,它是你能學懂的本土化新精神分析。
  • 築愛心理丨關於來訪者的憤怒以及諮詢師的反移情的演講(上)
    你們提到反移情。雖然我對此沒有準備,但我們還是可以來談談的。 候選人:我想你能多談談反移情,尤其是和自戀患者相關的,他們的憤怒和可能會導致的反移情問題。我認為這比反移情反應更糟糕,在某種程度上是這比反向反應更糟糕,從普遍意義上來說。在作為一個分析師對自己的長時間觀察中,我自己已經感覺到,患者對分析師的分析並不是微不足道的。當然,這可能是被患者用來作為防禦,而且也確實經常是這樣。
  • 愛上治療師:在移情與反移情中完善自我
    於是製造出諸多足夠讓男友吃醋的事情,迫使男友先發出這個「最後通牒」,而這恰恰成為了心性自由的Laura拒絕他的理由。 不僅如此,Laura對Paul的情感流露也在這一集迸發出來。如你所想,我們這位美美的來訪者愛上了她的治療師,也就是書上說的「移情」。可事實遠遠沒有「移情」這麼簡單。此時,治療師Paul的婚姻生活也碰上了中年危機。
  • 【文字稿】張晶:堅守倫理讓助人工作更專業
    (知情同意權、保密例外)中國的專業助人工作似乎也在走這樣的路:1.從汶川地震的「蜂擁而至」,到本次疫情的「不過癮」的分析:為誰而做?(善行)能做什麼?(責任)怎麼去做?(24小時開機的諮詢師)在超出勝任領域中工作的具體表現:未受過專業訓練而介入重大危機事件;進行精神障礙的診斷和治療;使用未經學術和專業領域認定的技術方法;面臨諮詢困境不能有效應對,包括轉介;以整合或創新之名遮蓋自己受訓不足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