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漲價最難的部分,是不知道怎麼對家長和學員解釋。一漲價就會流失幾個學員,是校長對擔心的。其實老學員在我們機構上過課,對我們有一定的課程質量和服務都有一定了解,如果前期體驗好的話,漲價的幅度不太高,也不一定不能接受。機構應該做的是,轉變他們的心智。
以前聽到過一個故事,以為老大爺一直過著清淨的日子,但突然有一天,一群熊孩子到他家門口玩,又吵又鬧,天天如此。他都沒辦法午休了。後來他想到一個辦法,把這些孩子叫過來說,「孩子們,你們能來這玩,爺爺真是太開心了,因為平時都沒人陪我,為了獎勵你們,你們每來一天,我就一人給你們5塊錢。」
孩子們一聽太開心了,更是每天都來。過了兩天老大爺說:「不好意思哈,爺爺我也不是很有錢,以後可能每天只能給你們兩塊錢了。」孩子們很不樂意,開始覺得玩得也沒興致。又過了兩天,老大爺說今後只能一天給一塊錢了,這些孩子們都不幹了,「你這也太摳門了,一直往下降,我們以後再也不來你這玩了!」於是,老大爺又能安心的睡午覺了。
明明玩遊戲還能得到一塊錢,但在孩子們心中得到一塊錢的快樂遠遠小於失去9塊錢的傷心。這種心態叫作損失規避,得到的快樂其實並沒有辦法緩解失去的痛苦。所以機構直接跟老學員說漲價,學員肯定就覺得損失了一筆錢,當然不開心。那應該如何轉變這種心態呢?
一、以舊換新
你可以嘗試利用家電行業經常使用的以舊換新的策略。那就是,將現有課程進行升級重新包裝,宣布推出一門更優質的課程,標價3000元,對於老學員,可以用上學期原價2000課程折價500元,升級為新的課程。
把失去一門低價課的損失轉化為獲得一份高價課的快樂,而事實上你成功提價500元。不知道你是否已經明白了思路,轉變客戶的心智,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漲價,順著這個思路想,其實我們還可以想到很多辦法。
二、價格分割
你還可以嘗試價格分割的定價策略。你有沒有注意過超市裡的茶葉是按克而不是按斤售賣的,「一斤100元」與「一克0.2元」給人的感覺完全是不一樣的。所以一學期20課時的課程從2000漲到2500,遠沒有一課時漲價25元聽上去更容易接受。
這時機構可以說服老學員先交一半課時的錢,這時家長需要拿出的錢比2000還要低很多,而一旦上了半學期課,家長想要換機構的意願就會低很多。價格分割法的另一個好處更容易與家長輕易能做的行為進行比較,讓他更容易下決定,比如一課時漲價25元,不過是孩子他爸一包煙或者一頓簡餐的價格。
三、循序漸進法
漲價要循序漸進,讓用戶有一個緩衝的過程,同時讓用戶享受一定幅度的優惠,再逐漸的提升折扣,讓用戶有相對充分的準備和選擇。
舉例,6月1日課程價格由1000元漲價至1500元,在5月1日發布漲價通知:
5月10前報名的新老學員一律7.5折,收費1125元並贈送價值500元的大禮包;
5月20日前報名7.5折優惠,收費1125元;
6月1日執行新價格150元,如果老帶新,老生可獲贈500元大禮包。
四、表面降價法
比如,培訓機構可以將暑期課程的課時由30個課時調整為20個課時,總收費相應的由600元降為500元,不少用戶以為價格便宜了,實際上是課時費由20元漲為了25元,但這種漲價不著痕跡,給用戶一種更優惠的錯覺。
除了適當減少課時數,另一種辦法是縮短課時,比如由原來的3小時/課時,縮減為2小時/課時,相應的降低教師的人力成本。
五、價格錨點
其實家長無法真的判斷機構的課程價值多少錢,他的判斷都是比較出來的。那我們就可以給他一個比較的錨點。比如你之前是2000元一學期,現在推出了2500的課,這時候可以再設置一個5000元的尊享VIP課。
價格錨點:人們會基於以下兩個原則對產品價格是否合適進行判斷:一是避免極端,二是權衡對比。所以如果你有三個價格,大多數人會認為中間那個更合適。
六、贈送服務法
把價格調整和贈送額外服務同時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用戶的注意力。比如,每個月由原來的500元上調至600元,與此同時機構會額外贈送晚輔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