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田園社區留住居民鄉愁

2020-12-22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小區怎麼管理,大夥說了算」。在房山區拱辰街道,有這樣一個新建小區,是南廣陽城村的回遷房。南廣陽城村村民從去年搬進來後,實施村民「共治」的管理制度,讓鄉親們在體驗城市便捷設施的同時,又能回味鄉情。

拱辰街道部分老舊小區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樓體陳舊、私搭亂建情況嚴重,公共設施年久失修。從去年開始,拱辰街道以創造優良的人居環境為目標,從轄區範圍內最舊、最髒、最亂的宜春裡等五個老舊社區和回遷小區改造入手,逐步推進「田園社區」建設。通過「田園」找到「家園」,讓「小社區」變成「大家庭」,讓老人找到鄰裡親情,讓年輕人有歸屬感。

村民自己制訂物業條例

「現在我們班子成員身兼兩職。」南廣陽城村黨支部書記石印起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去年村民入住後,「村兩委直接進物業」,村兩委班子將黨務、村務管理和小區的物業管理「一肩挑」,並且,在物業服務工作中優先僱用本村殘疾人、待業人員,增加本村村民就業機會的同時也降低了物業成本。

入住前,石印起就帶著村幹部挨家挨戶做了調查,以問卷、簡訊、微信等多種形式,關於「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小區」等問題,收集村民們的管理意見近千條。經過五次開會研究,最終形成了管理之綱,即《致村民的一封信》。小區內18周歲以上的村民都要和村委會籤訂《責任書》,保證所有的管理條例行之有效。

放眼望去,整個小區裡除了車棚,門口、樓道沒有一輛隨便亂放的自行車。石印起介紹說,剛開始村民們擔心丟車,有把車搬到家門口的習慣,但自從非機動車實施「三色管理」後,大家基本上不用鎖車了。原來,每個自行車上都掛著一個特定顏色的車牌,本村村民電動自行車和三輪車為藍色標牌,本村村民的非電動自行車和三輪車為黃色標牌,租戶非機動車為紅色標牌。門衛可以通過標牌顏色統一管理小區的進出非機動車輛,「門衛也是我們自己村的村民,誰騎什麼車他往往都心裡有數」,再加上車棚內也安有攝像頭,經過一年的管理,小區內沒有發生一起非機動車偷盜事件。

走進居民樓內,樓道保持得非常乾淨,沒有一家私用物品佔用公共空間。「破壞公共環境,我們是要罰款的。」石印起說,共同維護公共環境的條約都是村民們自己提的,如果還違反,只能「認罰」。但說歸說,從入住到現在,沒有任何一家住戶因破壞樓道環境而被罰款。

鍋爐房變活動中心

走進宜春裡社區,除了那個高聳的老煙囪,已經再也找不到鍋爐房的影子了。

居民鍾惠強的家和鍋爐房隔窗相望。「從窗戶望出去,鍋爐房那滿地都是垃圾,有時還有人在那燒東西,烏煙瘴氣的。」鍾惠強實在受不了,就把房子出租搬了出去。聽說「田園社區」啟動後,鍋爐房變成了活動中心,她和老伴從西城區搬了回來,每天都參加活動中心的課程。

這個佔地600平方米的社區活動中心,極具現代風格和文藝特色,設有兒童樂園、舞蹈廳、桌球室、老年餐桌、圖書室等設施。在進門處的LED屏幕上,還有一張課表:周一上午是親子課,周二上午是快板,下午是合唱,周三上午是太極棍……這些課程對社區居民都是免費開放的。

「我們是一屋多用,不同時間段穿插不同的課程。」活動中心負責人耿紅梅告訴北青報記者。一樓的「幼兒活動室」裡,四位上了歲數的大媽正在練習朗誦,二樓的「健康小屋」中,一位上了歲數的大媽正在測量血壓,她告訴記者,她腿腳不好,去醫院不太方便,經常等每周二302醫院的醫生過來義檢。

便民市場建到家門口

在剛過去不久的9月,拱辰街道文化路便民市場正式投入使用。該市場佔地面積約5600平方米,劃分為生鮮、蔬菜、水果、小商品等多個區域,商戶近200家。

文化路區域內有兩個老舊小區,常住人口突破萬人,之前是沒有便民市場的,社區附近聚集了大量的流動攤販,環境髒亂差,警情、案情高發,扒竊情況時有發生。「這個市場的建成,不僅維護了治安秩序,而且解決了附近居民買菜『最後一公裡』的問題」。文化路市場負責人李志鐵告訴北青報記者,拱辰街道按照「城市背街小巷精細化、老舊小區生活服務功能品質化」的思路,在文化路地區高標準規劃建設便民綜合市場。正規的商戶進來了,優質的服務進來了,社區附近的無證無照的攤販自然就沒有了生存空間,街區的發展就進入了良性循環,實現了社區居民生活品質和背街小巷城市形象的雙提升。

在市場的最裡邊,有一個食品檢測室。門口放著兩臺「公平秤」,剛剛從市場上買了兩斤羊肉的張大爺把肉放在了秤上,說:「我每次都過來稱一下,虧我一兩也不行啊!」他的老伴兒李大媽則把剛買的小白菜拿到了二樓,希望對上邊的農藥殘留做檢查。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監察員範廣蕊正在做其他蔬菜的農藥殘留檢查實驗。「檢查不合格的,我們會向上邊反映進行二次檢查,確實有問題的會依照《食品安全法》對商販進行處罰。」範廣蕊告訴北青報記者,居民可以當場拿到檢查結果,從她上班以來,已經對43個標本進行了檢查。文/本報記者  劉婧

講述

「我覺得小區比療養院還好」

拱辰街道辦事處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所謂田園社區,原住民大多是早期的農民,改造時,也會儘量體現「田園風光」,讓他們找回曾經的鄉愁鄉情。田園社區的建設,在宜居的基礎上,體現功能設置,讓老百姓找到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太方便了!」當被問到搬進城裡什麼感受時,南廣陽城回遷小區的王國林笑著說,他今年已經70歲了,據他回憶,大概在60年前生產隊書記就在跟他們描述「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之前住在農村,環境特別差,垃圾場就在家門口,夏天的時候「蒼蠅蚊子一堆飛」。搬到城裡住就不一樣了,各種家用設備都齊全便捷,小區裡環境優雅清靜,有城裡四處飄香的玉蘭花,也有農村常見的水果樹,「我覺得比高檔的療養院還好呢!」

剛開始把車子放車棚這件事讓王國林很不習慣,「車棚哪有家門口近呀!」為此,他也找村支書石印起談了三次話,但是想到他也是在《責任書》上籤過字的,而且這樣做也是為了維護共同的小區環境,王國林慢慢接受了這個規定。「你的車子在外邊擺得亂七八糟,這和以前住村子裡有什麼兩樣呢?」

王國林的孩子就住在樓上,他和老伴兒有點什麼事,孩子跑下來也方便。平時他就在電視上看看「怎麼下象棋」,天氣暖和的時候,也約上幾個「棋友」,去「棋友」家下幾盤「過過癮」。「以前村裡一家一戶離得不遠,現在更近了。」王國林說,出門就是電梯,進門又是電梯。鄉裡鄉親來回串個門更方便了。

相關焦點

  • 雨中的都市田園生活:留住鄉愁「農事忙」
    圖為「田園牧歌」都市田園度假村鬱鬱蔥蔥的紅薯地。受訪單位供圖中新網重慶7月12日電 題:雨中的都市田園生活:留住鄉愁「農事忙」作者 彭國威煙雨朦朧中,一條小河鬥折蛇行,將鬱鬱蔥蔥的田地自然分割成稻田和菜地南北兩塊,嫩綠的菜園裡,正在採摘收穫的男女老少,不時傳出歡聲笑語。
  • 南陽市西峽縣米坪鎮:「開心農場」留住田園鄉愁
    映象網訊(記者 田雨陽 通訊員 劉秋麗)「住進敬老院,還能有塊小菜地種種,除了我們敬老院自己吃以外,還時常送給外面的居民吃,一年連吃帶送的蔬菜如果在菜場買,遠遠不止2000元,既節省了開支,又鍛鍊了身體。」在南陽市西峽縣米坪鎮河西敬老院,陳新成一邊在菜地裡拔青菜,一邊和院外的路人聊天。
  • 幼兒園成了留住鄉愁的「名片」
    這是該教育集團用活田園資源的一個典型案例。翔安教育集團創辦近三年來,堅持用活本地田園與民俗資源,讓孩子們親近自然、感知鄉土、體驗鄉情,也讓幼兒園留住鄉愁,找到正確的辦園方向。用活田園資源,讓孩子在自然中成長許厝幼兒園是翔安教育集團首批開辦的幼兒園之一。
  • 鄉村振興「大圩樣本」:田園民宿留鄉愁
    大圩鎮北起磨灘村,南至沈福村,沿圩西河一線的沿線村莊將規劃成為鄉村振興的示範帶,通過生態環境治理、鄉風文明建設等,成為居民和訪客「來了就不想走,來了就想留下來」的田園勝地。民俗+田園勝景,留住鄉愁記憶據悉,大圩鄉村振興項目位於4A 級農業景區與城市交接處,毗鄰環巢湖旅遊圈,項目佔地約4200 畝。
  • 雨天探訪雨兒胡同 老北京怎樣留住老街坊「鄉愁」
    眼前的這一切,得益於北京市東城區近年來的種種努力——通過「架空線入地」、「胡同不停車」、「共生院」等措施,讓「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胡同景觀重現,雨兒胡同也留住了那份老北京街坊的鄉愁。
  • 手繪民俗文化 留住美麗鄉愁
    12月27日,在優美與靜謐的三裡河街道樂中民宿裡,迎來了黃淮學院的17名師生,他們運用他們自身專業,發揮自己藝術特長,對牆面進行了整體繪畫裝飾,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鄉土文化、農耕文化繪到其中,扮靚了新農村,也留住了美麗的鄉愁。
  • 新鄉村文明:留住鄉愁的現代之路
    如何讓農村在傳承鄉土文化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文明元素,留住美麗鄉愁,是新鄉村文明的探索之路。遺失的鄉土文明地處大別山區的安徽省嶽西縣毛尖山鄉板舍村,有2200餘人,外出務工人員佔到全村人口近1/3。像其他地方一樣,獨特的「留守現象」衝擊著延續千年的「老有所養、幼有所依」傳統文化。
  • 北京市學分銀行管理分中心落戶房山
    11月,在北京市第十六屆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暨2020年職業教育活動周開幕式上,北京市學分銀行正式啟動,北京開放大學房山分校作為管理分中心獲授牌。北京市學分銀行建設按照「統一規劃、試點先行、分期推進」的原則開展,首先在北京市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開展試點,然後逐步對職業培訓、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非學歷教育的學習成果,各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個人工作經歷、實習經歷、競賽成果等開展學分認定,轉換成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學分。
  • 大豐區田園鄉村換新顏
    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工作聯席會議日前公布第四批次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名單,大豐區大中街道恆北村2號村莊被命名為省特色田園鄉村。至此,該區已有9個新型農村社區被命名為省特色田園鄉村。該區圍繞打造省級示範項目和特色田園鄉村,注重時代性、地域性、文化性。
  •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2014-08-28 07:43:00 導讀:農耕文化博物館,由一幢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磚木結構民居改造而成,裡面陳設著100多件農耕工具和農業生活用品,原汁原味地展現了改革開放前各時期的山區農民生活風貌。
  • 天恆樂活城 房山首席LOHAS標準宜居社區
    周邊醫院、學校、幼兒園、超市等配套成熟完善,充分暢享都市田園新生活。  社區南部以聯排疊拼別墅為主,輔以少量層花園洋房;北部以雙向觀景板式公寓為主,呈現樂活生態建築,精巧舒適,經濟實用,充滿靈動和時尚氣息。其中,聯排別墅作為區域內極致稀缺的產品類型倍受購房者追捧,3米層高撐起舒適的別墅空間,短小的進深、錯落的排列,讓每間房子都能有更多的陽光;花園與露臺提供更多親近自然的空間。
  • 守護記憶留住「鄉愁」 華陽街道麓湖公園社區漁獲節盛大開幕
    在詩人余光中的詩歌中,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更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在成都天府新區華陽街道麓湖公園社區居民的心中,鄉愁是什麼呢?也許正如今年麓湖漁獲節的主題:「我們一起經歷的事,終將把我們連為一體。」——9月20日,這個社區又一次開啟了居民們共創的盛大節日「第三屆漁獲節」的序幕,臨水而居的麓湖居民們穿著精心準備的特色主題服飾走出家門盡情狂歡,湖上巡遊、文藝展演、賽龍舟、品魚宴,人們在熱烈的氛圍中展現麓湖公園社區風採、創造令麓湖居民回味悠長的故事。
  • 留住鄉愁!宿遷大叔耗時半年編寫紀念冊送鄉親
    為了留住鄉愁,留住鄉親們的記憶,周生華花費六個多月時間編寫了一本《留住鄉愁煙墩記憶》紀念冊,並把第一批印製完成的紀念冊發放給了老鄉們。 看著父老鄉親熟悉的面容,看著老家的一草一木,周生華萌發了編寫煙墩紀念冊留住鄉愁的想法。 雖然有人說他沽名釣譽,有人說他不務正業,但周生華的想法還是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這也堅定了周生華把紀念冊編好的決心。
  • 江永:油炸糯米粿 留住鄉愁味
    桃川鎮居民在製作糯米粿。紅網時刻永州12月10日訊(通訊員 陳健林)冬至臨近,在江永縣桃川鎮老街,居民開始手工製作糯米粿。糯米粿是瑤族群眾的傳統小吃,冬至臨近,桃川鎮大街小巷瀰漫著粿子的香味,這裡的居民忙著炸粿子備年貨,手工製作糯米粿留住了鄉愁味,滿滿都是「老桃川」的味道。章年華、何戊姣夫婦把冷卻之後的糯米粿裝袋。「長沙、冷水灘有幾個客戶明天要300斤糯米粿,今天請了三個工人幫我炸粿子。」
  • 社區出力,居民參與,老舊院落「改」出滿滿幸福感!
    為了讓鄉愁文化牆改造真正改得滿意,社區多次到院落徵集大家意見,大到各個項目設置在哪裡,小到鄉愁文化牆上展示的照片,大家都提了建議。為了彰顯老廠房記憶,結合原製藥四廠影像資料對院落牆面、擺放具有代表性的老照片並提煉原廠廠訓,增加居民歸屬感和認同感。
  • 如果你不懂周杰倫歌中的客家話,那就來客家鄉愁故事館吧
    客家鄉愁故事館   剛走進客家鄉愁故事館,照片牆上排列整齊的老照片立馬就吸引了不少居民的注意。   看著客家鄉愁故事館裡照片牆上的老照片,家住保和街道團結社區東方惠城小區的居民們漸漸回憶起社區「大變樣」之前的樣子……
  • 北京市房山區房山第五中學房山區中高考英語聽說等項目(房山五中...
    華誠博遠工程諮詢有限公司受北京市房山區房山第五中學的委託,就房山區中高考英語聽說等項目(房山五中太陽能系統改造工程)項目(項目編號:FSCG-HCBY2017-0506)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FSCG-HCBY2017
  • 浦江:以傳承文明留住美麗鄉愁
    近年來,浦江縣以美麗鄉愁為主線
  • 成都二仙橋街道下澗槽社區留住機車記憶 增強居民歸屬感
    如何滿足居民改善居住環境的訴求?如何打造有歷史溫度、美好記憶的社區,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成華區二仙橋街道下澗槽社區通過黨建引領城鄉社區有機更新,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貫穿於其中,滿足群眾日益多樣化、差異化的需求、訴求,逐步增強和顯現出基層黨組織引領社會穩定、區域發展、基層治理示範效應,「新」了社區面貌,更「親」了群眾的心。
  • 幸福人居看變化|花園村:留住鄉愁的「世外桃源」
    幸福人居看變化|花園村:留住鄉愁的「世外桃源」 2019-12-28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