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我的鄉愁」 臺胞黃麗卿在西安實現田園夢想

2020-12-17 西安發布

西安發布訊 城裡剛剛入冬,秦嶺腳下的臺溝村,卻已下了好幾場薄雪。

種地、餵雞、喝茶、賞雪、打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筆下的歲月靜好,是黃麗卿生活的真實寫照。

年逾六旬的臺胞黃麗卿到西安已有十七個年頭,2015年,她放下了手頭上的生意,來到西安市長安區臺溝村,租了個農家小院,開始了自己的田園生活。

「尋尋覓覓,心嚮往之。這裡,有我的鄉愁。」恬淡的話語,卻滿懷深情。

黃麗卿和兒子謝進瑞在秦嶺腳下合影。

臺灣滷肉飯,「俘獲」老陝味蕾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臺灣人,2003年,黃麗卿便來到西安從事快餐行業,她也是第一個把臺灣滷肉飯帶來陝西的臺商。

「一切都是緣分使然。當初選擇來陝西,是被它厚重的歷史文化所吸引,這裡是華夏兒女的故鄉,尋根,就得到陝西來。」黃麗卿說。

那年,她帶著12萬新臺幣隻身創業,在高新路糜家橋開起了古城首家滷肉飯快餐店「御上便當」。這家開在鬧市區的臺灣小吃,很快就憑藉著獨特的味道和經濟實惠的優勢,「俘獲」了老陝的味蕾。

在她的辛勤經營下,滷肉飯生意越做越大,又分別在小寨和高新四路開了分店,客流不斷增多,類似的臺灣小吃也逐漸出現在西安的街頭巷尾。黃麗卿說,雖然自己如今已經退休不再做生意,但十多年來,她卻親眼見證了大陸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當初西安市民都不知道什麼是滷肉飯,臺灣人來此創業的也很稀少。但如今,西安城裡到處都是臺灣小吃,臺胞們也越來越覺得這就是自己的家。」

談及西安這些年的變化,她更是滔滔不絕:「剛來的時候從機場到市區還是不太方便的,現在變化太大啦!兩條高速暢通無阻,城際鐵路方便快捷,高鐵站更是修得恢弘大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西安對古城牆等歷史遺蹟的保護,做的很到位,再加上逐年點亮的綠化,這座城市,越來越美,越來越好。」她表示,沒有到過大陸的臺灣人,根本無法感受大陸經濟的飛速發展,這是驚人的進步。

「臺灣的年輕人們,真應該走出來,多看一看,比一比。眼見為實,比耳朵聽來的,靠譜得多啦。」黃麗卿笑著說。

秦嶺小村莊,實現「田園夢」

如果說西安城的華麗多姿賦予了黃麗卿創業的激情。那麼,秦嶺腳下的小村莊,則實現了她歸隱田園的人生夢想。

「年輕的時候為了家庭和孩子拼搏,現在孩子們也長大了,我也該為自己活一把,找找自己想要的東西。」在西安做生意十二年之後,2015年,六十歲的黃麗卿開啟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我是中國人,冥冥之中,一直都在尋找自己心靈深處的故鄉。」黃麗卿說,當不再為生意忙碌之後,她開始到處尋找,找了半年多,終於在西安市長安區的臺溝村覓得歸宿。「村子地處秦嶺北麓小五臺山下,交通便利,生態優美。最關鍵的是,秦嶺終南山的文化內涵,是全世界任何一座山都沒法比的。」

從村民手中租了一個院子,黃麗卿就此有了自己的新家。在這裡,她呼吸著秦嶺的潔淨空氣,精心打理著屬於自己的美麗田園。春天,和村民們一起種種菜,嘮嘮家常;夏天,叫上三五好友在地裡採摘水果,打成果醬,甘甜又美味;秋天,和村民們一起勞作收穫,做月餅,享受豐收的滿足感;冬天,化一捧雪水,烹一壺好茶,在屋簷下品茗賞雪……日子過的安閒又幸福。在臺溝村的六年多時間裡,黃麗卿和村民們已經打成一片,成為和睦的鄰裡。當有臺灣朋友到西安出差時,她會主動介紹到村裡的民宿入住,當村民們有困難時,她亦積極伸出援手,幫襯一把。

每逢周末,她的院子就最為熱鬧。好幾個臺灣友人最愛從城裡驅車進山,聚在小院裡,一起聊天,喝茶,讀書。在黃麗卿的熱心聯繫下,又有五、六位臺胞也租下了農家小院,常住臺溝。這些老友,有做企業培訓的,有做民宿的,還有和黃麗卿一樣回歸田園的……他們,或懷揣「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情壯志來此拓展事業,或心攜「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的恬淡在此悠遊歲月、度享晚年。總而言之,他們已把西安視為創業的熱土、安居的樂園和心靈的寄託。

黃麗卿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臺溝村名副其實,真的成了一個臺灣人扎堆的「臺溝」。

生態研學路,助力新農村建設

談到未來的計劃,黃麗卿說:「臺灣年輕人要發展,必須得走出來,全世界的人都在往大陸跑,我們同根同脈,也應該留在大陸繼續發展。」於是,她和兒子一起計劃,在村裡租來27畝土地以及數間屋舍,一同發展研學事業,為新農村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如今,他們的研學項目已初具雛形。黃麗卿的兒子謝進瑞說,保護秦嶺是大家的共識,希望能以生態研學的形式,在臺溝村引入臺灣特色的精緻農業,比如臺灣特有的白玉苦瓜、九層塔(香料)、紅薯(臺灣特有品種,只吃葉子)等市場上少見、口感和味道俱佳的農作物,在當地與村民以合作社的形式種植,目前這些農作物已經在環山路的現代農業示範園進行了試種和培育。

「在這裡,小朋友們可以親自體驗採摘花草,自製花草茶、烘焙食物、製作果醬等等。還可以通過研學認識秦嶺,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同時還能盤活鄉村旅遊資源,間接提高村民收入。我們還打算規劃建設一所小規模的閱覽室,給孩子們提供繪本閱讀和講解,當地村民也可以無償使用,逐步培養大家的閱讀習慣。」謝進瑞對項目的發展充滿信心。

只要有閒暇,黃麗卿最喜歡的就是出去旅遊,在她看來,身為中國人,祖國的名山大川都應該「走透透」。她家中懸掛著一張大幅中國地圖,上面用多種顏色描繪出20多條直線,還有很多地名被圈了起來,代表著多年來的尋訪足跡和路線。細心的她還在地圖上給「西安」專門貼上了一面黃色的小旗子。

「萬水千山走遍,這裡才是最迷人的地方。」黃麗卿指著這面小黃旗說道。

「無論是我也好,還是村子裡其他的臺胞,都已經把西安當作是自己的『第二故鄉』。每次回到臺灣,我們都會向身邊的朋友介紹西安。」黃麗卿表示,如今越來越多的臺胞來到西安紮根發展,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和她一樣,在這裡,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鄉愁。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朱雪嬌 受訪者供圖。

相關焦點

  • 【兩岸新觀察】加入鄉村振興行列 臺胞緊抓新經濟增長點
    「眼下臺胞辦的民宿在崇明民宿中佔比不大,但因其精緻而受到歡迎。」劉慶通過視頻隔空「喊話」,歡迎臺灣民宿業者攜先進理念和成熟經驗到崇明創業,在大陸美麗鄉村「築夢」。賴嶽軍也建議臺灣同行來大陸「試水」。「有情懷、有創意,加上實實在在、親力親為,這裡的市場有很多機會。」賴嶽軍說。「這裡,有我的鄉愁!」
  • 終南山下的臺灣「黃大姐」: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很幸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筆下的終南山生活,可能正是今天陝西臺胞黃麗卿的生活寫照。21日,記者隨2020「絲路行」兩岸記者採訪活動,來到了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子午街道的臺溝村,在這裡見到熱心的臺灣「黃大姐」黃麗卿。
  • 雨中的都市田園生活:留住鄉愁「農事忙」
    圖為「田園牧歌」都市田園度假村鬱鬱蔥蔥的紅薯地。受訪單位供圖中新網重慶7月12日電 題:雨中的都市田園生活:留住鄉愁「農事忙」作者 彭國威煙雨朦朧中,一條小河鬥折蛇行,將鬱鬱蔥蔥的田地自然分割成稻田和菜地南北兩塊,嫩綠的菜園裡,正在採摘收穫的男女老少,不時傳出歡聲笑語。
  • 將「詩和遠方」融入田園夢想,特色民宿成村民身邊金飯碗
    「夢想空間」看厭了鋼筋水泥的繁華都市尋一處靜謐村落去悠然小憩執一份淡然與詩意看著春暖花開,等待落雪堆積大概是每個都市人都會有的田園夢想「夢想需要在現實的土壤裡發芽開花,只有將民宿創意與鄉愁記憶相碰撞,讓夢想照進現實,才能長出『詩和遠方』的翅膀」。
  • 記憶|到西莊邂逅田園鄉愁!
    近年來,建水縣高度重視田園休閒鄉愁旅遊工作,高位謀劃、快速推進西莊紫陶特色小鎮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取得明顯效果,瀘江河畔變得更加詩情畫意,不僅成為本地人周末休閒的首選,也是外地遊客到建水遊玩必去的打卡地。
  • 在西安瑾園農藝向山而居 尋找夢想中的現代田園
    撰文 | 蘭臺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田園夢,但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現代都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夢想還真有點可望不可即。不過,你若走進西安太乙宮二郎山下的「瑾園農藝」,就能有緣感知人與建築、環境是如何達到詩意的和諧與交融。西安瑾園農藝位於西安太乙宮二郎山下,緊鄰翠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 海南博鰲打造田園小鎮:鄉愁味道醉遊人
    中新社博鰲3月15日電 題:海南博鰲打造田園小鎮:鄉愁味道醉遊人  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  「古巷老宅老味道,優美的風景、古樸的民風,我在這裡找到了歸屬感。」15日,走入海南瓊海市博鰲鎮朝烈村委會南強村,河北遊客馮女士一眼驚豔,「不僅看到風景畫,更讓人看到情感風俗畫卷。」  南強村坐落於萬泉河畔,毗鄰博鰲亞洲論壇成立會址。
  • 途遠守望田園民宿亮相陝西楊凌首屆鄉村文化旅遊節,喚醒鄉愁記憶
    這裡是隋文帝楊堅和獨孤皇后合葬墓隋泰陵所在地,相傳王上村是當年守陵人的後代。這裡有擁有20年種植獼猴桃的歷史,全村共種植獼猴桃786畝,獼猴桃產業遠見聞名。喚醒鄉愁記憶,體驗農耕文化。守望田園項目設九大主題功能區,包括農耕文化展示區、民俗文化展示區、田園生活體驗區、詩意生活體驗區、農家生活體驗區、兒童科普教育體驗區、獼猴桃生產示範區、百果林帶體驗區、田園無公害菜園區,開展農事體驗、農耕遊學、文創培訓等鄉村旅遊項目,構建旅遊消費場景、鄉村生活場景、創新創業場景,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 舌尖上的鄉愁——臺灣家宴節成功舉辦
    11月7日,一場以「舌尖上的鄉愁」為主題的「臺灣家宴節」在成都天藝·濃園藝術生活體驗館舉行。活動吸引了70多位在蓉臺胞、臺商及成都市臺聯理事、臺盟成員代表參加。成都市臺聯會長、臺盟成都市支部主委潘裕萍出席活動並致辭。
  • 玩轉普洱 | 尋鄉愁、訪千年茶樹王……這裡美如山水田園畫!
    苦聰蜂筒鼓舞鎮沅縣博物館位於無量溼地公園旁,博物館展覽以序廳、歷史鎮沅、文化鎮沅、茶祖文化、綠色鎮沅、芳香鎮沅等六部分內容進行布展,實現了WiFi全覆蓋。 彈起我心愛的三弦來千家寨莊園是鎮沅縣「美麗縣城」建設中的重點項目,將茶元素融入城市建設,豐富「世界茶王」文化內涵,增添「芳香鎮沅」發展魅力。
  • 洛陽最走心田園鄉愁遊線路,潭頭秋扒三川,全是免費美景
    ,是越走得遠就越是牽掛的鄉愁,是一方人的根。在這座豫西深山小城裡,隨處可見青瓦土牆的老房子,山居田園,男耕女織,從前和現在很像很像,默默守護著無數人心心念念的鄉愁,等著你去一一探尋欒川田園鄉愁遊線路石門土屋位於潭頭鎮石門村,是欒川相對集中的一片完整的傳統村落,把田、林、山、水資源巧妙合理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高級山景、山水庭院、溫馨家庭等風格不同的特色院落。
  • 2017兩岸臺胞中小學生「放飛夢想」夏令營在江蘇連雲港舉行
    「放飛夢想」夏令營在江蘇連雲港舉行中國臺灣網8月17日連雲港訊 8月11日至13日,2017年江蘇省臺聯兩岸臺胞中小學生「放飛夢想」夏令營在連雲港市舉行。來自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連雲港、淮安、鹽城、揚州、鎮江、宿遷等11個市的兩岸臺胞中小學生及部分家長共130餘人參加了活動。為了加強對青少年臺胞的培養和兩岸小臺胞的交流,從2013年起,江蘇省臺聯連續五年針對兩岸臺胞中小學生群體舉辦「放飛夢想」夏令營,該活動受到了學生和家長們的歡迎和好評。
  • 崑山臺胞建臺灣情境展覽館解鄉愁
    崑山臺胞建臺灣情境展覽館解鄉愁 2020-10-05 14:21: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葉攀 責任編輯:葉攀
  • 臺胞來往大陸需換領電子卡式臺胞證
    2020-09-14 12:57圖文來源: 紫金山新聞 臺胞來往大陸請換領電子卡式臺胞證或申辦一次有效臺胞證
  • 崑山服務臺胞新舉措:崑山南站實現卡式臺胞證自助取票
    3月8日上午,在昆創業臺青林祐生用卡式臺胞證在高鐵崑山南站自助售票機上順利取到車票,這標誌著卡式臺胞證自助取票在崑山順利落地。    卡式臺胞證相較與傳統紙質臺胞證,在互聯互通、電子信息化等方面,為臺胞在大陸工作生活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近期,國家相關部門,應因臺胞需求,升級高鐵自助取票系統,逐步實現卡式臺胞證自助取票功能。崑山市臺辦、崑山高鐵南站等部門針對崑山臺商集聚,臺胞高鐵出行需求量大的現狀,主動聯繫上級相關部門,第一時間升級調試取票設備,目前已有三臺機器可供使用,順利實現了卡式臺胞證自助購票取票。
  • 南陽市西峽縣米坪鎮:「開心農場」留住田園鄉愁
    映象網訊(記者 田雨陽 通訊員 劉秋麗)「住進敬老院,還能有塊小菜地種種,除了我們敬老院自己吃以外,還時常送給外面的居民吃,一年連吃帶送的蔬菜如果在菜場買,遠遠不止2000元,既節省了開支,又鍛鍊了身體。」在南陽市西峽縣米坪鎮河西敬老院,陳新成一邊在菜地裡拔青菜,一邊和院外的路人聊天。
  • 北京市房山田園社區留住居民鄉愁
    從去年開始,拱辰街道以創造優良的人居環境為目標,從轄區範圍內最舊、最髒、最亂的宜春裡等五個老舊社區和回遷小區改造入手,逐步推進「田園社區」建設。通過「田園」找到「家園」,讓「小社區」變成「大家庭」,讓老人找到鄰裡親情,讓年輕人有歸屬感。村民自己制訂物業條例「現在我們班子成員身兼兩職。」
  • 吳家瑩:31項惠臺措施,讓臺胞有更大認同感
    最新發布的31條惠臺措施,獲得了臺商和臺胞們的積極點讚,許多人表示,這讓他們有了更大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31項惠臺措施一發布,廈門臺商協會的微信群就炸開了鍋,臺商們紛紛點讚轉發,把喜訊「奔走相告」。
  • 幸福「創」出來|90後的她,在西安用「小」民宿實現「大」夢想
    >西安90後青年創客楊晗旭看她如何在西安用「小」民宿實現「大」夢想「這兩年,我在外地感受最深的就是西安的變化之大。無論是通過和全國各地遊客的交流還是通過媒體,我發現西安城市發展、美譽度、旅遊環境、城市人氣等等都有了極大的提升,西安在眾多遊客心目中只是『古城』的印象已經一去不復返。」楊晗旭對小布說道。
  • 既有鄉愁又有野趣 小小林盤演繹歸園田居
    升級消費新場景後,來這裡打卡的遊客雖然一撥又一撥,但林盤仍不失清幽寧靜。「天天爆滿,現在到我們這裡吃中餐、吃火鍋,要提前一個星期預約。平均每天都有幾萬元的營業收入。」大雨村支部書記馮進告訴記者。 這裡,就是崇州市打造的川西林盤新場景——鮮道·幸福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