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2019.12.19 | 把負面情緒當成盟友
作者:李小墨
來源:李小墨的日記
我曾說過我最欣賞的一種人,是隨機應變的人,即有能力很快找到聰明的辦法來戰勝困難的人,遇事的第一偏好是積極尋找解決辦法的人,而不是停留在原地抱怨。
然後我收到一條留言:
「我老公也是一個很理性的人,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想解決辦法而不是抱怨。但是太理性的人也不太好,因為缺少感情色彩,比較容易忽視情感上的共鳴。」
這條留言激起了我討論一個問題的興趣:第一時間尋找解決辦法,是不是意味著感受不重要呢?理性和感性是對立的嗎?負面情緒的價值在哪裡?
1
我是一個感情非常細膩和敏感的人,我可以精準捕捉和描述在心頭掠過的任何一種情緒和感受,在這方面是非常感性的。
但是我總結現狀、分析問題、做決策的時候又是非常條分縷析的,這樣看起來,我又是非常理性的。
那我到底是一個感性的人還是一個理性的人呢?
其實我非常反對用感性和理性這種粗糙的二分法來理解和描述一個人。這種分法的不合理之處在哪裡呢?
情緒和感受其實是人類進化出來的非常高級的決策工具,我們決策是離不開情緒和感受的輔助的。屏蔽情緒來做決策,簡直是荒謬。
拿我租房子這件事來說吧,事情的起因是我因為在家裡工作深受打擾,沮喪、疲倦,還有一肚子怨天尤人的情緒,這些都是負面情緒。
可是如果沒有這些負面情緒,我又如何發現自己的需求是需要一個獨立的空間用來工作,又如何最終找到在同一個小區裡租兩套房子,一套用於工作,一套用於生活這個創造性的解決方法呢?
當我們說,人不應該沉溺於負面情緒的時候,並不是說人不應該有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是有自己的功能的,它其實是一種信號。
它有點像疾病的信號,什麼樣的疾病是最可怕的?不是那種疼痛的、給你帶來不適的疾病,而是那種沉默的疾病。
疼痛和不適是身體給你的信號,告訴你「你生病了,身體的免疫系統自己搞不定,你要通過治療進行幹預,你要改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沉默的疾病會悄無聲息地殺死你。
負面情緒也是一種疼痛的信號。
從我認識到這一點的那一天開始,我就把負面情緒當成盟友,而不是敵人。當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會充分地感受它、描述它,然後思考它想傳遞給我的信號到底是什麼,它暴露出來的問題到底是什麼。
我把它們放在一塊砧板上研究,負面情緒很重要,很有價值,但我很少會沉溺在裡面太久。
這裡面有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區別:沉溺在負面情緒裡面太久沒有意義,並不是負面情緒本身沒有意義。
所以你看,情感共鳴和尋找積極的解決方案,並不是對立的。
對立起來,就會出現兩種人,一種人一味沉溺在負面情緒裡不願意出來,對尋找積極的解決方案不感興趣,一有人提醒他更重要的是改善現狀,他就說:「你不懂我,我要的是情感支持」;另一種人否定負面情緒的價值,缺乏共情,認為負面情緒沒有意義,冷冰冰地尋找解決方案。
為什麼不能肯定負面情緒的價值,然後基於共情,基於對感受的重視,去尋找解決方案呢?
正面情緒是好的,越多越好,負面情緒是壞的,最好沒有。以及把人分為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這種思考方式太簡陋了。
2
當我們說追隨自己的內心的時候,追隨的到底是什麼呢,說到底不就是情緒和感受嗎?
拿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來說,擇業和擇偶,怎麼判斷一個事業是你想奮鬥終生的,怎麼判斷一個人是你想共度餘生的,不就是看在這個過程中的情緒和感受嗎?
我最近在重讀《月亮與六便士》,主人公拋妻棄子,放棄優渥的中產階級生活,放棄尊崇的社會地位,從零開始學畫,做一個貧困潦倒的畫家。
所有人都覺得他是瘋了,因為這個決定太不理性了。可是在他看來,這個決定才是最理性的,其他人都是傻瓜。
因為只有他自己知道,原來的生活已經對他毫無吸引力,畫畫才能讓他充實和快樂。
如果一份工作你已經做了幾年,依然從裡面得不到一丁點樂趣,有的只有無盡的痛苦和忍受,即使這份工作光鮮亮麗、收入頗豐、地位尊崇,又有什麼意義呢?
擇偶也是一樣,如果一段關係裡在旁人看來是神仙眷侶、天作之合,可是你在當中一點都不快樂,又有什麼意義呢?
有一對韓國娛樂圈的夫婦,國民妖精李孝利,有顏有錢有名氣,嫁給了各方麵條件差她很多、沒有顏值、沒有錢、沒有名氣的李尚順。娛樂記者打出來的標題是「國民女神嫁醜男」。
其他人都覺得她是瘋了,可是只有李孝利自己知道,她和丈夫的相處是愉快的、自在的、幸福的。兩個人價值觀契合,在一起是舒服的,待一起多久都不會覺得無聊。
當我們說追隨自己的內心的時候,追隨的其實就是情緒和感受,個人決策離開情緒和感受來進行,根本就是荒謬的。
3
所以我的建議是:把情緒和感受當成盟友,不止是正面的、愉快的情緒,還有負面的、痛苦的情緒,它們會帶你找到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有什麼想法和意見,歡迎給我們留言
部分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著者所有
快分享給朋友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