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離職帶走軟體原始碼入刑侵犯商業秘密罪

2020-09-03 一舍法屋

判決文號:

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2018)粵0306刑初229號

法院查明:

Bootloader軟體系深圳市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針對新能源汽車電池管理系統(BMS)產品主控板、一體機設計的升級引導程序。BMS軟體技術的Bootloader程序5個技術點中的7個原始碼文件於2016年4月28日之前是不為公眾所知悉的。經委託深圳市中衡信資產評估有限公司進行評估,該部分原始碼商業秘密的評估值為人民幣61.7萬元。

被告人**於2009年5月12日入職深圳市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2月25日與深圳市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保密協議書》,《保密協議書》約定:「乙方在離職、退休或終止聘用合同後一年內作出的,與其在甲方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與甲方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其智慧財產權屬於甲方;甲方不得在未經乙方明確授權的前提下利用這些成果進行生產、經營、亦不得自行向第三方轉讓。」2015年9月25日,**從深圳市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離職。

2015年10月14日,被告人**註冊成立了深圳市國新動力科技有限公司,並租賃深圳市龍華新區大浪街道高峰社區石觀工業區聯潤路安豐工業區二期D棟3樓為深圳市國新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場所。在未經深圳市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授權的情況下,**將含有深圳市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Bootloader軟體原始碼的汽車電池管理系統(BMS)軟體技術文件拷貝後修改、使用,並披露給深圳市國新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使用。後航盛公司原客戶福斯特公司因為國新動力公司生產的BMS系統有問題誤退貨到航盛公司維修,航盛公司經比對,發現其公司的引導程序和國新動力公司的程序基本一致,並且國新動力公司的人全部是航盛公司原來的員工。

關鍵證據:

鑑定意見:計算機技術鑑定:在**的移動硬碟中搜到的非公知原始碼和涉案原始碼一致;商業秘密鑑定:航盛公司Bootloader軟體中的部分原始碼屬於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在2016年4月28日前不為公眾所知悉,鑑定意見使用成本法的計算方法(即僅包括研發人員工資薪酬進行統計計算)認定涉案部分原始碼商業秘密的評估值為61.7萬元人民幣。

法院認為:

被害單位深圳市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BMS軟體技術的Bootloader程序5個技術點中的7個原始碼文件於2016年4月28日之前是不為公眾所知悉的,系權利人採取了保密措施,且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的商業秘密。被告人**明知自己不是權利人,仍與他人以籌建公司的形式進行合作,竊取並使用權利人的商業秘密,使被害單位喪失了其持有商業秘密的獨特性、技術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造成權利人重大損失,其行為已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公訴機關控罪成立。

涉案商業秘密的價值評估系鑑定機構對被害單位研發投入的成本進行的統計計算,且僅僅是被害單位開發人員薪資投入的統計,是開發投入的一部分。該鑑定程序合法未違反法律規定,本院予以採信。

法院判決:

被告人**犯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三十萬元。


相關焦點

  • 案例18:離職員工竊取公司原始碼入刑侵犯商業秘密罪
    BMS軟體技術的Bootloader程序5個技術點中的7個原始碼文件於2016年4月28日之前是不為公眾所知悉的。經委託深圳市中衡信資產評估有限公司進行評估,該部分原始碼商業秘密的評估值為人民幣61.7萬元。
  • 盜竊圖紙入刑侵犯商業秘密罪
    金源公司在內部管理過程中,針對360離心機等產品的技術圖紙,採取了與相關員工籤訂保密協議、制訂公司圖紙管理規程、在技術圖紙上加蓋「受控」字樣等保密措施。常州工商行政管理局高新區(新北)分局當場扣押360玻璃成纖離心機3臺和金源公司的360玻璃成纖離心機全套圖紙,並於2013年6月28日認定該3臺360玻璃成纖離心機為侵犯金源公司商業秘密產品,對鄒某作出相應行政處罰。
  • 案例14:離職後新設公司侵犯東家商業秘密入刑
    一審法院判決:被告人羅燕犯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三個月,並處罰金二十萬元;被告人鄧志勇犯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二個月,並處罰金十五萬元;被告人劉正波犯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並處罰金五萬元;被告人塗俊志犯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並處罰金五萬元;被告人李雪丹犯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
  • 兩高:降低入罪門檻 侵犯商業秘密罪入罪數額降至30萬
    央廣網北京9月13日消息(記者王啟慧)商業秘密是由權利人自己採取保密措施保護的權利,不具有排他獨佔權,其本身界限相對模糊,國內外多方建議降低入罪標準,加大對商業秘密權利人的司法保護力度。2019年,《關於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意見》明確提出「探索加強對商業秘密、保密商務信息及其原始碼等的有效保護」。
  • 侵犯商業秘密罪入罪數額降至三十萬以上
    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以下簡稱《解釋》)發布,自2020年9月14日起施行。其中,將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因侵犯商業秘密導致權利人破產、倒閉等情形納入入罪門檻,並將入罪數額從「五十萬以上」調整至「三十萬元以上」。「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保護是智慧財產權保護中最具有強制力和威懾力的方式。」
  • 離職員工洩露技術秘密 軟體公司如何應對
    在前述技術秘密內容及接觸可能性予以確認的基礎上,經原被告雙方確認,法院對從案外人處取得的B公司客戶端程序作了反編譯處理,並將反編譯後得到的原始碼與原告A公司主張的17個技術秘密點內容進行了比對,對於A公司所主張的技術秘密點1-16,因B公司原始碼中均存在相應文件的缺失,因此無法認定被告B公司軟體包含了原告A公司的技術秘密點。
  • 侵犯商業秘密的商業秘密認定及刑法懲罰
    西方近現代社會商業秘密最早作為法律概念使用出現在 1883 年 7 月 14 日美國的《紐約》雜誌中。 商業秘密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屢戰屢勝的「核武器」,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商業秘密的優勢地位更為凸顯, 侵犯商業秘密犯罪更為多發,員工「跳槽」帶走原單位的核心機密、刺探商業秘密型經濟間諜犯罪最為典型, 重者直接導致企業的破產,嚴重危及市場經濟的穩健發展和有序競爭。
  • 案例6:作出不起訴決定後的可以自訴侵犯商業秘密罪
    ,違法所得歸梓微興公司所有,給自訴人威富通公司造成重大損失,其行為涉嫌犯侵犯商業秘密罪,請求依法追究被告人劉某的刑事責任。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法院認為,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檢察院2017年10月27日作出深福檢刑不訴〔2017〕399號《不起訴決定書》認定劉某的行為犯罪情節輕微,具有認罪、悔罪等情節,已經對被害人進行賠償,被害人對其表示諒解,決定對劉某不起訴。因此,自訴人提出的控訴缺乏罪證,不符合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受理要件,對自訴人威富通科技有限公司的起訴,不予受理。
  • 員工侵犯商業秘密
    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 【侵犯商業秘密罪】有下列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之一,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侵犯商業秘密罪降低入罪標準!
    加大刑事打擊力度,研究降低侵犯智慧財產權犯罪入罪標準,提高量刑處罰力度,修改罪狀表述,推動解決涉案侵權物品處置等問題」。司法實踐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智慧財產權犯罪新類型案件不斷湧現,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特別是侵犯商業秘密案件,爭議問題較多,亟需出臺相關司法解釋予以明確和規範。
  • 兩高發布司法解釋:侵犯商業秘密罪入罪門檻降低至「三十萬元以上」
    針對侵犯商業秘密罪有關法律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13日發布了最新司法解釋,明確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入罪標準、違法所得認定標準等。這將進一步加強智慧財產權刑事司法保護力度,提高量刑處罰力度。  降低侵犯商業秘密罪入罪標準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意見》進一步明確加強刑事司法保護,加大刑事打擊力度,明確提出「探索加強對商業秘密、保密商務信息及其原始碼等的有效保護」。
  • 案例23:一起電阻焊機領域侵犯商業秘密罪審理經過
    按照開元集團保密制度的要求,二被告人在職期間均與所在公司籤訂了保密協議,協議約定了員工的保密義務,不得使用、複製、公開公司的商業秘密,解除勞動關係時不免除保密義務,返還公司商業秘密的所有文件、圖紙、電腦程式、存儲媒介、試製品、樣品及其他資料的原件及複製品。
  • 案例7:TCL集團關聯公司員工郵箱洩密入刑侵犯商業秘密罪
    法院認為,上訴人林義翔、葉晏呈、鄭博鴻以不正當手段獲取並使用權利人的商業秘密,其中林義翔侵犯商業秘密造成損失為人民幣11162492.1元,鄭博鴻侵犯商業秘密造成損失人民幣24688664.81元,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特別嚴重後果;葉晏呈侵犯商業秘密造成損失為人民幣586766.50元,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三上訴人的行為均已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
  • 侵犯商業秘密入罪門檻降低
    司法解釋降低了侵犯商業秘密的入罪標準,擴充入罪情形,將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因侵犯商業秘密導致權利人破產、倒閉等情形納入入罪門檻,並將入罪數額從「五十萬元以上」調整至「三十萬元以上」。司法實踐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智慧財產權犯罪新類型案件不斷湧現,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特別是侵犯商業秘密案件,爭議問題較多,亟須出臺相關司法解釋予以明確和規範。
  • 侵犯商業秘密犯罪入罪門檻降至30萬,企業會帶來哪些影響
    根據負責人的介紹,《解釋(三)》共十二條,主要規定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規定了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定罪量刑標準,根據不同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規定不同的損失計算方式,以統一法律適用標準;二是進一步明確假冒註冊商標罪「相同商標」、侵犯著作權罪「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侵犯商業秘密罪「不正當手段」等的具體認定,以統一司法實踐認識;三是明確侵犯智慧財產權犯罪刑罰適用及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把握等問題,規定從重處罰
  • 商業秘密最新司法解釋對「軟體」相關行業秘密保護的影響及建議
    也就是說,通過商業秘密路徑保護的技術方案往往範圍要大於「原始碼表達」層面本身(如下圖)。因此,通過商業秘密路徑予以保護會更加全面。因此,絕大多數與軟體相關的侵權糾紛均源於企業核心研發人員的刻意行為,比如故意洩露、離職/跳槽帶走原始碼、私自將參與公司開發的計算機軟體原始碼以自己名義進行著作權登記等,而有關行為的表現與侵害商業秘密糾紛的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非常契合。
  • 一起計算機軟體商業秘密侵權的認定記實
    本案作為典型的計算機軟體商業秘密案件,參與訴訟的當事人眾多,法律關係十分複雜,涉及到計算機軟體原始碼這一個客體上同時存在不同權利內容時的裁量規則,堪稱侵犯商業秘密糾紛案件舉證責任研究的極佳樣本。亞信公司明知該源程序是從興公司的商業秘密而繼續使用,具有主觀惡意,侵犯了原告的商業秘密。
  • 降低入罪門檻 讓商業秘密保護更有力
    □ 李英鋒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日前聯合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擴充了侵犯商業秘密入罪情形,將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因侵犯商業秘密導致權利人破產、倒閉等情形納入其中,並將侵犯商業秘密的入罪金額調整至「三十萬元以上」,降低了入罪標準
  • 降低入罪門檻讓商業秘密保護更有力
    強化刑事問責的價值不僅在於守住最後一道維權防線,還在於對保護商業秘密的各個環節產生倒逼影響  □ 李英鋒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日前聯合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擴充了侵犯商業秘密入罪情形,將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因侵犯商業秘密導致權利人破產、倒閉等情形納入其中,並將侵犯商業秘密的入罪金額調整至
  • 「兩高」聯合發文調整侵犯商業秘密入罪標準
    中新社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 朱晨曦 張素)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13日聯合發布的一份司法解釋,將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因侵犯商業秘密導致權利人破產、倒閉等情形納入入罪門檻,並將入罪數額調整至三十萬元人民幣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