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涇陽,有山有水,而且是好山好水。涇陽因在山之南水之北,鹹陽之地而得名。涇陽人也常常因生長在這好山好水之地而摯愛家鄉、讚美家鄉,並為生於斯、長於斯而心生自豪!
涇陽有水,一曰涇河水,乃渭河最大支流,發源於寧夏涇源縣老龍潭,流經寧夏、甘肅及陝西三省市的涇源、平涼、涇川、長武、彬縣、永壽、禮泉、淳化、涇陽、高陵十個縣市區,穿山越嶺,經450多公裡的跌宕起伏,傳唱著柳毅傳書、魏徵夢斬涇河龍王、鄭國疲秦、儀址興渠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在完成自己的使命,擁抱渭河的瞬間結點,仍然演奏出了「涇渭分明」的千古絕唱。一曰冶峪河水,雖說相比涇河而言,在氣勢上有所遜色,但也因沿河兩岸豐富而膾炙人口的人文歷史、故事傳說,尤其是史記所載,軒轅黃帝曾在河畔冶煉鑄鼎和升仙而聲名遠揚。
涇陽有山,且有兩座,從西向東,屏障般橫亙涇陽西北。一曰北仲山,在涇水出瓠口谷口之東,冶水出寒門谷口之西,因高祖之兄仲隱居山中而得名。一曰嵯峨山,嵯峨山因黃帝鑄鼎其陽升仙其中而譽滿神州,更因日本也有此同名之山,且其名取之於這裡而遠渡重洋,名揚海外。
老家瓦渣院在嵯峨山之南,冶峪河之北,山水俱陽,河水繞村而過,家門口距嵯峨山2公裡多路,出門北望,嵯峨巍巍,滿目青山,雲蒸霞蔚。小時沒去過山北邊,常常坐在門前的石凳上,矚目大山,聽老人講述五臺山(嵯峨山主峰)的優美傳說,欣賞著山頭山腰變幻多端的雲朵,想像著山那邊的世界。
嵯峨巍巍,滿目青山。李軍朝 攝
嵯峨山,古稱荊山,嶻嶭山,又名慈峨山,家鄉人叫北山,也有叫五臺山,是涇陽縣與淳化縣的界山。故時,因山上遍布荊棘,而得名荊山。據《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記載:黃帝鑄鼎於荊山之陽,鼎成龍馭上賓。唐天授二年,曾在此(口鎮長街村)設鼎洲。
據日本史書記載:日本弘仁時代,酷愛書法的神野親王也是當時日本一位非常著名的書法家,與當時日本的空海、橘逸勢並稱為日本古代的「三筆」。神野親王二十多歲時,代理患病的皇兄平城天皇理政期間,因仰慕大唐書法,曾派遣以藤原葛野麻呂為大使的使節團入唐,隨後書法家釋空海、橘逸勢等人入唐留學。這些人到達長安十多天,便遇到葬於嵯峨山下,安吳堡村北的唐徳宗李适駕崩,按當時的禮儀,這些人也應邀到嵯峨山麓參加了唐德宗的安葬儀式。滕原大使次年二月回國後,把帶回的唐德宗李适的墨寶和多種碑帖上呈神野親王,次後空海等人回國後,也給親王帶回了唐德宗的手跡,親王對德宗的詩文、真跡、碑帖非常珍重,公元809年,神野接替其兄登基後,改皇號為「嵯峨天皇」,並將自己在京都的陵地之山命名為」嵯峨山」,締結了中日友誼的一段佳話。
1986年,以東京大學教授、文學博士豆邊山南為代表的參觀團,專門來到嵯峨山朝拜,追尋千年前日本使團的足跡,實際考察移名日本,兩山一名的「宗山」家鄉涇陽嵯峨山,續寫了中日友誼的新篇章。
嵯峨山由西向東橫亙在涇陽北部,漫山遍野的故事、傳說、文物遺址殘跡向世人無言地訴說著蒼桑閱歷,見證著歷史的足跡,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嵯峨山的最西邊寒門谷口是冶峪河奔騰出山之地。在這兒,嵯峨與北仲兩山隔河相望,這裡也是昔日著名的響龍潭所在地,潭邊有當地著名的冬青崖,兩岸山峰相對而立,懸崖峭壁,鬼斧神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所建的上路下渠的「東風度」石橋橫空而出,貫通東西。
響龍潭水流湍急,水霧騰空,吼聲幾裡之外可聞。這裡是史記中所載,華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鼎成之後,龍馭賓天之地,也是傳說中宋太祖趙匡胤與他的柴大哥柴榮祖先的家鄉,至今還在當地百姓中流傳著趙宋兩家祖先在潭中石龍口角爭掛先人骨灰以助後人爭皇位的傳說,這兒還是秦漢以來的官方古道,戰略要地,北宋時,由於宋夏戰爭頻發,嵯峨及北仲成為重要的戰略後方和軍事要衝之地,至今在山上山下還殘留有北宋時期的「溫韜寨「、西漢時期的」谷口邑「,」北有谷口甘泉之固「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秦靈公自雍城遷秦都到涇陽,築」舍車宮「為國都,以及後來大秦定都鹹陽、漢高祖定都長安的重要參考。歷史上這裡曾被稱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金鎖關」。
嵯峨山主峰周邊圍有四峰,五峰並主,峰巒疊嶂,雲霧繚繞,巍峨雄奇,鄉親們稱為五臺山,在五臺山的二臺上,唐時建有鐵王殿,現有西遊記中孫悟空原型,祖箱口鎮官道村的車奉朝靈塔尚存,寺中至今仍有僧人供奉。
山是有靈魂的,涇陽八景之一的「嵯峨靈雲」(古稱嶻嶭靈雲),就源於嵯峨山的主峰五臺之上,當地百姓相傳,五臺山上如有黑雲升起,當日有雨;白雲起,三日之內有雨。歷史上當地人既把觀看嵯峨靈雲當做景致,同時也作為天氣預報,決定是否出行。
嵯峨山內一景。李軍朝 攝
山是有胸懷和擔當的。歷史的天空經常會籠罩戰爭的陰霾,嵯峨山的主峰之西有深達數千米的石窟,山澗還散存著一些可避風雨的小洞,戰亂時這些大窟小洞成了許多百姓避難的棲身之地。據傳,金元時期,天下大亂,戰火四起,盜賊猖獗,周圍百姓就有千人躲在五臺山的石窟之中。據《涇獻文存涇獻詩存》中當地人何嗚皋在《述同治壬戌之亂》一文中記述,在當年的回民叛亂,攻破谷口城眾人慘遭殺戮時,他有幸背著年愈八旬,兼患瘋癱的老人攜帶家小「予舉家山居退亂即北山之腰,舊名後坪,自夏徂秋,計日十五旬有奇回月初八居,九月二十搬回。」避居山洞之中,方使全家倖免於難。亂世中家山成了避難之所。
嵯峨山身軀偉岸,胸襟廣闊。岧嶢崪嵂,嶔崎巃嵸,祟峻幽險,靈雲奇峰,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漢時鄭真子就因傾慕其美景,祟拜其品格而隱居其中,更多的人則是登山賞景,留下了眾多的詩詞歌賦。「東峰出雲,傾雨滿川,俯諸山雲,雨不可佔,維茲東峰,靈雲名顏。」這是馬谿田在《明修荊山靈雲峰殿宇銘》中對嶻薛靈雲的一段描述。王際有在《登峨山》中嵯峨卻是另一種景象:「移文自古北山多,暇日登臨寄嘯歌。三輔郡州羅地軸,五臺星鬥落天河。寺扉僧起猿先至,石窟雲來雨欲過。不醉名山非吏隱,脫簪此地競如何。」「西望慈峨漫舉杯,雲中樵子唱歌回。掉頭笑請塵纓客,山上碧桃時自開。」喬奉先筆下的嶻嶭靈雲卻別有一番韻味,且廣為眾人樂道。詩曰:「雲起高臺錯碧峰,林間縹緲隔疏鍾。三春佔雨多靈貺,五夜隨風少定蹤。聚散無心聊出岫,卷舒狗態竟從龍。為霖飽慰斯民望,飛入巫山十二重。」
家鄉一座嵯峨山,歷經了數千年的風霜雨雪,承載著漫山遍野的傷痕,低吟著一串串的歷史故事,從遠古的黃帝時代,穿越五千年的歷史空間蹣跚而來,還將在歷史的長河中迤邐而去!
編輯:秦秦