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怎麼管理,大夥說了算」。在房山區拱辰街道,有這樣一個新建小區,是南廣陽城村的回遷房。南廣陽城村村民從去年搬進來後,實施村民「共治」的管理制度,讓鄉親們在體驗城市便捷設施的同時,又能回味鄉情。
拱辰街道部分老舊小區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樓體陳舊、私搭亂建情況嚴重,公共設施年久失修。從去年開始,拱辰街道以創造優良的人居環境為目標,從轄區範圍內最舊、最髒、最亂的宜春裡等五個老舊社區和回遷小區改造入手,逐步推進「田園社區」建設。通過「田園」找到「家園」,讓「小社區」變成「大家庭」,讓老人找到鄰裡親情,讓年輕人有歸屬感。
村民自己制訂物業條例
「現在我們班子成員身兼兩職。」南廣陽城村黨支部書記石印起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去年村民入住後,「村兩委直接進物業」,村兩委班子將黨務、村務管理和小區的物業管理「一肩挑」,並且,在物業服務工作中優先僱用本村殘疾人、待業人員,增加本村村民就業機會的同時也降低了物業成本。
入住前,石印起就帶著村幹部挨家挨戶做了調查,以問卷、簡訊、微信等多種形式,關於「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小區」等問題,收集村民們的管理意見近千條。經過五次開會研究,最終形成了管理之綱,即《致村民的一封信》。小區內18周歲以上的村民都要和村委會籤訂《責任書》,保證所有的管理條例行之有效。
放眼望去,整個小區裡除了車棚,門口、樓道沒有一輛隨便亂放的自行車。石印起介紹說,剛開始村民們擔心丟車,有把車搬到家門口的習慣,但自從非機動車實施「三色管理」後,大家基本上不用鎖車了。原來,每個自行車上都掛著一個特定顏色的車牌,本村村民電動自行車和三輪車為藍色標牌,本村村民的非電動自行車和三輪車為黃色標牌,租戶非機動車為紅色標牌。門衛可以通過標牌顏色統一管理小區的進出非機動車輛,「門衛也是我們自己村的村民,誰騎什麼車他往往都心裡有數」,再加上車棚內也安有攝像頭,經過一年的管理,小區內沒有發生一起非機動車偷盜事件。
走進居民樓內,樓道保持得非常乾淨,沒有一家私用物品佔用公共空間。「破壞公共環境,我們是要罰款的。」石印起說,共同維護公共環境的條約都是村民們自己提的,如果還違反,只能「認罰」。但說歸說,從入住到現在,沒有任何一家住戶因破壞樓道環境而被罰款。
鍋爐房變活動中心
走進宜春裡社區,除了那個高聳的老煙囪,已經再也找不到鍋爐房的影子了。
居民鍾惠強的家和鍋爐房隔窗相望。「從窗戶望出去,鍋爐房那滿地都是垃圾,有時還有人在那燒東西,烏煙瘴氣的。」鍾惠強實在受不了,就把房子出租搬了出去。聽說「田園社區」啟動後,鍋爐房變成了活動中心,她和老伴從西城區搬了回來,每天都參加活動中心的課程。
這個佔地600平方米的社區活動中心,極具現代風格和文藝特色,設有兒童樂園、舞蹈廳、桌球室、老年餐桌、圖書室等設施。在進門處的LED屏幕上,還有一張課表:周一上午是親子課,周二上午是快板,下午是合唱,周三上午是太極棍……這些課程對社區居民都是免費開放的。
「我們是一屋多用,不同時間段穿插不同的課程。」活動中心負責人耿紅梅告訴北青報記者。一樓的「幼兒活動室」裡,四位上了歲數的大媽正在練習朗誦,二樓的「健康小屋」中,一位上了歲數的大媽正在測量血壓,她告訴記者,她腿腳不好,去醫院不太方便,經常等每周二302醫院的醫生過來義檢。
便民市場建到家門口
在剛過去不久的9月,拱辰街道文化路便民市場正式投入使用。該市場佔地面積約5600平方米,劃分為生鮮、蔬菜、水果、小商品等多個區域,商戶近200家。
文化路區域內有兩個老舊小區,常住人口突破萬人,之前是沒有便民市場的,社區附近聚集了大量的流動攤販,環境髒亂差,警情、案情高發,扒竊情況時有發生。「這個市場的建成,不僅維護了治安秩序,而且解決了附近居民買菜『最後一公裡』的問題」。文化路市場負責人李志鐵告訴北青報記者,拱辰街道按照「城市背街小巷精細化、老舊小區生活服務功能品質化」的思路,在文化路地區高標準規劃建設便民綜合市場。正規的商戶進來了,優質的服務進來了,社區附近的無證無照的攤販自然就沒有了生存空間,街區的發展就進入了良性循環,實現了社區居民生活品質和背街小巷城市形象的雙提升。
在市場的最裡邊,有一個食品檢測室。門口放著兩臺「公平秤」,剛剛從市場上買了兩斤羊肉的張大爺把肉放在了秤上,說:「我每次都過來稱一下,虧我一兩也不行啊!」他的老伴兒李大媽則把剛買的小白菜拿到了二樓,希望對上邊的農藥殘留做檢查。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監察員範廣蕊正在做其他蔬菜的農藥殘留檢查實驗。「檢查不合格的,我們會向上邊反映進行二次檢查,確實有問題的會依照《食品安全法》對商販進行處罰。」範廣蕊告訴北青報記者,居民可以當場拿到檢查結果,從她上班以來,已經對43個標本進行了檢查。文/本報記者 劉婧
講述
「我覺得小區比療養院還好」
拱辰街道辦事處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所謂田園社區,原住民大多是早期的農民,改造時,也會儘量體現「田園風光」,讓他們找回曾經的鄉愁鄉情。田園社區的建設,在宜居的基礎上,體現功能設置,讓老百姓找到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太方便了!」當被問到搬進城裡什麼感受時,南廣陽城回遷小區的王國林笑著說,他今年已經70歲了,據他回憶,大概在60年前生產隊書記就在跟他們描述「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之前住在農村,環境特別差,垃圾場就在家門口,夏天的時候「蒼蠅蚊子一堆飛」。搬到城裡住就不一樣了,各種家用設備都齊全便捷,小區裡環境優雅清靜,有城裡四處飄香的玉蘭花,也有農村常見的水果樹,「我覺得比高檔的療養院還好呢!」
剛開始把車子放車棚這件事讓王國林很不習慣,「車棚哪有家門口近呀!」為此,他也找村支書石印起談了三次話,但是想到他也是在《責任書》上籤過字的,而且這樣做也是為了維護共同的小區環境,王國林慢慢接受了這個規定。「你的車子在外邊擺得亂七八糟,這和以前住村子裡有什麼兩樣呢?」
王國林的孩子就住在樓上,他和老伴兒有點什麼事,孩子跑下來也方便。平時他就在電視上看看「怎麼下象棋」,天氣暖和的時候,也約上幾個「棋友」,去「棋友」家下幾盤「過過癮」。「以前村裡一家一戶離得不遠,現在更近了。」王國林說,出門就是電梯,進門又是電梯。鄉裡鄉親來回串個門更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