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觀察】加入鄉村振興行列 臺胞緊抓新經濟增長點

2021-02-27 華夏經緯網

導語: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那麼,各地臺胞在其中又擔當著怎樣的角色呢?

臺胞「築夢」大陸美麗鄉村


香朵開心農場創始人、臺胞賴嶽軍正在給農場裡的小山羊餵食。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1年前,在上海從事外貿行業的臺胞賴嶽軍首次登上崇明島,便被那裡的美麗風光和清新空氣迷住了。按照朋友的提議,他租下一片果園,當起了「兼職農民」。後來,在當地政府和村委會的幫助下,賴嶽軍將果園改建成農場,並把周邊的閒置民居打造成以崇明特產小山羊為主題的民宿。2017年6月,香朵開心農場開門迎客。大片紅楓林中的特色民宿,加上燒烤、垂釣和形形色色的親子活動,香朵很快成了小有名氣的「網紅打卡地」。開業之初確定的「一年起步、兩年穩定、三年發展」規劃基本實現,眼下賴嶽軍正籌劃繼續開發。「利用2021年中國花卉博覽會在崇明舉行的大好契機,香朵將開發更多精品遊玩路線和特色體驗項目,為繁忙都市的人們提供放鬆身心、感受鄉村風貌的好去處。」賴嶽軍說。賴嶽軍看好的是大陸旅遊市場的一片「藍海」。近年來,休閒度假逐漸成為大陸民眾旅遊的主流方式,價格親民、更接地氣的民宿隨之興起。中國文化和旅遊大數據研究院等機構發布的《2019中國大陸民宿業發展數據報告》稱,大陸民宿總量超過6.6萬家。民宿市場的前景吸引著很多像賴嶽軍這樣的創業者。

臺胞在上海崇明創辦的民宿成了「網紅打卡地」,不少新人在此舉辦婚禮。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有別於大多數民宿的傳統中式風格,崇明久居開心農場的民宿以融合「中國風」和「工業風」獨樹一幟。「借鑑臺灣民宿行業的管理經驗,久居民宿確立了『三心兩意』的經營理念:關心、愛心、體貼心,知你意、如你意。」久居開心農場總經理印劉瓊是「80後」崇明姑娘,也是位「臺灣媳婦」。她說,「深知你意,久居你心」不僅是一句廣告語,也是久居民宿希望留給所有賓客的印象。

  

大陸民宿市場風生水起,也讓海峽對岸的業者心動。去年10月29日,由上海市崇明區臺胞臺屬聯誼會和臺灣中華青年企業家協會主辦的一場線上交流論壇上,兩岸民宿業者通過「雲上」對話,熱議「共謀兩岸民宿,築夢美麗鄉村」。崇明民宿協會會長劉慶表示,崇明是祖國第三大島,也是上海近郊的「生態後花園」。悠久的歷史、得天獨厚的生態和農產品資源,為當地民宿發展奠定了前景廣闊的產業基礎。「眼下臺胞辦的民宿在崇明民宿中佔比不大,但因其精緻而受到歡迎。」劉慶通過視頻隔空「喊話」,歡迎臺灣民宿業者攜先進理念和成熟經驗到崇明創業,在大陸美麗鄉村「築夢」。賴嶽軍也建議臺灣同行來大陸「試水」。「有情懷、有創意,加上實實在在、親力親為,這裡的市場有很多機會。」賴嶽軍說。

「這裡,有我的鄉愁!」


「陝西話我不會講,但能聽明白,雖來自臺灣,但在村裡,鄰裡都叫我『鄉黨』(老鄉)。」臺胞黃麗卿笑言。已過花甲之年的黃麗卿紮根陝西已有17年。2015年,她放下生意,來到位於終南山腳下的臺溝村,成了一名「村民」。如今,安靜與閒適已成為黃麗卿村中「慢生活」的關鍵詞。「我是第一個把臺式滷肉飯帶到西安的臺商。」初到西安時,黃麗卿在當地開了一家餐廳主營滷肉飯、蛤仔煎等臺灣美食。與此同時,熱愛傳統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的她,也開啟了自己了解大陸的旅程。在黃麗卿家中掛著一張中國地圖,地圖上很多進行了標記的地名都是她去過的地方。北至漠河、南至大理、西至喀什、東至舟山……在大陸生活的日子裡,黃麗卿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這些年來,我越走越明白,通過眼見耳聞去了解最真實的大陸,並將我的所思所想與身邊的臺灣朋友分享。」訪遍名山大川與歷史遺蹟的黃麗卿常說:「到過了這些地方,才能真正了解到我們中華文化的根脈所在。」

5年間,黃麗卿見證了臺溝村的變化,也感受著大陸城市的發展。「前幾天去西安市區竟然『迷路』了,城市的變化之快很觸動我。」於是,黃麗卿的兒子謝進瑞也在幾年前從臺灣「移居」臺溝村,打算與母親一起在村裡發展「觀光農業」與「綠色種植」,為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在兒子眼中,堅強、執著、正能量是母親最為突出的品質,並深深影響著他。「希望能夠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將一些臺灣特色的鄉村文化帶來這裡,助力兩岸文化交流的同時,也能夠幫村裡帶來一些經濟收入。」謝進瑞告訴記者。黃麗卿表示,與之前做餐飲的忙碌不同,如今她過著喝茶、看書、種菜、吃素齋的恬淡生活,她的臺灣朋友也時常會到村裡聚會或小住。「剛來時只有我一戶,現在臺溝村陸續搬進了五戶臺灣的朋友。我計劃辦個讀書會,給村民和老鄉提供一個學習場地,豐富大家的精神生活。」黃麗卿說。「為什麼要來?因為在這個北方的小村莊,我可以感受到『鄉愁』。」黃麗卿如是說。

以社區營造投身鄉村振興

每年1月到2月,青梅正進入花期,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葛嶺鄉溪洋村漫山遍野梅花盛開香雪海。鄢朝暉 攝
「我們這『一畝三分地』,一分種菜、一分種花、一分種果,剩下一畝種友善。」說起自己打理的「兩個媽媽」民宿,來自臺北的王佳凌滿心歡喜。「兩個媽媽」民宿坐落於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葛嶺鎮的溪楊村,周圍植有數百棵青梅樹。民宿二樓視野開闊,身為民宿主理人的王佳凌最喜歡在這裡「闌幹拍遍」,看「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數枝爭發」。

永泰是有名的「梅李之鄉」,種有青梅5萬餘畝。鄢朝暉 攝

  

永泰是有名的「梅李之鄉」,種有青梅5萬餘畝、李樹23.5萬畝。眼下,青梅正進入花期,溪楊村漫山遍野梅花盛開香雪海,雲蒸霞蔚;粉牆烏瓦的民宿,更是頻頻進入遊客的取景框,成為寄情山水的象徵。

梅林中的永泰民居呈現山水田園的寧靜。鄢朝暉 攝

  

去年秋天,王佳凌一家分別從臺北、福州來到福州女子官水琴經營的溪楊村民宿,「偷得半日閒」。「這樣一處全家人都喜愛的自在之地,一家人很舒心。」王佳凌追述道,聊到合拍處,她和官水琴決定聯手經營這家民宿,取名「兩個媽媽」。兩家人一起夯牆開渠、刷壁撿瓦,種了幾畦菜,築了一汪清池。「山居歲月,都是自己開幹的哦。」王佳凌笑說。在官水琴眼裡,王佳凌竟然會像「對待好友」一樣,送萍水相逢的客人到路口,目送車子開遠,「很友善,又有禮」。在王佳凌看來,官水琴曾半夜三更送中風的鄰居出山急救,也是有種「義勇」。王佳凌坦言,作為外來者,兩個媽媽融入永泰鄉村「需要些時間」。她們秉持「友善鄉鄰」理念,幫助村民賣特產、幫村裡的留守兒童輔導功課,「一路來,看得到村民對我們釋放友好。」有一次,村口有村民賣新捕活魚,這在山區是充滿野趣又新鮮的佳餚。「很多人來通報這件好事情,叫我們趕緊去買魚。」王佳凌笑說,「鄉村這些細微的小事情,很叫人感動。」

來自臺北的王佳凌(左)和福州的官水琴在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葛嶺鄉溪洋村共同經營「兩個媽媽」民宿。受訪者供圖
泰縣圖書館支持「兩個媽媽」民宿,送來600餘冊圖書。村裡的孩子們成了民宿圖書點的常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一處書香浸潤,「孩子們很開心」,她也藉由深入了解永泰籍北宋詩人張元幹。「到大陸來,我很懷念有書的氛圍。」王佳凌說,「我喜歡臺北誠品,永泰山野間這個小小的圖書點,又格外值得珍惜。」王佳凌曾任臺灣小熊媽媽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管。如今,她加入臺灣鄉建學者吳正龍團隊,在福州晉安、閩清、連江和寧德等地以社區營造方式投身於鄉村振興。永泰縣臺港澳辦日前與吳正龍團隊接洽,邀請其以陪伴式系統鄉建,參與溪楊村活化改造。永泰縣臺港澳辦主任謝平海對記者說,當地正尋求開發「賞梅經濟」之道,民宿業或將成為青梅生產淡季的新經濟增長點,「『兩個媽媽』民宿,是永泰梅海裡的一抹亮色。」

這是位於福州市永泰縣嵐口村的「嵐口遇見臺灣」民宿(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春節即將來臨,臺胞夫妻馬彥彬和林佳垔既感動又發愁:迄今已有10多位村民邀請他們到家裡一起吃年夜飯,他們不知選擇哪一家。而在近一年前,大家對他們還很陌生。「因為村民們幾乎都沒見過臺灣人。」妻子林佳垔說。在福州市永泰縣同安鎮嵐口村,林佳垔和另一位臺灣朋友合作的「嵐口·遇見臺灣」民宿7日開始運營。這家民宿的所在地,是嵐口村舊村部與小學,用林佳垔的話說,「是很多村民的記憶」。為此,改建民宿時她保留木結構與厚土牆,並邀請資深師傅用傳統工法修繕翻新屋頂。永泰是福建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建築之鄉」。民宿建設過程中,林佳垔發現,工地上幾乎每天都有10多位村民來「關心」,他們熱情且專業。比如,村民們會指出哪面牆抹得不夠平,哪些木料還可以繼續使用;會提醒林佳垔,冬天到了不要再給門口的草地澆水,否則容易把草給凍壞。而當林佳垔積極引進臺灣元素,比如在民宿門口設置「奉茶」桌,在大廳的電視裡播放臺灣歌曲,用日月潭、阿里山、澎湖灣等臺灣知名景點給12間房間命名等,村民們也不吝讚美之辭:「有創意」「很棒」。村民張麗霞已經離開村莊,6日她帶著女兒來懷舊,告訴女兒「媽媽以前就在這裡上小學」。她說:「老房子廢棄了令人痛心,現在民宿建得有特色,也能找出原來的樣子。」

林佳垔(左一)在民宿裡為來參觀的小朋友介紹捏泥人的步驟(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林佳垔(左一)向當地村民介紹民宿的內部裝飾(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在建民宿的過程中,馬彥彬和林佳垔與村民們結下了深厚感情。今年,他們第一次留在大陸鄉村過春節,得到左鄰右舍的熱情幫助。「鄰居幾天前就跑來問我們,過年的雞、鴨、魚都買了嗎,並自告奮勇幫我們買最好的土雞土鴨。」林佳垔笑著說,自己不敢殺雞也不會殺雞,鄰居就主動包攬了這項工作。「瞧,這是鄰居幫我們處理好的雞肉,這是我們準備的臺式肉凍、臺式花枝丸、臺式蘿蔔糕。」林佳垔打開冰箱,裡面塞滿了各種年貨。

林佳垔(左)和朋友宋慧珍整理民宿的床鋪(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夫妻倆都是臺灣臺中人,2017年來到福州。雖然開民宿對出生於1980年的林佳垔來說是第一次,但她已經做好了準備。掀開鍋蓋,她向記者展示了一鍋誘人的肉湯和滷蛋。「如果有客人入住,我們可以提供臺式早餐。」她說。夫妻倆希望通過民宿帶動周邊產業發展。「我們正在幫客人規劃旅遊線路,推薦大家看附近有名的莊寨,體驗鳥叫蟲鳴的生活。」林佳垔說。馬彥彬告訴記者,他已經和民宿附近養蜂場的蜂農洽談過,「到時不僅可以讓遊客體驗養蜂生活,還可以讓大家嘗試製作蜂蜜蛋糕或冰棒」。同安鎮黨委書記張衛忠介紹,同安鎮有古韻悠長的莊寨文化、清新可人的茶園,還有美麗動人的田園風光。「希望更多臺灣同胞來這裡,共同謀劃同安鎮的未來。」永泰縣臺港澳辦主任謝平海表示,作為福州市最大的山區農業縣,永泰縣對臺優勢在農業,特色在農村。從2014年引入臺灣打開聯合團隊參與嵩口古鎮建設開始,兩岸鄉建合作薪火相傳、從未間斷。


馬彥彬(左)和妻子林佳垔商量民宿運營事宜(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作為福州市臺協會人才委員會主委、陽光學院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院長,馬彥彬2020年牽頭,由臺籍教師組成臺灣設計團隊,參與福州市永泰縣同安鎮西安村和尾林村的美麗鄉村建設項目,並帶動臺胞林佳垔和宋慧珍在同安鎮嵐口村打造民宿項目。「我是很多村民見到的第一個臺灣人,希望通過我們的民宿,讓兩岸更好融合在一起。」馬彥彬說,「大陸鄉村建設需要方方面面人才,希望更多臺灣同胞加入我們的行列。」

臺灣人才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永泰尾林村 陳蔚/攝

  

「我們面對的是兩個類型不同,發展基礎不一樣的村子,但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做好基礎的設施改善和基本人居環境的整治,讓它更宜居一點。」6日,「臺灣人才助力鄉村建設實地調研與經驗交流會」活動在永泰舉行,臺協會人才委員會主委、陽光學院臺籍教師馬彥彬院長帶領在榕臺灣人才一行先後考察了永泰尾林村、西安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嵐口遇見臺灣」民宿建設項目,實地參觀調研臺灣人才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當天,馬彥彬在向大家介紹美麗鄉村時反覆提到,「建設美麗鄉村最重要的是能把人留下來。」他說,「美麗鄉村做得再美麗,如果後面沒有人維護,可能很快就又會恢復到原來的樣子。」馬彥彬表示,下一步他們將繼續與其他臺灣人才溝通合作,努力將年輕人引進來,讓年輕人在這找到發展空間,而在這一過程當中,還能造福更多的村民實現創收。

座談會現場 陳蔚/攝

  

在座談交流會上,馬彥彬院長與現場的臺灣人才分享有關臺灣人才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的經驗感想,他感慨這一次永泰縣美麗鄉村建設計劃若沒有團隊只有他一個人是無法完成的,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有才華的老師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結合擅長的領域打造出更多元的同安鎮。「臺灣醫師團隊目前人不多,但我可以領頭,希望未來能夠幫一些永泰居民,他們如果有皮膚科的問題,我們可以幫助解決,為兩岸融合踏出更好的一步。」皮膚醫院臺籍醫師陳博睿聽完馬彥彬院長的發言,立馬表達了自己想幫助村民的意願。福建師範大學臺籍教師陳昭志也表示,未來將會親自帶領學生來同安鎮交流合作,並面向留守兒童、農村兒童設計出更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用自己和學生隊伍的力量幫助做好鄉村建設。臺籍教師們的精彩發言,引起了現場的陣陣掌聲。會後,馬彥彬帶大家來到「嵐口遇見臺灣」民宿,這是在福州臺協會人才委員會的牽線推薦下,改造嵐口村的舊村部與小學,打造成的特色民宿。民宿共設有8個房間,每個房間都是以臺灣著名景點來命名的,房內還會提供對該景點的介紹海報與書籍、臺灣茶包與風味小點心,讓來到這裡的遊客,都能有身臨其境般的享受。

臺協會人才委員會主委、陽光學院臺籍教師馬彥彬院長帶領大家參觀 陳蔚/攝

「嵐口遇見臺灣」民宿 陳蔚/攝

  

在一樓名為阿里山的房間裡,吸引了許多小朋友駐足觀看,走進一看,原來是臺胞林佳垔正在教小朋友們製作手工檀香。林佳垔是這所民宿的其中一位經營者,也是馬彥彬的夫人,2017年她與馬彥彬一起來到福州,2020年與愛人一起參與了同安鎮的鄉建工作,一年多的時間裡,她從陌生到熟悉再到愛上這個地方,經營起「嵐口遇見臺灣」民宿。「我們的定位這是一個臺灣文化體驗館,但是有帶住宿。」林佳垔說,「我們房間裡面放的都是臺灣的零食,樓上會有臺灣的兒童故事繪本,還有一些包括旅遊景點的書,包括我們提供的早餐會是臺式早餐,比如滷肉飯,蘿蔔糕,芋頭鹹粥,這些都是比較經典的臺式早餐。」林佳垔告訴記者,運營這家民宿的初衷還是希望能讓每一個來這的客人,了解臺灣並看到臺灣人和善的一面,消除兩岸民眾之間的芥蒂。在同安鎮生活的這段時間裡,她發現同安鎮不僅有好山好水,還有樸實好客的村民,這也讓她更堅定了留下來運營好民宿的信心。

馬彥彬、林佳垔夫婦二人 陳蔚/攝

  

距離春節只剩不到四天,馬彥彬夫婦決定今年將留在大陸過年,林佳垔說:「想要體驗一下在大陸的鄉村是怎樣過年的,所以今年就決定留在這邊過春節。」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決定卻給他們帶來一個難以解決的「煩惱」,「我現在已經收到將近10個家庭的年夜飯邀請,我都不知道去哪家好,每一家都非常很誠懇,一而再再而三邀請我一定要去。」馬彥彬笑說。在同安鎮的這段時間,他結識了許多朋友,也體會到了鄉民們滿滿的善意和溫暖,在投入建設的過程中,他不僅得到了很多的發展機會,也對兩岸融合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馬彥彬表示,下一步同安鎮還將會有更寬廣的空間值得探索發展,而鄉村振興還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鄉村振興的行列中來。


圖為尾林村原本破敗的舊村部,如今被改造一新,全新的灰瓦屋頂既美觀又解決了漏水問題;二樓的平頂裝上屋頂和欄杆,擺上茶桌,成為觀景、茶歇的平臺。永泰縣臺港澳辦供圖

搭上鄉村振興政策紅利快車

資料圖:莊久毅和妻子黃雅麟正在查看辣椒是否患病。俞靖 攝

  

「2021年開始的『十四五』規劃將是經濟全面起飛的震撼五年,今年國家將舉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我將積極謀劃,爭取搭上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紅利的快車。」臺商莊久毅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2014年以前,莊久毅一直在越南從事辣椒種植與銷售,產品暢銷東協、日韓和歐美,是臺灣有名的「辣椒大王」。2014年5月,莊久毅從越南到廣西發展辣椒種植業。他先在憑祥從事辣椒種植,經過幾年的發展後,將事業轉移到崇左市天等縣,進一步擴大生產。在廣西天等縣建設「寶島美人椒」種植基地。「今年國家倡議就地過年,這種管控疫情照顧全民健康的權宜措施我很理解,我因此決定留在崇左過年。」莊久毅說,加上今年,他已經是第七年留在大陸過年。在廣西創業這麼多年,他習慣了當地的生活,過年期間,他將到廣西鄉村體驗壯族民眾全家人一起包粽子的習俗。

  

莊久毅表示,過去的一年是他到廣西創業後最緊張、收穫最大的一年;從2018年開始,他積極參與當地扶貧攻堅工作,去年為幫助天等縣貧困戶與全國實現同步脫貧,莊久毅增加資金投入,在全縣11個鄉鎮以公司+農戶的方式,助力兩千八百餘戶貧困戶脫貧;在幫助當地貧困戶脫貧的同時,莊久毅的辣椒種植基地也獲得發展壯大的機會,去年辣椒產量達二千多噸,售價達每公斤14元(人民幣,下同),營業收入達三千多萬元。「以這樣漂亮的成績單回饋社會,這讓全公司兩百名員工非常自豪,這也成了除夕團圓夜全家人熱議的話題。」莊久毅說。莊久毅表示,國家要舉全社會之力投入到鄉村振興工作,對從事農業經營的他,絕對是最佳的發展良機。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業項目,而項目需要企業來實施,在這一機遇面前,臺商不應缺席。莊久毅說,目前他已邀請幾名臺商,將在今年4月進駐廣西北海市,建設一個大型現代農業基地,這一基地功能多元,預計五年內將投入三億元,產業涵蓋一、二、三產,基地將種植辣椒,並引進亞熱帶水果種植,引進臺灣研發團隊,設置臺灣元素鄉村旅遊,呈現寶島墾荒文化,設置有臺灣青年智慧創新及直播帶貨體驗,設有辣椒文化展示館,爭取把它建成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基地。莊久毅表示,疫情雖然暫時影響了兩岸經貿文化合作交流,但兩岸交流是絕大多數臺灣同胞的期待,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趨勢。「我相信在後疫情時代,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積極推動兩岸交流,我將把在北海市建設的現代農業基地,打造成一個多元化的兩岸交流基地,期待更多的臺灣同胞來到廣西走走看看、投資就業。」莊久毅說。

臺灣父子的希望綠洲


初見林春福,不會想到他是一名在大陸已經投資30年的臺商,還曾是全球最大的工藝品製造商,擁有一萬兩千名員工的老闆。十年前他來到四川涼山州冕寧縣,在深度貧困的大涼山發展油橄欖產業,就此紮根下來,常年的風吹日曬讓他的皮膚變得黝黑、粗糙,儼然一名地道的農民。2011年,林春福經過多番考察,選擇了各方麵條件適宜的四川大涼山,準備推廣種植油橄欖。剛來時,他看到村民們的生活比較貧困,特別希望通過發展產業幫助他們。但是在和村民商量土地承包等問題時,卻遇到了困難。對當地人來說,土地就是他們的飯碗。而對油橄欖,他們一無所知,橄欖園是否能夠讓他們擺脫貧困,心裡實在沒有底。林春福很理解大家的擔憂,他走入一戶戶村民家中,耐心地與他們溝通,用自己的誠意取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橄欖園建起來後,林春福凡事都親力親為,在村民眼中「哪有老總像你這樣幹的」。林春福說,最開始的5年,他給當地農民付租金,每畝800元,農民在基地務工,每天8小時上下班領工資。第6年開始,農民用土地入股,可以享受36%的分紅。通過這種方式,農民的收入從每畝地1000元漲到了1500元。當地貧困戶的人均純收入已由2011年的2000元增長到2020年6500元,帶動了3800餘戶農民脫貧奔小康。彝族村民們給精深加工後的橄欖油取了個彝族名字——木都哈尼,在彝族語言中「木都哈尼」是火焰的意思,代表著希望。村民們說是林春福帶來了脫貧火種,點燃了他們的致富希望。

  

66歲的林春福十年如一日紮根在貧困山區,早把村寨當做自己的家,彝族鄉親也把他視為親人。老林講起鄉親們生活的變化,發自內心的高興和自豪:「現在,他們可以務工,又有紅利拿,收入比以前高,休閒的時間又比以前多,你可以看得出他們很快樂,很有自尊。」在林春福的影響下,兒子林書任從北大畢業後,追隨父親的腳步來到涼山,他多次組織北大學生來當地教授英語,進行教育扶貧。扶貧先扶智,林氏父子決定,只要是社區裡彝族村莊考上大學的孩子,他們就會資助這名學生5000元錢。2020年這裡的村寨就有四名彝族學生考上了大學,林春福聽到後感到由衷的高興。林春福說,建設大涼山這個「家」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持續去奮鬥!新的一年,他想對大涼山的鄉親們說一句:「阿傑魯(彝語:不要怕),無論怎樣都不要怕,因為『木都哈尼』(彝語:表示希望)會一直燃燒在致富的路上。」

來源:新華網、中國新聞網、海峽之聲、人民網、看臺海綜合整理

相關焦點

  • 民宿經濟成為無錫鄉村旅遊的新增長點
    「如今的鄉村旅遊不僅僅是簡單的農家樂,而應該慢慢往品質遊靠攏。當特色田園鄉村遇上清新民宿,讓民宿點亮鄉村,讓田園撫慰鄉愁,品鄉村,宿無錫,閒適悠然。」在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楊建國的生動描述下,7日,2019無錫鄉村(民宿)文化旅遊上海推介會拉開了序幕,也意味著無錫通過展示鄉村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特色的鄉村民宿,打造鄉村休閒旅遊新亮點,從而向上海市民展示出無錫旅遊的又一張金名片。
  • 140名臺胞在「莊裡」聚會,張志軍這樣說
    8月7日至9日石家莊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河北省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冀臺(石家莊)經濟合作洽談會(簡稱「冀臺會」)會上,不論「新朋」還是「舊友」,包括140名臺胞在內的兩岸各界人士都在暢談「共享機遇、融合發展」,並通過「我在河北挺好的」展覽
  • 匯融兩岸精英 共促鄉村振興丨仙居縣舉行2020臺商走進仙居暨仙臺...
    匯融兩岸精英   共促鄉村振興   今天(12月18日)   2020臺商走進仙居   暨仙臺兩地鄉村振興交流活動在仙居舉行   來自仙居和臺灣兩地的鄉村振興領域專家學者以及企業界精英代表等一百多人,就兩地生活、文化、藝術融合交流、精緻農業發展等鄉村發展話題展開研討交流,匯聚兩岸各界智慧,共促鄉村振興。
  • 鄉村振興|北港村走上了灑滿陽光的致富路
    後來,海洋捕撈效益逐年下降,村民的生活水平隨之降低,如何煥發鄉村經濟活力,調整產業結構成了擺在北港村幹部面前的頭等難題。 「我們是漁村,靠海吃海,想改變,但還是離不開大海。」 探索鄉村旅遊 漁村有了新名片 海上運輸業讓北港村嘗到了甜頭,但發展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 繪就鄉村振興新藍圖 下好鄉村振興全盤棋
    新建的休閒廣場,寬闊的鄉間水泥路,夾道而立的太陽能路燈……潔淨、綠色、舒適、富裕正成為當今美麗鄉村的「代名詞」。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並寫入黨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又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
  • [兩岸春節]臺胞大陸春節新體驗
    「大陸近年來一直重視臺胞返鄉過年的問題。每逢『春運』,都會增加班機,而且很多都是大飛機,許多地方開設了臺胞綠色通道,大大方便了臺胞返鄉。」  臺胞宋可琪2009年來到廈門工作,目前在廈門正暘物流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  「兩岸已形成『一日生活圈』。臺胞返鄉過年越來越便捷了,不僅在航線班次上有所增加,通關方面也為我們提供便利。
  • 濰坊青州市:特色農業成為鄉村振興新支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7日訊濰坊青州市通過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特色農業不斷迸發新活力,成為鄉村振興新支柱。近年來,青州市不斷拓寬現代農業發展思路,引導農民按照「差異化發展」策略,著力做足特色文章,大力發展見效快、效益好的特色種植、養殖產業,建立品牌培育、保護、發展和評價體系,通過合作社、家庭農場示範引領作用,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以鄉村旅遊、現場採摘等形式發展田園綜合體,打響青州農業品牌,提高農業附加值,形成多點支撐、多元發力的現代農業產業格局,為農民增收致富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 走進漳平·永福 探索大陸阿里山鄉村振興之路——「福建省鄉村振興...
    近日,「福建省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龍巖小分隊,在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鄧啟明教授和中共漳平市委臺港澳辦邱豐茂主任的帶領下,前往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參訪交流;隊員們先後走訪了九德農場、臺品櫻花茶園、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及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管理委員會辦公點,詳細了解園區對臺交流合作的新進展和鄉村振興生動實踐,初步探索構建
  • 鄉村振興新答卷——浙江發布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可在文章尾部查看)「示範生」的鄉村振興新答卷——浙江發布鄉村振興十大模式10月29日,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推進會在德清縣舉行,會上發布了「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2018年8月,農業農村部和浙江省共同籤署了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合作協議,浙江省成為全國唯一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為了當好「示範生」,浙江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鄉村振興工作體系、推進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創新實踐,各地湧現一批有思路、有打法、帶動效應強的浙江經驗,形成了「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 提升影響力聚集新經濟 2018浙江•臺灣合作周開幕
    作為浙江與臺灣重要的經貿交流綜合性平臺和品牌活動,此次合作周以「共享機遇 融合發展」理念,重點聚焦新經濟新產業合作和創新發展,按照「一主三專、全省聯動」方式組織,在杭州舉辦開幕式和主場活動,寧波、溫州、嘉興市舉辦專場活動,其他市舉辦相關專題對接活動或參訪考察。
  • 一路通,兩岸興 泗河綜合開發道路創造區域振興發展新機遇
    泗河是濟寧的「母親河」,孕育了兩岸的燦爛歷史文化。今年,隨著泗河綜合開發的推進和日前道路工程的正式竣工通車,在讓泗河煥發生生機與活力的同時,也為沿線區域發展帶來全面振興的機遇。楚夏寺村位於泗水縣楊柳鎮泗水與曲阜交界處,村莊緊鄰泗河,自然條件優越,很多村民種植蔬菜、西瓜等經濟作物,然而過去由於交通受限,外運很不方便。
  • 「示範生」的鄉村振興新答卷——浙江發布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浙江日報10月29日,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推進會在德清縣舉行,會上發布了「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2018年8月,農業農村部和浙江省共同籤署了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合作協議,浙江省成為全國唯一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
  • 聚焦「寒流」中的兩岸交流|兩岸企業家峰會「盛放」廈門、臺北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舉辦時間一再延宕的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終於在9日上午,在福建廈門,臺灣臺北兩市同步「盛放」。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的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線上線下相結合,在廈門,臺北同步設立會場。兩岸知名企業家、工商團體負責人、中小企業和青年創業者等700多人與會,商討如何緊抓大陸「十四五」規劃機遇,見證並推動兩岸產業不斷走向深化。
  • 盤活資源重塑空間,從化走出鄉村振興新路
    去年,從化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屢獲好成績,今年從化區仍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打好鄉村振興示範區三年行動計劃收官之戰,積極探索廣州超大城市鄉村振興之路——充分盤活閒置資源,創建一批城鄉融合發展的典型項目。閒置物業大樓變老溫泉新活力實踐館溫泉歷來是從化的名片。
  • 機遇:大陸鄉村振興戰略助跑兩岸休閒農業合作
    在5月26日上海舉行的「第三屆兩岸鄉村振興與休閒農業論壇」上,臺資企業崑山帝茗農產品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遊德貴的這一發明專利吸引了與會兩舉農業專者的關注。據悉,這些創新農業的科技設備已經在大陸不少鄉村入土,這是休閒農業發展的「良種」。大陸鄉村振興戰略為兩岸休閒農業合作釋放的機遇,正是此次論壇上兩岸農業專家和產業者的熱議主題。上海市臺辦主任李文輝及農業部、市農委代表出席了開幕儀式。
  • 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此次《實施意見》從鼓勵臺胞參與城市管理和基層治理、推動臺灣社工來閩參與基層社會事務、支持臺胞參與鄉村建設等三個方面為兩岸基層治理交流給出了落實的方法和路徑。  一線聲音  今年2月22日,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從全面發揮臺胞權益保護職能、切實維護臺胞平等訴訟權利、積極完善臺胞訴訟服務機制、支持鼓勵臺胞有序參與司法等四個方面,出臺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59條措施。  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謝開紅稱,這些措施中,八成以上的舉措屬於福建法院的創新性舉措。
  • 鄉村產業振興新路徑的探索思考——關於杭州市鄉村產業發展的調研...
    徐立毅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農」思想的重要內涵,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一、要把保護綠水青山作為振興鄉村產業的重要本底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的寶貴財富和最大優勢,也是鄉村產業發展的底色和底氣。調研組所到的建德、淳安等鄉村,大多都是群山環繞、溪水潺潺,生態本底好,鄉村韻味足,綠色經濟、美麗經濟發展迅速。
  • 港媒:兩岸攜手迎接挑戰 振興中華民族經濟
    香港中評社今日發表社評指出,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嚴峻複雜,兩岸經濟面臨挑戰,也面臨新的合作機遇和發展前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兩岸共同繁榮發展開闢空間,創造有利條件,兩岸在經濟領域的合作,應著眼於發展大局,將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手足之情充分融合在共同攜手振興中華民族經濟的進程中來,為兩岸關係不斷和平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以點連線 看榮昌如何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近年來,榮昌積極探索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有效途徑,大力開展城鄉結合部專項整治,推進城鄉醫療、教育均衡發展,引導城市資本下鄉、城市人口進村,推動農村成為消費新市場,農業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
  • 鄉村振興齊魯論壇2020丨構建新發展格局,鄉村振興這樣著力
    大眾日報記者 毛鑫鑫 張忠德構建新發展格局,鄉村振興何處著力專家學者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智慧和力量「鄉村振興齊魯論壇2020」在青島舉辦,專家學者共商鄉村振興事業,共話齊魯樣板打造。「不僅要做好『一產』,更要做好『接二連三』、功能多樣的新農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山東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