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基本粒子和自然力量,看看科學家如何解釋萬物

2020-12-12 黃城科學故事

大家好我是黃城,歡迎觀看我的科學文章,喜歡的可以點讚收藏哦!亞里斯多德相信宇宙中的所有物質由4種基本元素即土、氣、火和水組成,有兩種力作用在這些元素上:引力,這是指土和水往下沉的趨勢。浮力,這是指氣和火往上升的傾向。將宇宙的內容分割成物質和力的這種做法一直沿襲至今。亞里斯多德相信物質是連續的,也就是說,人們可以將物質無限制地分割成越來越小的小塊。即人們永遠不可能得到一個不可再分割下去的最小顆粒。然而幾個希臘人,例如德謨克裡特,則堅持物質具有固有的顆粒性,而且認為每一件東西都是由大量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原子組成。

爭論一直持續了幾個世紀,任何一方都沒有任何實際的證據。但是1803年英國的化學家兼物理學家約翰·道爾頓指出,化合物總是以一定的比例結合而成的,這一事實可以用由原子聚合一起形成稱作分子的個體來解釋。然而,直到20世紀初這兩個學派的爭論才以原子論者的勝利而告終。愛因斯坦提供了其中一個重要的物理學證據,1905年,在他關於狹義相對論的著名論文發表前的幾周,他在發表的另一篇文章裡指出,所謂的布朗運動,懸浮在液體中塵埃小顆粒的無規則隨機運動,可以解釋為液體原子和灰塵粒子碰撞的效應。當時就有人懷疑,這些原子終究不是不可分割的。幾年前,一位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研究員湯姆孫演示了一種稱為電子的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電子具有的質量比最輕原子的一千分之一還小。

他使用了一種和現代電視顯像管相類似的裝置:由一根紅熱的金屬細絲髮射出電子,由於它們帶負電荷,可用電場將其朝一個塗磷光物質的屏幕加速。電子一打到屏幕上就會產生一束束的閃光。人們很快即意識到,這些電子一定是從原子本身釋放出來的。紐西蘭物理學家恩斯特·盧瑟福在1911年最後證明了物質的原子確實具有內部結構:它們是由一個極其微小的帶正電荷的核以及圍繞著它公轉的一些電子組成。他分析從放射性原子釋放出的帶正電荷的α粒子和原子碰撞會引起偏轉的方式,從而推出這一結論。最初,人們認為原子核是由電子和不同數量的帶正電的叫作質子的粒子組成。質子是由希臘文中表達「第一」的詞演化而來的,因為質子被認為是組成物質的基本單位。

然而,1932年盧瑟福在劍橋的一位同事詹姆斯·查德威克發現,原子核還包含另外稱為中子的粒子,中子幾乎具有和質子一樣大的質量但不帶電荷。查德威克因這個發現獲得諾貝爾獎,並被選為劍橋龔維爾和基斯學院院長。後來,他因為和其他人不和而辭去院長的職務。一群戰後回來的年輕的研究員將許多已佔據位置多年的老研究員選掉後,曾有過一場激烈的辯論。這是在我去以前發生的;我在這場爭論尾聲的1965年才加入該學院,當時另一位獲諾貝爾獎的院長奈維爾·莫特爵士也因類似的爭論而辭職。直到大約30年以前,人們還以為質子和中子是「基本」粒子。但是,質子和另外的質子或電子高速碰撞的實驗表明,它們事實上是由更小的粒子構成的。

加州理工學院的牟雷·蓋爾曼將這些粒子命名為夸克。由於對夸克的研究,他獲得1969年的諾貝爾獎。此名字起源於詹姆斯·喬伊斯神秘的引語:「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 !」夸克這個字應發夸脫的音,但是最後的字母是k而不是t,通常和拉克相押韻。存在有幾種不同類型的夸克,有六種「味」,這些味我們分別稱之為上、下、奇、粲、底和頂。20世紀60年代起人們就知道前三種夸克,1974年才發現粲夸克,1977年和1995年分別發現底夸克和頂夸克。每種味都帶有三種「色」,即紅、綠和藍。一個質子或中子由三個夸克組成,每個夸克各有一種顏色。一個質子包含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一個中子包含兩個下夸克和一個上夸克。

我們可以創生由其他種類的夸克構成的粒子,但所有這些都具有大得多的質量,並非常快地衰變成質子和中子。現在我們知道,不管是原子還是其中的質子和中子都不是不可分的。問題在於什麼是真正的基本粒子,構成世界萬物的最基本的構件?由於光波波長比原子的尺度大得多,我們不能期望以通常的方法去「看」一個原子的部分。我們必須用某些波長短得多的東西。正如我們在上一章所看到的,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實際上所有粒子都是波,粒子的能量越高,則其對應的波的波長越短。所以,我們能對這個問題給出的最好的回答,取決於我們裝置中的粒子能量有多高,因為這決定了我們能看到的尺度有多小。這些粒子的能量通常用叫作電子伏特的單位來測量。

19世紀,當人們知道使用的粒子能量只是由化學反應,諸如燃燒產生的幾個電子伏特的低能量時,大家以為原子即是最小的單位。在盧瑟福的實驗中,α粒子具有幾百萬電子伏特的能量。更晚的時代,我們獲悉如何使用電磁場給粒子提供首先是幾百萬,然後是幾十億電子伏特的能量。這樣我們知道,30年之前以為是「基本」的粒子,事實上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如果我們利用更高的能量時,是否會發現這些粒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的呢?這一定是可能的。但我們確實有一些理論上的原因,相信我們已經擁有,或者說接近擁有自然的終極構件的知識。那麼我們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很有趣呢?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想法,喜歡的可以關注哦!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稱發現第五種自然力量 或解開宇宙之謎
    科學家們早就認識到有四種"基本力量"支配著自然。我們宇宙的物質被這些力吸引到一起,或者被這些力推開。四種力中包括引力和電磁力,這些力能產生重要的遠距離相互作用,其影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觀察到。還有兩種力被稱為強核力和弱核力,它們在微小的亞原子距離上產生力並支配核物理。
  • 四種自然基本力能實現統一,合併成一種可以解釋整個宇宙力嗎
    引力可能是最直觀和熟悉的基本力量,但它也是最不易解釋基本力之一。艾薩克·牛頓是第一個提出萬有引力概念的人,據說是受到了從樹上掉下來的蘋果的啟發。他把引力描述為兩個物體之間的字面引力。幾個世紀以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通過他的廣義相對論提出,引力不是字面上的「引力」。相反,這是物體彎曲時空的結果。
  • 大自然的四大基本力量是什麼?
    重力和電磁只是自然界四種基本力量中的兩種,特別是每天可以觀察到的兩種力量。另外兩個是什麼,如果你看不到它們,它們如何影響你?剩餘的兩種力量在原子水平上起作用,儘管它們是由原子組成的,但我們從未感受過。在強大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的核心。最後,弱力導致放射性衰變,特別是β衰變,其中核內的中子變成質子,電子從核中射出。沒有這些基本力量,你和宇宙中的所有其他物質就會崩潰並飄走。讓我們看看每個基本力量,每個力量的作用,它是如何被發現以及它與其他力量的關係。
  • 世間萬物都是向死而生?宇宙會終結?看看熵增定律是如何解釋的
    至今為止,科學家發現的存活時間最長的動物是一個來自於冰島的北極圓蛤,它足足活了507歲。但即便它如此長壽,也難逃死亡。在地球上,大約有130多萬種生物,在這上百萬種生物中,也都逃不過一個命運,那就是死亡。宇宙中沒有誰是可以永生的,因為生老病死是世間萬物的必經過程。宇宙會終結嗎?
  • 科學家是如何證明「原子」的存在?和愛因斯坦有關麼?
    原子的發展古希臘時期學者們在探究世界的本源時,分成了兩條路徑,一條路就是尋找構成萬物的最小單位,另一條路就是抽象出世界的本質。前者更偏向自然哲學的領域,而後者則更偏向於形上學。自然哲學這支後來也逐漸演變成了現代科學,在牛頓時代,還沒有「科學家」這個詞語,所以你看看牛頓最牛的著作就叫做《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古希臘時代,在探究構成萬物最小單位過程中,有個叫做德謨克利特的,他就提出世界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
  • 解讀粒子標準模型,深層揭示膠子,費米子和玻色子與四種基本作用力之間的關係!
    亞里斯多德最早提出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是留基伯和德謨克裡特斯。接著20世紀50年代中期,物理學家雷恩和柯萬又發現了基本粒子—中微子。如果至此科學家們就一錘定音止步不前了,那他們就不叫做科學家了。他們就是想知道,質子、中子還能不能再分?電子還能不能再分?他們採取的辦法就是:撞它!撞它!(不是盤它)
  • 26個字母組成了英語,61種基本粒子則構成了萬物
    在20世紀,人們發現原子是由原子核(質子和中子組成)及核外的電子構成的。由於色禁閉現象導致科學家們在很長時間內沒有新的發現,於是便誤以為質子、中子就是最基本的粒子了。夸克模型的提出及驗證,打破了長久的幻想,人們開始思索「物質也許是無限可分的」。下面將要介紹的基本粒子就是目前科學家們所發現的構成物質結構的最基本的粒子。
  • 為什麼大多科學家都會如此痴迷「上帝粒子」它有什麼意義?
    早在2012年,歐洲科學家宣布「接近發現」上帝粒子,或可解開萬物質量來源之謎。那麼,究竟為什麼物理學家會如此痴迷「上帝粒子」?它的發現又有何重大意義呢?
  • 科學家可能發現了支配自然界的第五種力量
    英媒稱,人們早就認識到有四種「基本力量」支配著大自然,而科學家們如今可能已經發現了自然界的第五種力量。據英國《獨立報》網站11月20日報導,宇宙中的物質都是被這些力量拉到一起或者推開的。決定這一切的事實是,它們似乎無法再被簡化為粒子之間更加基本的相互作用。四種「基本力量」中包括引力和電磁力,它們能產生重要的遠距離相互作用,其影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看到。還有兩種力量被稱為強核力和弱核力,它們在微小的亞原子距離上產生力並支配著核物理。
  • 粒子物理的統一夢
    物理學的目的是研究探索自然界萬物的結構及運動規律。萬物運行的規律是什麼?物質由哪些基本成分構成?物質的結構是否無限可分?物質之間如何相互作用?
  • 什麼力量在主宰基本粒子的排列?
    1.淨空法師:什麼力量在主宰基本粒子的排列?【乃至如來身者,如淨鏡中微妙之像,如淨水中明滿之月。】這是形容。佛的身相是透明的,一塵不染,我們凡夫身相不透明,為什麼不透明?嚴重的汙染。這個道理現代科學家明了,尤其物理學相當的發達,知道所有的物質都是基本物質排列組織不相同。透明的玻璃跟我們這個不透明的桌椅板凳,基本的物質是相同的,排列的方式不一樣。明白這個道理,佛身、眾生身亦復如是。佛身,它基本的粒子排列的方程式就像明鏡一樣,所以他身體是透明的。什麼力量在主宰排列?大概這個事情現代科學家都沒有找到。誰排列的?
  • 兩位科學家發現,人類的意識和萬物的靈性是因為振動!
    儘管沒有人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但卻有各種各樣的理論試圖加以解釋。亨特和斯庫勒猜測,包括你我在內的每個實體都在震動。這些振動越同步,我們與周圍世界的聯繫就越多,我們的意識就越複雜。他們提出的「意識共振理論」認為,同步的振動不僅是人類意識的核心要素,也是所有物質現實的核心要素。「宇宙萬物都在不停振動。」
  • 歐洲或發現上帝粒子 有望解萬物質量來源之謎
    追尋將近半個世紀後,昨日,位於日內瓦的歐洲原子核能中心向全球宣布,找到一種新亞原子粒子,這種粒子與之前預言構成質量的「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可簡稱希格斯子)特徵「一致」。  若最終確定此次發現的新亞原子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那麼粒子物理學中缺失的重要一環將會填補,支撐現代物理學的奠基性理論標準模型距離將被驗證,萬物質量來源之謎或可解開。
  • 用超弦理論解釋萬物成因
    超弦理論是一種解釋萬事萬物成因的終極理論,大家已經知道的宏觀世界的物質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和中子還可以再分為夸克,照這個分下去,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眾妙之門
    自然科學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探究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構建一個符合邏輯的模型,由此來理解自然,並指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而其中組成物質的基本單元以及它們之間的基本相互作用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2 基本相互作用除了研究物質的基本組分外,對自然的理解還需要了解基本組分之間基本相互作用的性質,即什麼力使質子和中子在一起形成原子核?是什麼力把電子和原子核結合成原子,然後再把原子結合成分子?是什麼力使分子在我們體內聚集,又是什麼力使我們保持在這個星球的表面呢?我們可以研究自然界相互作用並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分類嗎?
  • 大型粒子對撞機又開始運行,科學家說這依然是個艱難時刻
    日內瓦郊外、法瑞邊境的田野和購物中心地下,內,被稱為質子的亞原子微粒沿著長達 27 公裡的電磁軌道飛行,以光速互相碰撞,重新創造出宇宙剛誕生萬億分之一秒時的情況。大型粒子對撞機約 5000 名學家重回歐洲核研究機構——(CERN)工作,觀測電腦篩選撞擊產生的碎片,試圖找到新的微粒和自然的力量,他們計劃在接下來的至少 20 年裡都堅持這一工作。
  • 基本粒子有多小?
    但我們現在知道的更多: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則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它們又可以繼續被分割成更基本的夸克和膠子。但是,我們可以繼續分割下去嗎?我們要如何得知這些粒子的「大小」?「大小」其實是一個很難的概念,但是量子力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簡介
    2 基本相互作用除了研究物質的基本組分外,對自然的理解還需要了解基本組分之間基本相互作用的性質,即什麼力使質子和中子在一起形成原子核?是什麼力把電子和原子核結合成原子,然後再把原子結合成分子?是什麼力使分子在我們體內聚集,又是什麼力使我們保持在這個星球的表面呢?我們可以研究自然界相互作用並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分類嗎?乍一看,這似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相互作用力的種類實在太多了。
  • 構成我們宇宙的基本粒子是什麼?看完你肯定會明白
    引言在人類對世界的不斷探索中,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從宏觀深入到微觀,慢慢了解到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繞核運動的電子構成,而原子核又是一個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具有複雜結構的整體,一步步抽絲剝繭,科學家又發現中子、質子等重子仍然有著內部結構,它們由各種不同的夸克組成。這就構成了如今粒子物理的面貌。基本粒子究竟是什麼?
  • 上帝粒子是什麼,為什麼叫上帝粒子?
    上帝粒子是什麼為什麼有些基本粒子具有質量,而有些基本粒子的質量卻為零?標準模型的希格斯機制可以解釋這問題。根據希格斯機制,有些基本粒子因為與遍布於宇宙的希格斯場彼此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同時也會出現副產品希格斯玻色子。這玻色子是希格斯機制的必然後果,是物理學者長久以來尋覓的對象,假若實驗證實希格斯玻色子存在,則可給予希格斯機制極大的肯定,特別是對於為什麼有些基本粒子具有質量這問題的解釋,也可以確定標準模型基本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